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美人 (芭蕾舞劇)
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劇作品 |
---|
《睡美人》 (俄語:Спящая Красавица,拉丁轉寫:Spyashchaya Krasavitsa,作品號六十六)是俄國作曲家柴科夫斯基所譜曲的三幕芭蕾舞劇。全劇的音樂在1889年完成,是柴氏三部芭蕾舞劇之中的第二部。原裝場景由伊凡·弗謝沃洛依斯基(Иван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Всеволожский)基於法國作家夏爾·佩羅(Charles Perrault)的童話《林中睡美人(La Belle au bois Dormant)》改編而成,首次排演的編舞是莫里斯·珀蒂帕(Marius Petipa),1890年首演於聖彼得堡馬林斯基劇院。該劇是各大芭蕾舞團的經典保留劇目之一,也相當為世人所熟悉。
背景與發展
[編輯]取材於法國文豪夏爾·佩羅的童話故事,由莫里斯·珀蒂帕編劇,柴可夫斯基譜曲。因曠世鉅作所給予的信心,使他更加熱衷於創作芭蕾音樂,首演時,觀眾反應冷淡,並未獲得預期的成功,直到柴可夫斯基逝世後,才逐漸受人重視和喜愛。
內容與解說
[編輯]此舞劇共有三十多首曲子,曲中洋溢着綺麗的夢想,優雅的旋律及明亮的色彩,並採用音樂幻想的形式將許多童話故事中的人物都請出來,例如:穿長靴的貓、小紅帽、灰姑娘、拇指姑娘、青鳥等等,十分的熱鬧。柴可夫斯基曾從中挑選幾首較為出色的樂曲,編寫成四個樂章的組曲,成為現在音樂中廣受歡迎的管絃樂之曲目。
歷史
[編輯]創作經歷
[編輯]1888年5月25日,俄羅斯聖彼得堡皇家劇院總監伊凡·弗謝沃洛依斯基找柴可夫斯基商議將水鬼烏丁娜(Undine)的故事編為芭蕾舞劇。但他們後來覺得佩羅的童話《林中睡美人》是一個更好的題材,交給柴可夫斯基作曲,佩蒂巴編舞。柴可夫斯基毫不猶豫的接受委託,縱使他的第一部芭蕾舞劇《天鵝湖》首演之時,不太成功。柴可夫斯基依據的劇本是根據格林兄弟所翻譯的,佩羅童話的德語譯本,也就是最終的結局是整個宮廷沉睡了100年後醒來,慶祝睡美人公主的婚禮。與此同時,弗謝沃洛依斯基還把佩羅所創作的,在其他故事中出現的角色,也一併寫到劇本中,如穿靴子的貓和小紅帽等等。而柴可夫斯基也向弗謝沃洛依斯基表示自己的創作過程很愉快,而且有足夠的靈感去完成作品。
樂器列表
[編輯]- 弦樂器: 小提琴 I,小提琴 II,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 木管樂器: 短笛,兩支長笛,兩根雙簧管,英國管,兩支豎笛(B-flat,A),兩支低音管。
- 銅管樂器: 四個小號(F),兩個短號(B-flat,A),兩個喇叭(B平面,A),三個長號,低音大喇叭 。
- 打擊樂器: 定音鼓,三角,手鼓,側鼓,鐃鈸,低音鼓,銅鑼,鍾樂器 。
- 其他: 兩把豎琴,鋼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