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陶樑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陶樑
《清代學者象傳》之陶樑像
清代學者象傳》之陶樑像
大清禮部左侍郎
籍貫江蘇長洲縣
族裔漢族
字號字甯求,號鳧薌
室名紅豆樹館
出生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
逝世咸豐七年(1857年)
出身
  • 嘉慶十三年戊辰科進士出身

陶樑(1772年—1857年),甯求[1]鳧薌[2]鳧香[3]江蘇長洲縣(今蘇州市)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官至禮部左侍郎。

生平

[編輯]

嘉慶十三年(1808年)登進士,改庶吉士。嘉慶十四年(1809年)授翰林院編修[4],任日講起居注官。嘉慶十八年(1813年)任順天鄉試同考官。

嘉慶十九年(1814年),林清之變天理教徒闖入紫禁城。陶樑正在文穎館修書,其仆駱升聽聞警訊,把陶樑藏在書櫥之中,隻身守護,身中數刀。次日,紛亂平定,陶樑出,將駱升救醒。仁宗迴鑾,聽說此事,贊駱升為「義僕」,並賜金。

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陶樑署直隸天津道。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擔任永平府知府。次年,改正定府知府道光四年(1824年)任清河道。道光五年(1825年)加鹽運使銜。道光十年(1830年)任天津[5]。道光十二年(1832年)署永平府知府、任大名府知府、護大順廣道[5]。次年,護大名道。道光十七年(1837年)署大順廣道。道光十八年(1838年)任湖北荊宜施道[5]。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任湖南糧儲道、湖北漢黃德道。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任甘肅按察使山西按察使,署山西布政使[6]。次年,任江西布政使太常寺卿[5]咸豐二年(1852年)任內閣學士、加紫禁城騎馬咸豐三年(1853年)任朝考閱卷官,管理中書科事務、署吏部左侍郎咸豐五年(1855年)任禮部右侍郎禮部左侍郎[5]

著作

[編輯]

陶樑早有文名,曾從侍郎王昶,助其纂述。曾輯《畿輔詩傳》。[7]有《紅豆樹館詩稿》。

後代

[編輯]

有子陶璋、陶彥壽。

延伸閱讀

[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清史稿·卷422》,出自趙爾巽清史稿

參考

[編輯]
  1.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史館傳稿 ,701006176號
  2.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史館傳稿 ,701007959號
  3. ^ 清人室名別稱字號索引 ,下冊 ,1391
  4. ^ 《大清仁宗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實錄》(卷之二百九):嘉慶十四年。……引見戊辰科散館及補行散館人員。得旨、此次散館之修撰吳信中、編修謝階樹、及補行散館之修撰吳廷琛、業經授職。其清書二甲之庶吉士高翔麟、費丙章、漢書二甲之庶吉士賀長齡、陳官俊、周之琦、錢林、張葆、劉嗣綰、史評、陶梁、沈岐、陳傳經、林培厚、王耀辰、劉榮黼、董國華、朱棨、胡承珙、羅家彥、宮煥、李可瓊、夏國培、饒絢春、李恩繹、於德培、恩寧、胡兆蘭、俱著授為編修。漢書三甲之庶吉士王道行、馮纘、俱著授為檢討。尹濟源、吳恩韶、潘恭常、趙植庭、趙光祿、沈學廉、趙維熊、何珣、吳昌齡、蕭應荃、程鍾靈、姚丙成、唐業謙、何增元、張美如、楊鎮、戴宗沅、廖敦行、吳其浚、錢儀吉、區玉麟、隆文、龔以鏜、宗室敏勤、俱著以部屬用。於學宗、魏元烺、曾冠英、李聚元、鄭城、楊本浚、徐江、屠倬、賈秉鍾、朱廷慶、塗晉、王錫蒲、王榘曾、唐善良、郝兆鈺、李建北、楊煊、李桂林、俱著以知縣即用。邵鳳依、趙鍾彥、徐步雲、施鸞坡、俱著歸原班銓選。
  5. ^ 5.0 5.1 5.2 5.3 5.4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 ,70200924-5號
  6. ^ 《蘇州府志》:陶梁,字鳧薌,長洲人。嘉慶十三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纂修皇清文穎。十九年,林清之變,逆黨闌入禁城,梁方在館修書,其仆駱升聞警,匿梁於書櫥,自當戶立,賊刃之,仆,越日事定,梁出,救之蘇。仁宗迴鑾聞之,召梁問狀,曰:「義僕也!」賜之金。 二十一年,以知府發直隸,補永平,調正定。道光四年,擢清河道,署按察使。新城縣失過境餉鞘,歸罪外委白勤,逮訊,死於刑。上遣尚書松筠、侍郎白鎔按治,察其枉,梁坐降四級,捐復知府,留直隸。十二年,補大名知府。十八年,遷湖北荊宜施道,萬城堤決,梁復坐降調,捐復。二十二年,補湖南糧儲道,調湖北漢黃德道。二十八年,遷甘肅按察使,調山西。二十九年,遷江西布政使。入覲,授太常寺卿。 文宗即位,梁疏言:「宣宗成皇帝天錫智勇,嘉慶十九年八月之變,當時但傳發槍斃賊,不知首逆林清姓名地址,亦由宮中訊得,立時遣捕,故渠魁不致遠颺,餘孽不致滋蔓。請敕載入實錄,以揚聖武。」上從之。咸豐二年,擢內閣學士。四年,遷禮部侍郎。六年,以病乞罷。七年,卒,年八十六。 梁早有文名,曾從侍郎王昶助其纂述。歷官所至,提倡風雅,賓接才俊,輯畿輔詩傳行世。晚登朝右,時值軍興,耆舊凋落,其猶見乾、嘉文物之盛者,惟大學士祁俊藻與梁二人,為士林所歸仰云。
  7. ^ 《蘇州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