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洋浦風波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洋浦風波是指1989年圍繞海南省洋浦地區將土地出讓給國外企業的開發模式是否「引狼入室」、「開門揖盜」,引起的軒然大波。[1]

事件過程

[編輯]

1987年10月4日,海南省籌備組兩位領導人許士傑梁湘來到洋浦考察,決定把海南經濟特區建立後的第一個引進項目放在這裏:規劃洋浦港,建立為重化工基地,以及改造島內農業為現代化農業;採取引進外資承租土地進行開發。

1988年4月13日,國內首創在海南建省設立經濟特區,洋浦地區成為開發的試驗地。然而,僅開發洋浦地區中的「七通一平」就需要100多億元的投資,而海南省年財政收入才4.2億元,國家一年能給予海南省的低息貸款也只有2億元。於是產生了「引進外資成片承包,系統開發,綜合補償」的利用外資進行開發的方式。

6月,海南省政府與日本熊谷組(香港)有限公司(下稱香港熊谷組)達成開發洋浦地區的初步協議。

11月,鄒爾康在北京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田紀雲匯報洋浦地區開發,並把當時香港熊谷組主席於元平從香港請到北京,當面了解洋浦地區開發的規劃。

12月,國家副主席王震視察海南,接見鼓勵於元平投資開發洋浦,並揮毫題詞:「洋浦開發,前景廣闊。」

1989年1月17日至20日,田紀雲率國家計委、經貿部、人民銀行、財政部、海關總署、特區辦公室等部門的負責人去海南考察論證,鄒爾康匯報了洋浦地區開發採取「成片開發,綜合補償」的模式。

春節,中共中央總書記趙紫陽視察深圳、珠海,梁湘專程趕到做了當面匯報。趙紫陽表示同意,允許熊谷組承包開發洋浦開發區。

2月,應國務院特區辦主任何春霖要求,海南省委給黨中央、國務院呈報了「洋浦開發報告」,只等開發方案獲批。

3月,在全國政協七屆二次大會上,五名全國政協委員提交報告《對海南省擬引進外資,開發洋浦地區的意見的聯合發言》,提出海南省擬將洋浦港中心地區30平方公里的土地,以每畝2000元人民幣的低價租給日本企業熊谷組,期限長達70年,此舉欠妥。隨即,多位政協委員就這個問題分別聯名遞交了提案,在國內引起軒然大波,一些學生甚至上街遊行,貼出了「還我海南」的標語,高呼「收回洋浦港,嚴懲賣國賊」的口號。。

3月28日,鄧小平將全國政協主席李先念轉給的報告批示:「請紫陽、李鵬同志酌處。我認為五位同志的意見值得鄭重考慮。」

3月31日,中共海南省委書記許士傑、省長梁湘就洋浦開發問題給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和國家主席楊尚昆上書《關於海南省設立洋浦經濟開發區的匯報》,說明實情,澄清誤解。

4月28日,鄧小平審閱批示:「我最近了解情況後,認為海南省委的決策是正確的,機會難得,不宜拖延,但須向黨外不同意者說清楚。手續要迅速周全。」

5月,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派出以經叔平任組長的調查組,到海南進行調查和考察,對洋浦開發作出了公正評價。[2]

爭論焦點

[編輯]

洋浦地區的開發是參照國際慣例來的,但是,在全國政協七屆二次會議上,這種模式遭到了一些人的公開指責,將「土地大面積承包給外商」與殖民時代喪權辱國的「租界」聯繫起來,甚至將兩者劃上等號,將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的新國恥,形同「引狼入室」、「開門揖盜」。上海《解放日報》率先對此作詳盡報道,圍繞着出租外商土地70年、由其成片開發的「洋浦模式」是否「賣國行為」、是否吃虧等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風波」迅速波及全國,並且在日本、美國、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引起強烈的反響。

後續

[編輯]

1992年,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之後。3月9日,國務院正式批准海南省吸收外商投資開發洋浦地區30平方公里土地建設「洋浦經濟開發區」。[3]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989年“洋浦风波” 震动中南海. 多維新聞網. 2016-02-06 [2018-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3). 
  2. ^ 海南特区开发初期的“卖国风波”. 騰訊網. 2010-09-25 [2020-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08). 
  3. ^ 海南省启动国际旅游岛建设 温家宝批示应加快办. 新浪網. 2010-01-06 [2020-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