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April in 12 months/英國硬幣簡史 (1901–1970)
幣制改革之前的英國便士幣型較大,價值 1⁄240英鎊,延續了公元約700年開始的便士傳統[1]。20世紀,政府斷斷續續鑄造着這種硬幣,直到1970年才廢除使用。1901年至1970年期間,銅幣正面是鑄幣時在位君主的頭像,背面是端坐着的不列顛尼亞女神的形象,她頭戴盔甲,手持盾牌和三叉戟。這一圖案最初由倫納德·查爾斯·懷恩設計,以他的父親威廉·懷恩的早期設計為原型。一些沒有獨立發行硬幣的英國自治領和殖民地也使用英國便士。
1895年,英國皇家鑄幣局的鑄幣師喬治·威廉·德·索勒斯修改了背面的圖案。1901年, 維多利亞女王過世之後,德·索勒斯被委任設計以愛德華七世頭像為正面圖案的硬幣。1902年,新的硬幣進入流通,一直到1910年國王去世。1911年,伯倫特·麥肯納爾爵士設計的喬治五世硬幣開始流通,直到1936年國王去世,這期間硬幣的圖案設計數次改動。1933年,由於有足夠的硬幣用於流通,政府沒有鑄造商用硬幣,而是鑄造了至少七枚紀念幣,主要用於奠基石下和博物館展覽。這些硬幣如今都已價值不菲。 愛德華八世在位時間很短,只有1937年鑄造的一枚樣板幣以示象徵。同年,漢弗萊·佩吉特設計的喬治六世硬幣發行。1940年,英聯邦本土停止了鑄幣,1941年至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鑄的硬幣只用於殖民地流通。戰爭結束後,對便士的需求開始減少。 1950年至1951年間發行的大部分硬幣流向百慕達地區。其中一些相對稀有的硬幣被英國錢幣商從市場中購回然後送回英國。
1953年,儘管當時商業貿易不需要便士,皇家鑄幣局仍打造了一系列刻有伊利沙伯二世肖像的硬幣並且成套發售。硬幣正面圖案由瑪麗·吉利克設計。1954年,鑄幣局出於內部用途,鑄造了一枚一便士硬幣。1961年,市場流通再次需要一便士,於是大量新幣發行。20世紀60年代,計劃實行十進制的官員們並不贊成保留這種大銅幣,因為通貨膨脹已經導致其大幅貶值。最後一次發行銅幣是在1967年,最後一版紀念幣發行是在1970年。1971年2月15日,也就是十進制日之後,由於沒有確切的十進制等值,舊便士很快退出流通。當時的口號是「用舊便士買價值六便士的東西」,由此看出,商店只有在商品價格為6舊便士(剛剛好2.5新便士)時,才會接受舊的一便士和三便士硬幣。1971年8月31日,舊幣停止流通。
愛德華七世(1902-1910期間鑄造的硬幣)
[編輯]1901年1月22日維多利亞女王去世,其子愛德華七世繼承王位。皇家鑄幣局計劃發行印有愛德華七世肖像的新硬幣。19世紀90年代,硬幣已經更新了設計,鑄幣局官員認為英國人民不希望硬幣再有更多的改動。1895年,由於已經改動了正面的女王肖像,政府決定保持一便士、半便士和四分之一便士這三種面值銅幣的背面圖案不變。當時,皇家鑄幣局的鑄幣師喬治·威廉·德·索勒斯修改了倫納德·查爾斯·懷恩設計的不列顛尼亞女神圖案,移除了女神兩邊的燈塔和帆船。德·索勒斯還受命為愛德華七世國王繪製肖像,以用於新的硬幣。[2] 1901年間,鑄幣局仍在發行印有維多利亞女王肖像的硬幣,直到1902年五月,愛德華七世硬幣設計完成。[3]
1901年2月和6月,德·索勒斯兩次為愛德華七世畫像,同時,他還參考了宮廷畫師埃米爾·福克斯所繪的國王肖像。為了硬幣便於打造,德·索勒斯最終設計的國王半身像沒有過多裝飾且採用淺浮雕。即便如此,在鑄造硬幣時,由於肖像的頭部相對較大,出現了金屬流動問題,導致了「重影」,即正面圖案的輪廓在背面也隱約可見。1901年8月20日,鑄幣局收到確認函,確定德·索勒斯設計的愛德華七世半身像將用於所有硬幣。1901年12月10日,政府發文宣佈,新的銅幣將於1902年1月1日開始流通。[2]
愛德華七世硬幣與最後一版維多利亞女王硬幣採用了相同鑄造標準:95%的銅,4%的錫和1%的鋅。此外,新的硬幣和所有1860-1970年間發行的銅硬幣一樣,平均重量為of 1⁄3盎司(9.4克),直徑為 1.2 英寸(30.81 毫米)。[4]硬幣正面,愛德華七世肖像面向右邊,外圈刻有」蒙上帝之恩,愛德華七世,不列顛之王,信仰之衛士,印度之君王「[a]。背面是端坐的不列顛尼亞女神,上方環有「一便士」面值字樣,底部標註發行時間。這一設計一直都沒有太大改動,直到1970年硬幣停止使用。1902-1910年期間,硬幣的正面一直是愛德華七世的半身像。1902年,官方決定提高不列顛尼亞女神身邊的水面[3],因而這一年有「高水位」和「低水位」[5]
兩種不同圖案的硬幣。
喬治五世(1911-1936)
[編輯]1903年德·索勒斯去世,鑄幣師職位由此廢除。1910年,愛德華七世去世,喬治五世繼承了王位。在硬幣設計徵集中,伯特倫·麥肯納爾的設計脫穎而出,得到採用。同時,伯特倫也是加冕禮勳章的設計者。很顯然,國王對他的作品十分滿意。1911年,他被授予皇家維多利亞勳章,1921年受封爵士。[6] 硬幣的正面是喬治五世左側半身像,周圍的銘文是「蒙上帝之恩,喬治五世,不列顛之王,信仰之衛士,印度之君王」[b] ,反面設計沒有顯著的改動。[7]1910年11月28日政府發佈公告,宣佈新銅幣將於1911年1月1日開始流通。[8]
1912年、1918年和1919年發行的硬幣除了來自皇家鑄幣局之外,還有一些來自伯明翰的希頓鑄幣廠。為了便於識別,這些硬幣會在日期的左邊刻上鑄幣廠標記「H」。1918年和1919年的一些硬幣還來自於同樣位於伯明翰的國王諾頓金屬有限公司,鑄幣廠標記為「KN」。1912至1919年間,這兩家公司還向皇家鑄幣局提供硬幣毛坯。這是由於1911年阿斯奎斯[9]政府頒佈的《國民保險法》[10],以及隨後而來的戰爭引發了對小額零錢的極大需求。自動老虎機也增加了人們對硬幣的需求,這一趨勢早在1898年就初露端倪。[11]為了減少商業貿易中破損硬幣的數量,1908年,皇家鑄幣局同意通過銀行和郵局回收1895年之前的破損一便士和半便士硬幣。1922年開始,1860年至1894年期間的硬幣可以進行無條件兌換,儘管這些硬幣仍可流通。[12] 1869年,英國本土廢除了1860年之前的銅幣(然而鑄幣局在1873年之前仍然接受全面值兌換),1877年,殖民地也廢除了這種硬幣。[13]
喬治五世硬幣在1922年之前,與以前的硬幣使用同樣的合金。1923年,儘管保持了1⁄3盎司(9.4克)的重量以及1.2英寸(31毫米)的直徑,銅幣的成分調整為95.5%的銅,3%的錫和1.5%的鋅。新的合金的可塑性稍強,所需的打造力度減少,因而可以有效減少重影。1923年、1924年和1925年都沒有鑄造新幣,[14]這是由於戰爭期間,硬幣的過剩和短缺交替出現,[15]導致需求不足。1928年,國王肖像的尺寸縮小,從而有效地消除了重影問題。[16]硬幣正面的左側半身像有三種不同圖案,而周圍的銘文仍然是「蒙上帝之恩,喬治五世,不列顛之王,信仰之衛士,印度之君王」。硬幣背面和過去一樣,依舊是不列顛尼亞女神形象,只不過其設計在1922年稍經改動。[17]
1936年,喬治五世國王在位末期,人們認為當時的銅幣又重又笨,是歐洲地區最重的硬幣,而事實上,比起1860年剛開始使用合金鑄造的硬幣來說,它已經輕得多。大量銅幣的重量太大,給做生意帶來了諸多問題;倫敦客運局每年收到重6000噸的一便士、半便士和四分之一便士硬幣。[15]縮減硬幣尺寸是不切實際的,因為回收和重新打造正在流通的30億枚硬幣需要一定的時間,而且這樣一來,投幣的自動販賣機也需要重新設置。[18] 1937年,黃銅三便士首次發行,成為主要的解決方式。這是一種十二邊形的硬幣,用於代替笨重不便的三便士和半便士硬幣以及尺寸過小的三便士銀幣。[19]
1933年稀有硬幣
[編輯]1933年,由於商業貿易對硬幣沒有需求,再加上前幾年硬幣儲蓄充足,鑄幣局不需要生產硬幣。[16]當時有一個傳統,國王要在重要的新建築地基下面放置一套同年的硬幣。因此鑄幣局特地為奠基打造了三枚1933年紀念幣,又為鑄幣局博物館和大英博物館各打造一枚,還有至少兩枚有其他用途的紀念幣。結果,那兩枚硬幣成了英國最著名的稀有硬幣,每個人都期望在自己的口袋裏找到。[20]
當時並沒有對紀念幣進行準確的數量記錄,現在已知的是七枚。其中一枚在2016年以193875美元(149364英磅)售出。已知的紀念幣中,有一枚在皇家鑄幣博物館,一枚在大英博物館,一枚在倫敦大學參議院議廳地基下(1933年由喬治國王親手放置),另有三枚在私人收藏家手中,還有一枚被盜,至今下落不明。[10][21][22] 那枚失竊的硬幣原本於1933年放置在利茲米德爾頓聖十字教堂的地基下。1970年8月教堂重建期間,竊賊設法從教堂地下盜走了硬幣。為了避免竊賊得寸進尺,里邦主教約翰·莫爾曼下令挖出聖瑪麗教堂(柯克斯托爾,霍克斯沃思伍德,利茲郡)地基下的那枚硬幣並出售。[20]就目前所知,參議院下的硬幣還在。另外兩枚私人收藏的硬幣分別是在1969年和2016年的拍賣會上被買走。[21]
另有四枚樣板硬幣,其設計與官方硬幣相似,是由雕刻家安德烈·拉維利耶應皇家鑄幣局要求設計的。1932年12月,硬幣、勳章和獎章常務委員會否決了這四枚硬幣的設計。2016年5月4日的拍賣會上,其中一枚以7.2萬英鎊的價格賣出。[23]
愛德華八世圖案(1937年)
[編輯]愛德華八世在位期間(1936年)沒有正式發行硬幣,但確實有一枚1937年樣板幣。這枚樣板幣送交皇室過目的日期可能剛好是國王退位的時候。硬幣正面是漢弗萊·佩吉特畫的國王左側半身像。他認為國王左側最為英俊,並希望打破硬幣上君主面部朝向輪流變化的傳統。這枚硬幣正面的銘文是蒙上帝之恩,愛德華八世,不列顛之王,信仰之衛士,印度之君王「 [c]。[24]
皇家鑄幣局諮詢委員會考慮愛德華八世硬幣的設計時,並不支持新的設計,而想重新採用1895年之前的背面圖案,即不列顛尼亞女神兩側是燈塔和帆船的設計。不同的是,維多利亞時代硬幣上的帆船被替換成了現代化軍艦。由於當時國際形勢比較微妙,官員們覺得這種設計帶有侵略性,所以後來圖案上沒有出現船。但燈塔圖案從愛德華八世硬幣開始一直得以保留,直到1970年廢除。[25]
喬治六世(1937-1952)
[編輯]1937年3月18日政府發佈公告,宣佈立刻開始使用喬治六世硬幣。[26] 雖然一便士上保留了不列顛尼亞女神的傳統圖案,但半便士和四分之一便士都有自己的圖案。[27]
喬治六世硬幣(1937 - 1952)正面是國王左側半身像,也是由佩吉特設計,1948年之前,周圍的銘文是」蒙上帝之恩,喬治六世,不列顛之王,信仰之衛士,印度之君王「[d],而從1949年印度獨立之後,銘文移除了拉丁文縮寫的「印度之君王」[e]。[28] 1937至1940年,1944至1951年,都有硬幣發行以用於流通。而1941至1943年年間,在為殖民地鑄造必要的硬幣時,仍然使用1940年的模具。[28]這些硬幣主要流向直布羅陀和英屬西印度群島。[29]
2000年版硬幣鑄造指南中有關英國硬幣的部分顯示,戰時停鑄硬幣是由於硬幣供給過剩。[28] 然而,古幣研究家克里·羅傑斯,2016年發表了一篇關於二戰期間斐濟貨幣危機的文章,文中引用了殖民立法記錄,指出停止鑄幣是為了儲備銅以製造彈藥。[30]由於錫是重要的戰爭材料,又因為其大部分來源於馬來半島,極其稀有,所以1942年以後,一直到1945年後期,所生產的1940年硬幣成分變成了97%的銅,0.5%的錫以及2.5%的鋅。這種戰時硬幣的顏色和戰前的不同,前者經過硫代硫酸鈉處理,顏色更深。[28][31]這種物質俗稱「海波」,曾用於所有1934年和大部分1935年硬幣的染色。[32]1946年,海波再次被用於染黑硬幣,以防止人們囤積新硬幣。[33] 雖然1945年恢復使用戰前合金,但1959年,造幣廠又採用了戰時合金來打造硬幣,且沒有進行化學處理,這一做法一直持續到幣制改革,之後用於新的十進制黃銅硬幣。[28][31]
20世紀40年代末,英國對一便士硬幣的需求開始下降,這可能是由於更輕巧方便的黃銅三便士硬幣的流行,[34]其重量不到等值銅幣重量的四分之一。[35]戰後不久,人們對一便士硬幣的需求一直很旺盛,直到1949年1月,需求量才有所下降。同年5月,皇家鑄幣局停止了一便士硬幣的生產,官員們的結論是,由於通貨膨脹,對其需求的下降是永久性的;它的購買力很低,而且許多自動販賣機不接受一便士。皇家鑄幣局從1951年開始從銀行回收過剩的銅幣並將其熔化。到1960年,價值約120萬英鎊的銅幣不再流通。[36]
因為英國國內不需要,1950年和1951年發行的一便士硬幣只用於殖民地。1956年間,1950年所有的硬幣(仍然存儲在英國)和1951年生產的四分之三的硬幣被送往百慕達。與早期的喬治六世硬幣相比,這兩種硬幣的價值都很低,倫敦的商人們紛紛湧向這些島嶼,提出一英鎊換一枚一便士硬幣。[37]按日期收集硬幣(尤其是便士)在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流行;1951年,有人對硬幣投資做出了大膽的預言,導致收集硬幣成了一種狂熱。[28]有人認為皇家鑄幣局1952年鑄造的一枚一便士硬幣舉世無雙。[38]
伊利沙伯二世與終版(1953-1970)
[編輯]十進制改革之前,價值1⁄240英鎊的舊便士系列結束於伊利沙伯二世女王時期。新國王在位期間,一便士硬幣或其他銅幣的背面設計沒有顯著變化。[39]1952年11月25日政府宣佈新的硬幣將於1953年1月1日開始流通。[40]1953年間,由於市場上有大量的硬幣流通,政府沒有鑄造新的硬幣,僅存的四分之一便士和半克朗面值的硬幣也不是為了流通而發行。[40] 含有一便士硬幣的套裝是女王加冕典禮那年發行的,每枚硬幣的正面都刻有女王伊利沙伯二世的右側半身像,由瑪麗·吉利克設計,周圍刻有銘文」蒙上帝之恩,伊利沙伯二世,不列顛之王,信仰之衛士「[f] 。這些硬幣不是為了流通而發行的,但由於套裝的售價只比面值高一點點,許多人後來都把套裝拆開花掉了。由於英聯邦納入了一些共和國,性質發生了變化,之後硬幣上的銘文刪掉了「不列顛女王"的拉丁縮寫,而代之以簡單的「女王」[g]一詞。[38][39]
1954年,皇家鑄幣局鑄造了一枚硬幣用於模版測試,這枚原本應該被熔化的硬幣後來流入市場。[41]到了20世紀50年代末,金屬的價格上升導致打造每一枚銅幣都會虧本,鑄幣局希望減小硬幣尺寸。1960年底,法尋硬幣的廢除為這一計劃掃清了道路。[42] 直到1961年,對便士的需求才有所增長,此後每年,便士的生產量都很大。最後用於流通的十進制前便士鑄造於1967年。[38]
20世紀60年代,政府計劃發行十進制的新幣,於是舊時的銅便士被廢除。1967年之後,銅幣仍以1967日期在生產。[43]60年代的便士再次使用了97%的銅,0.5%的錫和2.5%的鋅合金。[31]最後,1970年,一套用於收藏的高質量紀念幣發行,以向這個服務了英國1200多年的幣種告別。舊便士上長存的不列顛尼亞女神圖案由雕刻家克里斯托弗·艾恩賽德設計,被復刻到了五十便士新幣上。[44]
在1971年2月15日的十進制日之後,十進制貨幣委員會曾預計需要18個月的過渡期,但「舊幣」很快就從流通中消失了,這使得1971年8月31日徹底廢除舊幣的法令更容易執行。1969年,半便士的硬幣被廢除,一便士硬幣成了三種銅幣中唯一倖存的一種。十進制後,新便士的價值為1/100英鎊。[45]
鑄幣年份
[編輯]硬幣上所有的鑄幣日期和鑄幣標誌。H是希頓鑄幣廠;KN為國王諾頓金屬有限公司。[46]
- 1901 ~ 22,205,568
- 1902 ~ 26,976,768
- 1903 ~ 21,415,296
- 1904 ~ 12,913,152
- 1905 ~ 17,783,808
- 1906 ~ 37,989,504
- 1907 ~ 47,322,240
- 1908 ~ 31,506,048
- 1909 ~ 19,617,024
- 1910 ~ 29,549,184
- 1911 ~ 23,079,168
- 1912 ~ 48,306,048
- 1912H ~ 16,800,000
- 1913 ~ 65,497,872
- 1914 ~ 50,820,997
- 1915 ~ 47,310,807
- 1916 ~ 86,411,165
- 1917 ~ 107,905,436
- 1918 ~ 84,227,372
- 1918H/1918KN ~ 3,580,800
- 1919 ~ 113,761,090
- 1919H/1919KN ~ 5,290,600
- 1920 ~ 124,693,485
- 1921 ~ 129,717,693
- 1922 ~ 22,205,568
- 1926 ~ 4,498,519
- 1927 ~ 60,989,561
- 1928 ~ 50,178,000
- 1929 ~ 49,132,800
- 1930 ~ 29,097,600
- 1931 ~ 19,843,200
- 1932 ~ 8,277,600
- 1933 ~ 7 known
- 1934 ~ 13,965,600
- 1935 ~ 56,070,000
- 1936 ~ 154,296,000
- 1937 ~ 109,032,000 (plus 26,402 proof coins)
- 1938 ~ 121,560,000
- 1939 ~ 55,560,000
- 1940 ~ 42,284,400
- 1944 ~ 42,600,000
- 1945 ~ 79,531,200
- 1946 ~ 66,855,600
- 1947 ~ 52,220,400
- 1948 ~ 63,961,200
- 1949 ~ 14,324,400
- 1950 ~ 240,000 (plus 17,513 proof coins)
- 1951 ~ 120,000 (plus 20,000 proof coins)
- 1952 ~ 1 known
- 1953 ~ 1,308,400 (plus 40,000 proof coins)
- 1954 ~ 1 known
- 1961 ~ 48,313,400
- 1962 ~ 157,588,600
- 1963 ~ 119,733,600
- 1964 ~ 153,294,000
- 1965 ~ 121,310,400
- 1966 ~ 165,739,200
- 1967 ~ 654,564,000
- 1970 ~ 750,000 (souvenir sets only)
註釋
[編輯]- ^ Edwardus VII Dei Gratia Britanniarum Omnium Rex Fidei Defensor et Indiae Imperator, or "Edward VII by the Grace of God King of all the Britains, Defender of the Faith and Emperor of India"
- ^ Georgius V Dei Gratia Britanniarum Omnium Rex Fidei Defensor et Indiae Imperator, or "George V by the Grace of God King of All the Britains, Defender of the Faith and Emperor of India"
- ^ Edwardus VIII Dei Gratia Britanniarum Omnium Rex Fidei Defensor et Indiae Imperator, or "Edward VIII by the Grace of God King of All the Britains, Defender of the Faith and Emperor of India"
- ^ Georgius VI Dei Gratia Britanniarum Omnium Rex Fidei Defensor et Indiae Imperator, or "George VI by the Grace of God King of All the Britains, Defender of the Faith and Emperor of India"
- ^ Georgius VI Dei Gratia Britanniarum Omnium Rex Fidei Defensor, or "George VI by the Grace of God King of All the Britains, Defender of the Faith"
- ^ Elizabeth II Dei Gratia Britanniarum Omnium Regina Fidei Defensor, or "Elizabeth II by the Grace of God Queen of All the Britains, Defender of the Faith"
- ^ Elizabeth II Dei Gratia Regina Fidei Defensor, or "Elizabeth II by the Grace of God Queen, Defender of the Faith"
引用
[編輯]- ^ Seaby,第21頁.
- ^ 2.0 2.1 Skellern October 2013,第32頁.
- ^ 3.0 3.1 Skellern December 2013,第36頁.
- ^ Freeman,第10頁.
- ^ Freeman,第51–55頁.
- ^ Linecar,第126頁.
- ^ Freeman,第55頁.
- ^ 第28442號憲報. 倫敦憲報. 29 November 1910.
- ^ Freeman,第11頁.
- ^ 10.0 10.1 Peck,第501頁.
- ^ Craig,第332–333, 347頁.
- ^ Craig,第358頁.
- ^ Craig,第325頁.
- ^ Freeman,第10–11, 59–60頁.
- ^ 15.0 15.1 Dyer & Gaspar,第577頁.
- ^ 16.0 16.1 Seaby,第165頁.
- ^ Freeman,第56, 59–60頁.
- ^ Peck,第513頁.
- ^ Lobel,第569頁.
- ^ 20.0 20.1 1933 Penny. Royal Mint Museum. [14 June 2017].
- ^ 21.0 21.1 Starck, Jeff. Britain's 1933 penny: another coin that can't be explained. Coin World. 21 November 2016 [24 June 2017].
- ^ A Landmark Uncovered: Senate House to feature in Open House London. University of London. [27 June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15 March 2017). 已忽略未知參數
|df=
(幫助) - ^ "Pretty Penny".
- ^ Lobel,第589頁.
- ^ "Edward VIII Uniface Penny".
- ^ 第34381號憲報. 倫敦憲報. 19 March 1937.
- ^ Seaby,第169–170頁.
- ^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Lobel,第590頁.
- ^ Peck,第514頁.
- ^ Rodgers,第79頁.
- ^ 31.0 31.1 31.2 Freeman,第10, 63頁.
- ^ Freeman,第17, 75 n.30頁.
- ^ Seaby,第170頁.
- ^ Freeman,第67頁.
- ^ Dyer & Gaspar,第578頁.
- ^ Dyer & Gaspar,第596–597頁.
- ^ Bermuda Monetary Authority,第75–76頁.
- ^ 38.0 38.1 38.2 Lobel,第591頁.
- ^ 39.0 39.1 Seaby,第172頁.
- ^ 40.0 40.1 Peck,第522頁.
- ^ Freeman,第75 n.40頁.
- ^ Dyer & Gaspar,第597頁.
- ^ "Late World Coin News".
- ^ Linecar,第138頁.
- ^ Robert Leach. Legal Tender (PDF). 2013.
- ^ Robert Leach (2013). "Legal Tender" (PDF).
參考文獻
[編輯]- Edward VII Uniface Penny. Coin News. June 2014.
- Late World Coin News: Great Britain. The Numismatist. April 1968.
- Pretty Penny. The Numismatist. July 2016: 29.
- The Bermuda Monetary Authority. Coins of Bermuda 1616–1996. Hamilton, Bermuda: The Bermuda Monetary Authority. 1997. ISBN 978-0-921560-08-1.
- Craig, John. The Mint paperback.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1953]. ISBN 978-0-521-17077-2.
- Dyer, G.P.; Gaspar, P.P., Reform, the New Technology and Tower Hill, Challis, C.E. (編), A New History of the Royal Mint,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98–606, 1992, ISBN 978-0-521-24026-0
- Freeman, Michael J. The Bronze Coinage of Great Britain revised. London: Barrie & Jenkins Ltd. 1985 [1970]. ISBN 978-0-09-155240-4.
- Linecar, H.W.A. British Coin Designs and Designers. London: G. Bell & Sons Ltd. 1977. ISBN 978-0-7135-1931-0.
- Lobel, Richard (編). Coincraft's Standard Catalogue English & UK Coins 1066 to Date 5th. London: Standard Catalogue Publishers Ltd. 1999 [1995]. ISBN 978-0-9526228-8-8.
- Peck, C. Wilson. English Copper, Tin and Bronze Coins in the British Museum 1558–1958. London: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1960. OCLC 906173180.
- Rodgers, Kerry. Fiji's World War II Emergency Reserve Bank of New Zealand Overprints. Coin News. December 2016: 75–79.
- Seaby, Peter. The Story of British Coinage. London: B. A. Seaby Ltd. 1985. ISBN 978-0-900652-74-5.
- Skellern, Stephen. The Coinage of Edward VII, Part I. Coin News. October 2013: 31–33.
- Skellern, Stephen. The Coinage of Edward VII, Part III. Coin News. December 2013: 35–36.
外部連結
[編輯]- Coins of the UK – History and Values of UK coins
- British Coins – Free information about British coins
- Royal Mint History of British Coins – History of British Coins
- Collection of copper and bronze pennies – Collection of copper and bronze pennies of Great Brit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