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特拉·黛薇
芝特拉·黛薇 Chitra Dewi | |
---|---|
出生 | 拉拉·帕德瑪·黛薇·芝特羅哈迪塞庫蘇莫 Rara Patma Dewi Tjitrohadiseikusumo 1934年1月26日 荷屬東印度西爪哇省井里汶府 |
逝世 | 2008年10月28日 印度尼西亞耶加達 | (74歲)
國籍 | 印度尼西亞 |
職業 | 演員、電影導演 |
芝特拉·黛薇(印尼語:Chitra Dewi,1934年1月26日—2008年10月28日),本名拉拉·帕德瑪·黛薇·芝特羅哈迪塞庫蘇莫(Rara Patma Dewi Tjitrohadiseikusumo),印度尼西亞(印尼)電影演員及導演。她在1950年代因參演由烏斯瑪爾·伊斯邁耳(Usmar Ismail)執導的《尊貴的客人》(Tamu Agung)、《閃亮三姊妹》(Tiga Dara)和《鬥士》(Pedjuang)而知名。她在1979年印尼電影節(Festival Film Indonesia)憑《因為若妻》(Gara-gara Isteri Muda)一片獲得芝特拉獎(Piala Citra)最佳女配角獎項,並一直活躍於影壇至1993年為止。黛薇曾在1971年短暫執導過電影,使她成為1998年前四名印尼女性電影導演之一。
生平
[編輯]芝特拉·黛薇在1934年1月26日出生於荷屬東印度西爪哇省井里汶府(Residentie Cheribon),擁有高中學歷[1]。
黛薇首部參演的電影是1955年由烏斯瑪爾·伊斯邁耳為印尼民族電影公司(Perfini)執導的諷刺政治喜劇《尊貴的客人》,但她卻是因在翌年與因德麗亞蒂·伊斯卡克(Indriati Iskak)和米耶克·維查亞(Mieke Widjaja)共同主演同公司的歌舞片《閃亮三姊妹》而成名[2]。該電影講述與祖母同居的三姊妹的愛情生活。它成為了印尼民族電影公司商業上最成功的電影,並衍生一連串女性扮演片中三姊妹的撞臉比賽[3]。據印尼電影歷史學家米斯巴赫·尤薩·比蘭(Misbach Yusa Biran)所述,黛薇被視為理想印尼女性-輕率而拘束的代表[4]。
黛薇在1960年代繼續留在印尼民族電影公司,並參演《鹿鼠將軍》(Djendral Kantjil)和《鬥士》等電影[5],其中後者曾競逐第2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6]。她亦曾參與耶加達國家戲劇學院的舞台劇演出[7]。與此同時,黛薇亦開始參演其他公司的電影,包括印尼藝術家電影公司(Persari)的《峇里島假期》(Holiday in Bali)、珀納·馬斯影業(Panah Mas Film)的《賓·斯拉默特的遊蕩》(Bing Slamet Merantau)和阿戈拉影業(Agora Film)的《綠谷》(Lembah Hidjau)和《漁人之血》(Darah Nelajan)[2][5]。
1960年代,黛薇除了繼續幕前演出,也開始參與幕後製作。她建立了自己的電影製作公司-芝特拉·黛薇電影製作公司,並在1967年監製其首部電影《2X24小時》(2 X 24 Djam)。該公司另外製作了五部電影[8],包括三部由黛薇親自執導的電影《黑暗中做愛》(Bertjinta dalam Gelap)、《少女》(Dara-Dara)和《芝曼德的騎士》(Penunggang Kuda Dari Tjimande)。這些電影在商業上均不成功[7],她亦因此專注於幕前演出[2]。1971年,黛薇獲印尼記者聯盟(Persatuan Wartawan Indonesia)肯定其在《龍根》(Nji Ronggeng)的演技[9]。
黛薇在1970年代至1980年代主要飾演配角,比如楊中義執導的愛情片《梭羅的女兒》(Putri Solo)、阿斯魯爾·沙尼(Asrul Sani)執導的劇情片《生活雜陳》(Kemelut Hidup)和瓦尤·西洪賓(Wahyu Sihombing)執導的劇情片《因為若妻》。其中,她憑《因為若妻》一片,在1979年印尼電影節中獲得芝特拉獎最佳女配角獎項[9]。黛薇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參演了20部電影,直至1993年的《宏劍》(Pedang Ulung)為止[5]。1992年,她獲印尼國家電影委員會頒發終身成就獎[2]。她也在2007年的萬隆電影節獲頒終身成就獎[10]。
黛薇的健康狀況隨着其長子班邦·桑蘇迪(Bambang Samsudi)在2006年逝世而惡化。2008年3月,她曾因營養不良而入住本多英達(Pondok Indah)醫院兩個星期,但其健康狀況持續惡化,最終於2008年10月28日下午2時(UTC+7)在其幼子阿古斯·厄爾溫(Agus Erwin)陪伴下於南耶加達家中逝世。她與其父母及長子一同安葬在井里汶的查邦巴伊(Jabang Bayi)墳場[10][11]。
影響
[編輯]在1998年以前,印尼只有4名女性電影導演。除了黛薇之外,其餘三人分別為勒娜·阿斯馬拉(Ratna Asmara)、索菲亞·W·D(Sofia W.D.)和伊達·法里達(Ida Farida)[12]。這四人中除了法里達以外均為幕前出身[2]。這些導演均難以獲得猶如男性導演般的認可,使幕前演出成為女性在影壇獲得肯定的唯一途徑[13]。
在1998年蘇哈托倒台之後,女性導演的數目有戲劇性增長[13],部份更獲得印尼國內以至國際的肯定。後蘇哈托年代出道的女性導演包括米拉·勒斯瑪娜(Mira Lesmana)和南·阿赫納斯(Nan Achnas)(曾與其他導演共同執導《每個人》(Kuldesak))[14]、妮亞·迪納塔(Nia Dinata)(曾執導《擦包看》(Ca-bau-kan)和曾競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一夫多妻》(Berbagi Suami))[15]、哲娜爾·瑪厄薩·阿尤(Djenar Maesa Ayu)(曾執導在2008年位列數張印尼最佳電影排行榜的《我無曳》(Mereka Bilang, Saya Monyet!))[16][17]等。
作品
[編輯]在其五十年從影生涯中,黛薇曾參演超過80部電影。她亦曾是4部電影的監製、3部電影的導演及2部電影的編劇[5]。黛薇也在電視圈活躍,曾參演《薩蒂卡醫生》(Dr. Sartika)、《心靈之窗》(Jendela Hati)、《克達西》(Kedasih)和《兩根棟樑》(Dua Pilar)等電視劇[2]。
幕後
[編輯]- 《2X24小時》(1967年,監製)
- 《薩米溫與達西瑪》(Samiun dan Dasima,1970年,監製)
- 《黑暗中做愛》(1971年,導演、監製及編劇)
- 《少女》(1971年,導演及編劇)
- 《芝曼德的騎士》(1971年,導演、監製及編審)
幕前
[編輯]- 《尊貴的客人》(1955年)
- 《冠軍1960》(Djuara 1960,1956年)
- 《閃亮三姊妹》(1956年)
- 《八條向風之路》(Delapan Pendjuru Angin,1957年)
- 《三名逃犯》(Tiga Buronan,1957年)
- 《鹿鼠將軍》(1958年)
- 《普拉維羅先生》(Pak Prawiro,1958年)
- 《女生宿舍》(Asrama Dara,1958年)
- 《黑暗過去光明到來》(Habis Gelap Terbitlah Terang,1959年)
- 《鬥士》(1960年)
- 《皇后家庭》(Ratu-ratu Rumah Tangga,1960年)
- 《父親的願望》(Tjita-Tjita Ajah,1960年)
- 《意外》(Tak Terduga,1960年)
- 《沿途一會》(Djumpa Diperjalanan,1961年)
- 《網格後的茉莉》(Melati Dibalik Terali,1961年)
- 《峇里島假期》(1962年)
- 《賓·斯拉默特的遊蕩》(1962年)
- 《綠谷》(1963年)
- 《上季》(Semusim Lalu,1964年)
- 《漁人之血》(1965年)
- 《白花》(Bunga Putih,1966年)
- 《吉塔·塔魯納》(Gita Taruna,1966年)
- 《2X24小時》(1967年)
- 《龍根》(1969年)
- 《生命、愛情和眼淚》(Hidup, Tjinta dan Air Mata,1970年)
- 《蘿曼薩》(Romansa,1970年)
- 《薩米溫與達西瑪》(1970年)
- 《芝曼德的騎士》(1971年)
- 《拉特娜》(Ratna,1971年)
- 《憐憫》(Belas Kasih,1973年)
- 《墳上的月亮》(Bulan di Atas Kuburan,1973年)
- 《鮑比》(Bobby,1974年)
- 《我想生活》(Aku Mau Hidup,1974年)
- 《阿里巴巴》(Ali Baba,1974年)
- 《犧牲》(Pengorbanan,1974年)
- 《梭羅的女兒》(1974年)
- 《普拉哈拉(女性是女人)》(Prahara (Betinanya Seorang Perempuan),1974年)
- 《瑪莉亞,瑪莉亞,瑪莉亞》(Maria, Maria, Maria,1974年)
- 《瑪莉亞修女》(Suster Maria,1974年)
- 《愛我》(Sayangilah Daku,1974年)
- 《花江的玫瑰》(Bunga Roos dari Cikembang,1975年)
- 《希哈》(Chicha,1976年)
- 《慾望的兇猛》(Ganasnya Nafsu,1976年)
- 《最後總站》(Terminal Terakhir,1977年)
- 《生活雜陳》(1977年)
- 《母親的秘密》(Rahasia Seorang Ibu,1977年)
- 《使人暈眩的阿滕》(Ateng Bikin Pusing,1977年)
- 《約安》(Yoan,1977年)
- 《因為若妻》(1977年)
- 《愛情總站》(Terminal Cinta,1977年)
- 《如我所願》(Semau Gue,1977年)
- 《捲髮二重奏》(Duo Kribo,1977年)
- 《爾霍馬節奏漫遊I》(Rhoma Irama Berkelana I,1978年)
- 《爾霍馬節奏漫遊II》(Rhoma Irama Berkelana II,1978年)
- 《熬夜》(Begadang,1978年)
- 《伯塔維虎龍達》(Si Ronda Macan Betawi,1978年)
- 《校園女孩》(Gadis Kampus,1979年)
- 《尋覓愛情》(Mencari Cinta,1979年)
- 《紫絲霧》(Kabut Sutra Ungu,1979年)
- 《青年》(Remaja-remaja,1979年)
- 《奮鬥與祈禱》(Perjuangan dan Doa,1980年)
- 《阿瑪莉亞·S·H》(Amalia SH,1981年)
- 《不是季節的夢》(Bukan Impian Semusim,1981年)
- 《穿着白裙的妮拉》(Nila di Gaun Putih,1981年)
- 《皮通再行動》(Si Pitung Beraksi Kembali,1981年)
- 《白玫瑰》(Sekuntum Mawar Putih,1981年)
- 《帶我走》(Bawalah Aku Pergi,1981年)
- 《美麗的幻彩》(Simphony yang Indah,1981年)
- 《陰天不是永灰》(Mendung Tak Selamanya Kelabu,1982年)
- 《搖曳的草》(Rumput-Rumput yang Bergoyang,1983年)
- 《卡達爾瓦蒂》(Kadarwati,1983年)
- 《她是征服者》(Dia Sang Penakluk,1984年)
- 《透明玻璃》(Sebening Kaca,1985年)
- 《瑪麗娜的命運》(Takdir Marina,1986年)
- 《骷髏山戰士》(Pendekar Bukit Tengkorak,1987年)
- 《紹爾·塞普(薩特里亞·馬當卡拉)》(Saur Sepuh (Satria Madangkara),1988年)
- 《龍神風格》(Jurus Dewa Naga,1989年)
- 《冠軍里奧》(Rio Sang Juara,1989年)
- 《圖朗加》(Turangga,1990年)
- 《年輕的新娘》(Pengantin Remaja,1991年)
- 《宏劍》(1993年)
腳註
[編輯]- ^ Apa Siapa 1999,第120頁.
- ^ 2.0 2.1 2.2 2.3 2.4 2.5 Apa Siapa 1999,第121頁.
- ^ Biran 2009,第152頁.
- ^ Biran 2009,plate 3.
- ^ 5.0 5.1 5.2 5.3 Filmindonesia.or.id, Filmography.
- ^ MIFF.
- ^ 7.0 7.1 Biran 1979,第109頁.
- ^ Filmindonesia.or.id, PT Chitra Dewi Film Production.
- ^ 9.0 9.1 Filmindonesia.or.id, Awards.
- ^ 10.0 10.1 Tempo 2008, Anggota Tiga Dara.
- ^ Pikiran Rakyat 2008, Anggota Tiga Dara.
- ^ Lent 1999,第105頁.
- ^ 13.0 13.1 Swestin 2012,第103頁.
- ^ Chotimah 2011, Perempuan di Dalam.
- ^ GSCFFI, Nia Dinata – GSCFFI.
- ^ Tempo 2008, Di Layar Lebar.
- ^ Liem 2008, Top ten theatrical releases.
參考資料
[編輯]- 1961 year. moscowfilmfestival.ru. Moscow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2016-06-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28).
- Apa Siapa Orang Film Indonesia. Jakarta: Indonesian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1999. OCLC 44427179 (印度尼西亞語).
- Arianto, Arif. Anggota Tiga Dara itu Telah Berpulang. Tempo. 2008-10-28 [2016-06-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19) (印度尼西亞語).
- Biran, Misbach Yusa (編). Apa Siapa Orang Film Indonesia 1926–1978. Jakarta: Sinematek Indonesia. 1979. OCLC 6655859.
- Biran, Misbach Yusa. Peran Pemuda dalam Kebangkitan Film Indonesia. Jakarta: Ministry of Youth and Sports. 2009. OCLC 607257806 (印度尼西亞語).
- Chitra Dewi – Filmografi. filmindonesia.or.id. Jakarta: Konfiden Foundation. [2016-06-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19) (印度尼西亞語).
- Chitra Dewi – Penghargaan. filmindonesia.or.id. Jakarta: Konfiden Foundation. [2016-06-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19) (印度尼西亞語).
- Citra Dewi Meninggal Dunia. Pikiran Rakyat. 2008-10-28 [2016-06-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19) (印度尼西亞語).
- Chotimah, Fanny. Perempuan di Dalam dan di Belakang Layar. Bentara Budaya. 2011-02-11 [2012-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07) (印度尼西亞語).
- Di Layar Lebar, Djenar Berenang [On the Wide-Screen, Djenar Swims]. Tempo. 2008-12-29 [2011-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05) (印度尼西亞語).
- Lent, John A. Women and Mass Communications in 1990s: An International, Annotated Bibliography. Westport: Greenwood Press. 1999. ISBN 978-0-313-30209-1.
- Liem, Iskandar. Top Ten Theatrical Releases of 2008. The Jakarta Post. 2008-12-28 [2012-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14).
- Nia Dinata – GSCFFI Filmmaker Honoree. Social Change Film Festival and Institute. [2011-1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18).
- PT Chitra Dewi Film Production. filmindonesia.or.id. Jakarta: Konfiden Foundation. [2016-06-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19) (印度尼西亞語).
- Swestin, Grace. In the Boys' Club: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the Roles of Women in the Indonesian Cinema 1926 – May 1998. Scriptura (Surabaya: Petra Christian University). 2012-07, 3 (2): 103–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