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d (電子遊戲)
外觀
dnd | |
---|---|
類型 | 角色扮演 |
平台 | 柏拉圖系統 |
開發商 | Gary Whisenhunt, Ray Wood |
發行日 | 1975 |
《dnd》是一款電子角色扮演遊戲。其名「dnd」源自1974年首發桌上角色扮演遊戲《龍與地下城》的縮寫「DND」(D&D)。
電子遊戲《dnd》由蓋瑞·威森亨特和瑞·伍德於1974年到1975年在南伊利諾伊大學,用TUTOR程式語言為柏拉圖系統編寫[1][2]。艾奧瓦州立大學的德克·佩利特與伊利諾伊大學的弗林特·佩利特在1976到1985年間接着強化遊戲。[3]
玩法
[編輯]在《dnd》中,玩家將創建一個角色並冒險進入多層威森伍德地牢(Whisenwood,兩個作者姓氏的混成詞),以尋找兩個終極寶藏:聖杯和寶珠。[5]。遊戲為玩家提供了地牢的俯視圖,還實現了龍與地下城的許多基本概念。 威森伍德地牢由多個迷宮狀的樓層組成。 隨着玩家完成每個樓層,他們可以前進到下一個樓層。 但是,玩家也可以返回到先前的樓層並離開地牢,這使《dnd》成為最早使用非線性進程的電子遊戲之一。 當玩家完成一個樓層後,他們將獲得新的咒語,武器和物品,以幫助他們完成尋找終極寶藏的任務。
傳送者會在地牢之間移動角色。 每個地牢的盡頭都有高等級的怪物,包括守衛寶珠的金龍。 離開地牢可以使角色恢復體力與法力並在稍後返回。
參考文獻
[編輯]- ^ Mark J. P. Wolf Before the Crash: Early Video Game History 2012 p212 "After Spacewar!, several more games appeared on the PLATO system, including DECWAR (1974, based on 「Star Trek」), Empire (1974), a Dungeons & Dragons–inspired game named "dnd" released in 1979, Moria (1975), the original Freecell (1978), and a flight simulator named Airfight..."
- ^ Martell, Carey. Interview with creators of dnd (PLATO). www.Rpgfanatic.net. [4 May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7).
- ^ Dear, Brian. Chapter 16: Into the Dungeon. The Friendly Orange Glow: The Untold Story of the PLATO System and the Dawn of Cyberculture.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2017: 294–297 [2021-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4).
- ^ Gary Whisenhunt, Ray Wood, Dirk Pellett, and Flint Pellett's DND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Armor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Retrieved on 2008-04-08.
- ^ 5.0 5.1 dnd (The Game of Dungeon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Universal Videogame Lis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Retrieved on 2008-04-09.
來源
[編輯]- "Retro Playing Games", Computer Games, April, 2006, p. 36–37.
外部連結
[編輯]- cyber1.org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dnd》以及其他許多地牢類遊戲都可以在這個網站上進行遊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