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溫室效應
溫室效應曾於2016年8月23日通過新條目推薦投票,登上維基百科首頁的「你知道嗎?」欄位。 |
溫室效應屬於維基百科自然科學主題地球科學類的基礎條目第五級。請勇於更新頁面以及改進條目。 本條目依照頁面評級標準評為初級。 本條目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
|||||||||||||||||||||||||||||||||||||||||||||||||
---|---|---|---|---|---|---|---|---|---|---|---|---|---|---|---|---|---|---|---|---|---|---|---|---|---|---|---|---|---|---|---|---|---|---|---|---|---|---|---|---|---|---|---|---|---|---|---|---|---|
|
本條目有內容譯自英語維基百科頁面「Greenhouse effect」(原作者列於其歷史記錄頁)。 |
此條目為第十四次動員令環境學理類的作品之一,是一篇達標條目。 此條目亦有完成第十四次動員令之改善工程,提升了條目的質素。 |
[編輯]
—Loveliaoyan (留言) 2009年9月2日 (三) 01:21 (UTC)
根據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版《辭海》資料:
大氣保溫效應 大氣具有允許太陽短波輻射透入大氣低層,並阻止地面和低層大氣長波輻射逸出大氣層的作用。這種作用使大氣溫度保持較高的水平,故名。20世紀初期以前,人們曾誤認為玻璃溫室(不經人工加熱的養花房)保溫機制與大氣這種保溫機制相同,因而稱它為「溫室效益」。1909年美國物理學家伍德(Robert Williams Wood, 1868—1955)分別用岩鹽(對長短波輻射都透明,不會截留長波輻射)和玻璃(有透過短波輻射而截留長波輻射的能力)做成溫室(花房)試驗,結果兩個溫室內的溫度一樣高。這表明溫室的保溫作用,主要不在於是否阻截或吸收長波輻射,而在於玻璃或岩鹽壁阻止室內(暖)外(冷)空氣以對流或湍流方式的熱交換。據研究,這種阻止空氣在室內外熱交換作用,比大氣保溫氣體吸收長波輻射制暖作用大3~4倍,因此,大氣保溫效應與溫室效應意義並不相同,應加以區別。
大氣保溫氣體 在20世紀除期前,人們不知大氣保溫氣體的作用,僅籠統地認為大氣本身具有與溫室(花房)玻璃相似的保溫效應。後來,人們發現大氣保溫氣體,就把這類氣體視為具有溫室保溫效應的氣體,就簡化稱之為「溫室氣體」。實驗證明,大氣保溫效應與溫室保溫效應並不相同,所以稱「溫室氣體」已失去科學依據。另外,「溫室氣體」一詞,易被誤認為「在溫室中之氣體」,也不確切。只是因為它的使用時間已久,有一定影響,故只能將「溫室氣體」一詞作為「大氣保溫氣體」的俗稱。
Loveliaoyan (留言) 2009年9月2日 (三) 01:21 (UTC)
[編輯]
2009年版《辭海》仍舊沿用上一版「大氣保溫效應」和「大氣保溫氣體」的說法。而且英文的維基百科也說:「The "greenhouse effect" is named by analogy to greenhouses but this is a misnomer. The greenhouse effect and a real greenhouse are similar in that they both limit the rate of thermal energy flowing out of the system, but the mechanisms by which heat is retained are different. A greenhouse works primarily by preventing absorbed heat from leaving the structure through convection, i.e. sensible heat transport. The greenhouse effect heats the earth because greenhouse gases absorb outgoing radiative energy and re-emit some of it back towards earth.」所以條目正文中對其原理的解釋是不對的,反倒是一個歷史版本是正確的,建議恢復。125.32.80.153 (留言) 2010年5月3日 (一) 07:48 (UTC)
問:溫室效應最開始是誰提出的?什麼時候?
[編輯]--180.161.236.54(留言) 2015年4月3日 (五) 17:25 (UTC)
- 約瑟夫·傅利葉(Jean-Baptiste Joseph Fourier)於1820年提出。 ~Alexanderlimetalk~ 2015年4月5日 (日) 14:08 (UTC)
新條目推薦討論
- 哪一個讓地球氣溫變高的效應是以溫室為名,但後來發現此效應不是溫室室溫變高的主因?
- (+)支持:符合DYK標準。--W(留言) 2016年8月19日 (五) 13:00 (UTC)
- (-)反對:溫室效應是指大氣層透過捕捉輻射使不同的氣溫相對穩定且升溫的效應,以往認為其機制類似溫室使其中氣溫上昇的機制,故名為「溫室效應」。連第一句話都不通。--7(留言) 2016年8月19日 (五) 15:50 (UTC)
- (:)回應:第一句話已改為溫室效應是指行星的大氣層因為吸收輻射能量,使得行星表面升溫的效應,多謝指正。--Wolfch (簡易留言 - 留言) DC14進行中 2016年8月19日 (五) 21:39 (UTC)
- (+)支持:符合DYK標準。--Joeinwiki(留言) 2016年8月19日 (五) 16:06 (UTC)
- (+)支持,符合DYK標準。(歡迎協助評選我提名的條目)--摩卡·賀昇 2016年8月19日 (五) 17:53 (UTC)
- (+)支持,符合標準。--沉迷酒色的人(留言) 2016年8月20日 (六) 02:29 (UTC)
- (+)支持,符合標準。#ForeverLove 我想給你個擁抱,像以前一樣可以嗎 HAppy 90th Birthday! 2016年8月20日 (六) 06:12 (UTC)
- (+)支持,符合DYK標準。--堅決殺毒2008(留言) 2016年8月20日 (六) 10:52 (UTC)
- (+)支持,符合標準。--Iflwlou [ M { 2016年8月20日 (六) 18:46 (UTC)
- (+)支持-符合標準,感謝貢獻。Wetrace歡迎參與人權專題 2016年8月21日 (日) 01:27 (UTC)
- (+)支持,符合標準。--B2322858(留言) 2016年8月22日 (一) 12:40 (UTC)
- (+)支持:內容充足。Banyangarden(留言) 2016年8月22日 (一) 18:05 (UTC)
外部連結已修改
[編輯]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溫室效應中的3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械人忽略某個連結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 修正 http://www.weather.gov.hk/climate_change/global_warming_c.htm 的格式與用法
- 修正 http://www.science.org.au/nova/016/016glo.htm 的格式與用法
- 向 http://www.ace.mmu.ac.uk/eae/Global_Warming/Older/Enhanced_Greenhouse_Effect.html 中加入存檔連結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1024121935/http://www.ace.mmu.ac.uk/eae/global_warming/Older/Enhanced_Greenhouse_Effect.html
有關機械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