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立的观点 (维基媒体)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在“中立的观点”项目中的说明图片。天秤的两边均放有维基百科标志,象征维基百科观点中立

中立的观点(英语:Neutral point of view,略称NPOV)是维基媒体的基本规则,也是维基百科五大支柱之一。此规则要求所有维基媒体内容和维基百科条目内容要以中立的观点的记事。同时,这也是维基百科三大核心内容方针之一。[1]:1部分维基农场也有使用此政策。

定立

[编辑]

拉里·桑格的见解和非偏见政策

[编辑]
2006年的拉里·桑格

中立的观点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年主编拉里·桑格(Larry Sanger)对维基百科前身Nupedia撰写的“非偏见政策”(英语:Lack of bias policy)。非偏见政策主要分为四个方面[1]:18-21 [i]

  • 对于每个观点都应该赋予公平表达的权利,包括对于有争议的观点时,应该加入相反的观点,假如这些观点是重要的少数专业人士持有的话。而争议双方有判断自己的观点是否得到公正表达的权利;
  • 受欢迎的观点不一定是正确的,对于争议的观点需要说明在何时或者何地是主流的;
  • 措词中立,要注意措词和语气不应带偏见,暗示某种价值的语言不应被使用。
  • 不应该以第一人称,应该使用第三人称。

在维基百科创立后,他也在“考虑规则”中加入了“避免偏见”的一项。当中以大概以一段话以解释有什么可以避免偏见的方法,并建议编者尽可能将争议偏见以事实陈述来显示,并在文末给出吉米·威尔士的见解链接。[1]:212001年12月20日,拉里·桑格元维基上发表了中立性观点的草稿,此份草稿相较于较起之前两次的原则草案篇幅更为长而且更为详细。[1]:25该草案有五项原则性的论述有[1]:26-27

  • 摘要:解释中立性的基本概念和为什么维基百科必须要没有偏见,本则上是对之前的描述再深入细化。
  • 解释什么是中立的观点:大致上和“原始表述”相同,解释中立的观点是一种写作方式而不是一种真正的观点。但拉里·桑格在此第一次提及,多数派和少数派观点不一的问题,他认为不应该给予少数派相比多数派同样多的描述。
  • 坚持事实:维基百科应该只致力陈述事实。而当陈述观点时,会将一些观点转化为事实。
  • 公平和和谐的语气:要求条目中所有的立场都要以合理的语气来编辑。
  • “为敌人写作”:展示一方的观点时,同时也要展示相反的观点。并以英文维基百科堕胎的条目作为例子。

之后,项目后半部分在“反对和澄清”中以十个问题和解答的方式展开对中立的观点的解释。[1]:27

吉米·威尔士的见解

[编辑]
2019年的吉米·威尔士

维基百科在2001年1月15日成立后,创始人之一吉米·威尔士在成立后的三个月内也表达出其对避免偏见和中立的观点的见解,在“中立的观点”的方针的后续版本中,他的声明被视为是原始的表述。“中立的观点”由两部分所组成,第一部分是他对于中立观点的理解。他认为中立的观点是以一种支持者和反对者都能同意的方式来表达观点和事实。“中立的观点”并不是一种真正的观点,而是一种写作方式,但他并没有枚举具体的中立性原则。[1]:22-23

第二部分是由一些编辑者对伪科学内容中立性处理的讨论。部分编者认为,“伪科学”不应该在文章中被平等对待。但也有编者认为没有必要对伪科学表现敌意,并以按摩、草药疗法、针灸等举例。结论认为,要对这些内容表达出他们缺乏证实证实的基础,并以中立的观点放于内文。[1]:23但暂时无论是拉里·桑格还是吉米·威尔士都只是对维基百科的观点中立进行表达,并没有针对观点来源的可靠性进行论述。[1]:25

2003年9月29日,吉米·威尔士在回应一位编辑者的邮件内容时提及了“适当和过度的比重”(Due and undue weight)表述,主要关于维基百科中多数派和少数派之间观点呈现比例的问题。他认为无论是多数观点还是少数观点也好,只要有参考文字证明都可以引进维基百科。但假如是极少数或者极有限观点,无论它是否真实都不应在维基百科之中,除非它出现在一些补充条目中。[ii][iii][1]:29

规则定立和成为方针

[编辑]

2001年11月10日,维基人Red Bowen在英文维基百科上创立了“Neutral point of view”的维基项目,并进行了第一次编辑,并将吉米·威尔士的观点引于项目之中,加入其他编者对中立性观点的讨论。内容大致包括在“伪科学”一节后加入其他编者论点,在吉米·威尔士对维基百科中立立场的强调后面加上了一般讨论,以及处理美国中心主义问题(Dealing with Americo-centricity)和地理偏见问题(Geographical Bias)的讨论。但是于12月24日,上述讨论全部被更换成拉里·桑格的在元维基上的草案。[1]:30-31

2005年1月19日,吉米·威尔士邮件内容中涉及了“适当和过度的比重”的表述被引用到至项目中。[1]:30在同年,4月5日,该项目被社群认证为“官方政策和方针”。[1]:32在成为官方政策和方针意味着社群假如需要对进行重大修改则要先向社群提出修订议案。[2]:46

影响

[编辑]

部分维基农场都有部分采用维基百科的中立政策,例如哈利波特维基,但是作出了实际上的变化,要求笔者从中立地在“虚假世界”的角度来编写条目,而非从现实世界编写[3]。但是也有维基农场完全不使用维基百科中立的方针论述,例如小众百科。他们认为来阅读这些粉丝维基的读者一般都是已经对此主题有一定的认识,以不客观的方式来描写更能让读者投入其中[4]

实行困难

[编辑]

有不少学者、媒体对于维基百科上的条目内容进行了具体分析,发现不少的条目在实行中立的观点时都遇上了困难。

李净先分析了英文维基百科“2017 China-India border standoff”(中文对应条目:2017年中印军队洞朗对峙事件)的条目。他认为,“中立的观点”和共识可能作为一种修辞技巧被编辑者用来维护自身观点、删除对立观点。在此条目中,编者滥用中立的观点方针,将中立的观点作为删除其他编辑者的工具。此外,编者还将此原则选择性使用,将中立的观点方针施于对方的论点,而不施于己方的论点上。[1]:96

赵士林和张亚琼对中文维基百科“上海外来人口问题”进行了分析。在该条目中,首十位编者中其中五位都是上海维基人或者在上海生活。上海维基人的部分人物为此条目增加了大部分外来人口犯罪事件。但在条目当时所枚举的11件事件中,前5起在案件中加入了具体省份名称,部分案件甚至不是外来人口的问题,为此条目增加了地域偏见。他们批评编者在引用来源时,只按语境截取能表达自己观点的句子。在这些引文不当的情况下,强化了本地人的积极资讯,和外地人的消极资讯。维基百科的编者曾在该条目的论坛讨论。支持条目创建者和上海维基人以贬抑偏见的态度的语气较多,反而对条目持怀疑者则语气偏弱,在论战中落于下风。两者在讨论间无法为条目的中立性达成共识,走向极化。[5]

BBC在分析元朗袭击事件时发现编者在事件发生两天后进行了超过一百次编辑,两派不停以围绕小字眼进行修改,例如将乡郊势力更改为恐怖分子恐怖袭击被修改为冲突等。BBC认为,“这些修改通常是以西方视角出发去看待这些事件”,但亲中编者认为这是偏颇。[6]立场新闻也针对此条目进行分析,在事件发生后一天,讨论页对条目的命名展开了论战,各人以各种报导和来源以论证“恐布袭击”是否大众对事件的普遍描述和共识,之后在7月底才出现基本共识。[7]

评价

[编辑]
中文维基百科行政员时昭

吉米·威尔士在回应BBC的访问时表示:“我们(维基百科)对于中立性、言论自由和质量有很根深蒂固的信念。”[6]

中文维基百科行政员时昭认为中立对于维基百科来说是最重要的,他认为维基所坚持的中立态度可以令更多、更全面的观点被包括在内。虽然维基百科致力使上面的文章公正客观,但不是要追求撰写条目时要绝对客观,而是公平地展现一个立场的所有观点。[8]

罗森茨威格(Rosenzweig)在其研究中认为,维基百科的“所有文章都是由人编辑的”,而“人都会有内在的偏见”,故此在现实中很难实现,但中立的观点为维基人提供了共同的话语基础,大家都会向中立靠拢。[9]

参考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李净先. 规范与策略:中立性原则与维基百科群体性知识建构 (硕士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 2020. doi:10.27149/d.cnki.ghdsu.2020.001742. CNKI 1020762953.nh. 
  2. ^ (英)Sorin Adam Matei:〈Wikipedia's “Neutral Point of View”: Settling Conflict through Ambiguity〉:《The Information Society》,第27期第1卷。
  3. ^ (英)Caroline Courbières、Sabine Roux:〈Wikia: Between Documentary Simulacra and Documented Fiction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Document Academy》,第2期第1卷,页9。
  4. ^ (英)Robert Kehler:〈Documentation Authority and Reliability in the Cultural Space of the Wiki〉,《Seton Hall University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页26-27。
  5. ^ 赵士林; 张亚琼. 在线协同编辑的话语冲突与群体极化——以中文维基百科“上海外来人口问题”条目为例. 新闻大学. 2020, (1): 101–112+128–129. ISSN 1006-1460. CNKI XWDX202001011. 
  6. ^ 6.0 6.1 BBC 中文:《维基百科移除亲北京编辑 被逐者将建“中国版维基”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21年10月26日,阅于2021年1月10日。
  7. ^ 立场新闻:《【Back Up 香港.1】维基百科编辑战:谁在定义香港抗争?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21年7月6日,阅于2021年12月15日。
  8. ^ 刘晓坤:《多媒体世界》,2006年08期,第76-79页。
  9. ^ (英)Rosenzweig,Roy:〈Can History Be Open Source?Wikipedia and the Future of the Past〉,《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2006年,第93期第1卷,页117-146。

一手资料

[编辑]
  1. ^ 拉里·桑格和Nupedia编者:《Nupedia Statement Of Editorial Policy》,2012年10月2日,3-4页,阅于2022年1月8日。
  2. ^ 吉米·威尔士:roy_q_royce at hotmail.com: --A Request RE a WIKIArticl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3年9月29日,阅于2022年1月8日。
  3. ^ 维基百科编者:Wikipedia:中立的观点,2021年8月9日,阅于2022年1月8日。

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