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韋哈勒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韋哈勒[1]德頓語Wehali、Wehale、Waihali、Veale)是位於中帝汶南海岸的一個傳統王國,其勢力範圍現在分屬於印度尼西亞東帝汶[2]。它經常與其鄰近的姐妹王國被一起提及,稱為「韋威庫—韋哈勒」(Wewiku-Wehali、Waiwiku-Wehale)。韋哈勒在眾多帝汶人小王國中擁有禮儀上的優先地位。

韋哈勒以拉蘭村(今印度尼西亞韋哈勒村)為中心,位於適合多種農業的肥沃平原上。它屬於南德頓語區(又稱貝魯英語Belu (province))。南德頓人實行母系制度。政治體系的頂端是一個「大領主」(Nai Bot),他擁有「上帝之子」(Maromak Oan)的頭銜。他在禮儀上處於被動地位,因為其象徵意義為「女性」。他的身邊有一個執行「男性」角色的攝政者或助手,稱為「柳賴」(Liurai,意為「超越土地」)。

歷史[編輯]

根據口述傳統,韋哈勒是從曾經覆蓋地球的水中出現的第一塊土地,這使它從帝汶人的角度來看成為世界的中心或起源。其他傳說提到帝汶人在古代從「中國白馬六甲」(Sina Mutin Malaka)遷徙而來的情況[3]。其歷史背景不清楚,但麥哲倫探險隊的安東尼奧·皮加費塔在1522年訪問帝汶時的記述確認了韋威庫—韋哈勒王國的重要性。17世紀,韋哈勒的統治者被描述為「一個皇帝,所有島上的國王都向他進貢,視其為他們的宗主[4]。他與穆斯林望加錫王國保持友好聯繫,但他的權力被葡萄牙人在1642年和1665年的毀滅性入侵所遏制[5]。韋哈勒此時被納入葡萄牙的勢力範圍,但似乎與其殖民宗主聯繫有限。

荷蘭東印度公司[編輯]

1749年彭富伊戰役英語Battle of Penfui後,葡萄牙西帝汶的控制大大減弱,之前被限制在古邦活動的荷蘭東印度公司擴大了其對島嶼大部分地區的影響力。在1750年代,韋哈勒親近荷蘭東印度公司,1756年,韋哈勒「柳賴」哈辛托·科雷亞與荷蘭外交官約翰內斯·安德烈亞斯·帕拉維奇尼簽署一份合同。根據這份合同,韋哈勒「柳賴」是包括迪爾瑪、拉克洛英語Laclo Administrative Post盧卡維克克、科拉拉和巴尼巴尼在內的大量帝汶王國的宗主[6]。荷蘭希望這份合同能自動將大部分東帝汶納入其勢力範圍,但韋哈勒的禮儀權威而非行政權威不足以實現這一點。這實際上導致韋哈勒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裏在荷蘭和葡萄牙之間搖擺不定。

分割和後來的殖民統治[編輯]

1859年,葡萄牙和荷蘭殖民者最終在帝汶島劃定了一條殖民邊界,韋哈勒的統治中心位於荷屬帝汶一側。1862年,一名荷蘭官員被派駐在貝魯英語Belu (province)北海岸的阿塔普普英語Atapupu,但荷蘭殖民當局在1898年之前沒有對南海岸進行勘測。1900年和1906年發生了短暫的軍事衝突。荷蘭在1915—1916年重組了貝魯的行政區劃,試圖利用傳統統治者作為自治者(在殖民監督下的拉者)。「上帝之子」巴里亞·納哈克於1925年去世,荷蘭試圖在1925—1930年期間扶持他的侄子塞蘭·納哈克作為貝魯的拉者,但未成功。1949年印度尼西亞獨立後,傳統的治理形式逐漸被淘汰,但傳統精英群體仍然在地方保留了一定的重要性[7]

參考文獻[編輯]

  1. ^ 劉新生. 东帝汶史纲. 北京: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2019-02. ISBN 9787519254650. 
  2. ^ Internal Problems TNI AD 1945-2000
  3. ^ H.J. Grijzen (1904), 'Mededeelingen omtrent Beloe of Midden-Timor', Verhandelingen van het Bataviaasch Genootschap 54, pp. 18-25.
  4. ^ L. de Santa Catharina (1866), História de S. Domingos, Quatra parte. Lisboa: Panorama, p. 300.
  5. ^ James J. Fox (1982), 'The great lord rests at the centre: The paradox of powerlessness in European-Timorese relations, Canberra Anthropology 5:2, p. 22.
  6. ^ F.W. Stapel (1955), Corpus Diplomaticum Neerlando-Indicum, Vol. VI. Den Haag: M. Nijhoff, pp. 88-89.
  7. ^ Gérard Francillon (1980), 'Incursions upon Wehali: A modern history of an ancient empire', in James J. Fox [ed.], The Flow of Life: Essays on Eastern Indonesia. Cambridge Mass. &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