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維基百科:摘要格式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維基百科條目應分層次介紹主題:導言將條目的最重要的性質給予一個概要介紹,而每個條目的主要性質用一個單獨的章節介紹。隨着大家的努力,一篇維基條目的內容將日益增長。但是它不可能無限制的增長:非常長的條目將會導致各種問題,這時條目應該被拆分

對任何重要子性質的完整介紹應該在單獨的文章。原條目應該只保留子性質的一個總結,並連結到子性質的條目。因為版權要求,移動文字而創建的條目的第一個版本的編輯摘要應連結到原始文章。

建議在加入主條目的摘要章節之前,在子條目編輯的細節。維基百科提供了模板來連結到子條目,以及標記主條目的摘要不再匹配被概述子條目的內容的情況。

長度

[編輯]

超過特定長度的條目的編寫方式可能會造成查找或者閱讀困難。在何為理想的條目長度上有很多觀點,取決於條目主題和內容是否容易拆分。條目長度指引在消歧義頁面列表條目較少被引用,特別是在拆分可能造成一個可以排序的表格的內容被分解的情況下。

基本技巧

[編輯]

長條目已經被拆分為多個章節,每個通常有若干個自然段。如果有子章節的話可能更長。理想情況下,這些章節最終將提供子主題的內容的概要。每個字主題自己就是一個百科全書條目,包含自己的前言,這個序言應該同主條目中的概要非常相似。子條目也應該包含到主條目的連結,向讀者解釋子條目的背景,即使這樣會造成父條目和子條目之間的內容重複。主條目的對應章節下應該創建一個使用{{Main|<子条目名>}}模板產生的類似於「主條目: Wikipedia:拆分條目」的到子條目的連結。

參考文獻

[編輯]

維基百科的每個條目都應該能夠獨立成文,可供查證方針要求所有的引文和任何可能受到挑戰的內容都應該來自一個可靠的、已經出版過的來源,而在內文中註明。這既適用於主條目也適用於一個摘要風格的子條目。

其他建議與細則

[編輯]

避免不必要的拆分

[編輯]

編者應該謹慎小心,在新條目不滿足通用知名度方針或者領域特定的知名度指引要求的時候不立刻拆分條目。在這時候編者應該在主條目根據既覆蓋主條目也覆蓋子條目的來源繼續編輯內容,在這個過程中,一個或者一組子主題可能被發現有單獨的知名度,可以被拆分到獨立的條目。如果文中對一個概念的介紹很明顯可以被壓縮、刪除或者合併到維基百科的其他地方,那麼這些措施應該在創建新條目之前被採用。

儘可能將內容拆分到邏輯上獨立的條目去。如果必要,可以武斷地選擇拆分標準。較長的獨立列表可以被按照名字、時間或者其他可以簡化維護工作的標準拆分而不考慮子章節的知名度。(常見的選擇標準:為不滿足知名度的概念而特意創建的列表,或者一個簡短的、每個成員的選擇都可從可靠來源的列表驗證的列表。)但是更加合適的是按照子主題的拆分,判斷子主題到達何種長度時需要拆分的標準則取決於父主題。

拆分時應在編輯摘要時提及來源

[編輯]

在拆分一個條目時請在編輯摘要註明這是一次拆分,包括提及用兩個方括號括起來的子條目名。在父條目的章節下用{{主条目}}指示這個章節的詳細條目的地點。

避免基於單方觀點的拆分

[編輯]

在應用摘要風格的時候,應避免拆分內容之後違反中立方針或者在概要和詳細條目中製造差異。

注意這並不意味着一個討論單方觀點的條目自動違反中立方針。一個例子是甘迺迪遇刺案,這個條目有一個子條目甘迺迪遇刺案陰謀論來討論事件中的單方觀點。

在文章很長,包含很多子主題的時候,應該嘗試平衡主條目的各個部分。不要給予文章某個部分不必要的比重,造成其他部分失去應有的焦點。在較短的文章中,如果一個子主題有比其他子主題多得多的內容,這可能意味着這個子主題應在專文詳細介紹,而在主條目僅留摘要。

同步概述條目和詳細條目

[編輯]

有時編輯在概要條目加入詳細條目尚未記述的內容而導致內容不同步。為了保持內容同步,編輯應該首先在詳細條目添加內容,然後(如果這樣做合適)在主條目的概要章節簡介加入的內容。另外,詳細章節描述的內容範圍可能經過顯著擴展,而主條目中的概要可能需要重寫以反應最新的內容。這些同步問題可以用{{Sync}}模板標記。

為減少維護負擔,編輯可以使用維基百科:嵌入包含來在條目之間同步內容。但是 2010年的一次討論描述了在檢閱文章的歷史版本時這個模板造成的問題(檢閱歷史版本時嵌入包含僅顯示當前子頁)。因此建議僅在有共識而且內容發展迅速時使用這個模板。

子條目之命名常規

[編輯]

對於被分離出去的子主題對應的條目,Wikipedia:命名常規可能不適用,即一些不符合命名常規的名稱也可以被接受。但一個原則就是在所有合適的名稱中選擇最簡潔的名稱。

子條目的刪除

[編輯]

條目和列表都必須有知名度。知名度方針決定一個主題是否值得獨立成文,它不限制一個條目或者列表的內容。

如果條目主題只有幾句來自可靠來源的話可以寫,那麼這個主題不值得獨立成文,而是應該合併到一個綜合性條目或者列表。這樣的短小條目經常被提交存廢討論

子條目導航

[編輯]

除非一個概述性文章的所有子條目的命名都符合最常用名方針,可能有必要提供一個導航模板來連接子條目之間和到概述性主條目的連結。一個這樣的導航模板可以在二戰的條目和相關子條目看到.

摘要格式的條目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簡稱二次大戰二戰1937年1939年1945年),是至今為止人類社會所進行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破壞性最大的全球性戰爭...

戰爭的起源

第二次世界大戰分為歐洲和亞洲兩大戰爭策源地。在歐洲,戰爭的原因可以追溯到...

歐洲戰場

1939年9月1日凌晨,波德戰爭爆發,德國軍隊利用夜幕的掩護,在2300多架飛機的支援下,對波蘭發動突襲...

亞洲及太平洋戰場

二戰中國戰場在1937年7月7日日本華北駐屯軍發動盧溝橋事變時就已經全面展開,比歐洲爆發全面戰爭早了兩年多...

戰後及戰爭影響

或許是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學到的慘痛教訓,西方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並沒有向戰敗國要求索賠...

引據與外部連結

[編輯]

「概要風格」適合組織很長的參攷資料列表。例如:上面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摘要格式可以提供一個參考資料列表,將二戰歷史作為整體處理,而在各個子條目中還可以各自引用必要的參考文獻,例如在太平洋戰爭條目中就可以引用關於二戰太平洋地區的書籍等。

在主題文中無須重複列出「子題」之詳細參攷資料:「摘要格式」之主文總結每一子題之內容,詳細參攷資料則在子文中列出。主文只須列出該文本身內容所須引之參攷資料。與子主題相關的外部連結應該只出現在自條目中,而不在主條目中出現。

序言章節

[編輯]

為了紙質的Wikipedia 1.0,一個建議是紙質的文章內容將是網絡版文章的序言章節。 概要與新聞報導風格可助寫出簡煉、可獨立成文的引子。

依據

[編輯]

摘要格式類似新聞風格en:news style),惟其對象為「主題 」而非條目。其原則為總結主旨,並分散資訊於一衆相關之條,以應不同讀者之需,讓各讀者自行選擇閱讀的深度,而不耗盡需要全面閱讀的讀者的耐心。條目的組織方式應考慮到各種典型的讀者群體需要的不同的閱讀深度。

使用這個格式對於讀者來說,比讓文章自然增長到書籍的長度更加有用。摘要格式通過總結文章的主要性質,而在單獨的文章詳細討論這些性質來避免一次性給予讀者太多文字。什麼對於讀者來說過長取決於條目,但是通常30K的可讀文字通常被認為是應該開始考慮拆分。超出這個長途的文章應該證明多餘的文字對於討論文章的性質是有必要的,添加的文字值得讀者額外的閱讀時間。

對於理解主題幫助較少的不重要章節應該在文章的後半部分(這是對於章節的新聞風格的應用)。通常這在歷史主題的條目或基於時間的條目中較難實現,除非有一些分析的章節。這樣的組織方式是必要的,因為很多讀者不會讀完文章。

細節的詳細程度

[編輯]

維基百科不會如大英百科全書分成大、小、簡各種版本。不應將一主題的全部資訊放進單一條目,因為不同讀者有不同的需要。

  • 多數讀者只需簡要地概覽該主題的重點(導論);
  • 其他讀者需主題重點的稍深入的資訊(由數段落組成之章節);
  • 有些讀者需大量細節,或關於主題某方面的詳細資料(連結往完整之分條目)

我們須照顧各種讀者。

主條目,或導覽文, 應總結大概,而以分條或專文論述各子課題更詳細之概要。可想像之成層層金字塔;讀者只見主題之頂(引文),而每一節有一 {{main|<子條>}}之類之連結到獨立子條目(例:明朝#西學東漸西學東漸)。導覽文中的概括論述經常至少雙倍於子文的引言。子文亦可接着成為更詳細討論之導覽文。如此類推,直至能「很」完全覆蓋一主題。然則各種讀者可藉不同覽途輕易得到所需(之詳細)。

參閱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