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德蒙·哈雷
愛德蒙·哈雷 Edmond Halley | |
---|---|
出生 | 英格蘭王國倫敦肖迪奇 | 1656年11月8日
逝世 | 1742年1月14日 大不列顛王國倫敦 | (85歲)
居住地 | 英格蘭 |
國籍 | 英格蘭王國 大不列顛王國 |
母校 | 牛津大學 |
知名於 | 計算出哈雷彗星的公轉軌道及回歸 |
科學生涯 | |
研究領域 | 物理學、數學、天文學、氣象學和地質物理學 |
機構 | 英國皇家學會、牛津大學、格林尼治天文台 |
愛德蒙·哈雷(英語:Edmond Halley/ˈɛdmənd ˈhæli/[1][2],1656年11月8日—1742年1月14日),英國天文學家、地理學家、數學家、氣象學家和物理學家,曾計算出哈雷彗星的公轉軌道,並預測該天體將再度回歸,另外,第一位以運用科學繪製地磁偏角的製圖家。他也是第二任英國格林威治天文台台長,繼承天文學家約翰·弗蘭斯蒂德。
生平
[編輯]哈雷出生於倫敦肖迪奇一個富有家庭,他的父親來自德比郡,是一個富裕的肥皂製造商。哈雷年幼時對於數學就很感興趣,後來進入聖保祿學校讀書。1673年他赴達牛津,進入牛津大學皇后學院就讀,他在畢業前就發表了關於太陽系和太陽黑子的研究論文。
愛德蒙·哈雷在1676年離開牛津,他首先拜訪了南大西洋上的聖赫勒拿島,並在那裏研究南天星空[3]。他在當地觀察到水星凌日,並意識到可以用類似的金星凌日來確定太陽系的絕對規模[4]。1678年5月,他返回英國。在接下來的一年,他代表英國皇家學會前往但澤(格但斯克)。此後他發表了包含341顆南天恆星的詳細數據的《南天星表》,因為這份星表加上附屬的星圖,他獲得了與第谷·布拉赫同樣崇高的聲譽。他被授予牛津碩士學位,並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
愛德蒙·哈雷於1686年發表了關於他的第二篇論文,這篇論文的內容是信風和季雨。他確定太陽的熱能是大氣層運動的動力,還建立了氣壓與高度之間的關係。
1682年,愛德蒙·哈雷與瑪麗·圖克結婚,並在伊斯林頓定居。在大多數時間裏,他持續觀察月球,但也對引力感興趣。他試圖證明開普勒定律。1684年8月,他去劍橋與艾薩克·牛頓討論這個問題,牛頓稱已在一篇論文中解決了這個問題,但沒有發表。哈雷要求看這篇論文,卻找不到了。他說服牛頓再寫一篇,於是牛頓用兩年時間寫成了自己最偉大的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皇家學會最初承諾會付錢出版該書,但書寫成之後反悔,認為該書賣不出去,會讓學會承受太大的經濟損失。哈雷只好自己出錢出版該書。1691年,哈雷製作了一個潛水鐘[5]。哈雷和五個同事利用潛水鐘,下降至60英尺深的泰晤士河中,並停留了一個半小時之久。因為這種潛水鐘非常沉重,很少用在打撈工作中,但是他仍然持續改進它的設計[6][5] 。
1691年,哈雷申請牛津大學擔任薩維爾天文學教授,但是由於他支持無神論,遭到坎特伯雷大主教約翰·蒂洛森和艾德偉·斯蒂林弗利主教反對。後來數學家大衛·格雷戈里獲得該職務,並獲得艾薩克·牛頓的支持[7]。
1692年,哈雷提出了地球空洞說的構想,認為外殼約500英里(800公里)厚,內部由兩個同心殼層和核心構成,直徑分別是金星、火星和水星的大小[8] 。他認為大氣壓力促使這些殼層互相分離,每個殼層都有自己的磁極,每個球體以不同的速度旋轉。哈雷猜想每一個殼層區域內都有大氣,也都是明亮的,並推測極光是內部氣體外洩造成的[9]。
1693年,哈雷發表了一篇關於人壽保險的文章。他基於一個德國小城的完整數據紀錄,來分析死亡年齡。這篇文章為英國政府出售人壽保險提供了一個堅實的基礎,因為這樣一來英國政府才能確定一個合理的價格。哈雷的這篇文章對保險統計科學有深刻的影響。約翰·格朗特隨後推廣了他的研究工作,該成就現在被視為人口學史上的一件大事。
1698年,他受命擔任一艘探險船的船長,目的是研究地球的磁場。後來因為部下反抗,愛德蒙·哈雷於1699年7月被迫回到英國[10] 。愛德蒙·哈雷在1699年9月再次大西洋的航行。他一共花了兩年的時間在大西洋上從北緯52度一直航行到南緯52度。1701年,依據英國皇家海軍帕拉莫爾號航行紀錄,繪製《太平洋與大西洋磁極航線圖》,是首次以等值線表示磁偏角的航海圖。
1703年11月愛德蒙·哈雷被任命為牛津大學的薩維爾幾何學教授。1705年,愛德蒙·哈雷發表論文,指出1456年、1531年、1607年和1682年出現的彗星其實是同一顆彗星,並預言這顆彗星將於1758年重返。當這顆彗星於1758年重返後被命名為哈雷彗星,而這時哈雷已經去世17年了。
1706年,哈雷已經學會了阿拉伯語,完成了愛德華·伯納德展開的阿波羅尼奧斯翻譯工作[11]。1710年,他獲得了名譽法學博士的學位。
1716年,哈雷提議使用詹姆斯·格雷葛里在《光學進展》(類似格里望遠鏡的設計)描述的方法,利用金星凌日來精確測量地球和太陽的距離。1718年,他通過比較自己的天體測量數據和古希臘的數據發現了恆星自行運動現象[12]。他認為大角星和天狼星在1800年內有顯著的移動。
1720年,哈雷繼約翰·弗蘭斯蒂德被命名為皇家天文學家,直到1742年逝世前,他都擔任該職位。愛德蒙·哈雷被葬在倫敦東南的聖瑪格麗特教堂。
紀念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Jones, Daniel; Gimson, Alfred C. Everyman's English Pronunciation Dictionary. Everyman's Reference Library 14. London: J. M. Dent & Sons. 1977 [1917]. ISBN 0-460-03029-9.
- ^ Kenyon, John S.; Knott, Thomas A. A Pronouncing Dictionary of American English. Springfield, MA: Merriam-Webster Inc. 1953. ISBN 0-87779-047-7.
- ^ Ian Ridpath. Edmond Halley's southern star catalogue. [2012-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8).
- ^ Jeremiah Horrocks, William Crabtree, and the Lancashire observations of the transit of Venus of 1639, Allan Chapman 2004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oi:10.1017/S1743921305001225]
- ^ 5.0 5.1 Edmonds, Carl; Lowry, C; Pennefather, John. History of diving.. South Pacific Underwater Medicine Society Journal. [2009-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14).
- ^ History: Edmond Halley. London Diving Chamber. [2006-1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8-11).
- ^ Derek Gjertsen, The Newton Handbook, ISBN 978-0-7102-0279-6, pg 250
- ^ Halley, E. An account of the cause of the change of the variation of the magnetic needle; with an hyphothesis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internal parts of the earth.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1692, 16 (179–191): 563–578. doi:10.1098/rstl.1686.0107.
- ^ Carroll, Robert Todd. hollow Earth. The Skeptic's Dictionary. 2006-02-13 [2006-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18).
- ^ Halley, Edmond. The Three Voyages of Edmond Halley in the Paramore, 1698-1701. UK: Hakluyt Society. 1982: 129–131. ISBN 0-904180-02-6.
- ^ M.B. Hall, 'Arabick Learning in the Correspondence of the Royal Society, 1660-1677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Arabick' Interest of the Natural Philosophers in 17th-Century England, p.154
- ^ Holberg, JB. Sirius:Brightest Diamond in the Night Sky. Chichester, UK: Praxis Publishing. 2007: 41–42. ISBN 0-387-48941-X.
相關文獻
[編輯]- Armitage, Angus. Edmond Halley. London: Nelson. 1966.
- Coley, Noel. Halley and Post-Restoration Science. History Today. 1986, 36 (September): 10–16 [2012-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02).
- Cook, Alan H. Edmond Halley: Charting the Heavens and the Sea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8.
- Ronan, Colin A. Edmond Halley, Genius in Eclipse. Garden City, New York: Doubleday and Company. 1969.
- Seyour, Ian. Edmond Halley - explorer. History Today. 1996, 46 (June): 39–44 [2012-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12).
- Sarah Irving. Natural science and the origins of the British empire (London,1704), 92–93. A collection of voyages and travels. 2008, 3 (June): 92–93.
外部連結
[編輯]- Edmond Halley Biography (SEDS)
- A Halley Odyssey
- The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London) has several portraits of Halley: Search the collectio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Halley, Edmond, An Estimate of the Degrees of the Mortality of Mankind (169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Material on Halley's life table for Breslau on the Life & Work of Statisticians site: Halley, Edmond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Halley, Edmund, Considerations on the Changes of the Latitudes of Some of the Principal Fixed Stars (171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Reprinted in R. G. Aitken, Edmund Halley and Stellar Proper Motions (1942)
- Halley, Edmund, A Synopsis of the Astronomy of Comets (171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nnexed on pages 881 to 905 of volume 2 of The Elements of Astronomy by David Gregory
- 約翰·J·奧康納; 埃德蒙·F·羅伯遜, Halley, MacTutor數學史檔案 (英語)
- Online catalogue of Halley's working papers (part of the Royal Greenwich Observatory Archives held at Cambridge University Librar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官銜 | ||||
---|---|---|---|---|
大英帝國 | ||||
大英帝國大臣 | ||||
前任: 約翰·弗蘭斯蒂德 |
大英帝國皇家天文學家 第二任 1720年—1742年 |
繼任: 詹姆士·布萊德雷 | ||
牛津大學教授 | ||||
前任: 約翰·沃利斯 |
牛津大學薩維爾幾何學教授 第四任 1704年—1742年 |
繼任: 納撒尼爾·伯利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