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洲保生宫

坐标22°54′29″N 120°15′01″E / 22.90805°N 120.25041°E / 22.90805; 120.25041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洲保生宫
基本信息
位置 中华民国台湾台南市仁德区中生里83号[1]
主神保生大帝
建立时间乾隆三年(1738年)[2][3][1]

中洲保生宫位于台湾台南市仁德区,是主祀保生大帝的庙宇[2]。庙中留有嘉庆六年(1801年)“慈衷济世”、“德偏群黎”两面古匾[2]

该庙因为每逢重要典礼会到白沙仑海边举行“谒祖请水”仪式,故与白沙仑万福宫有深厚交往[3]

沿革[编辑]

据说保生宫的保生大帝香火是郑成功部将自福建泉州府同安县白礁乡迎来,之后雕塑金身于中洲地区的民宅内供奉[2][3][1]。到了乾隆三年(1738年),由曾、张、梁、卢等姓居民倡建庙宇[2][1]。建庙之后,嘉庆六年(1801年)总理杨克慈等人倡议重建,并自大岗山超峰寺分香迎奉观世音菩萨[1][2]

日治时期,保生宫在明治卅一年(1898年)董事杨玉辉等人募款重建[1][2]。明治四十年(1907年)董事刘老神等人集资再修,并从南鲲鯓代天府分香迎奉五府千岁[1]。之后在大正二年(1913年)时,董事杨胜益主持重修[1][2]。昭和三年(1928年),仕绅梁吉再次倡修[1]。日治末期皇民化运动,该庙因无人管理曾一度荒废[3][1]

二次大战后,于民国36年(1947年)由叶丁杞等人发起重修[1][2]。民国50年(1961年)成立修缮筹建委员会,推举叶丁杞、黄添登、黄狗本、叶进登、张石蛋等共18名委员主持工程[1][2]。该工程自同年(1961年)10月动工,次年(1962年)6月完工,之后于10月安座庆成[1]民国67年(1978年)成立重建管理委员会[注 1]进行扩建,于该年8月动工,次年(1979年)12月12日落成[1][2][3]。该工程除两侧厢房增建二楼外,也添建四垂亭、钟鼓楼[1][2]

祭祀[编辑]

保生宫除了主祀的保生大帝之外,还供奉有观音佛祖、五府千岁、太子爷、福德正神、注生娘娘、虎爷等神祇[2]

注释[编辑]

  1. ^ 主任委员陈少庭、副主任委员张百为,常务监委刘清和,另有11名委员[1]

参考来源[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宋义祥 主修. 《仁德鄉志》. 仁德乡公所. 1994: 页972、973.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范胜雄 等著. 《東都垂萬年:臺南市南疆文化特展圖錄》. 台南市: 台南市文化资产保护协会. 2015-01: 页182. ISBN 978-986-91701-0-9. 
  3. ^ 3.0 3.1 3.2 3.3 3.4 周茂钦. 《臺南大道公信仰研究》.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3-12: 页183. ISBN 978-986-03-94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