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日俄戰爭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日俄戰爭
日露戦爭
Русско-японская война
日期1904年2月8日-1905年9月5日
地點
結果

大日本帝國決定性勝利

  • 日俄兩國簽訂《樸茨茅夫條約[1]
  • 經過美國政府斡旋談判,俄羅斯帝國軍隊正式撤出朝鮮半島,並喪失庫頁島南部領土的主權[2]
  • 俄羅斯帝國國威銳減,1905年俄國革命就此爆發[3]
參戰方
 俄羅斯帝國  大日本帝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俄皇旗 尼古拉二世
阿列克謝·庫羅帕特金
亞歷山大·薩姆索諾夫
帕韋爾·連年坎普夫
尼古拉·連納維奇
齊諾維·羅傑斯特文斯基
斯捷潘·馬卡羅夫 

葉夫根尼·阿列克謝耶夫

明治天皇
大山巖
乃木希典
兒玉源太郎
秋山好古
立見尚文
黑木為楨
奧保鞏
東鄉平八郎
加藤友三郎
秋山真之
島村速雄
上村彥之丞

片岡七郎
兵力

1,365,000人 (總共)[4]

  • 700,000 (高峰)

1,200,000人 (總共)[4]

  • 650,000 (高峰)
傷亡與損失

34,000-52,623人陣亡或死於受傷
9,300人死於疾病

總共: 43,300-61,623人死亡

55,655人陣亡或死於受傷
27,192人死於疾病

總共: 88,429人死亡[5]

日俄戰爭(日語:日露戦争にちろせんそう Nichirosensō ?;俄語:Русско-японская война羅馬化Russko-yaponskaya voyna;1904年2月8日─1905年9月5日)是一場大日本帝國俄羅斯帝國為爭奪在大韓帝國和中國(清朝東三省地區(又稱滿洲)的勢力範圍的戰爭。其主戰場位於遼東半島以及朝鮮半島的周邊海域。戰爭中,俄羅斯帝國遭遇連場敗仗,最終在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斡旋下,簽訂《朴次茅斯條約》,戰爭結束。俄羅斯帝國在日俄戰爭戰敗後,損失了用作維持其帝國的常規軍事力量,國內自此動蕩不安,爆發一連串革命事件,慘敗是1905年爆發的血腥星期日革命事件最直接的導火線。

日俄戰爭有不少總體戰的特點,雙方皆大規模動員軍隊,以及其所需的龐大補給,該場戰爭形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一場預演。[6][7]許多技術創新都首次用於日俄戰爭,如速射砲機槍和射擊準度更高的卡賓槍都在日俄戰爭中首次被大規模使用。1889年研製成功的下瀨火藥亦被投入日俄戰爭,在1905年對馬海峽海戰的諸多記錄中,都記載了下瀨火藥的極佳表現。

日俄戰爭是自19世紀開始亞洲國家打敗歐洲國家的首例,也是非基督教國家獨自打敗基督東正教國家的第一個例子。歐洲因此對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改觀。而且日本國際地位空前提升,極大提升了非西方國家的民族自信心。此戰也影響了東亞的國家,如清朝因為已立憲的日本在短時間內超過了專制的俄國而開始了立憲運動,希望能將清朝改革成一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在俄羅斯帝國也因為其在遠東地區的海軍戰敗,而變相加強其在歐洲的陸軍,並且比以往更專注於經濟方面而非軍事方面的成就;但日本國內的軍國主義勢力也因此崛起,特別是對朝鮮半島與東三省的執著與癡迷,認知到不能再讓俄國奪去,進一步為埋下東亞大陸軍事化擴張的遠因。[8][9]

歷史背景

[編輯]
在日俄戰爭期間,由日本慶應大學的學生製作的宣傳反俄思想的政治漫畫

日本在東北亞勢力範圍的爭奪

[編輯]

1895年日本在甲午戰爭中獲勝,《馬關條約》簽定,日本取得臺灣澎湖遼東半島。《馬關條約》的簽訂使日本獲得了遼東半島的主權。此事嚴重威脅到俄國意欲侵佔中國東三省而取得遠東不凍港的戰略意圖,於是聯合德意志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出面要求日本放棄遼東半島,即三國干涉還遼。日本最終妥協,與清政府簽訂《遼南條約》歸還遼東半島,事件被日本人視為國恥。

1896年6月3日,中俄簽訂《禦敵互相援助條約》即《中俄密約》。條約中將中國東三省不少權益拱手讓予俄方,以尋求俄國的「保護」以抗衡日本,使國門大開,俄軍此後能長驅直入北京。如達成租借旅順港協議,1897年12月,一支俄國艦隊出現在旅順港。此舉同時解決了俄國海軍需要不凍港的需求,並在當地修築防禦工事,及部署艦隊[10]條約亦約定,中國允許俄國通過黑龍江、吉林修築一條鐵路至海參崴,便於俄國運輸軍隊。在1897至1903年間,俄國和清政府在東三省建造了一條由哈爾濱通過瀋陽到旅順港的東清鐵路[11][11]東清鐵路由清政府及俄國共同擁有,這不僅是一條鐵路,還包括鐵路沿線區域的管轄權,管理權由雙方分擔,這條使用俄國軌距的鐵路由駐滿俄軍保護下建造。[11]鐵路公司總部設於俄建新城市哈爾濱。[11]

俄國亦開始擴展至朝鮮半島。在1898年,俄國已經取得圖們江鴨綠江附近的礦場及森林,此舉引致日本的不安。[12]因應俄國威脅,伊藤博文提出與俄國修好,並代表日本政府與俄國談判,他認為日本並未有足夠的軍事實力去對抗俄國,所以他提議俄國控制滿洲地區以換取日本控制朝鮮半島。俄國拒絕了伊藤博文,並進一步要求以朝鮮半島39度設立兩國間的中立緩衝區。

俄羅斯帝國對滿洲的初次佔領

[編輯]

俄羅斯帝國作為當時世界主要強國,一直擴張版圖。自十七世紀彼得一世以來,俄國力行改革,並擊敗其勁敵瑞典帝國鄂圖曼帝國等歐洲衰弱的列強並漸漸走向近代化,遷都聖彼得堡,並開始擴張到西伯利亞遠東地區。到了1890年代,帝國已經將其國土延伸至中亞,國土由西面的俄屬波蘭開始一直到東面堪察加半島[13]俄皇尼古拉二世在位時,俄羅斯政治中的第一位是遠東的「大亞洲計劃」。在與德皇威廉二世皇帝會晤時尼古拉直言不諱地說,他認為加強俄國在東亞的影響力是他的統治任務。隨着西伯利亞鐵路海參崴港口的建造,俄國進一步鞏固了其在遠東的控制。由於海參崴只能在夏季運作,俄羅斯帝國一直在尋求一個太平洋不凍港供其艦隊使用,中國的旅順遂成了覬覦的對象,並先在甲午戰爭後強迫清政府租出。

1900年,中國爆發義和團運動八國組成聯軍,日俄兩國都有派兵參與八國聯軍,但日本軍隊戰線僅止於河北。俄國卻趁機以保護領事及在華資產為由,在八國聯軍之外,另以20萬大軍侵入中國東三省[14]6月,沙皇尼古拉二世任俄軍總司令,國防部長兼陸軍大臣亞歷克塞·庫羅帕特金為總參謀長,以保護俄國修築的中東鐵路為名,出動18萬軍隊,從璦琿滿洲里琿春三江口旅順等地,分六路進入東三省,燒殺搶掠,遭遇當地清軍抵抗。10月1日,俄軍攻佔省城奉天。從旅順乘4艘軍艦出發北進的俄軍亦在當天於山海關登陸,4日佔領錦州,切斷關內外聯繫。6日,各路俄軍在鐵嶺會師。至此,東三省全境落入俄軍控制。

俄軍入侵東三省後繼續往南侵略,直到在中朝邊境的通化、華北的海龍一帶遭到抵抗而暫停。當時,俄國增派遣了177,000餘士兵至滿洲保護鐵路。在義和團運動過後,仍有十萬俄軍駐守滿洲。[15]雖然向外保證在危機過後就會撤出,但實際上增強了在滿洲的部署。[16]到了1903年仍然未有撤軍時間表。[17]

英國不滿俄國獨佔東三省利益

[編輯]

從俄國侵吞滿洲的企圖,與後來成功軍事佔領滿洲全境,使日、英、德等國意識到自己在中國的利益會受損,均出面干涉要求俄國從滿洲撤軍,美國和法國也表示反對。俄國因懾於列強干涉,於1902年4月和清廷訂立《交收東三省條約》。條約中確定俄軍將分三個階段撤兵東三省,以六個月為一階段。[14]然而,俄國只在第一期履行約定撤兵,於1903年4月第二階段撤兵期限時違反約定,更於1903年4月18日告知清廷外務部另提《七項撤軍新條件》,其中有「列強勢力不得進入滿洲」、「俄國參與北滿行政管理」等變相侵呑東三省的條款,並重新出兵佔領瀋陽。其後,俄國沙皇更設置「亞東大都督」,任命阿列克謝耶夫為遠東總督統治滿洲。[14]

1902年,日本成功與英國在平等的關係下結盟,這是日本的一場外交勝利,一旦日俄爆發戰爭,英國也不會孤立。[18]事實上英國亦圖藉着盟約,當日俄陷入戰爭時,在歐洲進攻俄國篡取利益。日英同盟意味着俄國的盟友一旦攻擊日本,英方將會在歐洲參戰支持日本。然而,英國亦千方百計避免自己捲入日俄戰爭之中。當時俄國正與法國有協商 (法俄同盟),若英國出兵俄國將引致事態失控,法國很有可能履行協商義務加入俄國的一方,與法俄兩國敵對中的三國同盟也可能介入。這樣的話,戰爭將是一場世界大戰。因此英國透過日本之手則可以將路霸趕出滿洲,兩國很快達成默契,日本也有了本錢與藉口挑戰俄國[19]

在接到《七項撤軍新條件》的第二天,清廷外務部官員將俄國《七項撤軍新條件》的內容透露給日本駐華外交官。日本與俄國進行交涉,要求俄軍撤退,但遭俄方拒絕。1903年日俄談判破裂。1904年2月6日日本向俄國發出最後通牒,並宣佈斷絕日俄外交關係。1904年2月8日,日本海軍在未宣戰的情況下攻擊停泊在旅順港的俄羅斯旅順艦隊。2月9日俄國對日宣戰。2月10日,日本政府亦正式對俄羅斯政府宣戰,日俄戰爭爆發。[20]

開戰時雙方的軍事部署

[編輯]

戰前準備

[編輯]

俄國因為一直將軍事重點放在歐洲,因此在遠東地區只有正規軍9萬8千餘人,太平洋艦隊共有60餘作戰船艦。而日軍共有37萬5千名陸軍,配備專用適合東北戰場的山炮,日本海軍戰艦共達80艘。

日軍部署

[編輯]

海軍第一艦隊與第二艦隊負責封鎖駐紮在旅順的俄羅斯太平洋艦隊,而第三艦隊則前往對馬海峽確保制海權。在確保制海權後,陸軍第一軍登陸朝鮮半島並負責驅除半島上的俄軍,第二軍則前往遼東半島建立橋頭堡以孤立旅順。之後,再與後續的第三軍、第四軍合流,於中國的東三省地區共同掃蕩俄軍主力。在原定的計劃中,也包含對俄領海參崴的攻擊。同時,日本海軍也預計在殲滅俄羅斯太平洋艦隊後,波羅的海艦隊將會從歐洲前來增援。在此役中,日本海軍首次給提高到與陸軍同等的地位(以往多以支援陸軍的任務為主)。

俄軍部署

[編輯]

俄軍預測日本將於朝鮮半島南部登陸,於是在鴨綠江附近集結大量俄軍以迎擊北上的日軍。如果在鴨綠江未能阻擋日軍的攻勢,則順次撤退至哈爾濱以誘敵深入,等待日軍補給線延長後再一舉消滅。至於太平洋艦隊則以避免與日本主力決戰為主,以等待波羅的海艦隊增援。

戰爭經過

[編輯]
旅順戰役地圖

開戰

[編輯]

1903年日俄談判破裂。1904年2月6日日本向俄國發出最後通牒,並宣佈斷絕日俄外交關係。1904年2月8日,日本海軍在未宣戰的情況下攻擊停泊在旅順港的俄羅斯旅順艦隊。日軍的攻擊只損傷俄軍幾隻艦艇,並沒有為俄羅斯艦隊帶來重大的損失。在同一天,由第二艦隊瓜生戰隊護衛的陸軍先遣部隊第12師團在朝鮮的仁川登陸。瓜生戰隊於翌日(2月9日),在仁川港外遭遇兩艘俄羅斯巡洋艦,成功擊退對方並讓對方自沉。

1904年2月9日俄國對日宣戰。2月10日,日本政府亦正式對俄國政府宣戰,日俄戰爭爆發。然後於2月23日,日本政府再與大韓帝國簽訂協議書,以確保日軍在朝鮮的補給線不會受到干擾。

開戰時,日方主力艦隊如下:

聯合艦隊

司令官東鄉平八郎海軍大將,參謀長加藤友三郎海軍少將。

第一艦隊

司令官東鄉平八郎海軍大將(兼任),旗艦「三笠

第二艦隊

司令官上村彥之丞海軍中將,旗艦「出雲

  • 第二戰隊:(司令官島村速雄海軍少將),旗艦「磐手」,裝甲巡防艦(出雲,吾妻,常磐,八雲,淺間(艦長八代六郎海軍大佐),磐手),通報艦(千早)。
  • 第四戰隊:(司令官瓜生外吉海軍中將),旗艦「浪速」,巡洋艦(浪速,高千穗,明石,對馬),其後日本海戰前5月24日巡洋艦「音羽」(艦長有馬良橘海軍中佐)歸隊。
第三艦隊

司令官片岡七郎海軍中將,旗艦「嚴島

  • 第五戰隊:(司令官武富邦鼎海軍少將),旗艦「橋立」,巡洋艦(嚴島,松島,橋立),裝甲巡防艦(鎮遠),通報艦:(八重山)。
  • 第六戰隊:(司令官東鄉正道海軍少將),旗艦「須磨」,巡洋艦(須磨,和泉,千代田,秋津洲)。
  • 第七戰隊:(司令官東鄉正道海軍少將),旗艦「扶桑」,裝甲巡防艦(扶桑),砲艦(高雄,筑紫,鳥海,摩耶,宇治)

俄羅斯旅順艦隊按照原定的計劃,在開戰後一直待機於旅順港,以避免與日本聯合艦隊的主力決戰。有見及此,聯合艦隊從開戰後直到5月期間,故意在旅順港出入口炸沉幾艘廢棄的商船與軍艦以封鎖港口,但行動最後沒有成功達到預定目標,是為旅順會戰。在作戰過程中,於4月13日,聯合艦隊使用港口鋪設的水雷成功炸沉一艘旅順艦隊的戰艦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戰列艦,使旅順艦隊的司令官斯捷潘·奧西波維奇·馬卡羅夫戰死。然後於5月15日,輪到聯合艦隊的戰艦「八島」和「初瀨」被俄羅斯旅順艦隊的水雷擊沉。

另一方面,駐紮在海參崴的俄羅斯艦隊,乘日軍聯合艦隊主力集中在旅順之機,不斷威脅日軍海上航線的安全。為了應對海參崴艦隊的威脅,日本海軍把原先駐防日本海的第三艦隊撤回,改而派出由上村彥之丞中將率領的第二艦隊前往應對。但結果第二艦隊不僅沒有捕捉到海參崴艦隊的主力,反而於4月25日被俄軍擊沉一艘運輸補給艦「金州丸」。此時被俄軍俘虜的海軍少佐,於戰後被日軍免官。

旅順要塞包圍戰・黃海海戰・遼陽會戰

[編輯]

另一方面,由黒木為楨大將率領的日本陸軍第一軍按照原定計劃登陸朝鮮半島後,於4月30日-5月1日期間在安東(現在的丹東市)近郊的鴨綠江邊擊破了俄軍,是為鴨綠江會戰。之後由奧保鞏大將率領的第二軍也按原定計劃在遼東半島的鹽大澳登陸,並於5月26日攻陷了位於旅順半島末端南山地區的俄軍陣地(南山戰役)。南山陣地與旅順要塞一樣,是俄軍歷年經營非常堅固的基地,為了攻陷該陣地,日軍第二軍的死傷者合計超過4,000人。巨大的犧牲人數震驚當時位於東京的日軍大本營。而第二軍在順勢佔領大連後,留下第1師團駐守,余軍則北上直指遼陽。6月14日,於得利寺擊退南下支援旅順的俄軍(得利寺會戰),再於7月23日在大石橋取得勝利(大石橋會戰)。

至於海軍,之前雖然按原定計劃在旅順口實行港外奇襲和旅順口閉塞作戰,企圖殲滅駐防旅順港的俄國艦隊,但效果不佳,旅順艦隊仍然保存相當的戰力,對日軍的海上運輸繼續造成威脅。一直至3月上旬前,日本陸軍一直認為只需要監視駐防旅順的俄軍而不用發起攻擊,但於3月14日,發現還有部分俄軍戰力處於北上的2個軍後方,有可能對日軍做成威脅,於是便決定抽調兩個師團以準備攻擊旅順要塞。此時,海軍方仍然堅持「海軍單獨對付旅順艦隊」的觀點,並繼續單獨進行對旅順港的閉塞作戰。在3月27日,海軍進行第二次閉塞作戰,結果仍不佳。進入4月,海軍起初仍然徒勞的堅持「獨自對付旅順艦隊」的主張,拒絕和陸軍協同作戰。為此,4月6日大山岩參謀總長,兒玉源太郎參謀次長和伊集院五郎軍令部次長的協商決議中,首次出現「陸軍將應海軍要求攻克旅順口」的字樣。在協議後,海軍的策略修正為封鎖作戰,並在旅順口外佈設水雷,但仍然未能徹底封鎖旅順艦隊。

兩軍於旅順持續僵持至5月後,日軍得知俄軍波羅的海艦隊將馬上前來增援。若與尚完整的旅順艦隊會合,俄國海軍在遠東的實力將會是日本聯合艦隊的兩倍。在緊迫的情勢下,日本海軍唯有改變策略,重新要求陸軍參與對旅順要塞的攻擊。因為之前的耽誤,致使本來以攻擊要塞為主要任務的第三軍的編成時間延遲,一直等到5月29日才發佈第三軍的戰鬥序列。第三軍的戰鬥序列由東京大本營編成,以曾經參加過甲午戰爭的乃木希典作為司令官。

於6月30日,日本陸軍把指揮權由東京大本營移交到滿洲軍總司令部,至此,滿洲軍之組織如下:

滿洲軍 總司令官大山巖元帥陸軍大將,總參謀長兒玉源太郎陸軍大將。

'第一軍 司令官黑木為楨陸軍大將。

第二軍 司令官奧保鞏陸軍大將。

第三軍 司令官乃木希典陸軍大將。

第四軍 司令官野津道貫陸軍大將。

  • 第5師團(師團長木越安綱陸軍中將),第10師團(原師團長為川村景明陸軍大將,後調為鴨綠江軍司令官,師團長換為安東貞美陸軍中將),後備步兵第10旅團,兵站部後備步兵二大隊,同工兵一中隊,後加入後備第3旅團,及後備第11旅團。(獨立第10師團,於1904年5月19日在遼東半島大孤山登陸,爾後擴編成第四軍。)

鴨綠江軍 司令官川村景明陸軍大將。

於6月8日,第三軍司令部到達大連,然後與之前從原第二軍中抽出的兩個團(第一、第十一師團)合流。合流後的新軍團在6月26日到達旅順的外部。6月30日,大本營向陸軍發佈開始旅順會戰的指令。7月10日,黑木為楨率領日軍在摩天嶺之戰中擊敗俄軍並擊斃其指揮官費多爾·凱勒。然後在7月12日,山縣有朋參謀總長伊東祐亨海軍軍令部長發出攻佔旅順基地,消滅或驅逐敵艦隊的命令。8月7日,日軍海軍陸戰重砲隊開始炮轟旅順港內的俄軍軍艦,使旅順艦隊出現損傷。為了避免進一步的損失,旅順艦隊總督葉夫根尼·伊萬諾維奇·阿列克塞耶夫決定在8月10日往海參崴方向突圍,但在突破時卻遭到日本聯合艦隊的攻擊,造成巨大的損失而不得不退回旅順港內(黃海海戰)。在此役後,旅順艦隊幾乎完全失去戰鬥力。與此同時,海參崴的俄軍艦隊雖然仍然在日本海威脅日本的補給線路,但於8月14日,被日本海軍第二艦隊於蔚山沖發現並發生戰鬥,海參崴艦隊多艘軍艦被擊沉後喪失繼續干擾日本補給線的能力,是為(蔚山海戰)。

雖然在黃海海戰後,俄軍旅順艦隊已經喪失出擊的能力,但在日軍不能確認俄軍的軍力情況,還是在8月19日發動第一次旅順總攻擊,掀開旅順會戰的序幕。在第一次攻擊後,日軍死傷者超過15,000人,但還是未能攻下當時號稱『遠東第一要塞』的旅順要塞。另一方面在8月末,由野津道貫大將率領的第四軍和日軍第一軍、第二軍,逐漸向遼陽逼近,並在8月24日-9月4日期間開始遼陽會戰。日軍第二軍從南邊往遼陽的俄軍陣地正面攻擊,而第一軍則從陣地東邊的山地迂迴到俄軍背後進行夾擊。此場戰役以俄軍全軍撤退,日本佔領遼陽而結束。從遼陽撤退的俄軍在10月9日-10月20日的沙河會戰中,在遼陽與奉天(現在的瀋陽)之間的沙河嘗試對日軍反攻但最後失敗。

10月15日,俄軍的羅傑斯特文斯基中將率領由波羅的海艦隊改編而成的俄軍第二太平洋艦隊,從利耶帕亞出發前往旅順支援(旅順被日軍攻陷後改往海參崴)。

旅順會戰

[編輯]
第三軍在旅順進展圖

陸軍第三軍在第一次總攻擊後,仍然持續的對旅順要塞發動攻擊。在8月到10月期間,日軍從大弧山不斷的向旅順港發動觀測射擊,加上於早前黃海海戰中海軍的打擊,使俄軍旅順艦隊幾乎陷入全滅狀態。但由於日軍一直未能確認港內情況,致使後來的作戰出現混亂。

在浴血奮戰突破旅順要塞東北的防衛線後,第三軍佔領在旅順要塞背後的望台山,使旅順全港暴露在日軍的俯瞰下,也達成海軍請求的目標。之後第三軍分別於9月19日和10月26日分兩階段發動第二次總攻擊。此次攻擊是為了佔領盤龍山,大頂子山周圍的陣地,以確保第一次總攻時已經佔據的突出陣地不會被俄軍孤立。這次總攻在203高地以外地區基本達成作戰目標,但位於中央最關鍵的203高地卻遭到俄軍激烈的反抗沒有成功。雖然這次攻擊中,日軍也成功攻下差不多能俯瞰全旅順港的海鼠山,但由於還是未能觀測到旅順艦隊主力所位處的海域,所以海軍再度對陸軍發出攻擊203高地的請求。海軍的請求得到大本營的認可,但第三軍卻在主攻目標方面與滿洲軍司令部出現分歧,一直到大本營取得天皇勅許後才開始行動。

由11月26日開始的第三次總攻擊在日軍進入陣地戰的情況下陷入苦戰。乃木希典在戰鬥途中決定暫停攻擊要塞的東北邊,該而進攻203高地。在得知情況陷入膠着狀態後,大山巌元帥命令兒玉源太郎滿洲軍総參謀長前往前線協助指揮,並加入乃木部隊於203高地的戰鬥。

203高地爭奪戰是典型的攻山頭戰役。戰鬥先由日軍第7師團第1師團殘存部隊主攻,之後的戰術由滿洲軍總參謀長兒玉源太郎定案日軍28個聯隊使用舟波性的攻擊,每隔15分鐘部隊發起一次衝鋒。當時俄國守軍的武器上有兩個優勢:日軍所沒有的手榴彈馬克沁重型機槍,該戰役中日軍傷亡有近半亦由馬克沁機槍造成。而俄軍方面在遼東地區的總司令官是阿納托利·斯特塞爾中將(在肯德拉切夫俄語Кондратенко, Роман Исидорович中將12月15日戰死於東雞冠山北堡壘後繼任),旅順要塞司令官是史密魯諾夫中將,旅順港司令官為古雷葛勒維其少將。旅順地區全部俄國守軍約42,000名,大砲640門,軍營52處。在203高地爭奪戰中日軍戰死5,052名,且日軍戰場指揮官乃木希典的次子乃木保典少尉於11月30日下午4點戰死於此役中的203高地西北坡(在戰死之地豎有一個碑「乃木保典君戰死之所」)。而乃木希典的長子乃木勝典中尉在參與第2軍(由遼東半島鹽大澳登陸)南山戰役中身受重傷,5月27日傍晚5點30分傷重不治死於金州陸軍野戰醫院。(此役日軍死傷4387名並獲勝。在金州俄守軍1個師約1萬7千名、火砲131門,在南山(扇子山)的俄守軍為西伯利亞第5團約4,000多名,此役俄軍傷亡約1,100名並敗走撤退)

日軍在1904年12月5日拂曉發起攻擊。先由砲兵重砲(當時從日本東京大坂190門海岸防衛用的大口徑直徑28cm的霰彈重砲中緊急運來18門支援旅順第3軍,一發砲彈有300kg重。)轟擊建立在山頂的俄軍陣地,在轟擊的掩護中步兵第27聯隊集成第三中隊衝鋒佔領203高地西南山頂,接着步兵第28聯隊集成第一中隊肉博衝鋒佔領203高地東北山頂,傍晚再由集成步兵第25聯隊攻佔203高地中央山頂。根據日軍戰場記錄顯示,當日軍攻下203高地的西南山頂、東北山頂以及中央山頂時,山頂俄軍陣地裏幾無一人存活,俄軍可以說是戰至最後一兵一卒。

在經過一輪激烈戰鬥後,日軍終於在12月5日攻佔203高地。12月5日傍晚,日軍砲兵在203高地的山腰使用重砲炮轟旅順市區內的俄軍要塞,並殲滅港口中從退守旅順港的俄國第一太平洋艦隊(該艦隊司令官斯捷潘·馬卡羅夫海軍中將已於1904年4月13日戰死,海軍士氣低落)殘餘的艦隻十餘艘。之後第11師團攻佔東雞冠山的俄軍永久堡壘東雞冠山北堡壘,12月28日第9師團再佔領二龍山的俄軍永久堡壘二龍山堡壘,31日第1師團攻佔松樹山堡壘

第三軍在隨後繼續追擊旅順地區附近的殘餘俄軍,在1905年1月1日突破了東北方面的防衛線佔領虎頭山望台堡。虎頭山望台堡戰役為旅順攻圍戰的最後一場戰鬥。在203高地被日軍佔領的時候,旅順艦隊的俄軍水兵因為艦隊早以失去戰鬥力,所以已經提前上岸投入到要塞保衛戰。203高地的消耗戰耗盡俄軍的預備隊,正面堡壘的陷落使得俄軍士氣低落不堪,俄軍指揮部裏主戰派將領失去支持,於是在當日下午4時半,決定向日軍投降。1905年1月2日下午1點,俄軍參謀長雷伊斯與德西建史諾維其上校在原清朝北洋水師營的農舍,等候日軍第3軍參謀長伊地知幸介交涉受降條件。1月5日乃木大將,及其參謀長伊地知,與旅順俄軍遼東地區總司令官施特塞爾中將,及其參謀長雷伊斯,在北洋水師營的農舍簽定旅順俄軍投降書。1月14日在水師營的東邊由乃木希典主持戰沒者招魂祭,並朗讀祭文。

此後乃木希典率領第三軍前往沙河,兩軍持續対陣,俄軍在新任的格列賓堡大將領導下,在1月25日開始往黑溝台(日軍最左翼)繼續反攻。這次反攻曾經一度讓日軍陷入苦戰,在秋山好古少將、立見尚文中將的奮戰下才脫險(黑溝台戰役)。

奉天會戰

[編輯]

在奉天會戰前,以遼陽西北的二公枱為起點,日軍滿洲軍總司令部在奉天由西往東(至撫順)佈置第3軍第2軍第4軍第1軍鴨綠江軍組成的包圍戰線,日本軍共25萬名。俄國方面,遠東軍總司令官亞歷克塞·庫羅帕特金大將(俄國遠東地區總督為阿列克謝耶夫大將)率領的37萬名俄國陸軍(當時俄國全國陸軍約300萬)。

1905年2月20日,日軍總司令部在煙台對各軍司令官發下奉天會戰的作戰命令,而各軍除再作師團部隊調整外,並加入後備軍,組織轄下第3師團(師團長大島義昌中將),後備第1旅團,後備第13旅團,及後備第14旅團。2月21日起,日軍右翼開始對俄軍攻擊。3月1日,日軍左翼的第二軍和第三軍從側面迂迴到俄軍背後準備包圍奉天。此時俄軍投入預備隊準備與日軍決一死戰,向乃木希典指揮的第三軍發起猛攻,使第三軍接近崩潰。雖然如此,第三軍在面對俄軍正面攻擊下,還是擋下俄軍的攻勢,成功切斷哈爾濱與奉天間的鉄道聯繫,給俄軍造成決定性的打擊。3月9日,俄軍統帥庫羅帕特金下令全軍往鉄嶺與哈爾濱撤退。日軍於3月10日佔領奉天。

此戰後,日本政府透過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向俄方提出和平交渉。但由於俄方仍然在期待波羅的海艦隊到達後可以扭轉戰局,所以拒絕日本的提議。兩軍在此役後都已經消耗甚大,沒有能力進行進一步的攻擊或反擊,一直到戰爭結束前在四平附近對峙。

按奉天會戰後統計,俄國軍戰死8,705名(或有一說:俄軍的陣亡人數超過2萬名),負傷51,388名,被俘21,791名,失蹤7,539名。而日軍戰死16,553名,負傷53,475名,被俘2088名(其中陸海軍1574與21人,主要擔任鐵道隊和郵船船員的陸海軍屬95與此142人,被俄軍逮捕的商船船員159人,攝影班9人)。在戰後回國的日本戰俘沒有受到公開的不平等對待,更有曾經被俘軍官與東鄉會面獲贈金表的記錄[來源請求]。日遣返戰俘的消息傳來時,關在熊本縣的一批俄國軍官集體自殺以保全名譽[來源請求]

對馬海峽海戰

[編輯]

俄軍波羅的海艦隊(第二太平洋艦隊)在經歷7個月的航行後,終於在1905年5月到達日本近海,並於5月27日與日本聯合艦隊在對馬海峽發生衝突。僅兩天內,日本聯合艦隊便以壓倒的優勢擊敗俄軍艦隊,俘虜對方司令並讓對方幾乎全軍覆沒,而日本聯合艦隊僅損失3隻水雷艇,也是近代海戰史上少有的勝利。在此戰後,日本完全掌握制海權,至於海軍幾乎全毀的俄羅斯政府也開始面對現實,準備開始與日本進行停戰談判。

樺太會戰

[編輯]

在與俄軍談判期間,日本為了使講和談判有利進行,先行於7月進攻俄國的庫頁島並佔領全島。在締結朴資茅斯條約後,北緯50度線以北的部分庫頁島返還俄國,以南則割讓成為日本領土。

戰果

[編輯]
1905年9月5日,日俄兩國簽定《樸茨茅夫和約

俄國在對日本的戰鬥中接連失敗後,國內民眾對沙皇管治的不滿情緒日益高漲,再加上經濟發展停滯和蔓延在國民間的厭戰氣氛,群眾的不滿情緒終於在1905年1月22日(儒略曆1月9日)的血腥星期日爆發。在不穩定的局勢下,日本乘機派遣間諜到俄國國內煽動布爾什維克人進行革命活動,使俄國要繼續進行戰爭變得非常困難。

同時,日本雖然在這次戰爭中取得大部分戰鬥的勝利,但由於在這場長達19個月的戰爭中已經支出17億円的軍費(幾乎所有軍費都是透過戰時國債獲得),使國家財政陷入危機。當時日銀副總裁高橋是清被派往英國發行國債,初期吃了不少苦頭,因為沒有人敢買一個以小搏大的戰爭債。直到戰爭中期,傳出俄國鎮壓猶太人的消息,引起美國猶太人反感,才有猶太資金的奧援,讓英美市場各承接百分之五十的日本國債。[21]當中大力承接債券的猶太人雅各布·席夫更獲頒一等旭日勳章,成為第一個獲頒一等旭日勳章的外國人。並破天荒在日本皇宮與天皇共進午餐。1906年2月,席夫接受日本邀請訪日。受到報紙大肆報導,包括日本三個前任或未來總理的政商大老皆熱烈歡迎。[22]

在日本國內總共109萬的可動員兵力中,常備兵力便接近20萬,使得國內的各種產業嚴重缺乏生產人手,同時也使經濟陷入低迷的狀態。所以在講和的提議被提出後,日方也沒有拒絕並同意與俄方開始展開談判。

透過美國作為中間人協調交渉後,日俄雙方於1905年8月10日在美國的朴次茅斯附近開始停戰談判,並在9月5日達成和平協議。

影響

[編輯]

戰後,日本取得對南滿的控制及穩固對朝鮮的統治。關東州租借地以及東清鐵路長春以南段均由日本控制,關東軍在內滿洲開始駐紮。然而,《樸資茅斯條約》與日本國民的期望有落差,最終爆發日比谷縱火事件。隨着俄國的勢力退出了遠東政治舞台,遠東局勢得以緩和,日本政府為舒緩受戰爭影響惡化的財政,於1925年實行裁軍計劃

為了應對日俄戰爭,日本桂太郎內閣進行了大規模增稅,在1904年4月和12月兩次實行「非常特別稅法」,增加的稅收等於1903年日本全年的稅收。由於戰後日本沒有獲得賠償金,日本政府將增稅七成的制度永久化。此前日本眾議院選舉法規定繳稅10日元擁有選舉權,擁有選舉權人數為98萬,增稅後的1908年選舉,合資格選民增加到158萬人[23]。日本在日俄戰爭中取得的土地和海外利益在1945年日本投降後全部喪失。

台灣

[編輯]

甲午戰爭中獲勝的日本通過《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為領土。當時「俄國將入侵日本統治下的台灣」這一消息傳開後,日本政府於4月13日在沿海地區和澎湖的馬公島實施戒嚴,5月13日則將戒嚴範圍擴大至全島。

5月,台灣的通訊員發現了俄國艦隊,並報告了目擊信息,配合日本海軍在對馬海峽擊敗俄國艦隊的行動。

同年7月7日,戒嚴令被解除,台灣經歷了大約兩個月的史上首次戒嚴。在此期間,隨着縱貫鐵路豐原28號至水上區段的完成與開通,台中站舉行了中央鐵路的開通儀式。隨後,隨着日本的勝利,全島瀰漫着慶祝的氛圍,台灣總督府在苗栗市的虎頭山上建立了「日俄戰爭紀念碑」。

自1898年以來,台灣設立了公學校,教育水平大幅提升。少數接受日本教育的台灣人逐漸將自己認同為日本人,而日本能夠擊敗他們認為強大的俄羅斯,更使得他們的榮譽感提升。尤其是在歷任台灣總督中,第3任總督乃木希典(1896年10月-1898年2月)、第4任總督兒玉源太郎(1898年2月-1906年4月)、以及後來的第7任總督明石元二郎(1918年6月-1919年10月),都在日俄戰爭中擔任過重要將領,兒玉源太郎甚至曾親自指揮前線作戰。

1904年戰時,日本與韓國簽定第一次日韓協約,朝鮮任用日本政府推薦的財政及外交顧問。1905年它與俄國議和後,俄國承認日本政府對韓國的指導及監督權,隨即簽定第二次日韓協約,將韓國的外交權移轉給日本,使它成為日本的保護國,並設立統監府。1909年簽定第三次日韓協約,取得內政權並解散軍隊,並於1910年被日本併吞。

俄羅斯帝國在日俄戰爭失敗後,雖戰爭本身未損及元氣,但其用以維持其帝國之著名強大軍事力量及威望產生動搖,國內動蕩不安,1905年俄國爆發第一次革命,俄軍在日俄戰爭中輕敵所致的敗北是革命最直接的導火線,人民將戰敗歸咎於羅曼諾夫王朝。直接影響是帝國杜馬的設立,原本作為專制體制的沙皇帝國納入了議會制度。俄羅斯政府原本在遠東殖民的計劃也因此終結。

在宣佈設立杜馬後,俄國國內的革命聲浪暫時平息,直到1917年,俄國因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而相繼爆發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沙皇統治和議會共和體制被推翻,蘇維埃政權建立,與日本在東北亞地區的對立持續。

立憲思想風行

[編輯]
清末官方審定的《最新中國歷史教科書》對於日俄戰爭的相關描述:「日俄二國交戰於我東三省,日本以立憲政體上下一心大敗俄人。德宗有鑒有此,遂命預備立憲、改官制、興學校、練新軍,期以雪恥自強,海內喁喁望治焉」。

日本國以君主立憲小國戰勝俄羅斯國那樣一個專制大國,給清廷上下以很大震動。「日俄之勝負,立憲專制之勝負也」。夏清貽亦提出「日勝何喜,俄敗何欣( 《何日醒》/《快猛醒》)」之觀點。朝野上下普遍將這場戰爭的勝負與國家政體聯繫,認為日本以立憲法而勝,俄國以專制而敗,「非小國能戰勝於大國,實立憲能戰勝於專制」。於是,不數月間,立憲之議遍及全國,蓋過革命派之議流。加上日本於明治十五年曾派員赴歐洲考察憲政。清廷遂於1905年派載澤、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次年,五大臣先後回國,誇張上書指出立憲法有三大利:「一曰皇位永固,二曰外患漸輕,三曰內亂可弭」,建議「立憲法」。他們想,「今日宣佈立憲,不過明示宗旨為立憲預備,至於實行之期,原可寬立年限。日本於明治十四年宣佈憲政,二十二年始開國會,已然之效,可仿而行也」。1906年9月1日(光緒三十二年七月十三日),慈禧太后頒發了《宣示預備立憲諭》,開展「立憲運動」。

慈禧太后對於這場在本土的戰爭表示中立,但儘管如此,由於東三省被俄國強佔,也試圖聯合日本或與列強談判,謀求自己的利益[24],而日俄兩國都在戰爭時期肆意處死他們認為是間諜的中國人。對此,清政府命預備立憲、改官制、興學校、練新軍,「期以雪恥自強」。

列強權益轉手

[編輯]

1905年12月22日,清政府和日本簽訂《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條約》,主要內容為:清政府同意按日俄《樸資茅斯條約》第五款及第六款,讓日本繼承俄國在此一切權利,同意將俄國旅順大連的租借權、長春至旅順的鐵路及附屬財產和煤礦轉讓給日本。而清政府受到刺激後建立東三省。日俄戰爭6年之後,辛亥革命爆發,清朝政權結束,中華民國成立。關東軍仍駐紮在南滿鐵路附屬地內。

魯迅棄醫從文

[編輯]

1906年著名作家魯迅在醫專課堂上觀看老師播放的日俄戰爭幻燈片,裏面有中國人為俄軍當坐探,被日軍逮捕以間諜罪槍斃砍頭,大量本地中國人圍觀。魯迅認識到「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決定棄醫從文。[25]

國際影響

[編輯]

其他列強

[編輯]

日本國擊敗俄國後,令列強感受到威脅,特別是美國,他們在此戰爭之後假想日本為敵,並訂立《橙色戰爭計劃》,擬定一套戰術攻擊日本本土。不過,因為珍珠港事件及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航母及潛艇的科技發展的緣故,這戰爭計劃沒有確切地實行。

其他國家

[編輯]

對馬海峽海戰戰前,列強都認為,在波羅的海艦隊抵達後形勢便會變得對俄軍有利,但因英日同盟,波羅的海艦隊無法通過英國控制下的蘇伊士運河,以至要繞過非洲大陸由南非經印度洋去亞洲,漫長的旅程消耗了大量物品,因此最後幾乎全軍覆沒。至於黑海艦隊因要對抗俄國的宿敵鄂圖曼帝國並且受1878年聖斯特凡諾條約(第24條)限制不能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而無法抽調,所以無法通過而馳援。

包括鄂圖曼土耳其帝國(鄂圖曼土耳其在26年前的俄土戰爭被俄軍大敗)、俄屬波蘭芬蘭大公國與其他長期受俄國海軍威脅或被俄國吞併的國家,在得知日軍勝利的消息後感到非常振奮,波蘭甚至爆發反俄的民族主義運動。 俄羅斯帝國的衰敗大大鼓舞了受到羅曼諾夫威脅的波蘭、立陶宛人民。[26][27]

評價

[編輯]

德國社會思想家羅莎·盧森堡認為此戰的重要性對受壓迫的階層十分清晰: 「日俄戰爭令所有人意識到就算是歐洲的戰爭與和平-它的命運-並不決定在歐洲內,而是在世界和殖民地政治的巨大漩渦中。如果我不考慮俄國極權崩潰的即時效果, 這場戰爭的意義是社會民主主義。這場戰爭將國際無產階級的目光回到世界在大政治和經濟上的聯繫。」 [28]這場戰爭的普遍意義決定了它的歷史重要性以及它的後果。

「日本的勝利減輕了我們自卑感。一個西方強國的戰敗引申出亞洲仍可以像古時一樣擊敗歐洲。」賈瓦哈拉爾·尼赫魯[29]

「我們認為俄羅斯敗於日本可以被視為東方擊敗西方。我們視這次勝利為我們的勝利。」孫中山[30]

詹姆斯·喬伊斯的小說《尤利西斯》,設定在1904年的都柏林,包含對愛爾蘭的願境。[31]

波蘭藝術家Józef Mehoffer英語Józef Mehoffer在1905年畫了《Europa Jubilans》,其中描繪一個著上圍裙的女傭人坐在一張在東方文物前的沙發上休息。在俄國戰敗的一年,抗議俄國的侵佔以及文化壓迫。同時巧妙地指望着沙皇主人在歐洲戰敗的日子如同它在亞洲遭遇的。[32]

歷史意義

[編輯]

日俄戰爭結果日本勝利,一個東方的新興國家擊潰了當時一個西方的主要強國,日本開始被視為世界上一個新的強權。[33]

日俄戰爭的結果顯現出20世紀的政治與戰爭的數項特點,許多工業革命帶來的技術創新都首次用於日俄戰爭,如速射砲、機槍和射擊準度更高的卡賓槍都在日俄戰爭中首次被大規模使用。無論是陸上還是海上戰事,都證實戰爭在新技術的引領下,已與1870年代普法戰爭的模式大相逕庭[7]。大多數的軍隊指揮官預期使用這些新武器系統將在現場及戰術層面上主導戰場。但是,隨着局勢的變化,這些新技術的進步永遠改變了人類發動戰爭的能力。[34]。日俄戰爭也是東亞地區兩個現代化國家武力之間首度的大規模衝突。

武器的進步帶來巨大的傷亡,日俄兩國都未預料到新型戰爭造成的結果,亦無資源去抵消其損失。因為巨大的傷亡,不同的國際非政府組織(如紅十字會)出現並在得到戰後關注。這些國際組織的出現可以視為國際社會通過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磨合,這個緩慢的過程主導了20世紀。[35]

不少學者爭論日俄戰爭是否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預演」。贊同者認為該戰爭已有多少後者總體戰的特點[6],如雙方皆大規模動員軍隊進入戰場。這場戰爭需要極其龐大的經濟支援,包括裝備、軍火和補給都大到需要本土以及外國支援[7]。日俄戰爭的結果亦顯示國家領袖需關注外交政策所帶來的國內反應。一些學者認為日俄戰爭結果顯示沙俄政府的腐敗無能,因此進一步推動反對羅曼諾夫王朝的革命運動。[7]

日俄戰爭遺址

[編輯]

目前,在旅順地區仍保留眾多的日俄戰爭遺跡開放觀光。

軼聞

[編輯]

這場戰爭雖被看做是日本和俄國的戰爭,但在當戰爭爆發時黑山公國也因自己是俄國的盟友而向日本宣戰,但並未派任何重要部隊到戰場上,只有一批青年志願參加俄國海軍,在戰後簽和平條約時,隨後大家也遺忘了此事造成雙方並未提到黑山,這表示日本和黑山依舊在戰爭狀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黑山併入南斯拉夫王國並一直到在2006年脫離塞爾維亞和黑山,日本承認黑山後,並簽署和平協定才結束了兩國的戰爭狀態繼而建交,這場沒有任何重大傷亡的戰爭持續了總共101年之久。[36]

日俄戰爭以後,日本民間開始用「征露」這個私年號來紀念日俄戰爭日本對俄羅斯的勝利。該年號還在夏目漱石的作品《我是貓》中出現。日本非處方藥正露丸原名「征露丸」。

在日後歷史上留名的亞歷山大·薩姆索諾夫保羅·馮·倫寧坎普亞歷山大·高爾察克曼納海姆謝爾蓋·尼古拉耶維奇·季米洛夫伊萬諾夫等人作為俄軍指揮人員參與戰事。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Willmott 2009,第118頁.
  2. ^ Trani, Eugene P. The Treaty of Portsmouth: An Adventure in American Diplomacy. University of Kentucky Press. 1969 [20 September 2020]. ISBN 9780813111742. (原始內容存檔於29 October 2020). 
  3. ^ Krowner, Rottem. The Impact of the Russo-Japanese War. Routledge. 2007: xvi. 
  4. ^ 4.0 4.1 Mitchell, T. J.; Smith, G. M. Casualties and Medical Statistics of the Great War. London: Her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 1931: 6. OCLC 14739880. 
  5. ^ 靖國神社資料、靖國神社戦爭別合祀者數による。日本長期統計総覧によれば死沒84,435人(帝國書院[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戦死戦病死は「日清戦爭ヨリ満州事変ニ至ル日本外交ノ経済的得失」[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によれば55,655人
  6. ^ 6.0 6.1 Steinburg, p. 3.
  7. ^ 7.0 7.1 7.2 7.3 Steinburg, p. 7.
  8. ^ 高士华、刘显忠、庄宇:“日俄战争”与“俄日战争”_私家历史_澎湃新闻-The Paper. m.thepaper.cn. [2024-09-21]. 
  9. ^ 日俄戰爭和日本在軍事上的崛起. Trip To Japan. [2024-09-21] (中文(臺灣)). 
  10. ^ Jukes, Geoffrey The Russo-Japanese War 1904–1905, London: Osprey 2002 page 8.
  11. ^ 11.0 11.1 11.2 11.3 Jukes, Geoffrey The Russo-Japanese War 1904–1905, London: Osprey 2002 page 9
  12. ^ Paine, p. 317
  13. ^ University of Texas: Growth of colonial empires in Asi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4. ^ 14.0 14.1 14.2 李怡著,《抗戰畫史》,台北:力行書局,1969年,第9頁
  15. ^ Jukes, Geoffrey The Russo-Japanese War 1904–1905, London: Osprey 2002 page 11
  16. ^ Connaughton, pp. 7–8.
  17. ^ Paine, p. 320.
  18. ^ 日本的富強是與列強結為同盟獲取的 許介鱗教授專欄. www.japanresearch.org.tw. 2007/7/5 [2024-11-28]. 
  19. ^ 日本在日俄战争中战胜后,为什么英法美不允许日本占领东北?_俄国. www.sohu.com. [2024-11-28]. 
  20. ^ 第3 章日俄戰爭與朝鮮的殖民地化(上) (PDF). 
  21. ^ 岡崎久彥著;章澤儀譯,《日本外交史話》,臺北市:玉山社出版。2009年5月初版一刷。頁100。
  22. ^ 黃文局. 別惹猶太人 就是他助日本打敗俄國改變國運. 上報. 2021-04-20 [2023-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31). 
  23. ^ 加藤陽子; 章霖(譯). 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9-09: 113–114. ISBN 9787213092572 (中文(簡體)). 
  24. ^ 日俄战争期间清政府“中立”问题研究. www.qinghistory.cn. [2024-11-28]. 
  25. ^ 魯迅《藤野先生》:第二年添教黴菌學,細菌的形狀是全用電影來顯示的,一段落已完而還沒有到下課的時候,便影幾片時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戰勝俄國的情形。但偏有中國人夾在裏邊:給俄國人做偵探,被日本軍捕獲,要槍斃了,圍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國人;在講堂里的還有一個我。「萬歲!」他們都拍掌歡呼起來。這種歡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這一聲卻特別聽得刺耳。此後回到中國來,我看見那些閒看槍斃犯人的人們,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采,——嗚呼,無法可想!但在那時那地,我的意見卻變化了。
  26. ^ Deutschmann, Moritz. Iran and Russian Imperialism: The Ideal Anarchists, 1800-1914. Routledge. 2015: 158. ISBN 9781317385318. 
  27. ^ Banani, Amin. The Modernization of Iran, 1921-1941.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1: 9. ISBN 9780804700504. 
  28. ^ Le Socialiste, 1–8 May 1904. [2016-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0). 
  29. ^ Muni, S. D.; Mishra, Rahul. India’s Eastward Engagement: From Antiquity to Act East Policy. SAGE Publications India 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UbSBDwAAQBAJ&pg=PT52&lpg=PT52&dq=%22Japan's+victory+lessoned+the+feeling+of+inferiority++nehru&source=bl&ots=nBqbP1C3Le&sig=ACfU3U0gqCA6N98aQ5NLdZF0G_ONI0qjBg&hl=en&sa=X&ved=2ahUKEwjW_OPm05rmAhVRiOAKHROHDQQQ6AEwCnoECAwQAQ#v=onepage&q=%22Japan's%20victory%20lessoned%20the%20feeling%20of%20inferiority%20%20nehru&f=false. 2019-03-12 [2021-12-23]. ISBN 978-93-5328-269-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03) (英語).  缺少或|title=為空 (幫助)
  30. ^ Sun Yat-sen, "Pan-Asiasnism", translation of a speech delivered in Kobe, Japan on November 28, 1924, in: Yat-sen Sun; Liang-li Tʻang; Seishirō Itagaki; Jingwei Wang, China and Japan: natural friends – unnatural enemies; a guide for China's foreign policy (Shanghai, China: China United Press, 1941). Available on-line at: Wikisource.org .
  31. ^ Eishiro Ito, "United States of Asia, James Joyce and Japan", in A Companion to James Joyce, Blackwell Publishing 2013, pp.195–6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32. ^ David Crowley, "Seeing Japan, Imagining Poland: Polish art and the Russo-Japanese war", Faktografia July 4, 201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33.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未命名-rHbL-1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34. ^ Schimmelpenninck van der Oye, p. 84.
  35. ^ Steinburg, p. 6.
  36. ^ 存档副本. [2024-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18). 

書籍

[編輯]
  • 阿列克謝·尼古拉耶維奇·庫羅帕特金著/傅文寶,李迎迎,王文倩 譯,"遠東總司令庫羅帕特金回憶錄:俄日戰爭總結",陝西人民出版社,陝西西安市,2017年5月. ISBN 978-7-224-11776-9
  • 徐廣寧編譯:"1904-1905",洋鏡頭裏的日俄戰爭,福建教育出版社,福州,2009年11月. ISBN 978-7-5334-5235-3
  • 平塚柾緒,「日露戰爭」,河出書房新社,東京,日本,2004。
  • 酒井直行,「日露戰爭古寫真帖」,新人物往來社;文殊社,東京,日本,2004。
  • 力石幸一,「日露戰爭明治人物烈傳」,德間書店,東京,日本,2005。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