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帕蘭加琥珀博物館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帕蘭加琥珀博物館
Palangos gintaro muziejus
博物館位於蒂希基維茨宮
成立1963年,​62年前​(1963
地址立陶宛帕蘭加
坐標55°54′25″N 21°03′21″E / 55.906944°N 21.055833°E / 55.906944; 21.055833
類型美術館
重要藏品太陽石
所有者立陶宛美術館
網站https://www.lndm.lt/pgm/
地圖
地圖

帕蘭加琥珀博物館立陶宛語Palangos gintaro muziejus)是位於立陶宛波羅的海沿岸城市帕蘭加博物館,是立陶宛美術館的分館之一,坐落於蒂希基維茨宮,被帕蘭加植物園環繞。這個博物館收藏有約2萬8千塊琥珀,其中約1萬5千塊琥珀內藏有昆蟲、蜘蛛或植物化石。[1]博物館將4500件琥珀公開展示,多數是藝術品或珠寶。[2]

歷史與背景

[編輯]

自史前時代以來,波羅的海沿岸的琥珀一直是歐亞大陸貿易的來源(參見琥珀之路)。19世紀在附近朱德克蘭特英語Juodkrantė發現了由琥珀製成的新石器時代文物,不幸的是這些文物在20世紀遺失了。[3]立陶宛神話、民間傳說和藝術都長期與琥珀密切關聯,茱萊蒂與卡斯泰提斯英語Jūratė and Kastytis傳說描述波羅的海海底有一座琥珀宮殿,被雷神伯庫納斯打碎,據說宮殿的碎片是附近海灘上被海水沖刷上來的琥珀來源。[2]

17世紀,帕蘭加出現了琥珀工坊,在布魯日呂貝克格但斯克柯尼斯堡出現了開發琥珀的行會;到18世紀末,帕蘭加是俄羅斯帝國琥珀產業的中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帕蘭加每年加工逾2000公斤的琥珀原石。[2]

1897年羅塞尼亞-立陶宛貴族季斯基耶維奇家族英語Tyszkiewicz family成員菲力克斯·季斯基耶維奇(Feliks Tyszkiewicz)在現今博物館所在地興建了一座新文藝復興建築風格的宮殿[4]由德國建築師弗朗茨·海因里希·施韋滕英語Franz Heinrich Schwechten設計,在一戰二戰後年久失修。[5]

1957年根據建築師阿爾弗雷達斯·布魯索卡斯(Alfredas Brusokas)的修復計劃對這座宮殿進行了修復。[6]1963年,成為立陶宛美術館的琥珀博物館對外開放,公開展示了約480件藏品;1970年8月13日這邊累計接待達到100萬名遊客。[7]1990年併入立陶宛藝術博物館,並繼續擴建。[8]

展覽

[編輯]
在博物館展出的歐洲最大琥珀展品之一,被稱呼為太陽石或琥珀太陽

對外開放的展區有15個場所,約750平方米,與宮殿相連的小教堂設有臨時展覽。博物館按主題區分為琥珀與科學和琥珀與文化和藝術。[2]

一樓專門展示琥珀的構造和形成。約40至45萬年前的始新世芬諾斯堪底亞的三角洲流入河底的沉積物形成琥珀。[2]舉例說明樹脂透過微生物、氧化還原反應聚合轉化成琥珀的過程。

博物館收藏了歐洲的巨大琥珀標本「太陽石」,大小為210x190x150毫米,重3526公克,曾兩度被盜。[9]

文化和藝術展品包括一個15世紀的戒指、一個16世紀的十字架和過去四個世紀的琥珀首飾[2]還有一些玫瑰經念珠、煙嘴和裝飾盒。考古學家重建了新石器時代丟失的琥珀文物。由立陶宛藝術家霍斯塔斯·塔萊基斯(Horstas Taleikis)、狄奧尼薩斯·瓦卡利斯(Dionyzas Varkalis)、喬納斯·烏爾博納斯(Jonas Urbonas)和其他人的作品成為了精選的現代琥珀作品系列的展品。[10]

植物園

[編輯]
春天的比盧塔山,推測是比盧塔英語Birutė大公夫人的墓地

博物館周圍的花園佔地約100公頃[3]是由法國景觀設計師和植物學愛德華·安德烈英語Édouard André和其子勒內·愛德華·安德烈(René Édouard André)設計,並由比利時園藝家巴森·德·庫隆(Buyssen de Coulon)協助。[3][11]根據歷史學家推估,最初包含約500種樹木和灌木叢,一些園藝來自柏林,現在植物園有約250種進口植物和370種本地植物;其中24種被列入立陶宛1992年公佈的瀕危物種名單。歐洲赤松歐洲雲杉因為適合在沙質和泥炭土壤中生長,因此數量較多。[3]

該公園設有薔薇屬園、溫室、圓形大廳、蛇女王埃格勒英語Eglė the Queen of Serpents雕像、納粹大屠殺紀念館、池塘和涼亭。每當夏季時這邊會舉辦音樂會和慶典。附近有一個古老樹木叢生的沙丘,被稱為碧露蒂山(Birutės kalnas),上面有一座建於1869年的聖佐治小教堂。[12]。傳說這個沙丘是立陶宛大公科斯圖提斯遇到他的妻子碧露蒂—一名異信仰女祭司的地方,推測她於1382年被埋葬於此;從那時起這邊一直是一個朝聖地點。[13]

參考資料

[編輯]
  1. ^ Places of interest. Palanga Amber Museum. [2007-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2. ^ 2.0 2.1 2.2 2.3 2.4 2.5 Palangos gintaro muziejus. Antanas Tranyzas: The Amber Museum of Palanga. [2007-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5-13). 
  3. ^ 3.0 3.1 3.2 3.3 Amber Museum. Palanga Botanical Garden. [2007-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6). 
  4. ^ Gediminas Griškevičius. Palangos pasakos prancūziškai ir... Lietuvos kūrimas. [2007-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2). 
  5. ^ Antanas Tranyzas. Gintaro muziejus: istorija, dabartis ir perspektyvos. [2007-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02). 
  6. ^ Places of interest. Palanga. [2007-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2-14). 
  7. ^ Palangos Gintaro muziejus. History of the Amber Museum. [2007-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8). 
  8. ^ Palanga Amber Museum. Museum's history. [2007-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8). 
  9. ^ Vakarų ekspresas. Theft of "The Sun Stone". [2007-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7). 
  10. ^ Palangos gintaro muziejus. Dailė. [2007-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31). 
  11. ^ Palanga Amber Museum. Museum. [2007-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7). 
  12. ^ Vykintas Vaitkevičius. Rašytiniai šaltiniai apie Birutės kalną. [2007-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3-11). 
  13. ^ Turizmo portalas. Birutės kalnas. [2007-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8).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