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甘迺迪遇刺案陰謀論
1968年6月5日,羅伯特·弗朗西斯·甘迺迪在洛杉磯國賓飯店舉行完記者會後離場時遭到阿拉伯裔美國人索罕·比沙拉·索罕的槍擊並在6月6日死亡,由於在1963年時他的哥哥——美國第35任總統約翰·甘迺迪也是遇刺身亡的,且遇刺案有着大量的陰謀論說法,這使得關於羅伯特·甘迺迪遇刺案也產生了大量的陰謀論,陰謀論中以是兇手是一個「精神被控制者」和存在「第二個開槍者」這兩種說法最為流行[1]。
「索罕被精神控制」說法
[編輯]該說法認為索罕·比沙拉·索罕的精神已被「控制」,幕後指使者已經對他的思維編好了程序,該程序讓其朝羅伯特·甘迺迪開槍並在開槍之後陷入恍惚狀態,他關於開槍的記憶甚至是他關於幕後指使者的記憶都被抹掉,這樣可以使他認罪並忘記幕後指使者的身份[2]。
這種說法被心理學家和催眠專家愛德華·辛姆森·卡拉斯所肯定,愛德華·卡拉斯1969年在聖昆廷監獄對索罕·索罕進行了35小時的交談之後聲稱索罕·索罕說他對1968年的暗殺羅伯特·甘迺迪的行為以及隨後發生的事都沒有記憶了[3]。
2011年10月21日,英國第四頻道播出了一個節目,在該節目中達倫·布朗成功地藉助催眠的方法給一些人下達指令,讓他們成功地「謀殺」了史蒂芬·弗萊,並且在事後忘掉了這件事情的記憶。在實驗前許多專家稱,不可能通過催眠命令一個人去殺人,除非他已在道德上對殺人的事情放開。在這個節目中達倫·布朗指出了這個實驗與羅伯特·甘迺迪遇刺案的相似之處並暗示索罕·比沙拉·索罕可能是被中央情報局用了類似的方法進行了精神控制。
第二個開槍者
[編輯]羅伯特·甘迺迪傷口的位置顯示開槍的人應該是站在他身後,但一些現場目擊者表示,索罕與羅伯特是面對面站着的[4],由此就引出了現場還有第二個打出致命一槍兇手的推斷。這一推斷也得到了驗屍官野口恆富的支持,他表示致命的一槍是在右耳後方約兩厘米處開的槍[5]。不過其他則表示,索罕從前方靠近時,羅伯特正向左轉身去與他人握手,因此索罕面對的是參議員的右側[6]。
2008年,當時的目擊證人約翰·皮爾格聲稱他相信當時肯定有第二個槍手[7]。1975年對這一案件進行重新審查期間,洛杉磯高等法院下令對現場是否有另一支開過火的槍存在予以調查,專家的結論是極少或完全沒有證據可以證明這一理論[6]。
2007年法醫專家菲利普·凡·普拉格(英語:Philip Van Praag)表示,根據他對當年一位自由撰稿人在現場錄製下來音頻的分析,現場一共開了13槍,但索罕的槍中只有8顆子彈[4][8]。他還表示錄音帶中有至少兩槍的間隔時間過短,從物理上來說根本不可能實現。錄音帶中槍響多於8次的說法也得到了法醫音頻專家韋斯·多利(英語:Wes Dooley)、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聲音助理工程師保羅·佩加斯(英語:Paul Pegas)、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法醫音頻與彈道專家艾迪·B·布利克森(英語:Eddy B. Brixen)[9][10]、喬治亞州理工學院音頻專家·菲爾·斯賓塞·懷特赫德(英語:Phil Spencer Whitehead)的證實[11]。然而其他的一些聲學專家則表示,錄音帶上的槍響並沒有超過8次[12]。
2012年2月22日,索罕的律師威廉·弗朗西斯·佩伯和勞拉·杜塞克(英語:Laurie Dusek)在洛杉磯的聯邦地區法院提交了一份簡短聲明,聲稱是第二個槍手殺害了甘迺迪。這已經是兩人自2010年10月開始後第4次也是最後一次向聯邦法院遞交人身保護令狀。目前這一案件仍然在等待聯邦法院的裁定[13]。
參考文獻
[編輯]- ^ Martinez, Michael. RFK assassination witness tells CNN: There was a second shooter. CNN. April 30, 2012 [2013-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24).
- ^ Kranz, p. 50
- ^ Turner and Christian, p. 199
- ^ 4.0 4.1 Randerson, James. New evidence challenges official picture of Kennedy shooting. The Guardian (London). 2008-02-22 [2008-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4-18).
- ^ Noguchi, Thomas. Coroner.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85. ISBN 978-0-671-46772-2.
- ^ 6.0 6.1 Robert F. Kennedy Assassination Summary, Part 1(b) (PDF). FBI: 35. [2008-07-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09-09-02).
- ^ Democracy Now! Special: Robert F. Kennedy's Life and Legacy 40 Years After His Assassination. democracynow.org. [2008-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7-09).
- ^ Pruszynski recording & analysis by acoustic expert Philip Van Praag. [2013-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03).
- ^ O'Sullivan, Shane (2008) Who Killed Bobby?: The Unsolved Murder of Robert Kennedy. New York: Sterling Publishing. p. 478.
- ^ Discovery Times (now Investigation Discovery) presents "Conspiracy Test: The RFK Assassination" (2007). [2013-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03).
- ^ CNN's BackStory reports on the Pruszynski recording & analysis (2009). [2013-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29).
- ^ Harrison, P. (2007) 'Analysis of "The Pruszynski Tape"' (report on recording of gunshots). In Ayton, M., The Forgotten Terrorist: Sirhan Sirhan and the Assassination of Robert F. Kennedy. Washington: Potomac Books.
- ^ Johnson, Brad; Martinez, Michael. Attorneys for RFK convicted killer Sirhan push 'second gunman' argument. CNN. March 4, 2012 [2013-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16).
外部連結
[編輯]- (簡體中文) 美4名總統遇刺身亡 甘迺迪被刺引發多個陰謀論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