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禮銳
毛禮銳 | |
---|---|
出生 | 1905年3月16日 江西吉安 |
逝世 | 1992年7月18日 北京 | (87歲)
籍貫 | 江西省吉安縣 |
職業 | 教育家 |
毛禮銳(1905年—1992年),字振吾,男,江西吉安人,中國教育家,教育史學家。中國教育史學科體系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生平
[編輯]1905年3月16日(清光緒三十一年)出生於江西省吉安縣(今青原區)新圩鎮馬塘毛家村。毛家四代任教,父親毛倫曾是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會員,一生從事教育工作[1]。毛禮銳7歲入本村私塾讀書。1913年,入本村國民小學讀書。1916年,入吉安縣城高等小學。1919年,入省立第六中學。1923年,考入私立河南焦作福中礦務大學(焦作礦路學堂)。1924年,再考入省立南京東南大學教育科。1929年,畢業,回江西工作,在省立中學任教。1932年,任南昌省立第一女中師範科主任兼實驗小學校長[2]。
1935年秋,自費赴英國留學,入倫敦大學皇家學院(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教育系,師從進步主義教育家沛西·能,專攻教育原理[3]。1936年赴美國,在密歇根大學教育學院攻讀研究生。1937年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後回國,在吉安創辦文山中學。不久後受聘為省立河南大學教育系教授。河南大學西遷後,再赴重慶,轉任省立四川教育學院教授。1941年,應聘至國立中山大學師範學院任教,曾任教育系主任。1943年7月,任國立中山大學師範學院院長。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隨中山大學遷回廣州,專任教學工作。1946年赴南京,在《大剛報》任職。還擔任國立中央大學、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1949年,赴北京華北革命大學學習。1950年,任輔仁大學教育系教授;同年加入九三學社。1952年,調任至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史教研室,任教授[2]。
其後,他參加了1956年的全國長期科學規劃會議、1962年至1964年的文科教材編選會議,以及學制改革工作。文化大革命後,他開始潛心研究教育史,利用馬克思主義理論,開拓了諸多教育史研究的新領域和新途徑[4]。
1992年7月18日在京病逝。
出版物
[編輯]著有《地方教育行政指南》、《歐美高等教育的趨勢》、《教育與經濟》、《古代中世紀世界教育史》(合編)、《中國古代教育史》(合編)等專著。
參考資料
[編輯]- ^ 师范之光: 北京师范大学百杰人物.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2年: 第361頁. ISBN 9787303062157.
- ^ 2.0 2.1 民国人物大辞典·上.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1年: 第207頁.
- ^ 毛礼锐:中国教育史学巨擘. 河南大學. 2016-03-24 [2019-1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21).
- ^ 熊瑛. 江西毛礼锐:中国教育界一代宗师. 江西晨報. 2015-01-21 [2019-1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