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史里芬計劃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史里芬計劃(德語:Schlieffen Plan)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總參謀部阿佛列·馮·史里芬擔任總參謀長期間(1891年至1906年)所制定的一套作戰方法。其主要目標為應付來自德國東西兩面的兩個敵國—俄國法國的夾攻,但最後該計劃根據剛剛在日俄戰爭當中失敗的俄羅斯制定。雖然由於實際實施上計劃過於理想化不得不受到修改而最終沒能達成預定目標,但其對日後德國的戰役發展和第二次大戰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此計劃近年在史學界有頗大爭議,部分史家直言「史里芬計劃」並不存在,德軍從未倚靠此假想的作戰計劃進行攻勢。

計劃

[編輯]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法國俄羅斯結盟對抗德意志、奧匈帝國同盟,這意味着一旦彼此爆發戰爭德國將面臨法、俄兩面作戰。此作戰計劃利用了俄、法兩國總動員速度之差異:由於俄國疆域遼闊,士兵眾多,迴旋餘地大,但其鐵路系統極不完善,故其總動員之速度大約需時一個月;而法國則只須一個星期左右則可完成總動員令但沒有寬廣的領土提供戰爭需要的迴旋餘地。故此德國希望在日後爆發雙線戰爭中先儘可能的集中兵力在西線進攻法國,計劃用六個星期擊敗法國,並在東線以小部分兵力防守俄國入侵,在攻克法國後才將軍隊調至東線以迎擊俄國。

普法戰爭之後,法國在法、德邊境建立軍事要塞以重兵防衛,德國將無法從正面迅速擊敗法國。史里芬認為「敵人正面不是主要目標,最重要的是粉碎敵人的側翼...攻擊後方以消滅敵人」,於是史里芬計劃中選擇從一側包抄的戰法。史里芬計劃中在左翼的德法邊境部署較弱的兵力吸引法軍進攻,同時集重兵於右翼,將取道比利時,沿馬士河穿過比利時進入法國,沿瓦茲河流域進攻巴黎包抄法軍後方,企圖一舉殲滅法軍主力。史里芬計劃全然不顧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五個大國簽訂了條約保證比利時的中立地位,不容許比利時的中立成為德國進攻法國的障礙,德國堅信比利時弱小的軍隊不會以武力反抗。史里芬計劃中預計英國因德國入侵比利時而參戰,所以其右翼延展到法國里爾附近,其強大的右翼將在英軍參戰產生影響前迅速將法軍殲滅。為了彌補在右翼展開最大的兵力而現役軍隊不足之虞,史里芬決定在前線使用預備役軍人,能迅速取得勝過法軍的優勢。

史里芬計劃全圖

在東線,史里芬計劃利用東普魯士的防禦工事與地形以及鐵路網以比較少的兵力以防俄國入侵,史里芬計劃首先集中有限兵力選擇最佳機會先打擊首先接觸的一路俄軍,然後用最快速度轉移到另一條戰線,直到德軍在西線擊敗法國後調配軍隊回師東線迎擊俄國之進犯。

史里芬計劃影響深遠,不僅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德軍東西兩線的部署以及進攻法國的計劃,而且也影響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在西線進攻法國計劃的制定。

實施

[編輯]

在一次大戰發生後,德國總參謀長毛奇(俗稱小毛奇)便立即施行史里芬計劃,但是謹慎的小毛奇一方面顧忌德、法邊境的兵力不足以抵抗法國進攻,另一方面擔心東線對俄國兵力不足,由於自從日俄戰爭之後俄羅斯現代化程度得到了巨大進步。實踐當中無法像史里芬計劃中設想的儘可能集中兵力於西線的右翼用於包抄法軍。

德國之精銳部隊開始進攻法國時,其參謀部卻開始發現史里芬計劃實施時有一弊病——忽視英國的存在及影響。由於此計劃需要經過比利時去攻擊法國,而比利時的地理位置對於英國的國防來說是非常重要。英國害怕當德意志帝國把比利時佔領後,會很容易渡過英吉利海峽攻擊英國,加上1907年的三國協約早已簽訂,英國便派遠征軍以協助法國。而該計劃設想英國遠征軍的人數最多不超過十萬人,並且英國會因遠征軍在設想中的西線戰役中與法軍一起被德軍全殲而被迫退出戰爭。

另外,當時的戰爭技術水準使得防守優於攻擊,於是進攻的一方頂多只能贏取若干土地,卻無法迫使任何敵對的強國退出戰爭,甚至連比利時也奈何不了,所以德國在比利時浪費了一段時間,因而當德國攻佔比利時後,法國已經完成總動員令,加上外力的幫助,法國未被迅速擊潰,而此時俄國鐵路系統已較計劃制定時完善,總動員令亦已完成,故史里芬計劃完全失敗。史里芬計劃失敗的另一原因是右翼軍力的減少,原先計劃中左翼的魯普雷希特軍團應堅守防線,不該出擊。還有一個因素,在沒有機械化的一戰時期,右翼大迂迴的步兵長途行進後,到達巴黎附近時已經疲憊不堪,戰鬥力大減,法軍正是趁此反攻,也是擊敗德軍的一個契機。

參見

[編輯]

參考

[編輯]
  • Cohn, Cpt. Douglas A., USA (ret.), "Jackson's Valley Campaign with Maps from The West Point Atlas of American Wars." American Publishing Co., 1986.
  • Foley, Robert Alfred von Schlieffen's Military Writings. London: Frank Cass, 2003.
  • Foley, Robert T. "The Real Schlieffen Plan", War in History, Vol. 13, Issue 1. (2006), pp. 91–115.
  • Fromkin, David, Europe's Last Summer: Who Started the Great War in 1914? New York: Vintage Books, 2004. ISBN 0375-72575-X
  • Sebastian HAFFNER "VON BISMARCK ZU HITLER EIN ROCKBLICK"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