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河南省黃河沿岸稻麥研究計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黃河沿岸稻麥研究計劃的調查

中國河南省黃河沿岸稻麥研究計劃(日語:中国河南省黄河沿岸稲麦研究計画),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日本之間共同簽署、實施的一項專項技術合作項目,項目中方機構為河南省農業科學院,日方機構為日本國際協力事業團,項目為五年期(1993年4月至1998年4月),其目的是通過引進日本先進的農業技術改善黃河沿岸水稻、小麥以及土壤等研究。該項目也是河南省第一個中日政府間專項技術合作項目[1]

沿革[編輯]

1985年4月,日本國際協力事業團駐中國事務所所長八島繼男,派遣赤松誠到河南做技術指導,期間提出合作可能性。八島繼男首次提出援助工程,建立旱地農業開發中心。1992年11月26日,中日雙方在河南省農業科學院正式簽訂《中國河南省黃河沿岸稻麥研究計劃項目技術合作協議》,河南省省長李長春出席簽字儀式。該項目1993年4月1日啟動,執行期為五年(1998年3月31日結束)。項目啟動後,日方先後派來長期專家7人、短期專家12人,對項目進行技術指導;中方由河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小麥研究所、土壤肥料和植物保護研究所共13名科技人員組成5個課題組,承擔具體的科研任務。河南省農業科學院設立項目辦公室,負責項目的管理和服務工作[2]

內容[編輯]

該研究項目的主要研究內容有[3]

  • 水稻高產、優質、抗病蟲品種選育,包括培育鄭稻6號鄭稻7號[4]
  • 水稻高產優質栽培技術
  • 稻麥兩熟田施肥技術改進及培肥方法
  • 稻茬小麥高產栽培技術
  • 稻麥病蟲害防治技術。

通過五年合作研究,中日雙方科學家全面完成了項目規定的任務,取得了重要科研成果。1997年黃河水利出版社出版《河南省黃河沿岸稻麥高產高效技術研究》一書收錄了該項目「暫定實施計劃」和項目活動大事記等,包括適用於不同穗型品種的「穗型栽培」理論和麥茬水稻栽培技術體系;以及土壤肥料方面上開展了稻田水分與氮素利用關係、稻田滲漏狀況對水稻生長與氮素利用的影響等研究。其中「沿黃稻麥區有機培肥與水稻控氮高產高效施肥技術」獲得1998年的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5]

參考[編輯]

  1. ^ 河南省科學技術委員會,《河南科技年鑑》編輯委員會編;余守志主編;李成安,徐喜林,畢永承副主編. 河南科技年鉴 1993年 第11卷. 河南省科學技術委員會. : 183. 
  2. ^ 馬萬傑主編.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志 1909-2008. 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9.10: 715–718. ISBN 978-7-5348-3205-5. 
  3. ^ 河南省科學技術委員會,《河南科學年鑑》編輯委員會編;余守志主編;李成安,徐喜林,畢永承副主編. 河南科技年鉴 1995年 第13卷. 河南省科學技術委員會;《河南科學年鑑》編輯委員會. 1997: 330–331. 
  4. ^ 河南省科學技術委員會,《河南科學年鑑》編輯委員會編;余守志主編;李成安,徐喜林,畢永承副主編. 河南科技年鉴 1996年 第14卷. 河南省科學技術委員會;《河南科學年鑑》編輯委員會 ,. 1998: 120. 
  5. ^ 劉西琳主編;河南省科學技術志編纂委員會編. 河南省科学技术志 1978-2000. 北京:中國宇航出版社. 2005.10: 220. ISBN 7-80218-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