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前綜合症
經前綜合症 | |
---|---|
經前綜合症的典型徵狀有易怒、壓力大或是心情低落。 | |
徵狀 | 肌肉疼痛、關節疼痛、頭痛、疲倦 |
類型 | 女性生殖器畸形[*]、疾病 |
分類和外部資源 | |
醫學專科 | 婦科學 |
ICD-11 | GA34.40 |
ICD-10 | N94.3 |
ICD-9-CM | 625.4 |
DiseasesDB | [1] |
MedlinePlus | [2] |
eMedicine | 953696 |
經前綜合症(Premenstrual syndrome,PMS),有時被稱為經前緊張症(PMT),是在女性月經來潮之前一至二週出現的生理及心理相關徵狀。徵狀的程度因人和時間而異,約在月經出現時結束 。常見徵狀包括粉刺、乳房壓痛、腹脹、容易疲倦、易怒及情緒上的改變 。徵狀一般會持續六天。多數育齡婦女(約80%)都有一些經前綜合症的徵狀[1],而美國家庭醫生學將把經前綜合症限定為具有「嚴重妨礙某些方面的生活功能」徵狀[2]。同一位女性其經前綜合症的徵狀或是出現的時間也會隨時間而改變[3]。在懷孕時或是更年期不會有經前綜合症的徵狀[4]。
造成經前綜合症的原因不明,但若不斷攝取高鹽、高酒精與高咖啡因食物則會使得徵狀加劇 ,目前認為造成病徵的根本原因和賀爾蒙的改變有關[4],例如雌激素在經期後半段會顯著的減少,這樣的供應中斷會造成心理變化。診斷方式需要持續記錄在月經前的情緒以及生理狀況,直到因此疾病造成的變化開始影響正常生活,這些病徵不會是在月經一開始就出現的[5]。若有一張保持記錄每月病況的清單,將有助於疾病的診斷。在確診前,必須排除其他有可能造成相似徵狀的疾病[3]。
減少食鹽、咖啡因的攝取,並且減少壓力的產生還有增加運動量,就是醫師會給予因經前綜合症而苦惱的病患之建議[4],在某些時候,補充鈣質還有維他命D也會有些許幫助[3]。例如奈普生之類的抗炎藥物可以緩解生理上的徵狀[4]。對於那些病況更嚴重的患者,避孕藥或是安達通(一種利尿劑)可有部分助益[4][3]。
研究顯示,有8成在生育年齡的婦女月經前會有些微的經前綜合症徵狀。在這些婦女當中,約有2至3成確診患有經前綜合症,而更有2至8%的她們,其病徵已達嚴重程度[3]。經期憂鬱症(PMDD)則是經前綜合症中的另一種疾病,且有更明顯的情緒、精神性病徵[4][3]。選擇性血清回收抑制劑類的抗憂鬱藥物可以作為治療經期憂鬱症患者的非常手段[4]。
徵狀
[編輯]經前綜合症是一個綜合症。現已確認出200多種不同的徵狀,其中三個最顯著的徵狀是易怒、緊張和煩躁不安(苦惱)[2]。這些確切的徵狀和他們的劇烈程度因人而異。多數患有經前綜合症的婦女只經歷少量的問題。下列各項徵狀也可以歸結為經前綜合症:[6][7][8][9]
- 腹脹
- 腹痛
- 乳房脹痛或腫脹
- 壓抑或焦慮
- 入睡障礙(失眠)
- 關節或肌肉疼痛
- 頭疼
- 疲乏
- 痤瘡
- 情緒波動
- 現有的皮膚病惡化、呼吸問題(如,過敏性反應、感染)或眼部問題(延髓性障礙、結膜炎)
- 易怒
- 憂鬱
- 自信心不足
- 很難集中精力
- 食慾變化,例如對糖和/或鹽的渴望或暴飲暴食
- 體重增加Scholten A. (2020). 經前綜合症. Consumer Health Information Language Database.
危險因素
[編輯]家族遺傳病史通常是經前綜合症有益的預報器;眾多研究發現經前綜合症在同卵雙生姐妹中的發病率是異卵雙生姐妹的兩倍[2]。經前綜合症在患有諸如抑鬱症和躁鬱症情感障礙的婦女人群中的發病率較高,但他們之間的因果關係仍未確定。
維生素B可能也有助於緩解患者的不穩定情緒。
診斷
[編輯]沒有試驗檢測標準或特殊的體檢結果能對經前綜合症進行確診。為了給患者確診,醫生可以讓她對各種病症堅持做至少兩個月經周期的預期日記[6]。這將有助於確診這些徵狀是否確實是經前綜合症及可預測的復發症。為了描述經前綜合症,已逐漸形成了許多標準的診斷手冊,如《經前綜合症體驗日曆》(COPE)、《月經期間的影響及嚴重度預期記錄》(PRISM)和《視覺模擬評分》(VAS)[2]。
另外,可能更好地解釋病症的其他生理狀況必須排除[2]。在月經期間,許多體檢生理狀況遭遇惡化,這一過程被稱為經期放大效應。這些生理狀況可能致使患者認為患有經前綜合症,此時這些潛在的生理失調可能是一些別的問題。一個關鍵的特徵是這些生理狀況可能也會在黃體期外出現。在近月經期可能被放大的生理狀況包括抑鬱症、偏頭疼、癲癇、慢性疲勞綜合症、腸易激綜合症、哮喘和一些過敏性反應[2]。
儘管確診經前綜合症沒有通用的診斷協議,下面的兩個定義在研究項目中已得到普遍使用。
- 美國國家精神健康研究所對月經開始前5至10天為周期與6天間隔時間的狀況進行了比較研究[2]。若要確診為經前綜合症,在月經前6天時間內,徵狀強度必須至少增強30%。另外,這一徵狀必須被證明持續至少兩個連續周期。
-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闡明的定義要求在3個連續周期的每一周期經前5天內出現情感(情緒)和肉體(身體)上兩方面的徵狀,並不得出現在周期排卵期前部分期間(4至13天)[2]。在此定義中,情感上的徵狀包括抑鬱症、咆哮、易怒、焦慮、精神錯亂及不合群之類徵狀;肉體上的徵狀包括乳房脹痛、腹脹、頭疼及手腳腫脹之類的徵狀。
病因
[編輯]經前綜合症的確切病因尚未完全了解。雖然經前綜合症與黃體期相關,但性激素測量水平在正常水平之內。經前綜合症在孿生姐妹群體中有更普遍的傾向,表明可能與某些遺傳組分相關[2]。當前的想法猜測可能是中樞神經系統神經遞質與性激素的交互作用受到影響[2]。它還被認為與大腦中的血清素(一種神經遞質)活動有關[8] [11][12]。
遺傳因素似乎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因為同卵雙胞姐妹患同種病的概率是異卵雙胞姐妹的兩倍[13]。初步研究表明,近40%的患經前綜合症婦女的血液循環血漿β-內啡肽水平有顯著下降。β-內啡肽是一種自身產生的類嗎啡神經遞質,它與嗎啡及其他鎮靜劑結合的相同受體有親和力。一些研究人員已經注意到經前綜合症與嗎啡戒斷綜合症之間存在一些相似的表現徵狀[14]。
經前綜合症的多種進化原理已被提出,包括:它是一個由激素循環其他階段自然增加的選擇優勢導致的附帶現象[15];它導致了「下一次繁殖初期男性性慾的增強」[16];它促使女性拒絕不育的男性(他因不能使女性懷孕而導致了經前綜合症)。「…一名不育的男性和有繁殖能力的女性的伴侶關係會有分離的傾向,因此為一個新的伴侶關係的組建提供了可能。女性經前的敵對程度越強烈,繁殖交配相繼發生的時間就越快。」[17] 任何理論都必須要解釋經前綜合症越過充實的進化歷程長久保持的原因,因為狒狒似乎也在遭受着它的折磨[18]。
治療
[編輯]現已提出了許多經前綜合症治療方法,包括改變飲食或生活方式及其他扶持性治療手段。醫學治療主要涉及激素治療和使用選擇性血清再吸收抑制劑(SSRIs)治療。
扶持性治療包括評價、重獲信心及信息諮詢,為了幫助患者重新掌控她的生活,這是治療的一個重要環節[2]。另外,一些研究發現有氧鍛煉也是有幫助的。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可以緩解一些經前綜合症的徵狀,如減少咖啡因、糖和鈉的攝取,多吃纖維食物,適當的休息和睡眠[19]。
飲食治療研究表明補鈣(1200毫克/天)可能是有益的。補充維生素E(400個國際單位/天)也具有同樣的效果[2]。許多其他治療方法已被提出,包括:維生素B6、鎂、錳以及色氨酸,儘管對這些治療方法的研究結果還未確定[19]。
- 輕微至中度的PMS徵狀,可算是自然現象,當月經來臨後,上述情況都會緩解,其實不必太過擔心。但若果PMS徵狀令妳很困擾的話,有些食物可以幫助紓緩PMS。
- 奶製品,如牛奶,乳酪等:當中的鈣質可以緩解不穩的情緒,同時鈣質亦是控制肌肉收縮的成員,適量的鈣質,有助減少經痛的情況。
- 高纖的碳水化合物,例如:All Bran、蕃薯、粟米,可以幫助穩定血糖和情緒
- 高鉀的食物如:香蕉、奇異果、冬瓜、蕃薯等蔬果,則能有助於排出身體的鈉,進而舒緩水腫問題。
- 黃豆類食物(如:豆腐、豆漿)含有大豆異黃酮,能平衡體內雌激素水平,改善情緒不穩、水腫、身體疼痛、乳房脹痛和腹痛等情況[20]。
- 不過有些食物卻需要限制一下,以免令PMS徵狀更加嚴重,例如:
- 高鹽份的加工食物:鈉質太多,會令身體保存額外水份在在細胞空隙間,加重經前水腫的情況。
- 高糖食物:很多朋友都會在經期期間愛吃甜,但要留意,高糖食物會令血糖波動更多,同時令情緒更波動[20]。
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SRI)可被用於治療嚴重的經前綜合症[21]。此類藥得到最廣泛研究的是氟西汀,服用劑量20至60毫克/天。其他藥物包括舍曲林、帕羅西汀、氯丙咪嗪、弗伏沙明和奈法唑酮[22]。這些藥物也可以間歇性地服用,即認為徵狀就要出現時服用。雖然間歇性的治療可能更願意被一些婦女接受,但這可能比連續服用效果要差[21]。和真正的抑鬱症等待SSRI起效需要至少兩個星期不同,SSRI用於經前綜合症起效很快。[21]
激素治療可以採用多種方式:
- 激素避孕被普遍使用。普遍採用的方式包括聯合口服避孕藥和避孕貼片。
- 孕酮輔助也被使用了好多年,但它的療效證據不足。
- 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可用於治療一些嚴重的經前綜合症,但他們本身具有重大的潛在性副作用。
此外
- 利尿劑已被用於治療水停滯。一些研究已經表明螺內酯有益緩解經前綜合症。
- 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s,如布洛芬)已被使用[2]。
- 月見草油含γ-亞麻油酸已被推薦使用,但缺乏科學依據。
- 可樂寧曾被報道成功治療了眾多婦女,報道指出在服用一月的基礎上,她們的經前綜合症徵狀與血漿中的β-內啡肽同時降低[23]
預後
[編輯]一般來說,經期綜合症是種穩定性的診斷疾病,這是因為多年來易患此病的婦女在每一個月經周期近鄰結束時一直以同樣的強度經歷着同樣的徵狀[24]。
對於治療某些特殊的徵狀,克制通常是有效的。儘管沒有進行醫學治療,徵狀在婦女的圍絕經期有減少的趨勢,並在絕經期消失[25]。
患有經前綜合症的婦女也容易患抑鬱症。
流行病學
[編輯]經歷經前綜合症的婦女數量完全取決於經期綜合症定義的嚴格程度[26]。雖然80%的經期婦女至少經歷過一種可歸結為經前綜合症的徵狀,但該病流行程度的評估值在低至3%[27] 與高至30%範圍內變動[26]。
諸如情緒不穩之類的情緒上的徵狀與諸如腫脹之類的肉體上的徵狀二者相比,前者即更具一貫性又更具致殘性[28]。經歷過情緒上的徵狀的婦女很有可能一貫地及可預測地經歷這些徵狀,反而身體上的徵狀則可能出現一次就消失了。多數婦女發現,由經前綜合症引起的身體上的徵狀比情感上的徵狀破壞性較輕。
歷史
[編輯]經前綜合症最初被看作是一種想像的疾病。婦女最初開始敘述這些徵狀時,她們通常被告知那「完全是她們的想像」。1980年代早期被用於一次刑事辯護之後,人們對經前綜合症的興趣才開始有所增加。
對經前綜合症的研究是由社會許多名流引發的。醫師與研究人員只研究和治療公認的醫學疾病。為了產生影響,一種疾病的存在和重要性必須被社會接受[29]。婦女已經為人們對經前綜合症興趣的提升和社會對它作為疾病的認同做出了貢獻。有人主張婦女在某種程度上應該為用醫學方法處理經前綜合症負責。通過使這種疾病合法化,婦女已經促成了經前綜合症作為一種疾病的社會建構。又有人認為,公眾對經前綜合症與經前不悅症的爭論是受與其有利害關係的組織群體影響所致,這些組織群體包括女權主義者、美國心理協會(APA)、醫師及科學家[30]。
對經前綜合症各種徵狀的研究並不是一個新生事物。對該綜合症的定義及合法性的爭論源遠流長。正如上面提到的,直到1980年代,公眾對經前綜合症的關注才開始有所增加。至今,圍繞經前綜合症的研究仍寥寥無幾,並且也不被作為一種社會問題來看待。縱觀眾多臨床試驗與女權主義者的成果,在一個社會背景下審視經前綜合症由來已久。
其他觀點
[編輯]有些醫學專家認為經前綜合症可能是一種社會建構出來的疾病[31]。
經前綜合症醫學合法性的擁護者從相似的問題——經前不悅症(PMDD)的工作中索求支持。對患有經前不悅症的婦女群體的研究顯示,自述的情緒上的痛苦與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儀(PET)測量的5-羥色胺前體水平二者之間具有一定的相關性[32]。當與安慰劑對照時,選擇性血清再吸收抑制劑對經前不悅症也有穩定的治療記錄[33]。然而,診斷結果一直存有爭議,用醫學方法治療的科學依據也遭到質疑[34]。
然而,把經前綜合症視為一種社會建構產物多數擁護者並沒有質疑經前不悅症的醫學地位。更確切地,他們認為經前不悅症與經前綜合症是兩個不相干的話題:前者是一種腦化學的產物,後者是疑病症文化的產物。兩個觀點之間的爭論仍不足以得出合理的結論。經前綜合症情緒方面的合法性之所以受到質疑,一部分是因為對此問題缺乏科學合理的研究。西方國家對經前綜合症的許多研究(經前綜合症主要在西歐及北美受重視)僅依賴與婦女的自述,並且由於西方的婦女在社會上習慣於認同經前綜合症,或至少知道有它存在的傳說,因此他們才述說他們的徵狀[35]。
另一種觀點認為,在很多情況下,經前綜合症被太頻繁地診斷或被診斷錯誤。慢性抑鬱症、感染和沮喪情緒爆發等這樣的問題,如果他們剛好在經期前出現,就可能被誤診為經前綜合症。經常提到這樣一種理論,經前綜合症經常被用來解釋憤怒或悲傷情緒爆發,即使那時它不是主要原因[36] 。
一些女權主義者認為把經前綜合症視為一種疾病源自男權社會。他們聲稱與經前綜合症相關的各種徵狀和婦女「應有的」行為通常是相衝突的,並聲稱生氣、易怒及增強的性驅力等行為方式違反了婦女的社會行為準則。有些人認為經前綜合症連同其他的女性特有的疾病已經習慣了強加的性別陳規定型觀念[37]。
某些女權主義者聲稱,當婦女在社會中的角色不斷得到改變之時,經前綜合症才作為一種疾病才被突顯出來。特別是婦女開始參加工作的人數逐步上升。他們認為這可能不單是個巧合,他們還相信經前綜合症被當作一種社會控制方法。
用多種選擇性血清再吸收抑制劑治療經前綜合症已經引起了一些爭議。百憂解的製造商開始用商標名Sarafem銷售非專利藥氟西汀用於治療經前綜合症。湊巧此時百憂解專利過期,這致使人們聯想到他們有動機不良之嫌[38]。最近,一種名為Yaz的口服避孕藥已成為唯一被核准的治療經前不悅症的避孕藥。Yaz也主要被作為治療經前不悅症的藥物進行銷售。
評論家也曾控訴,對經前綜合症的認同及它的影響主要是西方的產物。他們聲稱,經前綜合症和經前不悅症的診斷與定義在世界上並不是通用的,並主張,在一些非西方國家社會中,婦女生活中的這一部分並沒有被消極地看待。他們表示,雖然非西方人一般承認婦女會受到月經周期的影響,但從一種疾病的角度來定義經前綜合症,對於西方一般來說是特殊的,對於美國尤是如此。世界上只有美國官方認可了經前不悅症。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認可經前不悅症是一種疾病,但世界衛生組織(WHO)並未承認。在歐洲,經前不悅症已從百憂解說明書上被強行刪除,理由是它的療效缺乏有力證據。一些女權主義學者曾經認為,在美國的西方人或美國人對這兩種疾病徵狀的消極觀點和治療的需要已經為醫療機構無根據地治療和調節婦女的生活打開了方便之門。
參考文獻
[編輯]- ^ Apotek1: PMS. Apotek 1. 2007 [2007-0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0-09).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Lori M. Dickerson, Pharm. D., Pamela J. Mazyck, Pharm. D., and Melissa H. Hunter, M.D. Premenstrual Syndrome. Premenstrual Syndrome. American Academy of Family Physicians. 2003 [2008-0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13).
- ^ 3.0 3.1 3.2 3.3 3.4 3.5 Biggs, WS; Demuth, RH. Premenstrual syndrome and 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15 October 2011, 84 (8): 918–24. PMID 22010771.
- ^ 4.0 4.1 4.2 4.3 4.4 4.5 4.6 Premenstrual syndrome (PMS) fact sheet. Office on Women's Health. December 23, 2014 [23 June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6月28日).
- ^ Dickerson, Lori M.; Mazyck, Pamela J.; Hunter, Melissa H. Premenstrual Syndrome.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2003, 67 (8): 1743–52 [2009-03-10]. PMID 1272545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13).
- ^ 6.0 6.1 MayoClinic.com: Premenstrual syndrome syndrome (PMS): Signs and symptoms. MayoClinic.com. 2006-10-27 [2007-0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1-25).
- ^ Always: Tips and information. Always. 2007 [2007-0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8-01).
- ^ 8.0 8.1 Merck Manual Professional - Menstrual Abnormalities. 2005-11 [2007-0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2-12).
- ^ 9.0 9.1 Johnson S, PHD. Premenstrual Syndrome (Premenstrual Tension). Menstrual Abnormalities and Abnormal Uterine Bleeding. Armenian Health Network, Health.am. [2008-0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09).
- ^ Amy Scholten, MPH. What are the risk factors for premenstrual syndrome?. Premenstrual Syndrome (PMS). Harvard Medical school. [2008-01-10].[永久失效連結]
- ^ NHS Direct: Premenstrual syndrome - Causes. NHS Direct. 2005-11-09 [2007-0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2-23).
- ^ Causes of PMS. Always. 2007 [2007-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2-10).
- ^ Kendler KS, Karkowski LM, Corey LA, Neale MC. Longitudinal population-based twin study of retrospectively reported premenstrual symptoms and lifetime major depression. Am J Psychiatry. September 1998, 155 (9): 1234–40 [2009-03-10]. PMID 973454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28).
- ^ Giannini AJ, Martin DM, Turner CE. Beta-endorphin decline in late luteal phase dysphoric disorder. Int J Psychiatry Med. 1990, 20 (3): 279–84. PMID 2265889.
- ^ Reiber C. An evolutionary model of premenstrual syndrome. Med Hypotheses. 2008, 70 (5): 158–65 [2009-03-10]. PMID 1805365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09).
- ^ Rosseinsky DR, Hall PG. Letter: 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premenstrual tension.. Lancet. 1974, 7887 (2): 1024 [2009-03-10]. PMID 413826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09).
- ^ Morriss GM, Keverne, EB. Letter: Premenstrual tension.. Lancet. 1974, 7892 (2): 1317–8 [2009-03-10]. PMID 413954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09).
- ^ Erik Eckholm. Premenstrual Problems Seem To Beset Baboons. 1985 [01/05/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11).
- ^ 19.0 19.1 familydoctor.org: PMS: What you can do to ease your symptoms?. familydoctor.org. 2005 [2007-0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1-26).
- ^ 20.0 20.1 經前綜合症PMS 你要知. Lazydiet.hk. 2020-10-12 [2022-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8) (中文(臺灣)).
- ^ 21.0 21.1 21.2 Shah NR, Jones JB, Aperi J, Shemtov R, Karne A, Borenstein J.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for premenstrual syndrome and 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 a meta-analysis. Obstet Gynecol. May 2008, 111 (5): 1175–82. PMID 18448752. doi:10.1097/AOG.0b013e31816fd73b.
- ^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 Human Services: Premenstrual syndrome.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 Human Services. 2006-09 [2007-0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2-04).
- ^ Giannini AJ, Sullivan B, Sarachene J, Loiselle RH. Clonidine in the treatment of premenstrual syndrome: a subgroup study. J Clin Psychiatry. February 1988, 49 (2): 62–3. PMID 2962993.
- ^ Roca CA, Schmidt PJ, Rubinow DR. A follow-up study of premenstrual syndrome. J Clin Psychiatry. 1999, 60 (11): 763–6. PMID 10584765.
- ^ LifeWatch - Women's Health - Women's Reproductive Health: PMS. [2008-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10).
- ^ 26.0 26.1 Dean BB, Borenstein JE, Knight K, Yonkers K. Evaluating the criteria used for identification of PMS. J Womens Health (Larchmt). 2006, 15 (5): 546–55. PMID 16796482. doi:10.1089/jwh.2006.15.546.
- ^ NIH Press Release-Hormones Trigger PMS Symptoms - 01/21/1998. [2008-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01).
- ^ Bloch M, Schmidt PJ, Rubinow DR. Premenstrual syndrome: evidence for symptom stability across cycles. Am J Psychiatry. 1997, 154 (12): 1741–6 [2009-03-10]. PMID 939695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28).
- ^ Markens, Susan. 「The Problematic of 『Experience’ A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ritique of PMS.」 Gender & Society. 10.1 (February 1996): 42-58.
- ^ Figert, Anne E. 「The Three Faces of PMS: The Professional, Gendered, and Scientific Structuring of a Psychiatric Disorder.」 Social Problems. 42.1 (February 1995): 56-73.
- ^ Rodin M.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premenstrual syndrome. Soc Sci Med. 1992, 35 (1): 49–56. PMID 1496412. doi:10.1016/0277-9536(92)90118-A.
- ^ Eriksson O, Wall A, Marteinsdottir I; et al. Mood changes correlate to changes in brain serotonin precursor trapping in women with premenstrual dysphoria. Psychiatry Res. 2006, 146 (2): 107–16. PMID 16515859. doi:10.1016/j.pscychresns.2005.02.012.
- ^ Eriksson 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for the treatment of premenstrual dysphoria. Int Clin Psychopharmacol. 1999,. 14 Suppl 2: S27–33. PMID 10471170.
- ^ Does PMDD Belong in the DSM? Challenging the Medicalization of Women's Bodi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Journal article by Alia Offman, Peggy J. Kleinplatz; The Canadian Journal of Human Sexuality, Vol. 13, 2004
- ^ Carol Tavris, The Mismeasure of Woman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92), 144.
- ^ Carol Tavris, The Mismeasure of Woman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92), 142.
- ^ Rittenhouse, C. Amanda. 「The Emergence of Premenstrual Syndrome as a Social Problem」. Social Problems. 38.3 (August 1991): 412-425.
- ^ Lorber, Judith and Lisa Jean Moore. Gender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Illness. 2nd ed. Walnut Creek, CA: Altamira Press, 2002.
外部連結
[編輯]-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Premenstrual Syndrom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 Human Services
- familydoctor.org
- Periods and Pre-menstrual Syndrom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MayoClinic.com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t Mayo clinic
- Direct Online Health Encyclopaedia: Premenstrual syndrome (UK)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t NHS
- "Premenstrual Syndrome (PMS) (Premenstrual Tensio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t Merck Manu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