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溫州府城隍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溫州府城隍廟

溫州府城隍廟,又稱溫州城隍道院,位於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太平嶺,祭奠的城隍是周苛,現在的城隍廟是2009年異地重建。

歷史[編輯]

溫州城隍信仰的出現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宋元時期香火較盛。[1]

溫州府城城隍廟最早在城內的西公廨及架閣庫,但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三月二十日各地「依各府公廨起蓋」,溫州城隍廟因為地基狹小,遷址附近的揚名坊(今廣場路西段及飛鵬巷和城西街一帶)。清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城隍廟正殿失火被毀,在溫州知府戴槃首倡下,溫州屬下知縣捐款35萬錢,他個人出資10萬,重修了城隍廟。在歷史上,溫州城隍廟每年春季的清明、秋季的七月十五、冬季的十月初一都要舉行盛大的城隍出巡活動,官員也必須到城隍廟就職祭祀。溫州城隍廟大門左右分別有「掣電」「追風」的黑白馬,據說是城隍的坐騎。儀門後的庭院設有精美的戲台,用於「演神戲」以酬謝神仙。大殿中祭祀城隍神,一般認為城隍神是周苛,清代葵愚道人在《寄蝸殘贅》也有滿洲人方伯「死為城隍」的故事,又有說廣東人林載幸因為在溫州做官十年成為城隍,甚至有說城隍有任期、離任後城隍塑像會有新城隍附體。城隍也有自己的屬官,大廳兩側就有如人間的六部,六部長官分列其中,左又供奉五福神,右又供奉孫思邈,副殿供奉六十甲子神。 溫州府城城隍廟原本在廣場路,毗鄰永嘉縣城隍廟,但在1949年以後改建為溫州戲院。[2]

民國以後城隍廟成為個人私產,保持清代的規模和風格,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改建為民眾俱樂部和民眾商場[3],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毀於火災。戲台和前殿原址修建廣場路及溫州大戲院,後花園修建了揚名坊的揚名老人公寓,原溫州曲藝場在其太歲殿的舊址上重建的。1982年,平陽東嶽觀出家的陳逢春道長將城隍廟香爐帶回家中保存,1993年又將自己經商所得加上各方協助在黃龍商貿城附近購買土地修建了溫州城隍道院。1993年城隍道院因修建溫州甌江三橋拆除,太平嶺南首的黃龍山被選為重建城隍廟的福地。2003年陳逢春道長開始重建城隍道院,2009年12月16日落成開光。[2]

參考資料[編輯]

  1. ^ 朱海濱. 宋元时期温州的民间信仰. 江南社会历史评论 第11辑.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7. 
  2. ^ 2.0 2.1 黃興龍. 温州城隍庙之由来. 溫州都市報. 2009-10-14. 
  3. ^ 廢物利用 溫州府城隍廟 改建民衆商場 並設民衆俱樂部. 大公報 (上海版). 1936-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