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通揚運河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通揚運河,是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南通市到江蘇省揚州市之間的東西向的運河,位於江蘇省里下河水網南部。通揚運河有兩條,一條是西漢開鑿的老通揚運河,一條是1958年新開挖的新通揚運河,兩條通揚運河近乎平行,新通揚運河在揚州市江都區宜陵鎮五里窯穿過老通揚運河,呈剪刀形交叉。五里窯以西,新河在老河南側;五里窯以東,新河在老河北側[1]

老通揚運河

[編輯]
老通揚運河
地圖
流域
源頭 
 • 位置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灣頭鎮裏運河
河口江蘇省南通市任家港長江
流經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本貌
長度154公里

老通揚運河現西起揚州市東郊灣頭鎮,與裏運河相接,東經江都區泰州市海陵區姜堰區海安縣串場河相會,再折向東南,經如皋市南通市入長江,全長150公里[2],一說長154公里[3]。為區別於1958年的新通揚運河,故稱之為老通揚運河。始建於西漢文景年間(公元前179~前141),由吳王劉濞主持開鑿,用以運鹽,亦稱上官運鹽河、運鹽河、鹽河,從揚州灣頭經海安到如皋東陳鄉的楊家灣止。為古鹽運河的一級河道。《宋史·河渠志》記載,「漢吳王邗溝通運海陵」,這是迄今為止有關上官運鹽河的最早史料,也是兩淮古代鹽產品運銷的開端。現存最早的揚州地方志書《嘉靖惟揚志》明確寫:「吳王濞開邗溝自揚州茱萸灣通海陵倉及如皋蟠溪。」這是上官運鹽河的初始段,也是其主幹段。《海安縣誌》記載,上官運鹽河從「揚州灣頭經海安至三十里墩,計長一百九十五里」。唐朝時來中國的日本僧人圓仁在其所著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有較為生動的描述,稱「鹽官船運鹽,或三四船,或四五船,雙結續編,不絕數十里,相隨而行」。

十世紀初又從此向東南延伸至白蒲鎮。白蒲鎮南有古橫江,為了漕運、鹽運需要,在後周世宗顯德中(954-958年)通州向西北鑿河四十里,隔清水港(即古橫江)接通白蒲鎮任家渡,後因在公元983-1058年間古橫港淤死,南岸與北岸相連。在嘉佑中(1056-1063年)靜海知縣張次元任口向北開運河接通白蒲。與此同時,淮南江浙荊湖制置發運副使徐的,調兵夫浚治泰州通州海安如皋各漕河,至此該河就形成為從揚州直達通州鹽運、漕運幹道。經歷代多次改建鹽倉壩由任家港入江[4]。由海安的三十里墩折向東南,流經油坊頭、如皋,從而溝通今南通市區域內的各鹽場,進而貫通江海。

清代,為杜絕私鹽買賣和制止鹽產品的逃稅漏稅行為,確保清政府的國家稅收來源,清廷又專門制定法規,強令淮南所產鹽產品全部經由運鹽河向外轉運,最後在今揚州市境內的儀徵解捆入江。清康熙年間,淮南鹽匯總東台,經運鹽河至泰州,再經揚州運至十二圩總棧,由運商運往揚子江兩岸。清朝宣統元年(1909)改稱通揚運河。

由於泰州主城區南擴和泰州引江河工程的實施,老通揚運河已成為泰州主城區橫向引排及生態型的骨幹河道,其航運功能漸為周山河所替代。「十一五」期間泰州市政府推進南官河城區段改線工程,按五級航道標準整治南官河以西4公里周山河航道,改建周山河臨近泰州引江河處建有周山河套閘[5]

新通揚運河

[編輯]
新通揚運河
地圖
流域
源頭 
 • 位置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仙女鎮芒稻河
河口江蘇省海安縣海安鎮鳳山通榆河
流經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本貌
長度90.1公里

新通揚運河西起揚州市江都區仙女鎮江都水利樞紐工程,接芒稻河,向東經泰州市,至海安縣縣城鳳山與通榆河相接。全長90.1公里。新通揚運河是為了解決里下河的灌溉水源而於1958年確定開挖。[6]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江攜海,《[你知道嗎]江都有哪些著名水利工程(二)》,[1][永久失效連結],2009-1-11 更新。(中文)
  2. ^ 中華五千年,《通揚運河》,[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2007年10月09日16:05 更新。(中文)
  3. ^ 江苏省志: 地理志. 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9: 189. 
  4. ^ 須景昌,《話說通揚運河》,[3][永久失效連結],2009-5-19 更新。(中文)
  5. ^ 2008年12月29日泰州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快全市水运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泰政办发〔2008〕238号). [2023年2月1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年2月10日). 
  6. ^ 中國河湖大典》編纂委員會. 《中国河湖大典·淮河卷》 (M) 1. 北京: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2010年9月: 155頁. ISBN 978-7-5084-79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