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南衝突
蘇南衝突,又稱蘇南交惡、蘇南決裂、鐵托—斯大林分裂,是發生在蘇聯和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兩國領導人之間的政治衝突。衝突導致南斯拉夫共產黨於1948年被開除出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從此直到1955年,蘇南兩國關係勢如水火。南斯拉夫也自此走上了一條既不依附西方也不依附蘇聯的獨立發展的道路。
蘇聯方面聲稱,衝突是南斯拉夫不忠於蘇聯造成的。南斯拉夫和西方則認為這件事的發生使鐵托為南斯拉夫贏得了民族尊嚴,粉碎了斯大林將南斯拉夫變為蘇聯衛星國的企圖。現代學者則強調事件的起因是斯大林拒絕了鐵托提出的建立巴爾幹聯邦的方案:南斯拉夫合併阿爾巴尼亞和希臘,整合保加利亞,建立一個不受莫斯科控制的強大的東歐集團[1]。蘇聯則在兩國決裂後對南國極為提防,甚有採取軍事入侵的可能,一直到1953年斯大林去世後,繼任者尼基塔·赫魯曉夫採取和解政策並解散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後,兩國關係才逐漸恢復正常。
原因
[編輯]南斯拉夫民族意識與蘇聯的優越感
[編輯]南斯拉夫於二戰期間的自發性抗戰反抗納粹德國及其盟國的佔領具有決定性作用,亦付出龐大的傷亡代價,與其他二戰結束後依賴蘇聯紅軍的軍事力量才建立共產黨政權的東歐國家不同。但蘇聯領袖史達林對於這些完全避而不談,還將南斯拉夫光復的戰功完全歸於蘇軍[2],1947年一名駐南斯拉夫的蘇聯教官亦說過:「南斯拉夫是個小國,唯有得到蘇聯的支持才能生存,解放南斯拉夫的不是別人,是我們俄羅斯人,我們有資格叫你們做我們認為你們該做的事。[2]」
蘇聯的經濟干預
[編輯]戰後南斯拉夫滿目瘡痍,經濟急需重建,亦想建立如蘇聯模式的強大重工業,但蘇聯卻以不合理的價格向南斯拉夫輸出原料,視南斯拉夫為蘇聯榨壓對象,地位有如殖民地,蘇方甚至向南斯拉夫領袖狄托公然表示:「你們要重工業來做什麼?我們在俄國烏拉山早有你們需要的一切。」其中令狄托最難以忍受的是蘇聯要求建立南斯拉夫與蘇聯的「合股公司」。在二戰結束不久,史達林即提出欲與南斯拉夫共同開發南斯拉夫境內的石油資源,原先狄托還認為此舉能發展南斯拉夫本國工業,但在談判中狄托認為合股公司中的規定充滿對南斯拉夫不利的條款,如南斯拉夫必須依蘇聯需求提供原料,且在首五年必須免除一切財政的負擔與出口稅,之後也只能收取所得稅,其他連同關稅皆應免除,南斯拉夫自己只能使用剩下的油產物,合股公司還可享有治外法權等等[3]。至1947年2月,南斯拉夫還是與蘇聯成立了兩個合股公司,分別為「尤斯達」空運公司與「尤斯柏特」航運公司,雖然兩企業蘇南雙方投資各佔一半(名義上,實際上蘇聯藉由不同年代的資產估價差而增加其投資額[4]),但蘇聯明顯獲利較多,亦佔去南斯拉夫收入最豐富的航線,還規定了公司總理必須為蘇聯人,主導全公司之運作,很大程度上等同控制了南斯拉夫的交通,再加上飛航規則的不平等(如蘇聯飛機可以自由飛入南斯拉夫領空,反之不可[5])等,令南斯拉夫感到非常不受信任,此後拒絕再合辦類似企業。史達林亦順着狄托的意,不再提出合股公司的相關建議,但換來的是蘇聯單方面廢棄先前簽約的信用貸款,令南斯拉夫遭到極大的經濟損失[5]。
蘇聯干涉內政與間諜行為
[編輯]早在1944年,蘇聯即開始於南斯拉夫共產黨與中下階層中安插間諜,如由鐵路人員組成的間諜網、全國經濟計劃局局長安德耶拉·海布朗(Andrija Hebrang)、財政部長斯雷登·楚尤維克皆是蘇聯間諜[6],尤其楚尤維克經常將中央與內閣重要決策情報提供給蘇聯大使館,甚至希望南斯拉夫成為蘇聯加盟國[6]。除此之外蘇聯還對南斯拉夫內部事務處處干涉,包括要求軍事組織按蘇聯紅軍的模式編組[7]、教育和灌輸南斯拉夫共產黨青年效忠蘇聯,為「永恆的祖國俄羅斯」服務[8]。
蘇南意識形態之爭
[編輯]按照全聯盟共產黨(布爾什維克)的看法,共產黨政權的建立應依照二個階段,依序分別為「人民民主政權」、「社會主義政權」,其解釋各國有別,但皆是階段越後者即經濟與社會發展越為進步,東歐大多由共產黨執政國家被蘇聯視為人民民主政權,即各個共產黨皆上台執政不久的初始階段。同樣被歸為此類的南斯拉夫則拒絕蘇聯這一解釋,並表示其自1941年來就開始發展,早已進步為社會主義政權,不應予以低估,並蔑視其他東歐國家執政黨不以「共產黨」而以「勞動黨」自居,是自欺欺人的作為[9]。
蘇南巴爾幹擴張衝突
[編輯]由沙俄至蘇聯,俄羅斯長期以控制巴爾幹為目標,狄托亦欲控制該地區的諸國,打算將巴爾幹諸國與南斯拉夫合組為聯邦,因此首先與保加利亞接洽,也很大程度上控制了阿爾巴尼亞,這些都令史達林難以忍受,然而在指責南共之後不久,史達林便一改態度支持其聯邦計劃,令狄托懷疑其動機,從而延緩以至最後終止了聯邦推動計劃[10],雙方關係則停留於惡化的階段。
中國共產黨的反應
[編輯]1948年7月10日,中共中央通過了《關於南共問題的決議》,表示支持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的決議。中共中央在決議中譴責南共「執行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內外政策」,聲稱南共「陷入了資產階級民族主義的泥潭」,並要求各地黨委大力貫徹學習1948年6月由情報局會議通過的《關於南斯拉夫共產黨狀況的決議》。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全面倒向蘇聯,對南斯拉夫方面請求建交的電文不予理會,拒絕與之建交,亦對當時發表的《南斯拉夫共產黨掌握在間諜和殺人犯手中》等情報局後續決議表示支持。兩國之間由此形成了長期相互敵視的態勢。[來源請求]
1954年蘇南兩國關係初步緩和後,中南兩國於1955年1月2日正式建交,但因1956年匈牙利事件中鐵托對納吉的支持以及反對蘇聯方面出兵匈牙利,南斯拉夫與支持蘇聯出兵的中共方面關係再度緊張。1957年11月7日,南斯拉夫缺席在莫斯科舉行的紀念十月革命40周年慶祝大會,並拒絕在當年召開的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宣言上簽字。1958年南共召開七大,明確表示不承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以蘇聯為首,中南兩國因此再次交惡,鐵托的南斯拉夫在1958年台海空戰支持中華民國,並與中華民國代表頻繁接觸。南斯拉夫當年的報紙一直稱讚蔣中正,並稱為真正的中國總統和領袖。南斯拉夫曾向蔣中正領導的中華民國提出軍售,但被因臺灣當局奉行的反共主義而被拒。在1959年西藏騷亂時期,鐵托的南斯拉夫和中華民國都支持西藏的抗議者,鐵托攻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不尊重民族自治。1962年中印戰爭中,鐵托的南斯拉夫和中華民國都支持印度,稱中華人民共和國侵略印度。這種兩國之間的衝突一直持續到1976年毛澤東去世,華國鋒上任和鐵托訪華後才有改善,兩國重新恢復關係。在1989年因南斯拉夫在六四事件中指責中國政府的態度,兩國關係再次受到影響,直至1992年南斯拉夫解體為止。[來源請求]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Jeronim Perovic, "The Tito–Stalin Split: A Reassessment in Light of New Evidence." Journal of Cold War Studies (Spring 2007) 9#2 pp: 32-63
- ^ 2.0 2.1 彭謝夫 1979,第39頁
- ^ 胡莉莉 1982,第58頁
- ^ 胡莉莉 1982,第60頁
- ^ 5.0 5.1 胡莉莉 1982,第61頁
- ^ 6.0 6.1 李邁先 1990,第518頁
- ^ 胡莉莉 1982,第74頁
- ^ 胡莉莉 1982,第75頁
- ^ 李邁先 1990,第517頁
- ^ 胡莉莉 1982,第69頁
- (中文)胡莉莉, 南斯拉夫與蘇聯之分裂及其影響, 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 1982
- (中文)彭謝夫, 南斯拉夫的外交政策, 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 1979
- (中文)李邁先, 東歐諸國史, 三民書局, 1990, ISBN 957-14-00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