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屬印度諸省
在印度次大陸,歷史上官方根據統治的需要以「省(和管轄區)」(Presidencies and provinces)名作為一級行政區存在的時間,從1858年英國東印度公司開始,到1950年印度憲法頒佈生效不到一百年。1947年印度獨立,印巴分治分治後,在印度共和國,作為一級行政區存在的時間僅三年,其區劃調整幅度不大,之後撤省建立邦和聯邦屬地,故實際上在印度共和國,省僅為英屬印度時期的行政區劃。在巴基斯坦,其直屬中央政府的一級行政區一直沿用原有省名,區劃調整不大。
自1612年英國在蘇拉特建立第一個貿易據點開始,整個17世紀英國人控制了擴展到佔據印度次大陸三個沿海海岸,包括孟買、欽奈和加爾各答,這三個城市都是當時的東印度公司(即之後的英屬印度)管轄區(或稱省)的行政中心,三大管區均設有行政長官即省長,其中孟加拉省(孟加拉管區)省長成為後來的印度總督。這些省份都是通過戰爭手段擴大的領土,19世紀中葉推行所謂的「無嗣失權」(Doctrine of lapse)政策,印度總督在土邦王公去世沒有直系繼承的情況下,獲得部分土地,至此英屬印度諸省覆蓋約印度次大陸一半的面積,區內人口達到次大陸人口60%。這些地區具體由總督指定的省長、副省長、高級專員、專員和行政官員領導,接受英國為宗主國的當地王公繼續實行自治的土邦制度。
英屬印度由下劃分,可以分為印度諸土邦(Princely States)、管轄區(Presidencies)和直轄區(Admistrative divisions)三行政區劃。從初成立的1612年至1947年,此間英殖民政府對行政區劃的劃分可以粗略分為三個時期:
- 貿易時期,即1612年至1757年間。當時的東印度公司主要在印度進行商業行動,英東印度公司在印度沿海地區多建立貿易站為方便當地貿易據點的管理,通常貿易站點必須由馬拉塔國王或土邦國王的許諾才能開設。在同時期到來的葡萄牙、丹麥、荷蘭、法國、瑞典等歐洲國家所派遣的特許公司也相繼在印度沿海地區開設貿易站。
- 公司治理時期,即1757至1858年間,東印度公司逐漸蠶食印度諸邦,實際統治全印度諸邦,該時期所設立的一級行政區被稱作「管轄區」(Presidencies),該時期的東印度公司由於備受英政府的監督,因此是名存實亡的狀況,與英國王室共享主權,也逐漸失去商業特權。
- 英王直轄時期,即1858年至1947年間,隨着1857年印度起義後莫臥兒帝國滅亡,東印度公司將將所剩無幾的權利轉交英國王室。1858年始印度存於英王直轄,號「印度帝國」(Indian Empire),尚存的「管轄區」(Presidencies)則有些轉劃為「行省」(Provinces)或原來的「土邦」(Princely States)仍存。
此外,英屬印度治下還存有各土邦,仍由原酋長統治,但到19世紀,它們已歸屬英國宗主權,實際成爲英國的保護國,名存實亡。1947年印度獨立,根據當時的統計共有565個土邦。
沿革
[編輯]公司治理時期 (1793年—1858年)
[編輯]英東印度公司成立於1600年12月31日,與印度諸土邦建立關係並利益英人的貿易活動。公司分別於1611年與東海岸默蘇利珀德姆(Masulipatam)及西海岸蘇拉特(Surat)當地土酋達成關係,並在1639年於馬德拉斯(Madras)建立貿易站。1661年,葡萄牙將葡屬印度孟買的部分殖民地割讓予英國示作凱瑟琳公主的嫁妝,英國王室則將孟買交付東印度公司代管。
同時在印度東海岸,在獲得莫臥兒皇帝沙賈汗在孟加拉一帶進行貿易活動的許可後,東印度公司即於1640年在胡格利建立第二所貿易站。月半個世紀後,時任莫臥兒皇帝奧朗則布則以公司逃稅為由收回成命,原胡格利主政者約伯·查諾克即於1686年在胡格利河下游地區重建貿易站,1690年該市開埠,正式命名為加爾各答(Calcutta),此後成為該公司在殖民和治理印度諸邦的總部,即直轄首都。18世紀中葉,在英東印度公司在印度沿岸地區建立了多個貿易站和碉堡,分別為:聖佐治堡轄區(Presidency of Fort St. George)、孟買管轄區(Presidency of Bombay)和威廉堡轄區(Presidency of Fort William)。
英屬印度諸省
[編輯]- 馬德拉斯省(Madras Presidency),成立於1640年。
- 孟買管轄區(Bombay Presidency),1687年東印度公司駐地從蘇拉特遷至孟買。
- 孟加拉省(Bengal Presidency),成立於1690年,1830年海峽殖民地檳榔嶼成爲其府治,1832年遷至石叻埠(新加坡),1851年海峽殖民地脫離其管轄。
- 海峽殖民地(Straits Settlement),成立於1826年11月27日,早期由加爾各答政府管轄,1830年檳榔嶼成為孟加拉省的府治,1832年首府遷至石叻埠(新加坡),1851年脫離英屬印度管轄。
- 阿傑米爾-梅爾華拉省(Ajmer-Merwara),成立於1818年。
- 庫格省(Coorg),成立於1834年。
- 西北省(North-Western Provinces),成立於1835年。
- 旁遮普省(Punjab),成立於1849年。
- 那格浦爾省(Nagpur Province),成立於1853年。
- 中央省(Central Provinces),1861年自那格浦爾省和薩格爾-納爾布達屬地(Saugor and Nerbudda)析置。
- 緬甸省(Burma),1862年置省。1937年後英屬緬甸成為獨立的殖民地。
- 阿薩姆省(Assam),1874年自孟加拉省析置。
- 安達曼-尼科巴群島,1875年置省。
- 俾路支斯坦省,1887年置省。
- 西北邊境省,1901年自旁遮普省析置。
- 東孟加拉省(East Bengal),1905年—1912年自孟加拉省析置。
- 比哈爾和奧里薩省(Bihar、Orissa),1912年自孟加拉省析置,初名「比哈爾和奧里薩省」,1935年更名為「比哈爾省」。
- 德里省(Delhi),1912年自旁遮普省析置。
- 奧里薩省(Orissa),1935年自比哈爾省析置。
- 亞丁省 (Aden),1932年自孟買省析置。
- 信德省(Sind province),1935年自孟買省析置。
- 潘特-皮普羅達省(Panth-Piploda),1942年建省,為土邦王公放棄的領地。
管轄區城市
[編輯]管轄區城市(Presidency city)在英屬印度共有3個:加爾各答、孟買和馬德拉斯。
它們的管轄區分別稱為孟加拉管轄區、孟買管轄區和馬德拉斯管轄區。在英國人統治初期,它們在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直接控制之下;1857年以後,則直接屬於維多利亞女王及其繼任的英國君主。
參考文獻
[編輯]- Imperial Gazetteer of India vol. II, The Indian Empire, Historical, Published under the authority of His Majesty's Secretary of State for India in Council, Oxford at the Clarendon Press. Pp. xxxv, 1 map, 573., 1908
- Imperial Gazetteer of India vol. III, The Indian Empire, Economic (Chapter X: Famine, pp. 475–502, Published under the authority of His Majesty's Secretary of State for India in Council, Oxford at the Clarendon Press. Pp. xxxvi, 1 map, 520., 1907
- Imperial Gazetteer of India vol. IV, The Indian Empire, Administrative, Published under the authority of His Majesty's Secretary of State for India in Council, Oxford at the Clarendon Press. Pp. xxx, 1 map, 552., 1907
- Imperial Gazetteer of India vol. II, The Indian Empire, Historical, Published under the authority of His Majesty's Secretary of State for India in Council, Oxford at the Clarendon Press. Pp. xxxv, 1 map, 573., 1908
延伸閱讀
[編輯]- Bandyopadhyay, Sekhar, From Plassey to Partition: A History of Modern India, New Delhi and London: Orient Longmans. Pp. xx, 548., 2004, ISBN 8125025960.
- Brown, Judith M., Modern India: The Origins of an Asian Democracy, Oxford 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xiii, 474, 1994, ISBN 0198731132.
- Copland, Ian, India 1885-1947: The Unmaking of an Empire (Seminar Studies in History Series), Harlow and London: Pearson Longmans. Pp. 160, 2001, ISBN 0582381738
- Judd, Dennis, The Lion and the Tiger: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British Raj, 1600-1947, Oxford 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xiii, 280, 2004, ISBN 0192803581
- Majumdar, R. C.; Raychaudhuri, H. C.; Datta, Kalikinkar, An Advanced History of India, London: Macmillan and Company Limited. 2nd edition. Pp. xiii, 1122, 7 maps, 5 coloured maps., 1950.
- Markovits, Claude (ed), A History of Modern India 1480-1950 (Anthem South Asian Studies), Anthem Press. Pp. 607, 2005, ISBN 1843311526.
- Metcalf, Barbara; Metcalf, Thomas R., A Concise History of Modern India(Cambridge Concise Histories), Cambridge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xxxiii, 372, 2006, ISBN 0521682258.
- Peers, Douglas M., India under Colonial Rule 1700-1885, Harlow and London: Pearson Longmans. Pp. xvi, 163, 2006, ISBN 0-582-31738-X.
- Sarkar, Sumit, Modern India: 1885-1947, Delhi: Macmillan India Ltd. Pp. xiv, 486, 1983, ISBN 0333904257
- Smith, Vincent A., India in the British Period: Being Part III of the Oxford History of India, Oxford: At the Clarendon Press. 2nd edition. Pp. xxiv, 316 (469-784), 1921.
- Spear, Percival, A History of India, Volume 2: From the sixteenth century to the twentieth century, New Delhi and London: Penguin Books. Pp. 298, 1990, ISBN 0140138366.
外部連結
[編輯]- Mill, James, The History of British India, in six volumes, London: Baldwin, Cradock, and Joy, 3rd edition, 1826, 1820 [2010-05-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4)
- Meyer, Sir W. S.; Burn, Sir R.; Cotton, J. S.; Risley, Sir H. H., The Imperial Gazetteer of India(3rd edition), Oxford: at the Clarendon Press, 1908–1931: vol. 1, 1909 [2010-05-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16) .
- Statistical abstracts relating to British India, from 1840 to 192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t uchicago.edu
- Digital Colonial Documents(India)Homepage at latrobe.edu.au
- Provinces of British Indi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t worldstatesm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