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泡泡糖音樂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泡泡糖音樂(英語:Bubblegum music,又稱泡泡糖流行,英語:Bubblegum pop)是主要面向兒童和青少年的搖滾、流行音樂的音樂流派,形成於1960年代晚期的美國。泡泡糖音樂的節奏輕快、朗朗上口,The Archies的代表作《Sugar, Sugar英語Sugar, Sugar》就是一例。[3]

定義

[編輯]

「泡泡糖」一詞有時被用作貶義詞,[3]有幾種不同的用法。[13] 2001年出版的《泡泡糖音樂是赤裸裸的真相》一書將青少年流行音樂男子音樂團體排除在「泡泡糖」之外,並將其定義為:

  1. "1967-1972年的經典泡泡糖時代"
  2. "一次性流行音樂"
  3. "為吸引青少年而設計和推銷的流行音樂"
  4. "流行音樂以流水線的方式生產" "由製作人主導,使用不露面的歌手"
  5. "具有無形的、歡快的'泡泡糖'聲音的流行音樂"[13]

這些歌手通常都是單曲歌手,他們的歌曲通常都以大合唱、看似童趣的主題和矯揉造作的天真為特色,偶爾還夾雜着一語雙關的性暗示。 Mojo雜誌的作家道恩-伊登(Dawn Eden)在比較泡泡糖和強力流行音樂時說道: "強力流行音樂的目標是你的心和你的腳。 泡泡糖的目標是你身體的任何部位,只要你買了那張該死的唱片。 音樂評論家萊斯特-班克斯(Lester Bangs)將這種風格描述為 "搖滾樂的基本聲音--去掉了憤怒、恐懼、暴力和反常"。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Clarke, Donald. The Penguin Encyclopedia of Popular Music. Penguin Books. 1990: 173 [2020-05-27]. ISBN 978-0-14-051147-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1). 
  2. ^ 2.0 2.1 Perone, James E. Listen to Pop! Exploring a Musical Genre. ABC-CLIO. 2018: 56 [2020-05-27]. ISBN 978-1-4408-6377-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5). 
  3. ^ 3.0 3.1 3.2 3.3 Cafarelli, Carl. An Informal History of Bubblegum Music. Goldmine #437. 1997-04-25: 16–76 [2020-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31). 
  4. ^ 4.0 4.1 Cooper & Smay 2001,第3頁.
  5. ^ Ewing, Tom. Edison Lighthouse - "Love Grows Where My Rosemary Goes". Freaky Trigger. 2006-09-27 [2022-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20). 
  6. ^ 6.0 6.1 Carmody, Robin. The Cottage Industry of Moments. Freaky Trigger: 1. 2002-01-01 [2022-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07). 
  7. ^ 7.0 7.1 Cooper & Smay 2001,第271頁.
  8. ^ Glam Rock. AllMusic. [2020-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9). 
  9. ^ Cooper & Smay 2001,第248頁.
  10. ^ Cooper & Smay 2001,第246頁.
  11. ^ Twee Pop. AllMusic. [2020-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25). 
  12. ^ Yalcinkaya, Gunseli. Hyperpop is the new sound for a post-pandemic world. Dazed. 17 March 2021 [2021-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5). 
  13. ^ 13.0 13.1 Cooper & Smay 2001,第1頁.

來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