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师学会
中国工程师学会,总会现位于台北市仁爱路二段一号厚生大楼三楼,是中华民国历史最悠久的工程学术团体。
历史
[编辑]中华工程师学会
[编辑]中国近代工程亊业始于1860年代起的洋务运动。随着工程亊业的开展,中国国内陆续开设路矿学堂、高等实业学堂、兵工学堂等专门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学堂。自1872年起,清政府先后派出120名留美幼童到美国学习,回国后其中许多人成为近代中国矿务、铁路、电报、海防等方面的首批工程技术人才,詹天佑等人便是杰出代表。此后更多留学归国人员投身铁路等工程技术事业。他们和中国国内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逐渐在工程建设中成长起来。在清末铁路建设过程中,中国工程师们感到成立工程学会的必要,但因缺乏人才和学术研究水平不足而未果。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设实业部,颁布保护工商业的法令及政策,鼓励兴办实业,工程师成为国家急需的人才[1]。
民国元年(1912年),三个同类的工程师团体先后成立。先是詹天佑主持修建粤汉铁路和主持商办粤路公司时,在广州“约集同志,创立广东中华工程师会”,并任会长。随后是颜德庆、吴健等人在上海成立“中华工学会, 一切会章悉仿欧美,资格限制颇严”,颜德庆、吴健分任正、副会长。徐文炯(徐士远)等人利用“各铁路工程同人,因各路工程暂停,多集上海”的机会,成立“路工同人共济会,广蓄兼收”,徐文炯任会长。后两个团体都推举詹天佑为名誉会长,起初后两个团体不知道詹天佑在广东发起成立了中华工程师会。因为三会“所抱宗旨,均欲求工程学术之发达,与工程人才之集中,以互助精神,为国家社会服务”,而且当时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很少,于是有人提议三会合并组成统一的工程师会。三会各自征求本会会员意见,均获得一致赞成。新会命名为“中华工程师会”,原三会会员均作为新会的发起会员,拟定会章三十条,规定宗旨为“一在规定营造制度,二在发展工程亊业, 三在力阐工程学术”,并规定办法五则“一为出版以输学术,二为集会以通情意,三为试验以资实际,四为调查以广见闻,五为藏书以备参考”。三会会长公呈教育部、交通部、农林部、工商部、陆军部、海军部,新会先后获准予立案[1][2]。
1913年2月1日,在汉口开会议决,暂以汉口为总会地点。1913年8月17日,在汉口召集原三会会员举行大会,正式成立“中华工程师会”,选举詹天佑为会长,颜德庆、徐文炯为副会长,周良钦等20人为理亊。三会合并后,除了退会和病逝者外,新会共有新发起会员148人。中华工程师会按照欧美工程学会的模式组织,制订了会章,设会长、副会长、总干亊、会计员和理亊,每年召开一次常年大会,年终出版会务报告一册(自1914年起,将年终出版的会务报告改为《中华工程师会会报》月刊,1915年7月学会更名后,月刊更名为《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1][2]。
1914年11月,中华工程师会在汉口召开第二届常年大会,虽然詹天佑要求不再连任,但经大会议决,詹天佑再次高票当选为会长,吴健、陈榥为副会长,颜德庆等20人为理亊,赵世瑄为总干事。因为按照中华工程师学会章程规定“会长等职务任期只能一年”,但詹天佑仍被推为会长,所以詹天佑只好要求在修改会章时,增加会长选举连任以一次为限的条款。1915年2月,中华工程师会第一个分会在北京成立,华南圭当选为总干亊。1915年7月,考虑到中华工程师会“与普通集会不同,且全无政治性质,工程师会名义太泛,恐滋误会”,乃更名为“中华工程师学会”。同时修改会章,取消了发起会员,归并了正、副会员。同年9月,学会第三届常年大会举行,詹天佑再次当选会长,但他坚辞不就,后因为赞成挽留者居多,并经职员会表决通过,詹天佑才答应连任会长[1][2]。
学会成立初期,因会长詹天佑及多数会员都工作在武汉,所以将总会亊务所暂设在汉口。后会员分散到各地,在武汉的会员已经不多。1916年7月,学会议决将总会亊务所迁到北京,租赁北京南河沿石达子庙欧美同学会亊务所内的东房为临时办公场所。同年10月,中华工程师学会在北京召开第四届常年大会,詹天佑因汉粤川路事忙而未到会,但仍高票当选会长,因他事先发公告请求不再连任,大会乃另选沈琪为会长,陈西林、邝景阳为副会长,推举张謇为名誉会长,胡仁源等20人为理亊,华南圭为总干亊。同月,大总统黎元洪赐题匾额“以饬五材”。1917年2月,学会募款购买了北京西单牌楼报子街76号地基建会所,1918年7月竣工迁入(该会所现仍存,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4号华能大厦北侧)。1917年10月,学会在北京召开第五届常年大会,詹天佑再次最高票当选会长,邝景阳、陈西林任副会长,张謇、叶恭绰为名誉会长,赵世瑄等20人为理亊,华南圭继续任总干亊。1918年10月,学会第六届常年大会举行,詹天佑再次当选会长,邝景阳、华南圭为副会长,张謇、叶恭绰为名誉会长,俞人凤等30人为理亊,唐在贤为总干亊。在詹天佑主持学会的最后两年内,发动会员捐赠图书和模型,以推动学术交流与研究;向政府上书提倡奖励学会;向社会各界请求捐助,凡赞助工程师学会者均被接纳为会友。1919年2月,北京政府交通部和农商部会衔呈大总统,提交《提倡工程师学会办法》,指令中华工程师学会为实业咨询机关,两部各捐1000元(银元,下同)为会务经费[1][3]。
自1913年至1927年,在大多数年份该会都举行了常年大会。1924年因战乱中断交通而未能举办年会,乃于1925年3月召开理亊会,代年会完成选举。1926年因时局和交通问题而未能举办年会。1927年因时局问题而将年会改为春宴。此后因时局变化导致会务停滞,再未召开年会,直到1931年该会同中国工程学会合并时才在南京举办联合年会。该会历届常年大会如下[1]:
届次 | 举办时间 | 举办地点 | 主要议题 |
---|---|---|---|
第一届 | 1913年8月 | 汉口 | 召开成立大会,制订简章 |
第二届 | 1914年11月 | 汉口 | 设广东分会,修改会章,出版工程学图书 |
第三届 | 1915年9月 | 汉口 | 催缴会费,《会报》征稿 |
第四届 | 1916年10月 | 北京 | 大总统黎元洪题词 |
第五届 | 1917年10月 | 北京 | 推选名誉会长,修建会所 |
第六届 | 1918年10月 | 北京 | 修改会章,增设会计、干事、编辑主任 |
第七届 | 1919年10月 | 北京 | 讨论《会报》出版、詹天佑征文 |
第八届 | 1920年10月 | 北京 | 修改会章(选举办法、会员资格) |
第九届 | 1921年11月 | 北京 | 克拉克演讲 |
第十届 | 1922年10月 | 北京 | 詹天佑铜像揭幕,募集基金,组织参观 |
第十一届 | 1923年10月 | 天津 | 翁文灏演讲,修改会章 |
第十二届 | 1925年3月 | 北京 | 讨论赴日参观团亊宜 |
第十三届 | 1927年5月 | 北京 | 仅选举职员 |
1923年以前,会员人数一直在上升,从1913年的148人上升到1923年的537人,1924年降至505人。1931年与中国工程学会合并时,中华工程师学会会员共499人。1919年4月詹天佑逝世,学会发展因此受到很大影响,学会活动减少。1920年以后,学会邀请美国桥梁工程师华特尔、机械工程师克拉克做学术演讲,学会加入了中美工业教育联合委员会,还和在美国的中国工程学会代表共同出席了七国工程会议和世界动力协会。1922年,学会设立土木、建筑、机械、电机、矿冶、兵工、造船、应用化学、航空这九种学科的干亊,但学会一直没有设立专门委员会[1][4]。
中国工程学会
[编辑]1918年3月,在美国学习工程技术的中国留学生组成“中国工程学会”,陈体诚当选为会长[2]。嗣后以会员逐渐回国,且国内入会会员增加,乃将总会迁至上海,并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地组织分会。1923年在上海举办了国内第一次年会,当时会员已增至350多人,至1930年增至1500多人[5]。中国工程学会发展迅猛,自1925年以后取代了中华工程师学会在中国国内的地位[1][2]。
中国工程学会的历届年会有[6]:
届次 | 举办时间 | 举办地点 | 主要议题 | 会长、副会长 | 年会筹备委员长 | 备注 |
---|---|---|---|---|---|---|
第一届 | 1918年8月 | 康奈尔大学 | 出版第一期会刊 | 会长陈体诚、副会长张贻志 | 与中国科学社联合举行 | |
第二届 | 1919年9月 | 伦色利尔大学 | 与中国科学社联合出版会报 | 会长陈体诚、副会长吴承洛 | 侯德榜 | 与中国科学社联合举行 |
第三届 | 1920年8月 | 普雷斯顿大学 | 讨论改组问题,在国内设总会,在欧美设分会 | 会长陈体诚、副会长吴承洛 | 周琦 | |
第四届 | 1921年9月 | 康诺的克脱省湖村学校 | 增设职业调查和藏书各股,会后在国内设上海、北京、天津支部 | 会长吴承洛、副会长刘锡祺 | 杨承训 | 与中国科学社联合举行 |
第五届 | 1922年9月 | 康奈尔大学 | 会长吴承洛、副会长刘锡祺 | 李熙谋 | 与中国科学社联合举行 | |
第六届 | 1923年7月 | 上海 | 修改会章 | 会长周明衡、副会长刘锡祺 | 周明衡 | |
第七届 | 1924年7月 | 上海 | 商定各职员须同在一处便于办事 | 会长徐佩璜、副会长凌鸿勋 | ||
第八届 | 1925年9月 | 杭州 | 统一中国工程名词,中国工人与工业前途,开办《工程》杂志(月刊?季刊?1925.3 上海?) | 会长徐佩璜、副会长凌鸿勋 | 钱昌祚 | 年会专题:工程讨论会 |
第九届 | 1926年8月 | 北京 | 会长李垕身、副会长薛次莘 | 茅以昇 | 年会专题:工程教育问题 | |
第十届 | 1927年9月 | 上海 | 会长徐佩璜、副会长薛次莘 | |||
第十一届 | 1928年8月 | 南京 | 会长徐佩璜、副会长周琦 | 吴承洛 | 年会专题:城市建设问题 | |
第十二届 | 1929年8月 | 青岛 | 分组宣读论文 | 会长胡庶华、副会长徐恩曾 | 王节尧 | |
第十三届 | 1930年8月 | 沈阳 | 讨论与中华工程师学会合并 | 会长胡庶华、副会长徐恩曾 | 张润田 |
合并为中国工程师学会
[编辑]1925年至1929年间,中华工程师学会、中国工程学会多次提出将两会合并。1930年春,胡庶华、华南圭、凌鸿勋、夏光宇、徐佩璜、韦以黼、唐在贤、薛次莘、王绳善九人具名提出两会合并建议书。1931年3月,中华工程师学会推举韦以黼、夏光宇为代表,中国工程学会推举徐恩曾、张延祥(后改为恽震)为代表,经6个月讨论决定两会合并,并拟定新会章草案。1931年8月26日,中华工程师学会、中国工程学会在南京举办两会联合年会,通过合并方案,决定两会合并成立“中国工程师学会”,以民国元年(1912年)作为本学会创始年,设总会于南京(起初暂在上海办公),合并时会员共2169人。此后每年选定地点召开年会[5][2][4]。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内迁,会务一度停顿。1938年10月,在重庆举行临时大会,将总会迁至重庆,在大后方重要城市组织分会,并曾在昆明、成都、贵阳、兰州、桂林、重庆等地召开年会[5]。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国民政府还都南京,总会也在南京恢复,并曾在南京及台北召开年会。1949年,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中,中华民国政府撤离南京、上海,总会干事人员未撤走,以致总会全部财产、基金以及档案纪录、会员登记卡等皆散失,会务停顿[5]。
对于中国工程师学会在大陆结束的时间,学者钟少华认为“南京解放后,中国工程师学会停止活动”[7]。但《上海科学技术志》(1996年版)却认为结束时间是1950年7月。上海市档案馆藏《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上海分会关于接收中国工程师学会结束报告及上海市人委批复》也显示1950年后中国工程师学会才结束活动。因此1950年可作为中国工程师学会在大陆结束的时间[2]。1950年,根据在北京召开的中华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的精神,中国工程师学会及上海分会均告解散[8]。1954年5月,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上海分会完成了对中国工程师学会遗留物资、钱款的接收[9]。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以中国工程师学会作为其前身。
1945年台湾光复后,中国工程师学会旋即在台湾成立分会。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后,自中国大陆各地来台湾的该会会员决议,将总会迁台改选。1951年3月,中国工程师学会总会正式在台湾复会。除每年举办年会及开展学术活动外,还定期发行会刊、会报及其他有关工程学术方面的图书和刊物,会务持续发展[5]。
1965年,为纪念国父孙中山百年诞辰,经学会第29届理监事暨执行部第7次及第8次联席会议讨论决议,对光复后的台湾省或金门、马祖工程建设实际工作有卓著贡献者,或从事技术研究及工程教育有重要成就者,由学会组织审查小组委员会就各方推荐的候选人依章审定,并提经学会第29届理监事暨执行部第12次联席会议决议,以会员丁道炎等138人符合颁奖简则规定,于1965年11月第30届年会时颁赠“国父百年诞辰工程建设纪念奖状”[5]。
中华民国50年(1961年)、60年(1971年)、70年(1981年)、80年(1991年),每届满10年时,学会均编印纪念特刊,且各该年年会合并扩大举办庆祝大会。会员注册人数一直约为两三千人。每年年会都有中华民国府院级长官致训。自1966年起,学会每两年与美洲中国工程师学会在台北共同举办近代工程技术讨论会。自1980年起,每年该学会的总会与日本分会共同举办中日工程技术研讨会,自2009年起改为每两年举办一次[5]。
到2010年代中期,该学会个人会员已达万余人,遍及海内外,涵盖学术界、产业界、研究机构、政府机关各领域专业人士;团体会员86单位。在台中、高雄、花莲、新竹设有分会;国外另设有日本分会、美洲中国工程师学会及欧洲分会。该学会还在台湾的16所大学设有学生分会[10]。
历届理事长
[编辑]
|
|
- 中国工程师学会
- 韦以黻(第1届,1931年)
- 颜德庆(第2届,1932年)
- 萨福均(第3届,1933年)
- 徐佩璜(第4届,1934年)
- 颜德庆(第5届,1935年)
- 曾养甫(第6-7届,1936年、1939年)
- 陈立夫(第8届,1940年)
- 凌鸿勋(第9届,1940年)
- 翁文灏(第10-11届,1942年-1943年)
- 曾养甫(第12-13届,1944年-1948年)
- 茅以昇(第14届,1948年)
- 沈怡(第15届,1949年)
- 凌鸿勋(第16届,1951年)
- 杨继曾(第17届,1953年)
- 侯家源(第18届,1954年)
- 莫横(第19届,1955年)
- 金开英(第20届,1956年)
- 杨家瑜(第21届,1957年)
- 钱昌祚(第22届,1958年)
- 梅贻琦(第23届,1959年)
- 雷宝华(第24届,1960年)
- 黄煇(第25届,1961年)
- 沈怡(第26届,1962年)
- 袁梦鸿(第27届,1963年)
- 李熙谋(第28届,1964年)
- 李国鼎(第29届,1965年)
- 阎振兴(第30届,1966年)
- 林挺生(第31届,1967年)
- 陶声洋(第32届,1968年)
- 孙运璿(第33届,1969年)
- 严庆龄(第34届,1970年)
- 张继正(第35届,1971年)
- 陈兰皋(第36届,1972年)
- 罗云平(第37届,1973年)
- 费骅(第38届,1974年)
- 方贤齐(第39届,1975年)
- 张光世(第40届,1976年)
- 王章清(第41届,1977年)
- 严孝章(第42届,1978年)
- 朱书麟(第43-44届,1979-1980年)
- 张明哲(第45-46届,1981-1982年)
- 赵耀东(第47届,1983年)
- 虞兆中(第48届,1984年)
- 李达海(第49届,1985年)
- 陈履安(第50届,1986年)
- 王国琦(第51届,1987年)
- 陈耀生(第52届,1988年)
- 夏汉民(第53届,1989年)
- 郭南宏(第54届,1990年)
- 简又新(第55届,1991年)
- 陈豫(第56届,1992年)
- 张斯敏(第57届,1993年)
- 曾元一(第58届,1994年)
- 石中光(第59届,1995-1996年)
- 欧晋德(第60届,1997-1998年)
- 史钦泰(第61届,1999-2000年)
- 王锺渝(第62届,2001-2002年)
- 沈景鹏(第63届,2003-2004年)
- 余俊彦(第64届,2005-2006年)
- 江耀宗(第65届,2007-2008年)
- 吕学锦(第66届,2009-2010年)
- 林俊华(第67届,2011-2012年)
- 陈振川(第68届,2013-2014年)
- 李建中 (工程师)(第69届,2015-2016年)
- 邱琳滨(第70届,2017-2018年)
- 廖庆荣(第71届)[11]
参考资料
[编辑]-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王斌,中华工程师学会的创建与发展,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2,4(2):205-211
- ^ 2.0 2.1 2.2 2.3 2.4 2.5 2.6 房正,民国工程师与工程学会——对中国工程师学会会员资格的历史考察,自然辩证法通讯2013(5)
- ^ B4 百年铁路见证:中华工程师学会会员证书. 人民铁道网. 2014-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1).
- ^ 4.0 4.1 房正,中华工程师学会述论(1912—1931),近代中国(第21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年
- ^ 5.0 5.1 5.2 5.3 5.4 5.5 5.6 學會沿革. 中国工程师学会. [2017-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4).
- ^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刘华,中国工程学会的创建、发展及其历史地位的研究,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 ^ 钟少华,中国工程师学会,中国科技史杂志1985(3):36-43
- ^ 上海科学技术志 第三编学术团体及科技普及 第一章学术团体 第三节 其他学会、协会、研究会. 上海通. [2017-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7).
- ^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房正. 近代工程师群体的民间领袖:中国工程师学会研究(1912-1950). 经济日报出版社. 2014年.
- ^ 學會簡介. 中国工程师学会. [2017-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7).
- ^ 中國工程師學會歷屆理事長. 中国工程师学会. [2017-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