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戲
外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藏戲(藏語:ཨ་ཅེ་ལྷ་མོ,威利轉寫:a ce lha mo),是集戲劇、音樂、文學、舞蹈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藏語稱作「阿吉拉姆」,意為「仙女阿姐」。藏戲的表演藝術家被稱為「拉姆娃」(藏語:ལྷ་མོ་བ,威利轉寫:lha mo ba),意思是「藏戲之人」[1]。
藏戲包含多個各具特色的流派劇種,是一個龐大的歌舞劇(戲曲)系統[2]。藏戲起源於公元8世紀的白面具跳神儀式,成熟於14、15世紀,14世紀噶舉派僧人唐東傑布被奉為藏戲的祖師。17世紀時,第五世達賴喇嘛將其從宗教跳神儀式中分離出來成立職業劇團,表演經藝術加工的民間故事和佛教故事[1],隨後流傳至四川、青海、甘肅、雲南及印度、不丹等藏族聚居地區,為中國少數民族中歷時最為久遠、流傳最為廣泛的劇種之一。藏戲是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3][4]。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王堯; 陳慶英. 西藏历史文化辞典. 西藏人民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 323. ISBN 7-213-01721-7.
- ^ 孔繁秀, 馮雲. 我國藏戲研究文獻綜述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J]. 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 第1期:146-150
- ^ 西藏今年将重点保护八个藏戏民间流派. 新華網. 2010-06-30 [2025-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07).
- ^ 劉志群.急需保護的國粹--藏戲藝術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C].//中國少數民族藝術遺產保護及當代藝術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3:219-226
中國各地戲劇 | |
---|---|
北京 | |
河北 | |
山東 | |
山西 | |
陝西 | |
河南 | |
安徽 | |
江蘇 | |
上海 | |
浙江 | |
江西 | |
湖北 | |
湖南 | |
重慶 | |
四川 | |
貴州 | |
雲南 | |
廣西 | |
廣東 | |
香港 | |
澳門 | |
海南 | |
福建 | |
內蒙古 | |
黑龍江 | |
吉林 | |
遼寧 | |
甘肅 | |
青海 | |
西藏 | |
新疆 |
民間文學 | |
---|---|
傳統音樂 | |
傳統舞蹈 | |
傳統戲劇 | |
曲藝 | |
傳統體育 遊藝與雜技 | |
傳統美術 | |
傳統技藝 |
|
傳統醫藥 | |
民俗 | |
|
民間文學 | |
---|---|
傳統音樂 | |
傳統舞蹈 | |
傳統戲劇 | |
曲藝 | |
傳統美術 | |
傳統技藝 | |
傳統醫藥 | |
民俗 | |
|
民間文學 | |
---|---|
傳統音樂 | |
傳統舞蹈 | |
傳統戲劇 | |
曲藝 | |
傳統體育 遊藝與雜技 | |
傳統美術 | |
傳統技藝 | |
傳統醫藥 | |
民俗 | |
|
民間文學 | |
---|---|
傳統音樂 | |
傳統舞蹈 | |
傳統戲劇 | |
傳統體育 遊藝與雜技 | |
傳統美術 | |
傳統技藝 | |
傳統醫藥 | |
民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