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甸書塾
瑞甸書塾是朝鮮反日誌士李相卨等人於1906年8月在今中國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龍井市創辦的一所私立書塾,是中國朝鮮族的第一所近代新式學校,也是中國朝鮮族反日民族教育的開端。[1]:333[2]:120[3][4]
歷史
[編輯]20世紀初,新學運動興起。延邊各地的朝鮮族私塾,相繼改革舊學,進行新科學文化知識教育和反日民族主義啟蒙教育。1905年,朝鮮淪為日本保護國後,許多立志恢復國家主權的朝鮮反日誌士紛紛遷入延邊地區,開展反日救國啟蒙教育。[1]:333
1906年8月,朝鮮反日誌士李相卨買下龍井村基督教會人士崔炳益的私宅創辦「瑞甸書塾」。李相卨是書塾的塾長負責資助書塾的經營費用。教員有李相卨、呂祖鉉、金禹容、黃達永。鄭淳萬、李東寧負責書塾的經營。書塾招收了延邊各地22名學生,實行包括小學、中學課程在內的新型學校教育,並向學生進行反日民族獨立啟蒙教育[4][3]。這是中國朝鮮族的第一所近代新型學校[1]:333[2]:120。
1907年5月,李相卨作為朝鮮高宗的首席特使被派往海牙,參加第二次萬國和平會議。李相卨離開龍井後,呂祖鉉被推舉為塾長,與金禹容、黃達永等人通力合作,繼續堅持辦書塾[4][3]。 同年7月,日本人無視中國主權在龍井村成立「統監府間島派出所」,加緊了對中國東北的侵略和對東北朝鮮族的殖民主義教育。統監府間島派出所所長齋藤季次郎為取締這所反日的新式學堂,施展了各種伎倆,瑞甸書塾在龍井創辦僅8個月後不得不被迫停辦[1]:335[4][3]。日本人用錢買下瑞甸書塾後,統監府間島派出所不僅在其校址上建立了東北第一所專門招收朝鮮族學生的日式「間島普通學校」,還通過「資助」延邊各地的20餘所朝鮮族書塾,將朝鮮族書塾納入間島普通學校的統治之下,以擴大其對商埠地之外朝鮮族教育的侵略[1]:335-336。不過,瑞甸書塾的教職員們帶領部分學生,將書塾轉移到琿春塔頭溝附近,繼續辦學。經一年左右的時間,書塾培養出三個班級的74名學生,之後由於日本人的阻撓和教學資金的匱乏解散[4][3]。
影響
[編輯]雖然瑞甸書塾成立的時間不長,但作為中國境內朝鮮族的第一所近代新式學校,在朝鮮族歷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中國朝鮮族新學運動和反日民族教育的開始[1]:333。受瑞甸書塾的影響,延邊各地掀起了創辦新學的熱潮[5]。1907年,南性祐、吳祥根等人在延吉西郊臥龍洞建立了「昌東學校」。1908年,原瑞甸書塾教師朴楨瑞等人以和龍縣明東村有識之士金躍淵創辦的舊書塾「圭岩齋」為基礎,創建了「明東學校」。同年10月,姜佰奎、俞漢豐等人在和龍縣子洞屯厚底洞建立了「正東學校」[1]:334[2]:120。延邊地區的一些近代學校還附設中學和女生部。1914年12月,反日誌士李東輝在汪清縣羅子溝建立了旨在培養反日軍事人才的「士官學校」。1916年末,和龍、延吉、汪清、琿春、安圖5縣的朝鮮族私立學校的數目達到157所,佔東北朝鮮族學校數目的68.9%,學生數量達到3879人,佔東北朝鮮族學生的61.5%[1]:334。
朝鮮族私立學校是朝鮮族反日運動的策源地,其師生也是反日運動的主力軍。1919年3月13日,龍井地區爆發的三一三大規模反日遊行示威運動的主力軍就是明東學校、正東學校等朝鮮族私立學校的師生。各私立學校培養的學生發展成為1920年代朝鮮族反日武裝鬥爭的骨幹力量[1]:334[2]:120。1920年10月,日本人在延邊發起「庚申年大討伐」,大肆逮捕朝鮮族師生,並燒毀了30多所朝鮮族學校。1920年代,朝鮮族學校開設向中等教育擴展,龍井地區先後出現了恩真中學、大成中學、東興中學、明新中學等私立朝鮮中學,儘管背景各不相同,但都在不同程度上帶有反日民族教育,抵制日本教育滲透的性質。1930年,龍井地區的大成、東興等中學成立了中共延邊地下黨支部[1]:335。
參考文獻
[編輯]-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概況》編寫組編寫.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概况》.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9年6月. ISBN 978-7-105-08642-9.
- ^ 2.0 2.1 2.2 2.3 黃有福主編. 《中国朝鲜族史研究》.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9年7月. ISBN 978-7-105-10152-8.
- ^ 3.0 3.1 3.2 3.3 3.4 朝鲜族近代教育的先河——瑞甸书塾. 延邊日報. 2014-06-10 [2016-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5).
- ^ 4.0 4.1 4.2 4.3 4.4 延边第一所新式学堂──瑞甸书塾. 政協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委員會. 2011-07-15 [2016-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5).
- ^ 中国延边朝鲜族奋斗史. 中國網. 2009-04-27 [2016-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