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達飛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James W. Davidson
Portrait
出生(1872-06-14)1872年6月14日
 美國明尼蘇達州奧斯丁
逝世1933年7月18日(1933歲—07—18)(61歲)
 加拿大亞伯達省卡爾加里
國籍 美國 加拿大
職業記者、外交官、商人
知名於《福爾摩沙島的過去與現在》
國際扶輪
頭銜美國駐淡水領事
頭銜時期(1898–1904)
配偶Lillian Dow Davidson

達飛聲[註 1]英語:James Wheeler Davidson,1872年6月14日—1933年7月18日),又譯禮密臣[註 2]大衛孫德衛生[註 3][2]探險者、記者、作家、美國外交官、商人及慈善家。他以著有《福爾摩沙島的過去與現在》(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 History, People, Resources and commercial Prospects)(1903),以及大力推廣國際扶輪的國際化發展為人所知。

生平

[編輯]

1872年達飛聲出生在美國明尼蘇達州奧斯丁市,父親是當地的銀行總經理。1890年,達飛聲自小對馬戲有興趣,學校課業只對地理有興趣,年僅18歲便營運馬戲專業劇院。1891年達飛聲從芝加哥市附近的私立西北軍事專科學院(Northwestern Military Academy)畢業,被授予伊諾利州民兵少尉軍銜。

達飛聲離開學校後,擔任報社編輯,為期一年,後續便開始周遊全世界。1892年,達飛聲擔任愛德華・亞諾(Sir Edwin Arnold)的事務經理,後隨亨利・史坦利(Henry M. Stanley)在美國旅行。1893年,達飛聲成為皮里北極探險隊一員(Peary North Pole Expedition),遠征格陵蘭島。不過隔年在攝氏零下3度的酷寒凍傷了左腳,雖然後續受到皮膚移植,但仍留下後遺症,終生左腳略為跛行。回美國後,達飛聲為《紐約前鋒論壇報》(New York Herald)等數家報社聘為記者,他前往滿洲國之際,因得知甲午戰爭可能延燒到臺灣,故隨即搭船前往臺灣,成為乙未戰爭時唯一的西方戰地記者。

1895年,他以戰地記者身份前往臺灣,在臺北城內申請採訪許可,獲得臺灣巡撫唐景崧接見,且於數日後取得隨軍採訪證,上載第一個漢名「德衛生」。在臺期間,達飛聲見證臺灣民主國成立,是少數親身參與民主國成立典禮的外籍人士。隨後,達飛聲跟隨臺灣民主國軍隊前往北部前線,也目睹民主國軍隊遭日軍攻擊而陷入潰散暴亂。達飛聲返回臺北城,紀錄了臺灣民主國總統唐景崧的潛逃回中國,也寫下臺北城內民主國士兵在群龍無首的情況下,破壞了且搶奪政府物資。[2]

當臺北城內居民面臨暴動的民主國士兵及搶匪時,開始期望日軍進城維護秩序。6月6日,達飛聲與另外兩位洋商自願(也是受託)前往日軍陣地傳遞訊息。6月7日協助日軍入臺北城。6月15日,北白川宮親王召見,獲得日軍頒發的臨時戰地記者採訪證。隨日軍採訪期間,達飛聲詳細紀錄乙未戰爭的情況,書寫立場是偏向日本的,不過,他於文中也提到部分調至臺灣南部的日本軍隊及苦力素質不佳。[2]

1896年,他被美國總統格羅弗·克里夫蘭任命為美國在臺灣本島的領事代辦。1898年,美國在淡水設立領事館,達飛聲出任首任領事,並將美國領事館自淡水遷移到大稻埕。1903年,達飛聲發表《福爾摩沙島的過去與現在》(英語: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 History, People, Resources and commercial Prospects)一書,[3]是一本關於臺灣事務的專題著作,達飛聲有感當時英文文獻缺乏對臺灣本島歷史的完整論述,他耗費多年進行調查,參閱多元語言的資料,該書爾後成為研究臺灣歷史的重要文獻之一。[4]

1903年,達飛聲奉美國總統狄奧多·羅斯福之指令,前往滿洲及西伯利亞,協助俄羅斯帝國交通部門考察甫完成的西伯利亞鐵路亞洲段沿線。

1904-1905年,達飛聲被美國總統狄奧多·羅斯福任命為安東、上海、南京等美國外交人員,值得注意的是,達飛聲於安東就任時期,美國國務院核准正式漢名為「達飛聲」,自此乙「達飛聲」之名聞名。1905年因患傷寒休假返美,在日本神戶遇到道麗蓮(Miss Lillian Dow)小姐,同船返美。1906年起,達飛聲與道麗蓮小姐結婚,移居加拿大從商,隔年同兄長合作,在加拿大卡加利共同經營土地開發、木材、石油、開路及旅遊業等事業。

1914年起,達飛聲加入卡加利扶輪社,曾任社長及地區總監。當時國際扶輪計劃向地中海地區、中東南亞澳大拉西亞推展扶輪社活動,達飛聲是此計劃的理想人選。1921年,達飛聲貨扶輪社派遣前往澳洲新西蘭開創分社。1926-1927年,當選國際扶輪社副社長。1928年,達飛聲同妻女踏遍歐、亞、美三大洲,在為期32個月的奔波中,於12個國家開拓23個扶輪新社,被譽為「扶輪社的馬可波羅」。1930年,在環球之旅結束前,達飛聲與家人來到闊別多時的臺灣,待了一個星期,達飛聲在臺北向地方要人發表扶輪社目標,社務演講,隔年3月底臺北成立扶輪社。1931年,達飛聲完成3年多的環球之旅後,到扶輪社位於芝加哥的總部報告成果。

1931年,達飛聲心臟病突發,身體健康急劇下滑,隔年遷居溫哥華,臥病在床。1933年,因為心肌肥厚與擴張症引起的冠狀動脈硬化,在溫哥華病歿,得年61歲。

此外,達飛聲的著作,包括乙未戰爭相關報導(大約 125 篇)、亦包含數篇有關臺灣的論文及專門著作《福爾摩沙島的過去與現在》,除了臺灣相關論述以外,達飛聲亦有從紐約至臺灣的航海日記,介紹俄國、滿州國、韓國的文章。此外,有關國際扶輪社的文章與書信,亦留下不少。[5]達飛聲也是皇家地理學會會員之一。

攝影作品

[編輯]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美國駐華公使要求使用的漢字名。[1]
  2. ^ 1896年李春生將Davidson依閩南語發音取的漢字名[1]
  3. ^ 1895年唐景崧發給Davidson的護照名。

著作

[編輯]
  1. ^ 1.0 1.1 呂理政; 謝國興 (編). 《乙末之役隨軍見聞錄》 初版. 臺北: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2015年12月: 22. ISBN 978-986-04-7690-3. 
  2. ^ 2.0 2.1 2.2 【臺灣史上最大戰爭】達飛聲與巴克禮 ── 為臺灣推開時代交接大門的兩位外國人 | 故事 StoryStudio. 2020-01-07 [2020-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14) (中文(臺灣)). 
  3. ^ 達飛聲著,陳政三譯,《福爾摩沙島的過去與現在》,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4年。
  4. ^ Davidson, James Wheeler. The Encyclopedia Americana. [2020-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16). 
  5. ^ 整理自陳政三編輯,〈附錄 6:達飛聲的經歷與著作〉,收錄於《福爾摩沙島的過去與現在》,頁 829-832;陳俊宏,《禮密臣細說台灣民主國》,頁 205-207。轉引自林紋沛,《清末至日治初期來臺西方人建構的臺灣知識──以李仙得與達飛聲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16年),頁76。
  • 陳俊宏,〈李春生與禮密臣的一段軼事——一八九五年日軍和平佔領臺北城事件的發微〉,《臺北文獻》,122期,民國86年12月,頁37-69。
  • 陳俊宏,《禮密臣細說台灣民主民》,臺北:南天書局,2003年,頁307-309。
  • 陳政三,達飛聲《福爾摩沙島的過去與現在》譯介與原住民敘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原住民族文獻》,2014年12月十八期。
  • 達飛聲著,陳政三譯,《臺灣的過去與現在》,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4年。
  • Robert Lampard, edited, The Life and Times of James and Lillian Davison in Rotary International, Alberta: Rotary Club of Red Deer,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