剔红
外观
剔红为东亚漆器制作工艺,是雕漆中最盛行的一类,又名“雕红漆”或“红雕漆”。其技法于唐代就具相当规模,成熟于宋元时期,发展于明清两代,南北很多流派都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剔红技巧。明代漆艺大匠黄成在《髹饰录·坤集·雕镂第十·剔红》中记载:“剔红,即雕红漆也。……宋元之制,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纤细精致。”清末国力衰颓,很多漆艺流派无力负担剔红所需的成本,不断萎缩。
工艺特点
[编辑]剔红做法是先将金银锡木等材质作胎,在胎骨上层层髹涂红漆,少则八九十层,多则一二百层,待积累至相当厚度,在底漆半干时,描绘画稿,再“剔”掉部分红漆,形成图案[1]。剔红漆器无须通体朱红,凡是图案雕刻部分保持红色的,即可归入剔红器。唐代将黄色底漆的剔红称为“陷地黄锦”,北京故宫收藏有元代的黄底剔红圆盘[2]。
此工法来源甚早,惟至今因年代久远,完整技艺已接近失传。以台湾为例,1960年代-1970年代尚有知名艺术家赖高山发表,除此少见。
日本有相似概念堆朱,但是实际上包含2种不同工艺:一种与剔红相同,依靠雕刻成型;另一种是将半流动的油漆膏注入模具,利用外范辅助成型。中国将后者另称作堆漆。
参考资料
[编辑]- 李萼:《中国文化概论》,1983年,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
- 黄成:《髹饰录》
注释
[编辑]- ^ “杨茂造”剔红观瀑图八方盘[永久失效链接],故宫博物院收藏。
- ^ “张成造”剔红栀子花纹圆盘[永久失效链接],故宫博物院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