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賈法爾·薩迪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Bismillahir Rahmanir Rahim
賈法爾·薩迪克
什葉派伊瑪目

排行十二伊瑪目派穆斯塔利派第六任伊瑪目
尼扎里派第五任伊瑪目
姓名賈法爾·本·穆罕默德·本·阿里
庫尼亞阿布·阿卜杜拉[1]
出生日期伊歷83年賴比爾·敖外魯月17日
≈公曆702年4月20日
逝世日期伊歷148年閃瓦魯月15日
≈公曆765年12月14日
出生地麥地那
葬於麥地那巴基公墓
生平擔任伊瑪目前:31年
(伊歷83年-114年)
- 與祖父伊瑪目薩賈德一起12年
- 與父親伊瑪目巴基爾一起19年

擔任伊瑪目: 34年
(114 – 148 AH)
頭銜
  • 薩迪克[1]
    (誠實者)
  • 法齊勒[1]
    (賢德者)
  • 塔希爾[1]
    (純粹者)
  • 第六阿里
配偶哈米黛·柏柏麗婭[2]
父親穆罕默德·巴基爾
母親烏姆·法爾瓦
兒女

阿里 · 哈桑 · 侯賽因
薩賈德 · 巴基爾 · 薩迪克
穆薩 · 伊斯邁爾

維基語錄有關賈法爾·薩迪克的語錄
賈法爾·薩迪克(阿拉伯語:جعفر الصادق‎)(702年4月20日—765年12月14日)是伊斯蘭教義學家和伊斯蘭教法學家,什葉派主流派別的第六任伊瑪目,被認為是什葉派主流教義的真正奠基人,同時對伊斯蘭教義學和教法學做出重大貢獻,也深受遜尼派穆斯林的尊重。[3]什葉派主流教法學亦為其所創成,故什葉派主流教法學派別稱賈法里派,與遜尼派四大教法學派並稱,為第五教法學派。賈法爾·薩迪克出生於公元 700 年左右,可能是 702 年。[4]他的父親穆罕默德·巴基爾在指定他為下一任伊瑪目後去世,那時他大約三十七歲。[5][6]作為第六任什葉派伊瑪目,薩迪克遠離該地區的政治衝突,躲避了叛軍向他尋求支持的呼籲。[7] 據什葉派消息來源稱,他遭到阿拔斯王朝哈里發的迫害,並最終在哈里發曼蘇爾的指使下被毒死。[8][9] 薩迪克死後的繼承權之爭導致早期什葉派社區出現分裂。一些人認為下一任伊瑪目將是他的長子伊斯瑪儀,伊斯瑪儀已先於其父親成為下一任伊瑪目。其他人則接受了伊斯瑪儀的小兒子和兄弟穆薩·卡齊姆的伊瑪目職位。第一個群體被稱為伊斯瑪儀派,第二個較大的群體被稱為賈法里派。[10]

Jafar ibn Muhammad as-Sadiq

生平

[編輯]

出生和早年生活

[編輯]

賈法爾·伊本·穆罕默德·伊本·阿里·薩迪克於公元702年4月20日出生於麥地那。[4]他是什葉派第五任伊瑪目穆罕默德·巴基爾的長子,家族血統可以追溯到先知穆罕默德的堂兄兼女婿阿里·伊本·阿比·塔利卜和穆罕默德的女兒法蒂瑪[5] 賈法爾的母親烏姆·法爾瓦是第一任拉希頓哈里發阿布·巴克爾的曾孫女。這一獨特的血統背景使他在什葉派和遜尼派中都備受尊崇。[11][12] 在生命的最初十四年裏,賈法爾與祖父扎因·阿比丁(什葉派第四任伊瑪目)一起生活。這段時期,他目睹了祖父在政治上的克制態度,同時也注意到麥地那著名學者對扎因·阿比丁的尊重。[13] 賈法爾的成長恰逢伍麥葉王朝統治的鼎盛時期,也是麥地那人對宗教科學和《古蘭經》解讀興趣日益濃厚的時候。他不僅從什葉派家族繼承了豐富的宗教知識,還從母親家族的遜尼派傳統中汲取了智慧。他的祖父卡西姆·伊本·穆罕默德·伊本·阿比·巴克爾是當時著名的傳統主義者,對賈法爾的教育產生了重要影響。[11] 隨着扎因·阿比丁的去世,賈法爾步入成年,開始作為穆罕默德家族(Ahl al-Bayt)的代表參與父親的工作。他與父親巴基爾一起履行了朝覲儀式,並在後者被伍麥葉王朝的哈里發希沙姆傳喚到大馬士革接受詢問時陪同左右。這些經歷為他日後成為什葉派的重要領袖奠定了基礎。[10][4] 賈法爾·薩迪克的早期生活和教育經歷塑造了他獨特的思想體系,使他能夠在伊斯蘭教義學和教法學方面做出重大貢獻,並最終成為什葉派主流教義的奠基人。[4]

在倭馬亞統治時期

[編輯]

穆斯林歷史學家普遍將許多倭馬亞統治者描繪為腐敗、不信教和狡詐的人物。[14] 這一評價反映了當時社會對統治者的不滿情緒,尤其是在穆罕默德的大家庭中,他們被視為理想的宗教領袖,代表着正義與真理的鬥爭。穆斯林認為這些後裔應當在宗教事務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倭馬亞王朝卻未能有效地滿足這一期望。[15][16][17] 在倭馬亞哈里發國的後半期,薩迪克的伊瑪目任期見證了許多起義,尤其是什葉派的反抗。什葉派不承認倭馬亞王朝的合法性,認為哈里發應由阿里及其後代擔任。[4] 薩迪克繼承了父親的靜默主義政策,選擇不參與這些起義,包括他叔叔扎伊德的起義和阿拔斯王朝推翻倭馬亞王朝的行動。[18] 他對呼羅珊叛軍領袖阿布·穆斯林的求助請求表現出冷漠,明確表示不願意參與政治鬥爭。[4]

儘管如此,薩迪克並沒有放棄對伊斯蘭社區的神聖領導權的主張。他宣揚「塔基亞」教義,即在面對迫害時採取宗教偽裝,以保護什葉派信徒。他在麥地那默默教授學問,逐漸贏得了學者的聲譽,這使他在宗教界獲得了一定的影響力。[19][20] 倭馬亞王朝在其統治期間經歷了多次內亂與外部衝突。與什葉派和哈瓦利吉派的持續鬥爭使得統治局勢動盪不安。兩派的反抗不僅削弱了王朝的權威,還導致數位哈里發死於刺殺。此外,內部權力鬥爭加劇了王朝的衰退,最終在阿拔斯革命中被推翻。阿拔斯王朝利用了什葉派與哈瓦利吉派的不滿情緒,通過軍事力量成功推翻了倭馬亞王朝,並實施大規模屠殺以消滅殘餘勢力。[21][4][22] 總之,倭馬亞統治時期是一個充滿矛盾與衝突的時代。在腐敗與不信教的統治者面前,穆罕默德的後裔們成為了社會不滿情緒的象徵。雖然薩迪克等人試圖通過宗教教育來維持影響力,但最終未能阻止倭馬亞王朝因內部鬥爭和外部壓力而走向衰亡。這一歷史階段不僅影響了伊斯蘭教的發展,也為後來的阿拔斯王朝奠定了基礎。[5]

阿拔斯王朝統治時期

[編輯]

從倭馬亞王朝過渡到阿拔斯王朝的幾年是中央權力薄弱的時期,薩迪克得以自由授課。據記載,約有四千名學者曾在薩迪克門下學習。 [23][5][24] 其中包括阿布·哈尼法和馬利克·伊本·阿納斯,他們分別是遜尼派哈乃斐法學派和馬立克法學派的創始人。穆爾太齊賴學派創始人瓦西勒·伊本·阿塔也是他的學生之一。[25][24][26][27] 阿拔斯王朝推翻倭馬亞哈里發政權後,對他們以前的什葉派盟友進行了暴力迫害,以鞏固政權。[10][28][9] 由於阿拔斯王朝依靠公眾對"阿赫勒·拜特"的同情來獲得權力,他們認為薩迪克對其統治構成了潛在威脅。[29] 作為什葉派政治上相對平和分支的領導人,薩迪克被曼蘇爾召到巴格達。[30] 他被曼蘇爾召到巴格達,但據說他能夠通過引用聖訓說服哈里發讓他留在麥地那,「出外謀生的人會實現他的目標,但堅守家庭的人會延長生命。[8][31] 公元762年,薩迪克對他的侄子穆罕默德·納夫斯·扎基亞的起義失敗保持沉默。[19][8][29] 儘管如此,他還是被曼蘇爾逮捕並審問,關押在巴格達附近的薩邁拉,之後才被允許返回麥地那。[8][9][32][10] 曼蘇爾下令燒毀他的房屋,但他本人安然無恙。[31] 有報道稱,哈里發多次逮捕他並企圖謀殺他。[33][9][34]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1.2 1.3 A Brief History of The Fourteen Infallibles. Qum: Ansariyan Publications. 2004: 123. ISBN 964-438-127-0. 
  2. ^ A Brief History of The Fourteen Infallibles. Qum: Ansariyan Publications. 2004: 131. ISBN 964-438-127-0. 
  3. ^ "Ja'far ibn Muhammad."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07.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Gleave 2008.
  5. ^ 5.0 5.1 5.2 5.3 Momen 1985,第38頁.
  6. ^ Jafri 1979,第181頁.
  7. ^ Amir-Moezzi 1994,第64, 65頁.
  8. ^ 8.0 8.1 8.2 8.3 Haywood 2022.
  9. ^ 9.0 9.1 9.2 9.3 Tabatabai 1977,第204頁.
  10. ^ 10.0 10.1 10.2 10.3 Campo 2009.
  11. ^ 11.0 11.1 Jafri 1979,第180頁.
  12. ^ Lalani 2006.
  13. ^ Lalani 2004,第31頁.
  14. ^ Momen 1985,第10頁.
  15. ^ Jafri 1979,第184頁.
  16. ^ Hawting 2006.
  17. ^ Dakake 2012,第177頁.
  18. ^ Jafri 1979,第186頁.
  19. ^ 19.0 19.1 Amir-Moezzi 1994,第65頁.
  20. ^ Donaldson 1933,第130頁.
  21. ^ Armstrong 2002,第57頁.
  22. ^ Daftary 2013,第48頁.
  23. ^ Tabatabai 1977,第203,204頁.
  24. ^ 24.0 24.1 Takim 2004a.
  25. ^ Adamec 2017,第224頁.
  26. ^ Abd-Allah 2013,第44頁.
  27. ^ Donaldson 1933,第132頁.
  28. ^ Momen 1985,第39, 71頁.
  29. ^ 29.0 29.1 Mavani 2013,第121頁.
  30. ^ Taylor 1966,第98頁.
  31. ^ 31.0 31.1 Donaldson 1933,第131頁.
  32. ^ Momen 1985,第38, 39頁.
  33. ^ Momen 1985,第39頁.
  34. ^ Taylor 1966,第99頁.

註釋

[編輯]
  • Muhammed Al-Husain Al-Mudaffar, Imam Ja'far al-Sadiq.
  • Sayyid Mahdi as-Sadr, THE AHLUL-BAYT Ethical Role-Models.
  • Mohammad Hussein il Adeeb, The Brief History of the Fourteen Infallibales.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