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庫斯 (西羅馬)
馬庫斯 | |||||||||
---|---|---|---|---|---|---|---|---|---|
西羅馬帝國的爭位者 | |||||||||
統治 | 406年7月 – 10月 | ||||||||
前任 | 霍諾留 | ||||||||
繼任 | 格拉提安 | ||||||||
逝世 | 406年10月 不列顛尼亞 | ||||||||
|
馬庫斯[1](死於406年)是羅馬帝國的爭位者,於406年在不列顛尼亞被擁立為皇帝。同年晚些時候他在一場兵變中被殺。
生平
[編輯]馬庫斯是羅馬不列顛尼亞軍隊的一員,在406年的某個時間(可能是夏季)被當地駐軍擁立為皇帝。[2] 他可能是不列顛尼亞的軍隊長官之一(不列顛尼亞隨從官、撒克遜海岸隨從官或不列顛尼亞都督),[3]他的上位可能是帝國在面對蠻族入侵與劫掠時不斷退卻時邊疆省份如不列顛為自衛而產生的反應。
雖然史學家約翰·巴格內爾·伯里推測406年不列顛軍團的叛亂主要目標是斯提里科[4]——皇帝霍諾留的軍隊統領,但古代史料(來自底比斯的奧林匹奧多魯斯、佐西姆斯與保盧斯·奧羅修斯)通常會把這次叛亂與蠻族對高盧和意大利的入侵聯繫起來,尤其是汪達爾人與阿蘭人跨過萊茵防線——據阿基坦的聖普羅斯珀記載是406年12月31日。[5] 現代史學家爭論的焦點在與於這一事件是否是叛亂的導火索上。N. H. Baynes[6] 與M. Kulikowski[7] 等史學家認為叛亂是由跨越萊茵直接引發,因此跨越萊茵的時間應為405年12月31日。但其他人如F. Paschoud[8] 與Anthony Birley[9] 認為普洛斯珀的日期是準確的,是從意大利進入高盧的野蠻人引發了叛亂。這些蠻族可能是405或406年入侵意大利的拉達蓋蘇斯軍隊的一部分。[10]
無論是什麼引發了叛亂,關於馬庫斯的短暫統治我們只知道他未能安撫好軍隊,所以很快被殺,取而代之的是另一個短暫在位的爭位者格拉提安。[11] 馬庫斯約在406年10月被殺,[12] 下一任皇帝格拉提安也在407年出被軍隊殺死,替代者是君士坦丁三世。
在蒙茅斯的傑弗里的傳奇故事《不列顛諸王史》中記述格雷素內斯·米律舍斯獲得了前不列顛之王狄奧諾圖斯的王位;[13] 這些角色可能是基於史實的格拉提安與馬庫斯。
來源
[編輯]首要來源
[編輯]- Zosimus, "Historia Nova", Book 6 Historia Nov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次要來源
[編輯]- Birley, Anthony R., The Roman Government of Britai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ISBN 0-19-925237-8
- Jones, Arnold Hugh Martin, John Robert Martindale, John Morris, The Prosopography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 volume 2,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ISBN 0-521-20159-4
- Bury, J. B., A History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 from Arcadius to Irene, Vol. I (1889)
參考資料
[編輯]- ^ Jones, pg. 719
- ^ Zosimus, 6:2:1; Birley, pg. 458
- ^ Birley, pg. 457
- ^ Bury, pg. 138
- ^ Birley, pp. 456-459
- ^ Baynes, N. H., Journal of Roman Studies, 12 (1922), pp. 417ff
- ^ Kulikowski, M, Brittania, 31 (2000), pp. 326ff
- ^ Paschoud, F., Zosime, Histoire Nouvelle, i2. Livres I et II (2nd edn., 2000), iii. 2 n. 115, 20ff. n. 119, 28ff
- ^ Birley, pp. 457-459
- ^ Birley, pp. 458-459
- ^ Zosimus, 6:2:1
- ^ Birley, pg. 458
- ^ Monmouth, Historia Regum Britanniae,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