笠置山之戰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7年1月20日) |
笠置山之戰是鎌倉時代後期,元弘元年(1331年)9月在山城國相樂郡笠置山(現在的京都府相樂郡笠置町)倒幕的後醍醐天皇和鎌倉幕府之間的一場戰役。這場戰役屬於廣義上的元弘之亂(後醍醐天皇倒幕)的一部分。
背景
[編輯]鎌倉時代後期,持明院統和大覺寺統之間圍繞皇位繼承問題紛爭不斷。文保元年(1317年)在幕府的調停下,最終決定持明院統和大覺寺統輪流繼承皇位的制度(文保和談)。文保2年2月26日(1318年3月29日)持明院統的花園天皇讓位於大覺寺統的尊治親王(之後的後醍醐天皇)。後醍醐天皇繼位時已經31歲,在當時看來已經是意外的高齡;而且身為後宇多天皇的次子即便是在大覺寺統內也是庶流,只是因為兄長後二條天皇早逝而其子邦良親王年幼才得以繼位,所以被當做暫時代理政權的過渡性的人物。然而,有一整套施政計劃的後醍醐天皇不甘於這種境遇(另有說法希望自己的直系子孫可以繼承皇位),而維持皇位輪流繼承制度的最大力量就是鎌倉幕府,因此天皇企圖倒幕。正中元年(1324年)後醍醐天皇的倒幕計劃敗露,作為懲罰天皇側近日野資朝被流放(正中之變)。
經過
[編輯]正中之變後後醍醐天皇沒有就此罷手,反而再次計劃倒幕。然而元德3年(1331年)4月天皇側近吉田定房向幕府告密,計劃再次泄露。牽扯進計劃的的日野俊基、文觀等天皇側近被幕府方面逮捕,幕府更打算搜捕天皇本人。
元弘元年8月24日(1331年9月26日)後醍醐天皇和側近逃出京城。為了迷惑幕府的追兵,花山院師賢假扮天皇前往比叡山,而天皇和四條隆資等人經過奈良東大寺移駕鷲峰山金胎寺,8月27日(9月29日)來到笠置山。
另一方面,幕府發覺天皇不在比叡山以後於9月1日(10月3日)在宇治集結75,000的兵力,翌日包圍笠置山並開始進攻。天皇一方只有3,000左右的兵力,處於絕對劣勢,依靠笠置山天險,而且因為與幕府為敵士氣高昂。
9月28日(10月30日)夜間風雨大作,因為幕府方的陶山義高等人在山中放火,天皇方崩潰,笠置山終於陷落。不出幾日天皇和側近都被幕府捕獲。
影響
[編輯]在笠置山陷落以前的9月20日(10月22日)幕府就安排後醍醐天皇的皇太子・持明院統的量仁親王(後來的光嚴天皇)在沒有三神器的情況下繼位。後醍醐天皇被捕後被迫把神器轉交給光嚴天皇,第二年元弘2年/元德4年3月7日(1332年4月2日)被流放隱歧島。天皇一方的武將足助重範,以及天皇側近日野資朝、日野俊基、北畠具行分別在5月和6月被幕府處決。元弘3年/正慶2年閏2月24日(1333年4月9日)後醍醐天皇逃出隱歧島,5月足利高氏叛離幕府進攻六波羅探題,同時新田義貞進攻鎌倉,滅亡鎌倉幕府。光嚴天皇隨即被廢,6月後醍醐天皇的建武新政就開始了。
笠置山的靈夢
[編輯]《太平記》第3卷記載:後醍醐天皇在笠置山時在笠置寺設行宮,因為身邊完全沒有知名武將而感到不安,在煩惱中睡去做得一夢:在庭園中有一棵向南伸展樹枝的大樹,樹下文武百官都按照次序坐定,而設在南方的上座空出。天皇正在尋思此座是為誰而設,突然有童子前來道此座就是為您而設,說罷飄然升天。夢醒之後天皇發現「木」和「南」連寫就成為「楠」字,忙問寺中眾人附近有無名為「楠」的武士。答曰河內國石川郡金剛山(現在的大阪府南河內郡千早赤阪村)有名為楠正成者。天皇急忙遣人召喚正成到笠置山。以上就是《太平記》描繪的後醍醐天皇與楠木正成的第一次見面。而根據『増鏡』的說法,天皇在此之前就已經信任楠木正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