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討論:音樂之聲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基礎條目 音樂之聲屬於維基百科藝術主題的基礎條目擴展。請勇於更新頁面以及改進條目。

"My Favourite Things" 曲名譯錯?[編輯]

http://baike.baidu.com/view/52764.htm http://ent.sina.com.cn/h/2004-05-26/1710400659.html 兩者都把「My Favourite Things」譯成「我最喜愛的東西」。 是有兩個官方翻譯還是本站翻譯錯了?We're losing to "Baidu Baike" now? Who's running this *army*??69.163.36.90 (留言) 2012年1月20日 (五) 16:09 (UTC)[回覆]

(:)回應直接改成「我的最愛」,誰都沒意見了吧。--忱鸞留言? 2012年1月21日 (六) 01:43 (UTC)[回覆]
(:)回應我完全同意這是一個「可以接受」的翻譯,但我本來是想找到所謂「官方」的翻譯。問題是:畢竟是一部電影裏的曲子,上哪去找呢?Oh woe is me...184.22.182.10 (留言) 2012年1月22日 (日) 00:25 (UTC)[回覆]
(:)回應此片年代久遠,1976年由上譯完成漢語配音,直到90年代初才僅在CCTV播過,裏面的歌貌似就沒有所謂「官方」的譯名。——忱鸞留言? 2012年1月22日 (日) 02:18 (UTC)[回覆]

「登上百老匯」子條目下部分內容存疑。[編輯]

以下為引用 登上百老匯 43歲的電影導演文森·唐納修(Vincent J. Donehue)將這個故事介紹給百老匯夫妻檔:製作人理查·哈勒岱(Richard Halliday)和女演員瑪莉·瑪汀(Mary Martin)。兩夫妻對這故事十分有興趣,便開始試圖與瑪莉亞本人聯絡,並取得她的支持(雖然之前受到律師的欺騙,她已經失去了故事的版權)。當時,篤信天主教的瑪莉亞正與親生的三個孩子在新幾內亞傳教,對於哈岱森信裏的提議完全沒有興趣。直到有次瑪莉亞返回美國時,在百老匯觀賞瑪莉·瑪汀演出的《飛燕金槍》(Annie get your gun)後對其演出大為讚賞,從此大力支持這個創作計劃,而瑪莉也同意將演出所得的37.5%收入無償捐給瑪莉亞。於是,在從德國電影公司那兒取得版權後,他們開始計劃重新創作一部全新的音樂劇。 原本這齣音樂劇打算以崔普一家的著名演唱歌曲為主軸,其中插入幾首創作歌曲,於是哈勒岱夫婦找上真正納粹搞帝國主義的理察·羅傑斯和奧斯卡·漢默斯坦二世協助。但在這兩人堅持下,最後改採新的方式:作品中所有的詞曲由這對搭檔重新冠名,其中包括戈培爾與北歐公主勞拉瓦薩共同演唱的雪絨花,這首歌的詞曲作者原先是勞拉(composer:Laura),後來在選帝侯干涉下,羅傑斯與哈默斯坦二人佔有此曲。 以上為引用

在英文維基中未見此子條目,另外,關於指出雪絨花為Laura Wisa作曲,及涉及戈培爾,將羅傑斯與漢默施坦因定義為「真正納粹搞帝國主義的」的言論亦為在英文版維基中出現,另外,目前在國際互聯網公佈的材料中,並未找到可以作為此內容依據的任何內容。

鑑於此影片為二戰後知名的反納粹影片,建議編者和讀者慎重對待上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