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谿縣
松谿縣 | |
---|---|
縣 | |
坐標:27°31′39″N 118°46′46″E / 27.52741°N 118.77943°E | |
國家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隸屬行政區 | 福建省南平市 |
政府駐地 | 松源街道 |
面積 | |
• 總計 | 1,043.01 平方公里(402.71 平方英里) |
人口(2020年)[1] | |
• 常住 | 130,867人 |
• 密度 | 125人/平方公里(325人/平方英里) |
• 城鎮 | 64,444人 |
語言 | |
• 母語(方言) | 閩北語松溪話 |
時區 | 北京時間(UTC+8) |
郵政編碼 | 353500 |
電話區號 | 0599 |
行政區劃代碼 | 350724 |
松谿縣(閩北語:Cê̤ng-ká-gṳ̄ing)地處福建省北部,為南平市的一個縣。該縣北接浦城縣,南連政和縣,西鄰建陽區,東與浙江省慶元縣交界,因古代沿河兩岸多喬松,有「百里松蔭」之稱而得名、 縣政府駐松源街道。
松谿縣位於福建省北部。轄3鎮、6鄉。通行閩北語松溪話,與建甌話通話無困難。公路以省道310線為主幹,通車389.8公里。
歷史
[編輯]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年),為東平縣地,屬建安郡。劉宋泰始四年(468年),降東平縣為東平鄉,屬建安縣。後梁開平元年(907年),東平鄉屬吳越處州龍泉縣。後晉天福六年(941年),閩富沙王、鎮武軍節度使王延政奪取吳越東平鄉大部地方,設立松源鎮。開運二年(945年),南唐滅閩,松源鎮屬南唐永安軍。南唐保大九年(951年),升為松源縣。北宋開寶八年(975年),改名松谿縣。1949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松谿縣;1960年2月1日-1962年8月、1970年7月1日-1975年3月15日,松谿縣兩度與政和縣合併為松政縣,恢復兩縣建制後仍稱松谿縣,縣政府所在地為松源鎮。
名勝古蹟
[編輯]城區有紀念王安石、李綱的「雙亭輔坊」遺址,城西虎山頂有始建南宋的奎光塔,西郊有北宋九龍窯址。湛盧山相傳為春秋時歐冶子鑄湛盧劍之地,有試劍石、劍池、煉劍爐等遺址,宋代朱熹曾築「吟室」於此,寓居講學,山巔有清涼寺。鄭墩萬前有罕見的百年蔗。渭田有西晉墓葬和清建五福橋(八嶺厝橋)。舊縣現存宋代交通法規碑。
行政區劃
[編輯]松源街道、鄭墩鎮、渭田鎮、河東鄉、茶平鄉、舊縣鄉、溪東鄉、花橋鄉和祖墩鄉。
人口
[編輯]截至2021年末,松溪縣全縣戶籍人口16.55萬人,其中城鎮戶籍人口4.73萬人,農村戶籍人口11.82萬人 。
主要城鎮
[編輯]松源:縣人民政府駐地。河東:縣經濟作物基地。茶平:茶區集鎮。舊縣:三國吳東平縣、五代松源縣治所。渭田:北部大集鎮。溪東:閩浙邊界集鎮。鄭墩:盛產茶葉。
交通
[編輯]- 353國道過境。
土特產
[編輯]松溪為省商品糧基地縣,重點林區縣、綠茶生產基地之一。農副產品有稻米、甘薯、花生、茉莉花、烤煙、油茶籽、油桐籽、松脂、香菇、板栗、筍乾、獼猴桃、青梅。工業有機械、造紙、化工、冶金、化肥、電子、竹木加工、食品、皮革等門類。名產湛盧寶劍(為中國五大名劍之一)、木雕仿古家具。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20. 北京市: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22-07. ISBN 978-7-5037-9772-9. Wikidata Q130368174 (中文).
- ^ 行政区划搜索:松溪县. 中國·國家地名信息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