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陸軍部 (1964年以前)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4年7月13日) |
英國政府政府機構 | |
---|---|
War Office 英國陸軍部 | |
部門概要 | |
成立時間 | 1857 |
前身機構 | Various |
解散時間 | 1964 |
後繼機構 | 英國國防部 |
機構類型 | 英國政府部門、陸軍部 |
機構駐地 | 英國 倫敦 白廳 英國陸軍部大樓 (War Office building, Whitehall,London) |
上級部門 | 英國政府 |
影像資料 | |
英國陸軍部(英語:War Office)是從17世紀到1964年為止,英國政府中負責管理英國陸軍的部門。1964年後其責任轉交給英國國防部。
英國陸軍部也是原陸軍部所在的建築的名稱。它位於白廳和近衛騎兵大道的交接處,位於倫敦市中心。2013年8月英國政府宣佈將在公開市場上出售該建築。
歷史
[編輯]英國陸軍部是從英格蘭王國國王和他的高級軍事長官在戰時所組成的戰爭委員會演化來的。一些其它早先的局,比如從15世紀開始設立的軍械局合併入英國陸軍部。它和負責英國皇家海軍的海軍本部和後來設立的監督英國皇家空軍的英國空軍部並立。一般認為它的設立是威廉·布拉斯瓦特的功勞,布拉斯瓦特於1684年被任命為戰時部長後大大擴張了其部門的範圍來處理陸軍的日常管理。
1722年陸軍部搬到白廳的騎兵樓之前,在倫敦數次搬家。它在騎兵樓待到1858年。19世紀後半葉它搬到帕摩爾的金巴倫樓。最後搬進了專門為它建造的陸軍部大樓,樓名在陸軍部解散後仍繼續沿用。
陸軍部的首長本來是查理二世設立的英國陸軍司令秘書,也稱戰時部長。雖然布拉斯瓦特有兩任前任,但是一般來說人們把他看作是第一任陸軍部部長。不過當時的陸軍部是一個很小的部,其作用主要在於行政管理,而不是戰略編制。當時制定戰略的是北方部和南方部(今天的外交和聯邦事務部和內政部的前身)。
從1704年到1855年,陸軍部部長雖然偶爾進入內閣,但是他是一個二級部長。1794年戰爭部長這個高級部長級產生後許多戰時部長的責任轉給了戰爭部長。1855年戰時部長和戰爭部長的職位合併,1863年戰時部長被廢除。從1801年至1854年戰爭部長也負責英國的殖民地。殖民地部設立後這個責任移予該部。
克里米亞戰爭的悲慘結局導致英國於1855年把所有部門的責任綜合到了內閣閣員的戰爭部長職下。但其不是唯一對陸軍負責的人。司令至少在級別上和他是同等級別的。1870年愛德華·卡德韋的改革把司令改為戰爭部長的下屬,但是實際上從1856年至1895年任職司令的、特別保守的佐治親王依然保持了很大的影響力。他對改革的反抗使得英國的軍事效益大大地落後於其競爭者。在第二次布爾戰爭中這一點變得非常明顯。
直到1904年司令職完全取消這個情況才有所改變。取而代之的是陸軍總參謀長,1908年該職被帝國總參謀長取代。按照海軍本部的榜樣設置了軍隊委員會,戰爭部長為其主席,設立帝國總參謀部來協助陸軍管理。
由於陸軍部內文官派和軍官派的不斷衝突,陸軍部的管理始終不佳。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H·H·阿斯奎斯任命夏拔·基秦拿,第一代基秦拿伯爵為陸軍大臣,試圖以此來解決這個問題,使得基秦拿成為唯一的一名軍人大臣。但是此舉的結果很糟糕。在基秦拿任內帝國參謀部實際上被取消。其角色實際上由1902年設立、討論廣義國防事務的帝國防務委員會取代。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陸軍部的重要性大幅度降低,在兩戰之間其職員數量大量減少。1920年4月1日它有7434名平民職員,1930年4月1日其數量減少到3872名。其責任和資金也減少。1936年士丹利·寶雲任命了一名組織國防的大臣,其辦公室不在陸軍部。1940年溫斯頓·邱吉爾任首相時,他乾脆繞過陸軍部並自我任命為國防大臣(雖然到1947年為止英國沒有國防部)。
1945年克萊曼·艾德禮上台後繼續這個方法。1947年他任命了一名專門的國防大臣。1964年今天的國防部建立,合併了陸軍部、海軍本部和空軍部。
陸軍部的記錄收集在英國國家檔案館,其編號為WO。
陸軍部建築
[編輯]1906年到1964年廢除期間,陸軍部位於一座1906年建成的新巴洛克建築裏。建築位於倫敦市中心,近衛騎兵大道連接白廳處。它共有七層樓,約1000間房間,樓里的走廊共長2.5英里。建築用了五年建成,建造費用是對當時來說巨資的120萬英鎊。
為了儘量利用形狀不規則的地面它呈梯形。其使用四個不同的圓頂用來作為裝飾,掩蓋建築的形狀。
1964年後該建築由英國國防部使用,不對公眾開放。2013年8月英國政府宣佈該建築將在開放市場上出售,目標在於達到一億英鎊的售價[1]。2023年,該地改造的來福士酒店開業。
參考資料
[編輯]- ^ Ben Farmer, War Office for sale as part of cost cutting driv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Sunday Telegraph, 2013年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