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流技術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3年5月6日) |
工作流(Workflow),是對工作流程及其各操作步驟之間業務規則的抽象、概括描述。工作流建模,即將工作流程中的工作如何前後組織在一起的邏輯和規則,在計算機中以恰當的模型表達並對其實施計算。工作流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為實現某個業務目標,利用計算機在多個參與者之間按某種預定規則自動傳遞文檔、信息或者任務。
工作流管理系統(WfMS)是處理工作流的電腦軟件系統,其主要功能是通過計算機技術的支持去定義、執行和管理工作流,協調工作流執行過程中工作之間以及群體成員之間的信息交互。工作流需要依靠工作流管理系統來實現。
工作流屬於計算機支持的協同工作(CSCW)的一部分。後者是普遍地研究一個群體如何在計算機的幫助下實現協同工作的。
歷史
[編輯]工作流技術發端於1970年代中期辦公自動化領域的研究工作,但工作流思想的出現還應該更早,1968年弗理茲·諾西克(Fritz Nordsieck)就已經清楚地表達了利用信息技術實現工作流程自動化的想法。1970年代與工作流有關的研究工作包括: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學院的邁可·D·吉斯曼(Michael D. Zisman)開發的原型系統SCOOP,施樂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的克萊倫斯·A·艾里斯(Clarence A. Ellis)和蓋瑞·J·納特(Gary J. Nutt)等人開發的OfficeTalk系列試驗系統,還有安納托爾·霍爾特(Anatol Holt)和保羅·卡鍚曼(Paul Cashman)開發的ARPANET上的「監控軟件故障報告」程序。SCOOP, Officetalk和安納托爾·霍爾特開發的系統都採用Petri網的某種變體進行流程建模。其中SCOOP和Officetalk系統,不但標誌着工作流技術的開始,而且也是最早的辦公自動化系統。
1970年代人們對工作流技術充滿着強烈樂觀情緒,研究者普遍相信新技術可以帶來辦公效率的巨大改善,然而這種期望最終還是落空了。人們觀察到這樣一種現象,一個成功的組織往往會在適當的時候創造性的打破標準的辦公流程;而工作流技術的引入使得人們只能死板的遵守固定的流程,最終導致辦公效率低和人們對技術的反感。1970年代工作流技術失敗的技術原因則包括:在辦公室使用個人計算機尚未被社會接受,網絡技術還不普遍,開發者還不了解群件技術的需求與缺陷。
含有工作流特徵的商用系統的開發始於1983年至1985年間,早期的商用系統主要來自於圖像處理領域和電子郵件領域。圖像處理許多時候需要流轉和跟蹤圖像,工作流恰好迎合這種需求;增強的電子郵件系統也採用了工作流的思想,把原來點對點的郵件流轉改進為依照某種流程來流轉。在這些早期的工作流系統中只有少數獲得了成功。
進入1990年代以後,相關的技術條件逐漸成熟,工作流系統的開發與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熱潮。據調查,截至1995年共有200多種軟件聲稱支持工作流管理或者擁有工作流特徵。工作流技術被應用於電訊業、軟件工程、製造業、金融業、銀行業、科學試驗、衛生保健領域、航運業和辦公自動化領域。
1993年8月,工作流技術標準化的工業組織-工作流管理聯盟(WfMC)成立。 1994年,工作流管理聯盟發佈了用於工作流管理系統之間互操作的工作流參考模型,並相繼制定了一系列工業標準。
關於工作流技術的學術研究也十分活躍,許多原型系統在實驗室里開發出來,人們從工作流模型、體系結構、事務、適應性、異常、安全、語言、形式化、正確性驗證、資源管理、開發過程等各方面對工作流技術進行探討,大量論文被撰寫出來。
儘管工作流技術取得了進步,但理論基礎的研究還很不夠。現有的工作流管理系統從功能、可靠性、健壯性上與數據庫管理系統無法相提並論。
進入2000年以後,隨着Web服務技術的興起,多個標準化組織制定了各自和工作流技術相關的Web服務標準,如XLANG,WSFL等。 2002年8月,IBM、微軟等企業聯合提交並發佈了BPEL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