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維橋河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維橋河
維古河、枳頭橋河
河流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省/州/邦 江蘇省
地區 淮安市盱眙縣
屬於 淮河水系
城市 盱眙縣
源頭 盱眙縣尖山東南麓
 - 位置 江蘇省盱眙縣尖山
 - 海拔 193 m(633 ft
河口 洪澤湖
長度 45 km(28 mi
流域面積 516 km²(199 mi²

維橋河淮河水系入湖河流。在江蘇省西部。源出盱眙縣西南海拔193米尖山東南麓。南流經水沖港鄉東部,穿過桂五水庫後,主河道折向北流,經桂五鄉西北,至季安東又穿過龍王山水庫,又北經穆店鄉北、古桑鄉南,至維橋鄉大溝岩村入洪澤湖。全長約45公里。流域面積516平方公里。桂五鄉以上流經丘陵低山,支流發育,建有多座中小型水庫及渠道工程。維橋鄉以下為湖灘平地,河渠眾多,水網密佈,東臨三河口,系盱眙縣南部重要河流之一。[1]

名稱[編輯]

維橋河原發源於盱眙古城,水流至維橋(古名枳頭橋)入淮,故名「維古河」,古稱「枳頭橋河」。1973年在維古河中段築壩建庫,大壩東起龍王山、西至雍小山,建成庫容達9183萬立方米的中型水庫(即龍王山水庫),河澗被攔腰截斷,形成三截:上游稱「古城大澗」,中段庫區為「龍王山水庫」,水庫下段稱「滾子澗」,再下游稱「維橋河」。清光緒《盱眙縣誌稿》載:枳頭橋河,治東。《乾隆志》河行來安古城發源,上皆山澗,匯至枳頭橋成河,河長三十里,寬十丈,深一丈五尺,由董家渡、申家渡入洪澤湖。(清光緒《盱眙縣誌稿》卷二·山川)。[2]在《中國水繫辭典》中,將維橋河源頭認定為盱眙縣西南的尖山。[1]盱眙當地官方媒體則將維橋河源頭認定為龍王山水庫,並分別以皮灣閘和東方大橋將維橋河劃分為上段、中段與下段。[3]

治理[編輯]

維橋河是盱眙東部地區重要行洪之河,1950~1954年冬春,盱眙縣委縣政府發動全縣1.94萬名水利戰士整修維橋河,開挖河道,築堤防水,截彎取直,完成土方工程56.7萬立方米。1958年冬,發動1.16萬民工,完成土方工程81.4萬立方米。1971年,組織1.2萬民工,完成土石方80萬立方米,拓寬挖深河道10公里。維橋河經過多年治理,河底高程10米,寬40米,河床寬100米,確保高水位泄洪暢通。[4]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朱道清編纂. 《中国水系辞典 修订版》 (M) 1.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10年: 197頁. ISBN 9787543608252. 
  2. ^ 馬培榮. 话说盱眙“桥”故事. 盱眙日報 (3869). 2021-03-19 [2022-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1). 
  3. ^ 朱曉星; 時訓利. 我县投入4445万元实施维桥河(中段)综合整治. 盱眙日報 (3060). 2018-01-24 [2022-07-11]. 
  4. ^ 夏維新; 孫士奎. 盱眙境内古今淮河水患与治理. 盱眙日報 (3849). 2021-02-19 [2022-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