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1939年天津水災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939年天津大水中的日租界日本公會堂

1939年天津水災是1939年8月至10月期間在中國天津發生的一次洪水災害。這場災害造成當時天津市區百分之八十的地區被洪水所淹,超過10萬間房屋被沖毀,八百多萬人受災,六十五萬天津及其周邊居民成為災民,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法幣6億元。

起因

[編輯]
海河上游支流眾多而下游泄水能力小,天津地處海河流域下游極易引洪水泛濫。

自然原因

[編輯]

天津地處華北平原,而華北平原西起太行山、北依燕山,這兩座山脈的迎風區為大暴雨集中地帶,而且這片區域地形陡峭,地勢低洼,土層植被覆蓋薄,特別容易造成大洪水。天津還處於海河流域下游,由於海河是由上游的永定河北運河大清河子牙河南運河五大河流還有眾多支流等匯集而成的一條寬度不大且泄洪能力小的扇形水系,因此當天津及周邊地區進入夏季雨季時,洪水來勢兇猛且渲瀉不暢,極易引起海河地區洪水泛濫。天津歷史上曾經多次發生過水災,從1653年到1939年之間,1653年、1654年、1668年、1801年、1871年、1890年和1917年這些年份,天津都遭遇了比較大的洪澇災害。其中,比較嚴重的就是1917年和1939年這兩次大水災。[1]

人為原因

[編輯]

除了1939年天津水災的自然原因外,當時日本軍方為了削弱抗日武裝力量所採取的決堤放水的行動也使海河流域沿岸得防汛抗洪設施遭到了破壞。當時,日軍扒開大清河子牙河滹沱河滏陽河等河沿岸的182處河堤。[2]

受災情況

[編輯]
水災時的英租界英國文法學校

1939年8月,華北地區普降暴雨,海河上游和天津市內多處河道水勢猛漲,洪水匯成一片。1939年8月20日,陳塘莊大埝崩決,海河以南地區成為澤國。8月21日洪水進入天津市區,小劉莊、謙德莊和佟樓等地相繼被洪水淹沒。此後,天津市區百分之八十的地區被洪水所淹,大部分地區被洪水浸泡長達一個半月之久,天津的陸路交通和工商業瀕臨癱瘓,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法幣約6億元。其中,六十五萬天津及其周邊居民成為災民。1939年10月初,洪水告退,水災過後,霍亂傷寒痢疾等病肆虐天津。其中,天津有五處地方受災較為嚴重:

  • 第一重災區:1939年8月20日下午三點左右,陳唐莊大埝決堤,小劉莊、土城、東樓、謙德莊和佟樓等周圍地區成為重災區。
  • 第二重災區:1939年8月20日下午五時左右,南運河決口,洪水漫到牆子河海河沿岸的天津英租界天津法租界天津日租界等周圍地區成為重災區。
  • 第三重災區:1939年8月20日晚上九時左右,洪水漫到天津老城,南市和廣開西南城角等周圍地區成為重災區。
  • 第四重災區:1939年8月29日,海河馮家口決堤,大直沽、大王莊、唐家口、東局子、沈王莊和郭旺莊等周圍地區成為重災區。
  • 第五重災區:1939年8月30日,李公樓、鳳林、合浦各村和西南隅等周圍地區成為重災區。[1]

抗災情況

[編輯]
水災時的日租界旭街

1939年8月20日,日軍天津防衛司令官本間雅晴建議抗洪指揮命令系統一元化,時任天津市市長溫世珍天津英租界天津法租界的首腦欣然同意。日本出動第二十七師團和中日官民以及英法駐屯軍有關人員修壩排水並進行防疫、救護和清掃等抗災工作。在抗災過程中,天津市內的所有水上船隻全部投入到救助災民的行動中。天津市內被水淹沒的平房和低層建築中的居民被安置到安全的區域。由於天津市外的難民大量湧入天津地區,天津當局又開始組織力量將災民向北京疏散。8月24日,天津當局制定並強制推行了食品等標準價格。9月27日,天津當局發佈《水災復興資金貸付條例》。9月28日,天津當局進行清掃消毒檢查。1939年10月初,洪水告退。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939天津水災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天津檔案網,2011年9月21日查閱
  2. ^ 「冀中冀南之日軍,因圖水淹隱存於高粱中之游擊隊,竟將所有之河堤破壞。」《申報》,1939年1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