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張玉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張玉
大明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榮國公
爵位追贈榮國公,後加封河間王
籍貫河南祥符縣(今開封市
族裔漢族
字號字世美
諡號忠顯,後改諡忠武
出生至正三年(1343年)
河南祥符縣(今開封市
逝世建文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401年1月9日)
山東東昌府
親屬張天佑(父)
王慧明(妻)
張輔張輗張軏(子)、張信(從子)
昭懿貴妃(女)
張忠、張懋張瑾(孫)
張敬妃(孫女)
張瑄、張斌(姪孫)
張傑、張銘(曾孫)
張崙(玄孫)、張溶(六世孫)
張元功張元德(七世孫)
張維賢(八世孫)、張之極(九世孫)
張世澤(十世孫)
經歷
  • 元樞密知院(?- 洪武十八年)
  • 濟南衛副千戶、明威將軍安慶衛指揮僉事(洪武二十一年 - 洪武二十四年)
  • 燕山左護衛(洪武二十四年 - 洪武二十六年)
  • 都指揮同知(洪武二十七年 - 建文二年)
  • 追封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榮國公(洪武三十五年)
  • 追封河間王(洪熙元年)

張玉(1343年—1401年),世美河南祥符(今開封市)人,明朝軍事人物,靖難之役將領。諡號忠武

張玉隨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其中多立有戰功,後於東昌之戰中戰死。朱棣稱帝後,以為靖難第一功臣,追贈為榮國公,謚忠顯。明仁宗加封為河間王,改謚忠武,與朱能王真姚廣孝等靖難功臣同享成祖廟廷。

生平

[編輯]

早年經歷

[編輯]

張玉曾於元朝做官,任樞密知院,元朝滅亡後,隨元廷逃往漠北。洪武十八年(1385年)投降明朝。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於捕魚兒海之戰中立有戰功,因功授濟南衛副千戶,遷安慶衛指揮僉事。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張玉隨藍玉征討遠順、散毛諸洞。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張玉驅逐犯境元軍,一直追擊到鴉寒山,調燕山左護衛。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隨從燕王朱棣出塞漠北,征黑松林。因作戰驍勇及擅長出謀畫策而為朱棣所親信[1][2]

靖難之役

[編輯]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靖難為題,起兵造反,張玉率兵奪取燕京九門,三天內控制北平城[3]。燕軍南下時,朱棣又採用張玉的計策,命朱能東攻薊州,殺死守將馬宣,又迫降遵化。後來,張玉奪取永平密雲,將所獲精銳充實軍中,升任都指揮僉事。八月,擔任燕軍前鋒,領兵於半夜襲擊雄縣,時值中秋節,南軍部隊因過節而城防鬆懈,遂破雄縣城。張玉又在月漾橋設伏,生擒前來援救的潘忠、楊松,奪取鄚州[4]

不久,張玉親率輕騎窺探耿炳文的軍營,返回後對朱棣道:「敵軍紀律渙散,應當迅速進擊。」朱棣遂率軍西進。到達無極後,眾將都認為南軍兵強,建議駐軍新樂。張玉說:「他們兵馬雖多,但都是新兵。我軍乘勝直趨真定,一定能攻克它。」朱棣喜道:「我倚仗張玉便足以成就大事。」次日,朱棣率軍抵達真定,與張玉、譚淵夾擊南軍,大破耿炳文,生擒左副將軍李堅、右副將軍寧忠、都督顧成,斬首三萬級[5]。不久,張玉又擊敗安陸侯吳傑,燕軍軍威大振。九月初,江陰侯吳高率遼東軍攻打永平,曹國公李景隆也率軍攻打北平。朱棣與張玉定計,先援救永平。這時,吳高已撤軍而走。張玉便隨朱棣前往大寧,並在兩個時辰之內攻破大寧,斬殺都指揮朱鑒,生擒都指揮房寬[6]。十月十九日,朱棣於會州整編軍隊,分立五軍(中前左右後),張玉將領中軍,為五軍之首[7]。此時,李景隆率部圍困北平。朱棣便班師返回,在鄭村壩大破李景隆,趁勝抵達北平城下。北平守軍也鼓譟殺出,內外夾攻,南軍潰敗[8][9]

建文二年(1400年),張玉隨朱棣攻破廣昌蔚州大同。這時,李景隆收集敗軍,再次來攻。張玉道:「兵貴神速,請讓我屯軍白溝河,以逸待勞。」他駐紮在河上三日,並以精騎出擊,再次大敗李景隆。五月,張玉奪取德州,追擊南軍至濟南。但是圍城三個月,仍舊不能破城,只得撤軍而回。十月,張玉攻破滄州,生擒徐凱[10]。十二月,燕軍攻東昌,與盛庸相遇[11]。當時,盛庸背城列陣。朱棣衝擊南軍左翼,後又沖其中堅,結果被盛庸重重包圍。張玉、朱能分別率兵相救,朱棣與朱能會合,乘機突圍而出。張玉不知朱棣已被救出,仍在陣中衝殺,最終力竭而死,時年五十八歲[12][13]

東昌之戰,燕軍大敗,眾將叩頭請罪,朱棣說:「勝負常事,不足計,恨失玉耳。艱難之際,失吾良輔。」說完痛哭失聲,不能自已。眾將皆泣[14]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朱棣在金陵稱帝追贈張玉為都指揮同知。九月,追贈榮國公,忠顯洪熙元年(年)三月,明仁宗加封河間王,改謚忠武,並得與東平王朱能、金鄉侯王真、榮國公姚廣孝並侑享成祖廟廷[15]

家庭

[編輯]

[編輯]
  • 長子張輔,字文弼,封英國公,追封定興王。於正統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變中陣亡,享年七十五歲,諡號忠烈。
  • 次子張輗,封文安伯,天順六年(1462年)死,諡號忠僖[16]
  • 三子張軏,封太平侯,天順二年(1458年)死,追贈裕國公,謚號勇襄[17]
  • 從子張信,世襲錦衣衛指揮同知。

[編輯]
  • 張氏,即昭懿貴妃。永樂七年(1409年)二月,被冊封為明成祖朱棣之貴妃。

延伸閱讀

[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國朝獻徵錄·卷之五》,出自焦竑國朝獻徵錄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明史卷一百四十五》,出自《明史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新元史/卷165》,出自柯劭忞新元史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明史》(卷145):「張玉,字世美,祥符人。仕元為樞密知院。元亡,從走漠北。洪武十八年來歸。從大軍出塞,至捕魚兒海,以功授濟南衛副千戶,遷安慶衛指揮僉事。又從征遠順、散毛諸洞。北逐元人之擾邊者,至鴉寒山還,調燕山左護衛。從燕王出塞,至黑松林。又從征野人諸部。以驍果善謀畫為王所親任。」
  2. ^ 楊士奇《河間忠武王張公神道碑銘》:「王初仕元為樞密知院,已而灼知天命。洪武乙丑,自拔來 歸我太祖高皇帝,禮遇甚厚,王感奮思效。戊辰,從征捕魚海子、喀爾喀之地,以功授濟南衛副千戶,又從富勒呼特穆爾至延安 延川還,升明威將軍安慶衛指揮僉事。庚午,從征永順散毛諸 洞。辛未,逐北部之侵邊者,至雅哈山而還,調燕山左護衛。癸酉,追奔至黑松林。甲戌,征野人等處,升都指揮同知。」
  3. ^ 明太宗實錄》(卷2):「是夜,玉等攻九門,黎明已克其八,惟西直門未下。上令指揮唐雲解甲騎馬,導從如平時,過西直門,見闘者,呵之曰:「汝眾喧閧,欲何為者?誰令爾為此不義,是自取殺身耳。」眾聞雲言,皆散,乃盡克九門,遂下令安集城中,人民安堵,諸司官吏視事如故。北平都指揮使俞填走居庸關,馬瑄走薊州,宋忠率兵至居庸關,知事不齊,退保懷來,留俞填守居庸。」
  4. ^ 明史》(卷145):「建文元年,成祖起兵。玉帥眾奪北平九門,撫諭城內外,三日而定。師將南,玉獻計,遣朱能東攻薊州,殺馬宣,降遵化。分兵下永平、密雲,皆致其精甲以益師。擢都指揮僉事。是時朝廷遣大兵討燕:都督徐凱軍河間;潘忠、楊松軍鄚州;長興侯耿炳文以三十萬眾軍真定。玉進說曰:「潘、楊勇而無謀,可襲而俘也。」成祖命玉將親兵為前鋒,抵樓桑。值中秋,南軍方宴會。夜半,疾馳破雄縣。忠、松來援,邀擊於月漾橋,生擒之。遂克鄚州。」
  5. ^ 國朝獻徵錄》(卷5):「玉自請往覘,還言:「軍無紀律,不足慮也。若逕趨彼,雖眾新集,我軍乘其未備,一鼓可破也。」上曰:「然。」明日,遂抵?定接戰。炳文大敗,俘其左副將軍李堅、右副將軍甯忠及都督顧成等,斬首三萬餘級。」
  6. ^ 明史》(卷145):「自以輕騎覘炳文軍。還言:「軍無紀律,其上有敗氣,宜急擊。」成祖遂引兵西,至無極,顧諸將謀所向。諸將以南軍盛,請屯新樂。玉曰:「彼雖眾,皆新集。我軍乘勝徑趨真定,破之必矣。」成祖喜曰:「吾倚玉足濟大事!」明日抵真定,大破炳文軍,獲副將李堅、寧忠,都督顧成等,斬首三萬。復敗安陸侯吳傑軍。燕兵由是大振。江陰侯吳高以遼東兵圍永平。曹國公李景隆引數十萬眾將攻北平。成祖與玉謀,先援永平。至則高遁走,玉追斬甚眾。遂從間道襲大寧,拔其眾而還,次會州。」
  7. ^ 明太宗實錄》(卷4):「乙卯,我軍至會州,命張玉將中軍,鄭亨、何壽充中軍左、右副將;朱能將左軍,朱榮、李浚充左軍左、右副將;李彬將右軍,徐理、孟善充右軍左、右副將;徐忠將前軍,陳文、吳達充前軍左、右副將;房寬將後軍,和允中、毛整充後軍左、右副將;以大寧歸附之眾分隸各軍。丁巳,師入松亭關。」
  8. ^ 明史》(卷145):「初立五軍,以玉將中軍。時李景隆已圍北平,成祖旋師,大戰於鄭村壩,景隆敗。成祖乘勝抵城下。城中兵鼓譟出,內外夾攻,南軍大潰。」
  9. ^ 《河間忠武王張公神道碑銘》:「永平馳報,江陰侯吳高等以遼東兵攻圍城急,又諜報曹國公李景隆引兵數十萬將攻北平城。上與王謀,先拔永平,既至,高等望風棄輜重遁,王從上追之,斬獲甚眾。王言:「大寧去此不遠,請移軍襲之,可免後顧。」從之。王言大寧去此不遠,請移兵襲之,可免後顧之憂。從之,遂從大寧,自辰至午,城破,斬其都指揮朱鑒,執都指揮房寬,下令安撫城中,頃刻而定。」
  10. ^ 國朝獻徵錄》(卷5):「無何,景隆收潰散卒,號百萬,且復至。玉曰:「兵貴神速,先事者勝,請往駐白溝河以待。」後三日,景隆果至。玉擊之,斬馘無筭,景隆退保濟南。玉乘勝追躡,圍其城,既而解圍,攻滄州,獲其大將徐凱。」
  11. ^ 明史》(卷145):「明年從攻廣昌、蔚州、大同。諜報景隆收潰卒,號百萬,且復至。玉曰:「兵貴神速,請先據白溝河,以逸待勞。」駐河上三日,景隆至。以精騎馳擊,復大敗之。進拔德州,追奔至濟南,圍其城三月,解圍還。尋再出,破滄州,擒徐凱。進攻東昌,與盛庸軍遇。」
  12. ^ 明史》(卷145):「成祖以數十騎繞出其後。庸圍之數重,成祖奮擊得出。玉不知成祖所在,突入陣中力戰,格殺數十人,被創死。年五十八。」
  13. ^ 明通鑑》(卷12):「燕王直前薄庸軍左翼,不動;復衝中堅,庸開陣縱王入,圍之數重。燕將朱能率番騎來救,王乘間突圍出。而燕軍為火器所傷甚眾,大將張玉死於陣。會平安至,與庸合兵。丙辰,又戰,復大敗之,前後斬馘數萬人。燕師遂北奔,庸等趣兵追之,復擊殺無算。」
  14. ^ 明史》(卷145):「燕兵起,轉斗三年,鋒銳甚。至是失大將,一軍奪氣。師還北平,諸將叩頭請罪。成祖曰:「勝負常事,不足計,恨失玉耳。艱難之際,失吾良輔。」因泣下不能止,諸將皆泣。其後譚淵沒於夾河,王真沒於淝河,雖悼惜,不如玉也。」
  15. ^ 明史》(卷145):「建文四年六月,成祖稱帝,贈玉都指揮同知。九月甲申,追贈榮國公,諡忠顯。洪熙元年三月,加封河間王,改諡忠武,與東平王朱能、金鄉侯王真、榮國公姚廣孝並侑享成祖廟廷。
  16. ^ 明史》(卷145):「,以功臣子為神策衛指揮使。正統五年,英國公輔訴輗毆守墳者,斥及先臣,詞多悖慢。帝命錦衣衛鞫實,錮之,尋釋。三遷至中府右都督,領宿衛。景泰三年加太子太保。英宗復位,以軏迎立功,並封輗文安伯,食祿千二百石。天順六年卒。贈侯,謚忠僖。子斌嗣,坐詛咒,奪爵。」
  17. ^ 明史》(卷145):「軏,永樂中入宿衛,為錦衣衛指揮僉事。從宣宗征高煦,又從成國公朱勇出塞至氈帽山。正統十三年,以副總兵征麓川。還,討貴州叛苗。積功為前府右都督,總京營兵。景泰二年,坐驕淫不道下獄,尋釋。景帝不豫,與石亨、曹吉祥迎上皇於南城。封太平侯,食祿二千石。于謙、王文、範廣之死,軏有力焉。納賄亂政,亞於亨。天順二年卒,贈裕國公,謚勇襄。子瑾嗣。成化元年,革「奪門」功,奪侯,授指揮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