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體蘭
沈體蘭(1899年—1976年)[1]又名流芳,江蘇吳江人,中華民國教育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人物,基督教徒[2][3]。
生平
[編輯]沈體蘭是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汾湖鎮金家壩人。1922年,沈體蘭自蘇州東吳大學畢業。民國16年(1927年),與吳耀宗等人發起組織中國基督教學生運動協會。1928年留學英國牛津大學,後獲文學碩士學位。1931年9月,應聘出任英國教會辦的麥倫中學(今上海市繼光中學)校長。任內制定了「建設高尚思想,養成社會意識,練習集體意識,實行公眾服務」的新辦學方針,以使學生具有「科學頭腦、勞動身手、生產知識、革命精神」;他還建立民主管理治校制,並聘進步文化人士任教。在課程安排上,沈體蘭廢除了宗教課,增設了史地和公民「特種作業」課,讓學生練習射擊、戰地急救、唱救亡歌曲等等。他建立了周會制,請海內外學者、名流如田漢、陳望道等前來演講。他還創辦了民眾學校、補習學校、義務學校,招收店員、工人、失學兒童入學。麥倫中學1934年建室內體育館,1936年建教學大樓,為籌集經費,沈體蘭帶頭捐獻了其父的遺產3000多元法幣[3]。
1931年九一八事變時,沈體蘭支持麥倫中學學生的救亡活動,並且發起成立愛國社團,宣傳救國主張。八一三事變爆發後,沈體蘭加入保衛中國大同盟等抗日組織,並且受宋慶齡委託,到英屬印度、英國、美國等國家和地區宣傳中國的抗日鬥爭[3]。
1941年初,沈體蘭到內地辦學。抗日戰爭結束後,1946年夏,返回上海復任麥倫中學校長,並且兼任上海聖約翰大學教授。在中共領導下,麥倫中學的學生參加了上海全市反美愛國運動,該校贏得了「民主堡壘」的聲譽。1946年底,上海市警察局要逮捕麥倫中學學生會3位主要幹部,沈體蘭表態反對[3]。
1947年至1948年間,沈體蘭、張志讓等人發起成立上海大學教授聯誼會。在上海各界人民團體聯合發起的「美軍退出中國」宣傳周中,沈體蘭主持召開了外國記者招待會,用英語發表演說,反對美國干涉中國內政,演說全文刊登在英文報刊上。沈體蘭、馬寅初等人發起成立「上海市教育人權保障會」,聯合28位民主教授發表了意見書,提出了反對內戰、反對逮捕愛國師生等6項抗議[3]。
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沈體蘭在北平與廖承志代表全國青年代表大會,歡迎毛澤東、朱德進入北平,沈體蘭致歡迎詞,毛澤東與他握手併合影[2]。沈體蘭應邀參加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的工作,任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副秘書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副秘書長。1949年10月1日,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後來他回到上海。1950年,任華東軍政委員會教育部副部長,1953年調任華東體育委員會主任。1955年起,任上海市體育運動委員會主任。1958年起,任上海市政協副主席。沈體蘭還先後擔任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人民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中國民主同盟上海市委常委,中國民主促進會上海市委常務理事等職[3]。
1976年6月,沈體蘭在上海病逝[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