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對於六四事件的反應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六四事件中的民主運動人士被中國共產黨鎮壓後,該事件被西方媒體廣泛報導[1]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受到了西方各國的政府和媒體的嚴厲譴責[2],其中批評來自歐洲、北美、澳洲、東亞和一些拉丁美洲國家。外交上,西方國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決裂,有些甚至考慮過與中華民國進行復交的行動[1]

眾多國家當中,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制度及立場相近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古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阿爾巴尼亞巴基斯坦等其他一些發展中國家的政府支持或同情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以武力進行鎮壓的行動[2];部分國家基於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系,對本次事件持觀望態度並保留立場,但都一致認為流血收場實屬殘忍[3]。歐美國家則普遍譴責此次事件,並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實施各方面的制裁,中斷各自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外交往來,但之後又逐漸恢復。只有伯利茲等少數國家徹底斷絕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外交關係並與中華民國建交(除伯利茲尚未復交以外,其餘斷交的國家後來均恢復了外交關係)。[來源請求]

當時在歐美、中東和亞洲的大批中國留學生都參與了許多城市的抗議活動,反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軍事鎮壓手段。[4]

中華人民共和國

[編輯]

1989年的六四事件過後,中國政府加大了對該事件相關信息流通的限制甚至完全封鎖其傳播,時至今日,除了一篇當局的簡短通稿,受中國政府管制的網站上基本搜索不到該事件的內容,相關書籍、雜誌等也被禁閱[5]。進入2000年後,由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帶來民眾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並使中國成為繼美國之後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以及軍事強國。國家實力的提升,使得對中國大陸民眾因經濟差距「投向西方的懷抱」的擔憂被銷解[6]:26,中國政府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合法性得以穩固。在此背景下,到2010年代時,中國社會對六四事件持否定態度的輿論觀點亦有普遍的支持[7],抑或輕蔑的稱之為「胡鬧」[8]。政府暴力鎮壓、結束運動的方式獲得認可。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相關報道中,六四清場時,政府使用坦克清場的方式甚至被認為是暴力鎮壓最為有效的手段[9]

事件期間

[編輯]

當時的學運除了在北京爆發外,全國各地也有不少示威。各地方政府態度不一,有打擊、有支持、也有沉默。當時中國媒體報道非常熱烈,不少媒體予以支持;人民日報新華社等記者甚至加入遊行,一些報紙因而被查封。隨着六四武力清場,各地學運戛然而止。

北京,6月4日清晨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英語新聞中報道解放軍開槍射擊學生和市民的新聞,並呼籲聽眾譴責武力鎮壓行動。[10][11]為此寫稿人吳曉鏞系被捕入獄近一年半,出獄後失業。當日的英語播音員陳原能事後亦遭到處分,被調離一線播音崗位。

此外,在6月4日至6月5日的中國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節目中,播音員杜憲張宏民薛飛李瑞英以沉重、有氣無力的神態進行播報。事後,杜憲和薛飛被調離該節目,而李瑞英、張宏民等人卻明哲保身地接受檢查。廣播電視部副部長謝文清因「支持動亂」、帶領中央電視台等部門工作人員示威遊行被撤職。

以上海為例。自6月4日清晨起,復旦、同濟、交大和華東師大等學生上街遊行,並在全市42個地段設路障攔截軍車;市政府在電視電台警告學生「不要以為政府軟弱可欺」。翌日,3萬多名學生上街堵塞122個交通道口,市區交通全部中斷,郊區企業不足三分之一人上班。[12]

這段期間,上海市人民政府與學生反覆地設路障、清路障。[13] 其中,6月6日晚上有六人在上海光新路道口攔截火車時被撞死,現場聚集3萬民眾。當時幾天民眾嘗試攔截火車,意欲攔下火車上去北京實質支援被武力鎮壓的北京學潮。光新路道口是京滬鐵路的必經道口,而事件發生前數天都沒有火車通過光新路道口;政府在現場派遣大量公安、消防幹警和武警維持秩序,並另有極多便衣混跡於民眾中。撞人火車司機被民眾指稱明知道口有大量民眾攔截,卻完全不作減速通過而惡意撞死攔截火車民眾。火車停下後該火車司機被隱藏在民眾中的便衣警察快速護送離開,進而發生有基於激憤民眾爬上火車,與公安對峙要求交出殺人兇手,後用打火機焚燒火車部分車廂事件,被燒火車為一列空車。[14] 7日,同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工業大學等校有學生在學校禮堂、教學樓設置靈堂,上海傳出戒嚴消息。[12]

上海用電量由6月3日的6,653萬度電降至6月7日的6,128萬度,二輕、冶金、紡織、儀表、船舶、航空、電氣等行業的997企業的職工缺勤遲到率為34.38%,12家企業全部停產,23家部分停工。6月8日,時任上海市長的朱鎔基發表電視講話,強調「上海不能亂」,並澄清絕不在上海戒嚴,他說:「很多同志要求我們動用武裝警察,甚至動用軍隊。我作為市長,在此鄭重聲明:市委、市政府從來沒有考慮過要使用軍隊,從來沒有打算實行『軍管』或『戒嚴』」,提出『穩定上海、穩定大局,堅持生產、保障生活』。9日,上海發動工人清除路障,同時6,000名學生在人民廣場舉行追悼會。參加者臂戴黑紗、抬着花圈、舉著校旗,有秩序地進入廣場;廣場不斷播出「北京慘案真相」。但隨着公安部門大舉緝捕學生,各地示威陸續終止。[12]

  • 上海世界經濟導報》在胡耀邦死後第4天(4月19日)召開編務會,認為悼詞應該帶有實質性內容而不是一般的哀悼。4月20日,上海市委宣傳部得知《世界經濟導報》將開辟專欄悼念前總書記胡耀邦,市委宣傳部長陳至立隨即告知市委書記江澤民。由於內容敏感,曾慶紅欽本立討論第439期《導報》清樣問題時,要欽本立刪節500字,主要是嚴家其戴晴等人的發言。當江澤民汪道涵硬壓軟勸要欽本立同意刪節時,卻發現十幾萬份報紙都已印好;400份已批發給報攤,還有大批報紙已送往北京。最後雖然追回兩萬份,但報紙的發行已經造成影響。4月26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後,江澤民召開市委書記緊急會議。同日,在有一萬四千名黨員參加的大型集會上,江澤民宣佈停止欽本立的領導職務,整頓《導報》。4月27日,江澤民派劉吉陳至立負責的「上海市委整頓領導小組」進駐《導報》。上海有很多學生參加了罷課。 [來源請求]
  • 6月4日清晨,成都武警天府廣場清場、驅趕靜坐學生,有人死傷。整個白天,大批軍警與數萬市民在市中心對峙,發生暴力衝突。市民向軍警扔石,軍警釋放催淚彈,並多次開槍示警。當時人民日報指,軍警入夜撤離後,有人打砸店鋪、搶劫人民商場及縱火,木結構的商場老建築被焚毀,還波及附近民居,鄰近的人民電影院也被焚毀;前往救火的消防隊被襲擊,消防車被燒毀。[12][15]
  • 長沙發生打砸搶事件。黃興路一帶的很多私營商戶被哄搶一空。[12]
  • 廣州連日進行的和平示威在接到北京的消息後演變為騷亂。政府出動軍警鎮壓遊行民眾,並發生大規模衝突,民間協助大批民運參與者從水路外逃。[12]

後續

[編輯]

1989年後中國政治相對穩定、經濟快速發展,中國的經濟水平以及人民生活水平從1990年至2012年產生了階梯式增長;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已經有6.63億的中國公民脫離了貧困線[16]。中國政府的合法性和正當性得到提升。與1988年出版、代表對中國和中華文明全面批判和全盤否定的《河殤》等書籍不同,1990年代後出版的《中國可以說不》、《中國不高興》等讚揚中國的書籍成為中國民族主義崛起的標誌。有研究者指出,進入21世紀後,中國社會已自主完成民族主義認知的構建[6]

2010年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認為中國政府的受信任度和合法性很高,從2007年的83%增加到2010年的87%[17]。研究還指出,有87%的中國人滿意他們的政府,74%的中國人認為他們的政府正走在一條正確的道路上。

進入2010年代後,中國大陸輿論中出現對六四事件持否定態度的觀點[7]。有作者[8]指出,在中國大陸對六四事件持否定觀點的人群中,甚至有當年事件中的民主派人士。這與2000年代諸多國家發生西方國家支持的「顏色革命」後陷入政局長期動盪的情況有關,更是出於中國時局動盪、國家分裂這一假設的擔憂。

2019年4月,時值六四事件三十周年之際。國際廣告公司「上奇廣告」巴西分公司「F/Nazca Saatchi & Saatchi」在Youtube發佈與六四事件相關的宣傳廣告《徠卡:獵手》,內容涉及六四事件標誌「坦克人」。廣告片發佈後,被認是廣告片委託人的徠卡相機在以中國大陸網友為主體的社交平台上受到立場截然相反的兩方評價。一方表達支持和對六四事件悼念;另一方則是批評和攻擊徠卡相機,視廣告片為徠卡相機對中國的「吃裏扒外」和政治攻擊,認為徠卡相機是「螳臂擋車」、不自量力[18]。6月香港反送中運動爆發,中國大陸輿論與香港嚴重對立。而在中國大陸民眾呼籲中央政府直接以武力鎮壓結束的呼聲中,即有人提議使用六四清場方式,出動坦克驅離,直接結束運動[9]

2023年10月24日,加拿大籍華裔歷史學者何曉清、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副教授何曉清簽證延期請求被拒,特首李家超於10月31日表示,「入境處根據既定程序處理,包括考慮是否構成保安風險」。[19]

世界各國

[編輯]

亞洲國家及地區

[編輯]
  •  中華民國李登輝於6月4日當晚發表聲明:「中共所採取毫無人性的做法,必將受到歷史的裁判,為抗議中共以武力鎮壓民主運動,登輝要以最沉痛的心情,代表中華民國政府和人民,呼籲全世界所有愛好自由,重視人權的國家與人士,對中共暴行給予最嚴厲的譴責,對大陸同胞給予一切可能的支援,並與中共作徹底的決裂。」國防部於當日下令「停休返防,全體國軍官兵迅速進入備戰部署。」[20]
行政院為支援民主運動也公佈了四項特別措施,其中包括:對放棄大陸護照(即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的在外國的留學生和學者發放中華民國護照;向這些留學生和學者提供學費和生活補助。時任行政院院長李煥與時任中國國民黨秘書長宋楚瑜、立委李勝峰、中國人權協會杭立武等人,在1989年6月7日於台北國父紀念館前獻上悼念[21]
在野民主進步黨林義雄等人:發起300個小時的絕食活動,支持中國學生民主運動,並為該黨在當年度的選舉造勢。
來自台灣四家唱片公司(飛碟滾石、可登、寶麗金)的一百多位歌手錄製了歌曲《歷史的傷口》。
  •  英屬香港:在北京宣佈戒嚴的第2日(1989年5月21日),立場親中共的文匯報以開天窗形式發表社論,刊登了「痛心疾首」四字,對香港社會產生巨大衝擊。 《文匯報》總編輯金堯如於事件後移民美國,退出中國共產黨。他堅決反對六四事件中的鎮壓行為,並多次演講,投入寫作的戰鬥生涯。金堯如於2004年1月18日在加州病逝時,八九民運學生領袖王丹等人發表唁電指出,他是因為六四事件天安門鎮壓而脫離中共陣營的。
大批香港人參與多場大遊行,並且在維多利亞公園舉行燭光晚會。1989年6月4日下午,20萬香港市民參加由支聯會跑馬地舉行的「黑色大靜坐」及遊行,途中人數提升至近百萬[22]。6月5日清晨,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及屬下分行出現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擠兌,一日內被提走50億港元。支聯會原訂8日舉行全港罷工、罷課和罷市,但6日當晚旺角鬧市出現混亂;教育署宣佈7日全港學校停課一天,同時行政局照會支聯會主席司徒華,取消罷工、罷課和罷市活動。港督衛奕信爵士形容流血事件是慘劇,感到震驚及悲哀。他同時認為,這個悲傷的時刻值得香港人反省。
香港民主派領袖、支聯會主席司徒華李柱銘因不滿中共血腥鎮壓民運而以「不為一個盡失人心的政府做事」為由一起退出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23][24][25][26]查良鏞鄺廣傑亦退出草委。香港民主派至此與中共決裂。
  •  葡屬澳門澳門總督文禮治發表聲明:「這刻我認為適宜發表的談話是:使用武力對付手無寸鐵的群眾是不可以接受的」。 6月5日,中國銀行澳門分行及屬下銀行出現首次擠兌,當天被提走3.3億港元。6月17日文禮治在回葡萄牙述職時稱,中葡聯合聲明不會受到中國局勢的影響,因為聯合聲明對兩個國家具有約束力,不管中國或葡國發生什麼情況,聯合聲明始終是對國家而非對個人具有約束力的文件。[27]
  •  北韓:6月6日,朝鮮中央通訊社表示:「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鎮壓暴亂」。6月11日和22日,《勞動新聞》發表文章譴責美國干涉別國內政。[28][29]8月11日北韓勞動黨中央委員、黨中央國際部長金容淳表示,北韓勞動黨和政府堅決支持中國黨和政府為制止動亂和平息暴亂所採取的措施。8月23日北韓勞動黨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政務院副總理鄭浚基今天說,北韓認為中國平息在北京發生的反革命暴亂是革命的、果斷的、正確的行動,並表示北韓堅決反對西方一些國家借中國平息反革命暴亂之機掀起反華浪潮。[30]8月30日北韓勞動黨中央政治局委員、黨中央書記許錟高度評價了中國堅決平息反革命暴亂的行動。[31]9月24日北韓勞動黨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金日成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中國共產主義者同人民一道,經過長期浴血奮戰,換來的革命果實。一些帝國主義者企圖利用各種手段顛覆中華人民共和國,但中國共產黨採取了果斷措施,恢復了社會秩序,迎來了建國40周年大慶。[32]《勞動新聞》10月1日發表題為《中國人民勝利前進的四十年》的社論說,在勝利平息反革命暴亂後,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進一步實行改革開放和貫徹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精神。北韓人民衷心祝願中國人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取得更大的成就。[33]10月6日北韓政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金永南在談到中國平息反革命暴亂一事時說,這一事件又一次有力地證明,任何力量都阻擋不了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高舉社會主義旗幟勝利前進的步伐。[34]10月13日北韓政務院總理延亨默強調,中國平息反革命暴亂充分顯示了中國共產黨的威力和生命力。[35]
  •  南韓:當時韓國與中華民國保持外交關係。6月5日,大韓民國外務部表示「事件表示關注」,並希望「局勢不致進一步惡化而能和平解決」[36]。6月19日外務部長官崔浩中韓語최호중說,儘管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局動盪,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尋求朝鮮半島局勢穩定的基本政策仍然不變;由於鄧小平和其他強硬派仍然掌權,預料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局將迅速穩定下來。崔浩中還表示,他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將繼續擴大同韓國的經濟和其他非政治性的接觸;雖然韓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外交關係,但是它們在擴大航空、航運、旅遊、漁業和合資企業等方面的接觸取得成功之後,正在談判互派貿易官員問題。[37]同時韓國中斷了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交談判達一年之久,直到1992年8月24日才建交
  •  日本:6月5日,內閣總理大臣宇野宗佑總理大臣官邸說:「我對戒嚴部隊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進行武力鎮壓造成重大傷亡一事不勝憂慮。期望局勢能平穩下來。」並從六日起指示三和銀行大和銀行住友銀行日本生命保險公司松下電器公司西武百貨三越公司等駐北京上海西安等地的辦事處人員回國,當天共1163人回國。6日,日本銀行協會聯合會宣佈凍結給中國的兩筆貸款,數額為1.45億美元。同日,在野黨派社會黨公明黨民社黨發表譴責聲明,7日,首相宇野指政府不能把槍口對準國民,並召見中國大使,轉達政府的嚴厲見解。下午,外務省指「中國政府行為從人道上來說是不能允許的。」同日,中國戒嚴部隊因向外交人員公寓開槍,3名日本使館人員住宅遭槍擊,外務省提出強烈抗議,當天有1774日人離京,同日官房長建議在北京的日本人避難,並實施兩項政策:「一、通過紅十字會提供藥品等緊急援助;二、延長在日中國留學生的簽證」。8日,通產省宣佈把中國劃為特殊國家,每宗貨物均需要取得批准方能出口。20日,日本政府宣佈凍結向中國提供的57億美元貸款,這個行動「等於暫停對中國的一切援助」。自同年9月11日起,日本外務省決定正式解除對日本遊客和公司職員的訪華限制。[38]1989年7月日本第15屆日本參議院議員通常選舉中,日本共產黨因此事導致形象下降,為此日本共產黨在當天發表聲明,批評中國損害社會主義民主[39]
  •  新加坡新加坡政府對中國事態表達了譴責:在這次事件裏,應該珍惜所有知識分子的生命。總理李光耀在內閣會議上發言,表示其對中國政府的舉措感到震驚以及非常難過[40]。另外,自翌日起,數以千計的新加坡人紛紛到中國銀行當地分行擠提
6月14日,新加坡第一副總理國防部長吳作棟說,新加坡與中國建交問題將按預定計劃進行。[41]6月15日吳作棟稱,儘管北京最近發生動亂,新加坡仍將繼續加強同中國的民間經濟聯繫。[42]
  •  印度:印度政府下令在其國家電視台中大幅度削減關於鎮壓事件的報導。總理拉吉夫·甘地表示,印度對中國的流血事件表示極度的「同情」。[43]7月6日 印度國大黨)總書記阿扎德表示,中國事態的發展是中國的內政,應由中國人民選擇他們自己的道路和未來。
  •  越南:6月8日,政府外交部發言人澄清,西方電台報導河內支持中國政府的行動「純屬捏造」。「這是中國的內政。發生這場流血事件是令人遺憾的。我們希望中國的局勢正常。」
  •  泰國總理差猜·春哈旺聲明:「對中國發生的事件表示遺憾。這是中國的內部事務,我們不考慮任何看法。」但他又說:「如果中國採取強硬路線的領導人居支配地位,就有可能使解決柬埔寨衝突的速度緩慢下來」。8日,泰國派專機撤回北京85名泰國公民,駐中國大使館只留10名官員。8月18日晚上泰國總理差猜·春哈旺說:「泰國同中國關係一直很密切。中國6月初平息動亂事件是中國的內政,泰國無意干預。」[44]10月20日披猜副總理表示,泰國一直認為,今年6月在北京發生的事情是中國的內政,外國無權干涉。
  •  馬來西亞:6月8日,首相馬哈迪·穆罕默德說:「我們無意干涉他們的內政。但是,我們對造成許多人死亡,尤其是造成許多青年死亡的戰鬥表示遺憾。」[45]21日外交部副部長阿都拉·法茲稱,馬來西亞對中國最近發生的動亂事件始終遵守不干涉他國內政的原則。[29]8月23日出席東盟國會組織第10屆會議的馬來西亞代表認為北京最近發生的事情純屬中國內政,馬來西亞不會進行干預。[46]
  •  巴基斯坦:巴基斯坦政府對中國平息反革命暴亂一事表示理解和同情。聯合國舉行制裁中國決議的大會上,巴國駐聯合國代表表示:「巴基斯坦國將一如既往堅定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主張,堅決反對聯合國公開干預成員國內政,特別是干涉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的中國事務。」巴基斯坦外交秘書胡馬雲·汗23日稱,他為北京局勢的恢復正常和他所訪問的地方形勢穩定而感到高興。[47]6月27日參議院主席瓦希姆·薩賈德說,巴基斯坦希望中國在沒有外來干涉的情況下解決自己的問題,並祝願中國政府為恢復全國的穩定所作的努力取得成功。6月28日巴基斯坦總理貝娜齊爾·布托表示,巴中兩國是患難與共的真摯朋友,巴中友誼能經受時間的考驗,她非常高興地看到中國形勢已恢復正常。7月8瓦西姆·薩賈德在記者招待會上說,他最近對中國的訪問非常成功。他說:「我們發現北京和中國其他地方的形勢是穩定的。」12月21日巴基斯坦總統伊沙克·汗說,巴理解和讚賞中國政府於今年6月堅決制止了在北京發生的反革命暴亂,維護了中國國內的政治穩定。
  •  印度尼西亞:6月8日,印尼政治及安全事務部長蘇多莫說:「儘管最近北京發生了政治動亂,印度尼西亞和中國關於關係正常化的會談將繼續下去」。12日國務部長穆迪約諾說,中國最近的形勢不會影響印尼和中國外交關係正常化的進程。[48]22日印度尼西亞外交部長阿里·阿拉塔斯稱,中國最近發生的事情不會影響印度尼西亞同中國關係正常化進程,「中國目前發生的事情,是中國的內政。中國有自己的考慮和自己的環境。我們希望這兩件事互不影響。」[49]8月22日國務部長穆迪約諾表示,任何障礙都不能阻擋中國印尼關係的正常化。
  •  菲律賓總統阿基諾夫人說:「我國對中國的政策依然如故。菲律賓駐北京大使館仍照常工作。我們下達的指示是,確保我國在那裏的公民安全並密切監視那裏的事態發展。」6月29日菲律賓外交部人士宣佈,政府將於1989年7月1日起取消關於不准菲律賓人去中國旅遊的禁令,菲航空公司將恢復飛往中國的航班。
  •  緬甸:緬甸政府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鎮壓暴動。緬甸國家治安建設委員會秘書欽紐6月13日代表該委員會主席蘇貌將軍,對中國政府在平息反革命暴亂中採取的立場表示理解和同情。[50]民主派全國民主聯盟領袖昂山素姬則譴責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殘暴鎮壓學生民主運動、譴責緬甸當局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51]
  •  蒙古國蒙古人民共和國政府對中國政府的做法表示遺憾。與此同時,蒙古許多改革派及民主派人士已經意識到中國軍事行動的國際反應,並選擇進行類似在東歐和蘇聯的民主變革。
  •  科威特:科威特政府表示理解中國政府為維護社會穩定所採取的措施。[52]10月1日《科威特時報》載文批評西方國家對中國實行經濟制裁併敦促它們重新審查對中國的政策。 文章說,西方國家不願對南非種族主義實行經濟制裁,而對中國採取這種作法絕不會給其自身帶來任何信譽。任何企圖否定中國對整個世界的正義和自由事業的貢獻的行為註定要失敗;西方新聞媒介對6月初中國發生的事情的報道是誇大其詞和不負責任的,這些報道中的猜測多於事實。[53]
  •  孟加拉:總統侯賽因·穆罕默德·艾爾沙德說,孟加拉一直在注視着中國事態的發展。他認為最近中國發生的事情純屬中國內政,不容外來干涉。他對中國結束動亂、迅速恢復正常生產表示讚賞,並稱孟加拉永遠是中國的朋友,希望兩國友好合作關係不斷發展。[54]8月23日馬赫穆德外長說,他很高興看到中國局勢恢復正常和穩定,相信在中國現在領導人的領導下,中國將進一步走向繁榮,孟中友誼將進一步發展。
  •  敘利亞:6月18日敘利亞總理馬哈茂德·祖埃比稱,「在中國發生的暴亂是由一小撮人煽動的。中國政府堅決予以制止是非常必要的。」他衷心希望中國局勢迅速恢復平靜。[55]9月1日敘利亞阿拉伯復興社會黨民族領導機構副總書記阿赫馬爾譴責一些西方國家對中國發動了一場歪曲宣傳運動,干涉中國內政,企圖利用暴亂分子推翻中國的社會主義政權。[56]9月22日沙雷外長表示,對今年6月中國成功地平息暴亂深感欣慰。敘利亞領導人對中國領導人為維護中國人民的利益所採取的措施完全理解。他指出,情況表明有些國家明目張胆地干涉了中國的內政。事實證明,學生首領的背後有外國勢力的插手,企圖達到改變中國社會制度的政治目的。[57]
  •  伊拉克:8月10日伊拉克全國委員會主席沙利赫·薩迪·馬赫迪表示,伊拉克對中國政府平息反革命暴亂的行動表示理解。[58]9月5日,伊拉克復興黨地區領導候補成員阿德南·薩勒曼認為,中國發生這些事情是正常的,現在暴露出來比較好。他對中國黨和中國政府採取有效措施平息暴亂表示理解。9月20日,伊拉克外交部次長扎哈維稱,伊拉克對中國平息反革命暴亂,重新恢復穩定感到欣慰。他說,伊拉克一貫反對利用人權問題來干涉別國內政,挑起事端。伊拉克反對國際組織或機構把純屬中國內政問題列入議程。[59]
  •  斯里蘭卡:8月30日斯里蘭卡總統普雷馬達薩說,他對中國政府最近在平息北京反革命暴亂時所採取的措施表示理解。
  •  約旦:9月11日約旦《憲章報》刊登了「耶路撒冷事務委員會」總書記法耶茲·賈比爾·阿明撰寫的題為《中國的教訓》的文章,批評西方新聞媒介歪曲報道中國的學生事件。[60]9月17日,約旦國王侯賽因表示他對中國發生的事情一直採取完全理解的態度,「有一段時間,我對中國發生的事情感到憂慮,我看到了外國勢力對中國事務的干涉。現在,中國局勢穩定了,我對此感到高興。」[61]
  •  伊朗:10月7日,伊朗外長韋拉亞提對中國在處理動亂和反革命暴亂上的堅定立場表示理解,支持中國為恢復秩序和實現安定所採取的措施。[62]
  •  北也門:10月17日阿拉伯也門共和國總理阿卜杜勒·加尼英語Abdul Aziz Abdul Ghani對中國平息反革命暴亂後局勢恢復穩定,中國繼續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改革開放方針不變,表示高興。10月29日,阿拉伯也門共和國協商議會議長阿卜杜勒·卡里姆·阿爾希表示,對中國平暴後局勢穩定感到高興。
  •  阿聯酋:12月17日沙迦酋長國酋長蘇爾坦說,他理解中國政府平暴之舉,反對外國干涉中國內政。

西方國家

[編輯]
位於波士頓唐人街的六四天安門事件紀念碑
  •  美國:6月5日上午,喬治·布什總統宣佈暫停向中國出售武器、暫停兩國軍事互訪、重新研究中國留美學生延期逗留申請、通過紅十字會向中國傷者提供醫療援助、並檢討雙邊關係的其他事宜。中午,布什在白宮會見四名中國留美學生40分鐘。5日,眾議院以406票贊成,0票反對通過「譴責北京鎮壓事件,支持總統採取行動斷絕同中國軍事合作」;6日,參議院以100票贊成,0票反對,要求總統制裁中國,當中包括要求美國之音增設華文節目。同日,國務院宣佈所有中國國民在簽證到期後可留在美國。7日,因應戒嚴部隊向外交人員公寓開槍,美國大使館下令外交人員撤離,125人離開中國。8日,美國國務卿貝克說無法斷定中國由誰人掌權,呼籲美國公民離開中國。同日,紐約市長郭德華宣佈中止同北京的姊妹城市的關係,並建議紐約市第42街和第12大街的交叉路口命名為天安門廣場。20日,美國白宮發言人菲茨沃特宣佈布什總統已指示美國政府對中國採取新的「制裁」措施,指示美國政府停止參加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官員的所有高層接觸,並宣佈美國政府尋求國際金融機構推遲向中國提供新貸款。[63]27日布什總統拒絕國內要求對中國採取更為強硬的態度,而且要保持改善關係的前景。避免長久地損害美中關係,是符合美國的戰略利益的」。他說,「我能繼續就天安門廣場發生的事件表示我的義憤,我會表示的,但是我也決心要盡最大的努力來不損害我們想要幫助的人民,我指的是普通中國人。」[64]1989年六四事件後,美國政府發放在1989年6月4日到1990年4月11日之間在美停留過的所有中國公民綠卡,亦稱為六四血卡。美國國會為此特別通過了《1992年中國學生保護法案》。
  •  加拿大:4日,加拿大政府表示對事件感到震驚,敦促北京停止愚蠢的屠殺。外交部長克拉克說:「中國政府不分青紅皂白和野蠻地使用武力……我們對這種愚蠢的暴力行為和悲慘的死亡表示強烈震驚……我們要求中國政府立即停止軍隊的野蠻屠殺。」
  •  英國:5日下午,外交大臣賀維召見中國駐英臨時代辦宋明江「對北京流血事件極為震驚。」並決定「取消中國司法部長蔡誠對英國的訪問」、「取消英國農業大臣約翰·麥格雷戈對中國的訪問」。時任首相戴卓爾夫人表達了「極度的反感和憤怒」。6日,她在下議院說:「這場流血表明,共產黨總是隨時準備以武力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頭腦單純的人,……顯然,(英國)不可能繼續與中國保持正常來往」,並指看不出如何能與中國政府就香港前途進行接觸[65]鏡報集團於7日起停止在歐洲出版中國官方英文版報紙《中國日報》。外交大臣謝菲·豪13日在英國下議院發表講話時說,最近在中國發生的事情並未使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失去效力。17日英國宣佈推遲原定於1989年7月18日至21日在倫敦舉行的中英聯合聯絡小組第十三次會議。[42]
  •  法國:6日,總理米歇爾·羅卡爾宣佈凍結法中兩國的各級關係,總統、總理及政府官員與中國領導人將不再有任何接觸。7日,外交部宣佈把駐中國的外交員減至最低限度,並指法中軍事合作亦會全面中止。外交部長羅蘭·迪馬英語Roland Dumas表示:「對手無寸鐵的人民進行血腥鎮壓」是令人沮喪的。[66]9月26日,法國外長迪馬在聯合國大會上代表歐洲共同體發言,稱六四鎮壓行動是違反人權的行為。[67]法國國民議會外交事務委員會10月18日的聽證會上,迪馬答稱,法國沒有改變對政治避難者的做法。法國作為庇護地和接納地,不允許在其領土上進行反對與法國有外交關係的政府的政治活動。
  • 西德:5日,聯邦總統魏茨澤克說:「我不僅對動用武力表示最深切的遺憾,而且希望中國重新採取符合其人道傳統的方法。」聯邦外交部宣佈西德與中國終止高層領導會晤,並已經與美、英、法協調一致的反應。聯邦政府正式發表聲明,呼籲中國政府不要再使用任何暴力,通過對話解決危機。8日,德中經濟委員會秋季會議取消。在9月4日下午4時開始的各國議會聯盟全體會議上,聯邦德國議會代表團提出了「中國鎮壓和平抗議者」的提案,後被否決。[68]
  •  聖座:梵蒂岡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建立外交關係。但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表示希望在中國發生的事情會發生改變。[66]
  •  比利時:取消了預定6日兩名國務部長與中國經貿部長鄭拓彬的部長級會談。
矗立在西班牙聖羅克公園一角的一座紀念和重現六四天安門事件的雕像(Jose Antonio Elvira作品),由阿維拉國際特赦組織捐贈
  •  西班牙:5日,西班牙首相岡薩雷斯對事件「極擔心」,「希望中國能夠使其民主化進程達到終點。」6日晚外交部宣佈凍結西中兩國的高層接觸。
  •  奧地利:5日,總統瓦爾德海姆、總理弗拉尼茨基、外交部長莫克英語Alois Mock等相繼發表談話,「對北京事件極為震驚,要求中國領導人立即停止動用軍隊,和平解決事態」。外交部當日召見中國駐奧大使,讓大使轉交奧政府抗議,並取消歡迎正在奧國訪問的中國司法部長蔡誠的活動,關閉奧鋼聯和愛林等公司駐北京代表處。
  •  希臘:5日,希臘外交部發表聲明:「對暴力衝突和造成的傷亡深表遺憾,希望中國的事件將不會導致民主進程走向絕境。」執政泛希臘社會主義運動、最大的反對黨希臘新民主黨、希臘共產黨、希臘左翼黨、希臘民主黨都於同日發表譴責聲明,3000多名希臘人到雅典中國大使館抗議。
  •  芬蘭:5日芬蘭外長佩爾蒂·帕西奧指「中國如此使用暴力令人無法理解」。「社會主義民主絕不是向群眾動用裝甲車,人民的軍隊絕不是向人民群眾開槍」。同日,芬蘭共產黨主席阿爾莫·瓦爾斯特發聲明譴責屠城。
  •  荷蘭:6日,荷蘭外交部宣佈凍結荷中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關係。6日晚,荷蘭外交部宣佈,荷蘭王國政府已決定中斷它同中國的高層接觸。
  •  葡萄牙:5日,政府聲明指:「對北京發生的慘劇極度悲傷,堅決反對向手無寸鐵的平民使用暴力」。7日,葡萄牙總理阿尼巴爾·施華說:「我們對中國局勢表示憂慮,決定派一名部長前往澳門安慰這塊將於1999年歸還中國領土上的居民。」
  •  丹麥:7日,丹麥政府取消對向中國發放十億丹麥克朗(約計1.5億美元)的出口貸款及援款。丹麥議會外委會主席埃爾姆奎斯特說:「暴行必須停止。只有該國出現另一種政治氣候時,援助才能恢復」。
  •  瑞典:5日取消國防大臣卡爾松到北京的訪問,取消前任中國國家主席、時任全國政協主席李先念對瑞典的訪問。8日,瑞典外交部凍結對中國的援助。
  •  瑞士:5日,瑞士聯邦政府就北京事件向中國駐伯爾尼大使館遞交了一份照會,「呼籲採取克制和尊重人權,希望以對話替代武力手段」。
  •  澳洲:澳大利亞總理鮑勃·霍克在電視演說中為死難者落淚,並取消先前約定訪問中國的計劃;外長加瑞斯·艾文斯英語Gareth Evans (politician)宣佈暫時中止與中國的所有部長級外交事務,並將尚在繈褓中的與中國的軍事合作計劃中止。澳洲政府在之後決定授予在澳留學生四年的避難期。[1]6月27日,澳洲總理霍克表示贊成美國對中國的政策,但是他說,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實行制裁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69]
  •  紐西蘭:6日下午,總理朗伊宣佈:「內閣己決定請外交部長魯索·馬歇爾英語Russell Marshall召見中國駐紐西蘭大使倪正建,告訴他紐西蘭政府對北京流血事件感到憎惡」,取消警察部長原定20日到中國的訪問,並宣佈暫停紐西蘭政府部長和中國政府代表之間的接觸,呼籲國民不要去中國旅遊。

東歐陣營

[編輯]
  •  蘇聯: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通過「關於中國事件聲明」:「不管情緒有時是多麼激烈,重要的是要耐心地尋找由社會團結目標所確定的相應的政治解決辦法」,「中國目前發生的事件是該國的內政。其他方因施加壓力的任何嘗試都是不合適的。這種嘗試只會激化情緒,而無論如何也不會促進局勢的安定」,「我們衷心希望友好的中國人民能夠盡快翻過自己歷史上這悲慘的一頁」。9日,蘇聯政府發言人根納季·格拉西莫夫說:「沒有預料發生這樣的事情,我們極為驚愕。」「自從上週末北京發生暴力事件以來,就無法和中國首都進行電話聯繫」。在蘇聯國內新成立的反對派組織強烈譴責鎮壓事件。事件發生十天後,政府對此表示遺憾,並呼籲進行政治對話。在莫斯科的中國大使館前發生了公眾抗議示威。10日,蘇聯政府一位發言人表示,克里姆林宫對此事件感到「非常沮喪」。15日,蘇共中央總書記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戈爾巴喬夫說:「我們都對中國的事感到十分不安。我們都在為這個偉大國家的深刻改革和改造的進程是否會中斷而感到擔心」,並指六四事件為國際局勢改善帶來負面影響。[70][71]
  •  東德國務委員會主席德國統一社會黨總書記埃裏希·昂納克指:「武力鎮壓反革命人士是對的。」而同時東德的人民議院也在8日發出《人民議院關於中國目前局勢的聲明》,指「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友好的兄弟國家,兩國在十月都將各自迎來建國40週年的大典,人民議院的議員認為:在目前情況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黨和政府希望通過政治手段解決問題的意圖受到違憲勢力的阻礙,因此人民政權被迫使用武裝力量維持社會秩序和公共安全,造成了人員傷亡,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人民議院將北京事件看成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內政,反對任何形式的外國干預。民主德國人民議院的代表堅信:中國政府和人民會共同努力澄清事實,繼續走在40年前自由選定的社會主義道路上。」[註 1][73]6月11日民主德國外交部長菲舍爾重申了民主德國人民議院6月8日關於中國當前局勢聲明中所闡述的民主德國立場,表示堅信中國人民一定能解決面臨的問題,繼續沿着社會主義道路前進。德國統一社會黨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赫爾曼22日在黨的十一屆八中全會的報告中重申了6月8日民主德國《人民議院關於中國目前局勢的聲明》中闡述的觀點和立場,指出北京所發生的事情純屬中國內政,反對任何外國干涉。[74]
  •  南斯拉夫:6日南共聯盟中央主席團聲明指:「對所發生的悲慘事件和無辜的人員犧牲表示遺憾」,並憂慮中國經濟政治改革被終止,「希望中國通過政治努力和公開對話消除危機,並同所有民主的進步力量一起保證經濟改革和社會改革繼續下去。」8日,南斯拉夫外交部長布迪米·隆查爾英語Budimir Lončar指「經濟開放及其後果之間的衝突已經影響中國社會政治趨勢,它們沒有受到所有人同等程度的珍視」,「無論哪種發展思想在中國佔上風,中國的事態發展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其國際關係,這個國家正面臨着艱難的日子」。
  • 匈牙利 匈牙利:5日,政府國務部長波日高伊·伊姆雷和外交部長霍爾恩·久洛指「北京事件非常令人遺憾,也向我們提出一個嚴重警告,我們必須採取一切措施,使任何一個政權都不能使用這種手段,去鞏固保守統治地位和獨裁統治。」匈牙利政府指「這一悲劇證明,在改革過程中,行使權力的政治家的忍讓精神和為民族命運負責精神是多麼重要,政府為建立保證基本人權的法律是多麼必要。」7日,匈牙利政府指「用武器和暴力」毫無意義和不能解決問題,「尊重基本人權是我們每個人的共同事業和國際義務,任何國家都不能它看成是絕對的內政」。當日下午,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總書記格羅斯發表聲明,「一、我們強烈譴責暴力和兄弟之間的戰爭。這種方式同社會主義是不相容的。二、我真誠地希望,理智將佔上風,並盡快回到和平建設的道路上。」匈牙利外交部長形容此事件為一「可怕的悲劇」。在布達佩斯的中國大使館外,亦有遊行示威的活動。[77]
波蘭樂斯拉夫市的一象徵這場人民抗議事件的象徵性雕塑——被坦克壓扁的自行車和坦克行進痕跡
  • 波蘭 波蘭:6日,波蘭政府發言人表示:「波蘭社會和當局以深切關注的心情得悉在北京發生的悲劇性事件。我們對死傷者的家屬表示最真摯的慰問。」「我們相信,中國人將跟過去一樣不訴諸武力……理智和現實主義將佔上風,中國的改革進程和它的國際地位將不遭到削弱。」波蘭傳媒連日來以顯著篇幅報道北京局勢。13日,波蘭統一工人黨第一書記、波蘭國務委員會主席雅魯澤爾斯基說:「中國是幅員遼闊而神秘的國家。我只能對發生的事情感到遺憾。」關於軍事管制,「只有當國家的基礎本身受到威脅的時候,我們才有理由作出這樣一個決定。」團結工會贏得了政權並組成新政府後,發行了一系列紀念天安門事件的郵票。[78]9月30日波蘭《共和國報》發表評論認為,不久前中國平息反革命暴亂是「中國的內部事務」,並指出,近來中國國內形勢已「逐步正常化」,中國對外聯繫「已經恢復」。[33]
  •  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鎮壓,表示「中國將克服其問題和進一步發展社會主義」。[50][79]對此中國政府對此予以「高度評價」,稱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及其國民能夠理解北京處理其國內的「反社會主義」騷亂。[80]

拉美國家

[編輯]
  •  巴西:5日政府聲明指「對這個友好國家的人民和政府帶來的動盪感到痛心。」這一聲明打破了巴西盡量不評論其它國內部事務的慣例。但7月7日巴西總統薩爾內表示將繼續鞏固和發展兩國業已牢固建立起來的友好合作關係而不受任何影響,對此充滿信心。
  •  玻利維亞:6月29日西羅·洪堡參議長說,此次訪華極有價值,因為代表團成員耳聞目睹的親身經歷證明,中國的局勢是穩定的。他說:玻利維亞多年來一貫堅持「一個國家不干涉別國內政」的原則。這一原則現在也適用於中國的情況,那就是外國不應干涉一國對本國內部事務的決策。他說,玻利維亞曾經歷外國干涉的磨難,因此十分理解中國目前的處境。瓦爾特·索里亞諾眾議長說,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相互支持非常重要。一些國家干涉中國內政是不符合世界人民利益的。
  •  古巴: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鎮壓暴動。9月30日古巴共產黨中央機關報《格拉瑪》發表文章,讚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四十年以來在社會主義建設方面取得的成就。 這篇題為《戰勝困難》的文章指出,從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起,打碎了殖民主義枷鎖的中國人民開始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揭開了生活的新篇章。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四十年的時間裏,中國人民發奮工作,戰勝了各種巨大的困難。文章說,「目前,當帝國主義為社會主義國家出現的反革命逆流推波助瀾之際,我們讚賞兄弟的中國人民和中國共產黨為保衛社會主義建設所持的立場。」[33]
  •  格林納達:1989年7月20日與中華民國建交[82],7月31日中華民國在格林納達設立大使館,8月7日格林納達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斷交[83][84][85][86][87][88][89]。格林納達已於2005年恢復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外交關係。
  •  伯利茲:1989年10月11日與中華民國建交[90],10月23日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斷交[84][85][87][88][89],10月25日中華民國在伯利茲設立大使館。伯利茲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至今仍未恢復外交關係。
  •  哥倫比亞:6月23日,巴爾科總統讚揚中國政府實行的改革開放政策,並對中國政府採取的平暴立場表示理解。8月18日哥倫比亞駐中國大使何西·瑪麗亞·高美斯稱,哥倫比亞政府支持中國最近平息反革命暴亂所採取的立場,北京最近發生的事件純屬中國內部事務,其它國家無權干涉。[44]8月22日哥倫比亞參議院議長路易斯·吉列爾莫·希拉爾多指出,國際社會應該尊重中國政府解決國內問題所採取的政策和措施。[91]8月31日隆多尼奧英語Julio Londoño Paredes外長說,哥倫比亞一直在十分關注着不久前中國發生的事件。他透露,儘管哥倫比亞政府受到來自國內外某些集團的壓力,但巴爾科總統的政府仍堅持哥、中兩國業已存在的友好關係並反對外國干涉中國內政。[92]
  •  秘魯:9月5日秘魯眾議院議長萊昂說,當少數西方國家利用中國最近發生的事態掀起反華浪潮並企圖顛覆中國合法政府時,秘魯人民深感擔憂。他說,「現在,我們滿意地看到中國政府已經恢復了它的權威和主權」。他還說,「對中國來講,最壞的時刻已經過去」。[93]9月11日秘魯總理路易斯·阿爾韋托·桑切斯英語Luis Alberto Sánchez表示,他對中國堅持改革開放政策表示滿意,並稱「我對中國政府能迅速平暴並宣佈堅持改革開放政策感到滿意」。[60]9月22日秘魯參議院議長卡蘭薩表示支持中國政府的平暴措施。他說,「秘魯深受反政府顛覆活動之害,深深懂得保障憲法和法律的重要意義,因此,我們理解中國政府為平息暴亂所採取的措施」,「北京事件發生後,親帝國主義勢力對中國進行了許多歪曲報導」,「秘魯始終奉行自決和不干涉原則,反對大國干涉其他國家的內政」。[94]
  •  委內瑞拉:9月1日委內瑞拉總統佩雷斯稱,對中國政府採取的平暴措施表示理解,認為中國有權決定自己的事務。佩雷斯表示相信,中國在新的黨中央領導下,將繼續沿着改革開放的道路前進。[95]
  •  尼加拉瓜:尼加拉瓜在當時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保持外交關係。9月10日尼加拉瓜共和國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全國領導委員會成員、對外合作部部長亨利·魯伊斯英語Henry Ruiz說,尼加拉瓜無條件地支持中國為平息反革命暴亂所採取的果斷措施。帝國主義不僅對中國進行破壞,也對其他第三世界國家進行破壞。尼加拉瓜反對一切外來干涉,認為中國的內部事務應由中國自己來解決。[96]

非洲國家

[編輯]
  •  扎伊爾:6月14日,扎伊爾負責政治、行政和社會第一副國務委員(副總理)尼米·馬伊迪卡·恩占比稱,扎伊爾政府對中國政府平息最近在北京發生的反革命暴亂表示同情,表示扎伊爾政府站在中國政府一邊。[97]9月21日,扎伊爾總統蒙博托表示,他支持中國平息6月在北京發生的反革命暴亂。他把對中國平暴的態度歸納為三點:「同情、理解和不干涉內部事務」。[75]10月22日中央對外關係執行書記岡奔博·富穆·瓦·烏塔迪轉達了蒙博托對江澤民就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熱烈祝賀和對中國平暴的支持,並高度讚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40年來所取得的偉大成就。
  •  埃及:6月27日,副總理兼外交部長馬吉德英語Ahmed Asmat Abdel-Meguid稱,「中國局勢的最新發展屬於中國內政,埃及重視與中國的關係,完全相信中國政府會解決目前面臨的問題,繼續取得經濟和社會發展。」[54]穆巴拉克總統9月接見錢其琛外長時,對中國政治經濟穩定發展表示高興,給予高度評價,並再次邀請楊尚昆主席年底前訪問埃及。埃及執政黨民族民主黨總書記、副總理優素福·瓦利說,埃及理解和支持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最近在處理他們的內政時所採取的行動。9月18日馬吉德說,西方一些國家干涉中國內政是不能容許的。埃及對中國發生的事情持理解的態度。埃及不干涉中國內政,不採取有損於兩國關係或引起誤解的措施,充分相信中國領導人有智慧和能力解決自己的問題。他對中國平息反革命暴亂表示理解,並表示任何一個國家決不會允許或接受自己處於混亂狀態。馬吉德還表示,西方某些國家干涉中國內政是不允許的,它們不是去了解真相而是在錯誤的基礎上去傷害中國。
  •  加蓬:6月20日,總統邦戈稱,目前中國所發生的一切是「中國的內部事務」,他表示希望加、中業已存在的友好關係能夠繼續發展。[98]
  •  毛里塔尼亞:6月17日,毛里塔尼亞救國軍事委員會成員、衛生和社會事務部長恩迪亞耶·卡內稱,毛里塔尼亞對中國政府平息了一場反革命暴亂表示高興,並希望中國政局穩定,並稱他的國家將站在中國一邊,支持中國政府。[99]6月24日,外交與合作部長西迪亞稱,相信中國政府能控制局勢,並希望能儘快恢復平靜,別國不應該干涉中國內政。[100]7月24日毛里塔尼亞救國軍事委員會主席、國家元首塔亞表示,他對中國政府控制局勢,一切恢復正常和平靜感到高興。[101]8月8日毛里塔尼亞新任外交與合作部長謝赫·西迪·艾哈邁德·烏爾德·巴巴在談到中國最近平息北京發生的反革命暴亂時表示,毛里塔尼亞政府完全支持中國政府為平息暴亂所採取的一切措施。[58]
  •  肯雅:6月22日,總統莫伊稱,肯雅希望看到中國穩定,以使中國政府能夠集中力量發展國民經濟,並表示支持中國政府,並希望中國繼續執行改革和對外部世界開放的政策。[102]
  •  加納:加納電台6月22日稱,西方世界對此事件作出的強烈反應「是反革命和外國力量企圖使中國不穩定的蓄謀已久的計劃的明證」,並稱西方世界的干涉無法迫使一個合法政府向不可思議的混亂局勢屈服。[102]7月7日加納國家經濟合作委員會主席頓·阿瑟說,加納完全同情和理解中國政府對最近發生在北京的反革命暴亂所採取的正義行動。他說,長期以來,加納政府和人民對某些西方國家企圖破壞別國穩定和安全的陰謀有所警惕。8月8日加納全國臨時保衛委員會主席羅林斯談到中國國內形勢時說:「我們感到慶幸的是,中國政府已經採取行動恢復了正常秩序,希望中國人民不要受外界的影響,走自己的路。」10月10日加納臨時全國保衛委員會委員、部長委員會主席保羅·域陀·奧斌說,加納一貫重視中國的改革。當中國有些人在所謂「民主」、「自由」的口號下進行反革命活動時,我們深感失望。但我們一直相信中國領導人和中國政府能夠控制局勢。現在根據我們的觀察,事實正是如此。[103]
  •  坦桑尼亞:6月22日坦桑尼亞第一副總統兼總理瓦里奧巴英語Joseph Sinde Warioba稱,坦桑尼亞黨和政府一直密切關注着中國最近局勢的發展,支持中國為自己所選擇的道路,並且希望中國能很快實現安定。[74]9月11日,坦桑尼亞第二副總統兼桑給巴爾總統瓦基爾英語Idris Abdul Wakil說,坦桑尼亞支持中國平息反革命暴亂和反對某些西方國家干涉內政。[60]
  • 西南非人民組織:6月20日西南非人民組織主席努喬馬表示完全理解中國政府和人民軍隊為平息反革命暴亂採取的果斷行動,祝賀中國取得平息反革命暴亂的勝利。[104]
  • 阿扎尼亞泛非主義者大會:6月20日阿扎尼亞泛非主義者大會主席姆蘭博表示他所代表的解放組織對中國黨和政府平息暴亂,使局勢得以恢復穩定表示祝賀,並對中國重申繼續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感到欣慰。[104]
  •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6月29日卡路士·達格拉薩外長說,他來中國訪問是為了表達聖多美和普林西比決心加強同中國友好關係的願望;表達相信中國黨、政府和人民有權利、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問題;表達對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支持。
  •  博茨瓦納:7月21日,馬西雷總統說:「我對貴國政府和人民在前一段時間所經受的壓力深表同情,也對問題的最終解決和局勢恢復穩定感到高興。」並表示,作為第三世界的兄弟國家,博茨瓦納將盡力替中國分憂。第三世界國家都經歷過困難時期,所以對中國表示同情和理解是很自然的,他對中國政府實行具有遠見的政策,不因挫折而退縮,力求進步和改革表示讚賞。皮特·穆西法語Peter Mmusi副總統說,他很高興地看到中國政府扭轉了局勢,中國一定能夠一如既往地朝既定目標前進。[105]
  •  多哥:7月24日,多哥總統埃亞德馬說,中國首都最近發生的事件是中國的內部事務,根據聯合國憲章,任何國家都不應該干涉,他強調指出,不干涉別國內部事務是一個普遍原則,並希望中國局勢保持穩定。[101]8月4日埃亞德馬說,中國政府6月初在北京平息暴亂所採取的措施是一個主權國家在內政方面必須做的事,並稱任何國家遇到這類事件時,都有權採取必要的措施,根據聯合國憲章,任何外國都無權干涉別國內政。[106]
  •  塞內加爾:7月25日塞內加爾國民議會議長阿卜杜勒·阿齊茲·恩達烏法語Abdoul Aziz Ndaw說,任何國家的問題應該由它自己解決,塞內加爾決不干涉別國內部事務。[101]
  •  津巴布韋:7月3日津巴布韋執政的非洲民族聯盟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沙穆亞里拉表示,津巴布韋黨和政府對中國平息反革命暴亂後的穩定形勢感到高興。他說,津巴布韋尊重中國的獨立和主權,中國人民有權選擇自己認為正確的道路和政策。8月3日津巴布韋總統羅拔·穆加貝表示,津巴布韋支持中國採取的平息反革命暴亂的措施。[107]8月3日代理外交部長曼關迪說,津巴布韋完全理解中國反對外國干涉其內政所持的立場。8月4日議長穆塔薩說,他反對把中國國內問題列為9月間召開的第82屆各國議會聯盟會議的補充議題。他說,會議無權討論一個國家的內部事務。
  •  安哥拉:8月6日,安哥拉外長范迪嫩英語Afonso Van-Dunem稱對中國政府採取果斷措施平息反革命暴亂表示理解和支持。[108]
  •  莫桑比克:8月9日,莫桑比克外長莫孔比英語Pascoal Mocumbi稱對中國國內平息反革命暴亂表示理解,對西方國家干涉中國內政表示憤慨。[109]
  •  索馬里:8月21日索馬里革命社會主義黨副總書記哈基·默哈默德說,中國政府平息暴亂既及時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對中國政府取得的勝利表示祝賀。[110]
  •  科摩羅:8月25日科摩羅總統阿卜杜拉說,中國是一個主權國家,中國發生的事情是中國的內部事務,外國無權干涉。[111]
  •  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9月4日利比亞二號領導人阿卜杜勒·薩拉姆·賈盧德英語Abdessalam_Jalloud說,利比亞人對中國6月份平息反革命暴亂感到高興。他說,第三世界國家對中國拒不向帝國主義者屈服、繼續走自己所選擇的道路而感到欣慰。賈盧德說,中國革命為世界人民樹立了榜樣。他希望利中兩國的合作得到更快更好的發展。[112]
  •  布基納法索:9月6日,布基納法索人民陣線主席、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布萊斯·孔波雷高度評價了布中兩國之間現有的友好合作關係,並對中國政府平息北京的反革命暴亂和迅速控制首都局勢感到欣慰。[113]9月7日孔波雷說,平息暴亂完全是中國的內政。很重要的一點是,中國領導人勇於承認工作中的不足,同時,又堅持一個建設新社會的原則,那就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制定的原則。
  •  蘇丹:9月12日,蘇丹救國革命指揮委員會主席、政府總理巴希爾中將表示對中國政府平息反革命暴亂感到滿意。[114]
  •  剛果人民共和國:9月12日,剛果勞動黨中央委員會書記處書記、新聞部長保羅·恩加特塞高度讚揚中國政府平息在北京發生的反革命暴亂。[114]
  •  突尼西亞:9月24日突尼西亞外長埃謝赫法語Abdelhamid Escheikh表示對今年6月中國首都北京發生的事件表示理解,認為這完全是中國的內政,外國不應進行干涉。
  •  利比里亞:10月2日與中華民國第一次復交,10月9日與中華民國簽署復交公報[85][89],10月10日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斷交。[115]利比里亞已於2003年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復交。
  •  馬達加斯加:10月2日,馬達加斯加總統迪迪亞·拉齊拉卡稱,支持中國政府採取果斷措施平息反革命暴亂,反對一些國家干涉中國的內政。他說,世界上沒有哪國政府能夠容忍一小撮暴徒在其首都製造旨在推翻政府的動亂達兩個月之久。一些西方大國在這一過程中粗暴地干涉中國內政,並進行經濟制裁,這是喪失理智的表現。他強調,中國的事應由中國政府去解決,不容別國干涉。[116]
  •  塞拉利昂:10月10日,塞拉利昂總統特使、第二副總統薩利亞·朱蘇·謝里夫英語Salia Jusu-Sheriff稱,關於中國平息北京發生的反革命暴亂一事,這是中國的內政,中國政府和人民知道如何處理這一問題。不應干涉中國內政。[53]
  •  尼日利亞:10月11日尼日利亞陸軍參謀長英語Chief of Army Staff (Nigeria)薩尼·阿巴查中將稱,尼日利亞很高興地看到中國政府成功地平息了有外國勢力插手的那場動亂。[117]
  •  盧旺達:10月19日盧旺達共和國總統、全國發展革命運動主席哈比亞利馬納說,中國政府平息北京反革命暴亂是中國的內部事務,任何別的國家不應該將自己的意願強加給中國政府。[118]
  •  馬里:馬里新聞媒介未播發過對中國政府不利的六四報道。在一些有關六四事件的國際會議上,馬里代表總是支持中國政府。[119]

國際組織

[編輯]

1989年8月7日至9月1日,聯合國防止歧視和保護少數小組委員會(聯合國人權委員會的一個下屬機構)在日內瓦召開了第三十七次會議。本次會議是聯合國相關機構自6月以來第一次正式討論關於中國流血事件的一場會議[121]。在8月31日,委員會以無記名投票方式通過了1989/5號決議。該決議決定對中國的情況予以關注,指出委員會將關注發生在北京的事件會對人權的發展有何影響[122]。該決議有兩個重點:

  1. 請秘書長向人權委員會提交關於除了中國政府提供之外的所有可靠信息來源;
  2. 呼籲中國當局停止鎮壓相關示威者,特別是在剝奪他們的自由上。[122]

1989年12月1日,時任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李鹿野指責該小組委員會的1989/5號決議是「對中國內政的粗暴干涉。」[123]李還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於9月2日發表聲明,莊嚴宣告中國政府對決議的堅決反對,並認為它是非法、無效的。[123]

  • 世界銀行:6月12日,世界銀行原定於13日討論向北京提供2.3億美元的新貸款,但因應局勢而延期討論。
  • 歐洲共同體歐盟前身):6月5日歐洲共同體執行委員會:「對於痛受折磨的北京人民遭到鎮壓表示遺憾」,並指要是中國改革夭折,中歐合作可能永久性受影響,並取消預定6月6日舉行的中國聯合委員會的高級磋商會議。6日,共同體12個成員國發表公報,強烈譴責武力鎮壓,對「悲劇極度震驚」,指「嚴重的動亂仍在繼續」,呼籲「中國停止以武力對付北京和全國手無寸鐵的老百姓,立即尋求和平解決辦法」,宣佈中斷中國與共同體的貿易。歐共體亦計劃在聯合國難民署進行動議,以譴責中國的人權紀錄。[124][125]27日,歐洲共同體首腦會議通過制裁中國,措施包括:
  1. 在適當的國際機構內提出中國的人權問題;要求獨立觀察員能參加審判和探望犯人;
  2. 停止成員國與中國的軍事合作和實行武器禁運
  3. 中斷雙邊部長級和高層接觸;
  4. 推遲共同體與中國的新合作計劃;
  5. 文化、科學和技術合作計劃僅限於在有利改善目前狀況的行動;
  6. 成員國延長中國學生的簽證;
  7. 推遲批出新貸款。

註釋

[編輯]
  1. ^ 但在同年底,東德政局發生變化,脫離統一社會黨影響的東德政府在1990年6月,通過重組的人民議院發表了第二份聲明,對1989年6月8日的聲明表示「公開道歉」,並以人民議院全體成員的名義「對死難者表示深切哀悼」。[72]
  2. ^ 同年12月底在羅馬尼亞共產黨政權被推翻後與其妻子一同被殺。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Strahan, A. Australia's China: Changing Perceptions from the 1930s to the 1990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p.302. ISBN 978-0-521-48497-8.
  2. ^ 2.0 2.1 "China: Aftermath of the Crisi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State Department Bureau of Intelligence and Research, (27 July 1989)
  3. ^ Places 20 years apart – column by C. Raja Moha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Indian Express, 4 June 2009
  4. ^ Troubles in China provoke protest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Spokane Chronicle, 7 June 1989, page A8
  5. ^ Straub, G. (2001). Rhythm of Compassion. Tuttle Publishing. p. 111. ISBN 978-1582900582.
  6. ^ 6.0 6.1 徐聖龍、胡建.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主义的嬗变及其对中国现代化实践的影响》. 社會科學文摘 (上海市: 上海社會科學院). 2018, (2018年第11期): 25–27. ISSN 2096-197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5) (簡體中文). 不過,維持這一平衡也不是[……]另一方面,令人擔心的是,面對巨大的國家實力差距,很容易導向「投向西方的懷抱」,這對於中國的現代化建設而言,無疑是抽去其重要的國內認同基礎。面對國際範圍內普遍[……] 
  7. ^ 7.0 7.1 网友评论精选:中国自六四以来变化. BBC News 中文. 2014-06-03 [2019-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02) (簡體中文).  
  8. ^ 8.0 8.1 徐宗懋專欄-六四的回想與感想. 中國時報網站. 2014-06-09 [2014-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6) (繁體中文). 此時,民間對「六四」又出現不同的感覺,一些北京人甚至說那根本是一場胡鬧,最近也有人說,如果「六四」變成像烏克蘭那樣,那今天中國已經丟掉了西藏和新疆,內部混亂,百姓繼續窮困,在國際上被看不起,那些一開始鼓掌的西方人,這時更會說風涼話而已。
    做此評論的人並非共產黨的官僚,據我所知,有些還是當年還參加過「六四」的。他們還是追求民主,但顯然知道,民主不只是大型群眾抗議活動而已。
     
  9. ^ 9.0 9.1 孟寶勒. 中共如何对香港抗议者展开信息战. 紐約時報中文網. 2019-08-14 [2019-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7) (簡體中文). 在類似於Twitter的中國社交媒體平台微博上,發帖者正在越來越多地呼籲中央政府採取行動。把他們「打殘都不能夠」,一名人士周二在提到抗議者時說。「必須打死。就該派幾輛坦克車壓過去清理掉就乾淨了。」這反映了微博上日益普遍的情緒。 
  10. ^ 吴学谦儿子接受访问无悔六四当天报导镇压真相.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2019-1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4). 
  11. ^ 历史瞬间:北京国际电台1989年6月4日英语广播. 自由亞洲電台. [2016年5月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6月2日). 
  12.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中国「六四」真相:「六四」惨案. [2012-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3). 
  13. ^ 上海十万工纠队员清除路障 全市交通6月4日以来首次基本恢复. 人民日報. 1989-06-10: 2版. 
  14. ^ 陳毛弟、馮亦珍. 上海发生烧毁旅客列车严重事件 近百名公安消防干警和武警被打伤. 人民日報. 1989-06-08: 1版. 
  15. ^ 公安干警武警制止打砸抢烧活动 成都社会秩序基本恢复. 人民日報. 1989-06-09: 2版. 
  16. ^ Report for Selected Countries and Subjects. Imf.org. 2006-09-14 [2013-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17). 
  17. ^ Upbeat Chinese Public May Not Be Primed for a Jasmine Revolution | Pew Global Attitudes Project. Pewglobal.org. 2011-03-31 [2013-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8). 
  18. ^ William Yang. 六四广告惹议 徕卡微博遭中国网民灌爆. 在線報導網站. 2019-04-19 [2019-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0) (簡體中文). 大批中國網友紛紛到徠卡的官方微博留言,批評徠卡此舉不僅是「吃裏扒外」的表現,更會害到合作夥伴華為。 一名網友形容徠卡是「華為豬隊友」,其他人則恥笑徠卡此舉為「螳臂擋車」 
  19. ^ 六四學者何曉清簽證被拒 李家超:入境處需考慮是否構成保安風險. 香港01. 2023-10-31 [2023-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02) (中文(繁體)). 
  20. ^ 李登輝總統當天在中山樓舉行黨的二中全會所發表聲明全文. [2014-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22). 
  21. ^ 台视報導1989年6月7日台湾的反应, [[台視]]. [2014年6月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5月6日). 
  22. ^ 香港 「黑色大靜坐」. 六四記憶·人權博物館. [失效連結]
  23. ^ 基本法來龍去脈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明報, 2011-01-13
  24. ^ 大江東去:司徒華回憶錄 Archive.is存檔,存檔日期2013-04-18,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1/07/01
  25. ^ 香港支聯會主席司徒華病逝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中央廣播電臺 Radio Taiwan International, 2011/1/2
  26. ^ 歸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香港獨立媒體, 2011-01-03
  27. ^ 1989-06-19第1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9). 
  28. ^ 1989-06-11第1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8). 
  29. ^ 29.0 29.1 1989-06-22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2-25]. 
  30. ^ 1989-08-24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31. ^ 1989-08-30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32. ^ 1989-09-25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33. ^ 33.0 33.1 33.2 1989-10-13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34. ^ 1989-10-10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5]. 
  35. ^ 1989-10-15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36. ^ Zhang, L., Nathan, A. J., Link, P. & Schell O. The Tiananmen Papers: The Chinese Leadership's Decision to Use Force Against Their Own People – In Their Own Words. PublicAffairs, 2002. ISBN 978-1-58648-122-3.
  37. ^ 1989-06-23第1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参考消息1957-2002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5]. 
  38. ^ 1989-09-07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39. ^ 天安門から30年、さらに悪化した中国の人権侵害 一党独裁体制は今もそのまま. JBpress(日本ビジネスプレス). [2019-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6) (日語). 
  40. ^ NewspaperSG - 联合早报, 6 June 1989. 新加坡政府官方網站. [2019-1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0). 
  41. ^ 1989-06-16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9). 
  42. ^ 42.0 42.1 1989-06-17第1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9). 
  43. ^ Places 20 years apar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New Indian Express, 4 June 2009
  44. ^ 44.0 44.1 1989-08-19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45. ^ 对镇压造成伤亡感悲痛 首相:我国无意干预中国内政. 《南洋商報》. 1989年6月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12月6日). 
  46. ^ 1989-08-24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47. ^ 1989-06-24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2-25]. 
  48. ^ 1989-06-14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9). 
  49. ^ 1989-06-23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2-25]. 
  50. ^ 50.0 50.1 1989-06-16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9). 
  51. ^ Turmoil in China; Asian Diplomats Express Concern, New York Times, 8 June 1989.
  52. ^ Huwaidin, M. B. China's Relations with Arabia and the Gulf, 1949–1999. Routledge, 2002. p. 196. ISBN 978-0-7007-1730-9.
  53. ^ 53.0 53.1 1989-10-11第1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54. ^ 54.0 54.1 1989-06-28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2-25]. 
  55. ^ 1989-06-19第1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9). 
  56. ^ 1989-09-02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57. ^ 1989-09-24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58. ^ 58.0 58.1 1989-08-12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59. ^ 1989-09-21第2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60. ^ 60.0 60.1 60.2 1989-09-12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61. ^ 1989-09-19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62. ^ 1989-10-09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63. ^ 1989-06-22第1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2-25]. 
  64. ^ 1989-06-29第1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参考消息1957-2002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3). 
  65. ^ Carroll, J. M. A Concise History of Hong Kong. Rowman & Littlefield. 2007. ISBN 978-0-7425-3422-3. 
  66. ^ 66.0 66.1 The West Condemns the Crackdown, New York Times, 5 June 1989.
  67. ^ 1989-09-28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68. ^ 1989-09-05第1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69. ^ 1989-06-29第1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参考消息1957-2002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3). 
  70. ^ Wishnick E. Mending Fences: The Evolution of Moscow's China Policy, from Brezhnev to Yeltsi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01. p.106-107. ISBN 978-0-295-98128-4.
  71. ^ TURMOIL IN CHINA; Kremlin Dismayed, Aide Says, New York Times, 10 June 1989.
  72. ^ "民主德國人民議院 關於六四的兩份聲明,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73. ^ 1989-06-11第1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8). 
  74. ^ 74.0 74.1 1989-06-23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2-25]. 
  75. ^ 75.0 75.1 1989-09-23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76. ^ Suettinger, Robert L. Beyond Tiananmen: The Politics of U.S.-China Relations 1989–2000.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04: 105. ISBN 978-0-8157-8207-0. 
  77. ^ Columbus, F. A.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in Transition. Nova Publishers, 1998. p. 22-23. ISBN 978-1-56072-596-1.
  78. ^ "Solidarity commemorates Tiananmen Square," Making the History of 1989, Item #104, Making the History of 1989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79. ^ 1989-06-17第1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9). 
  80. ^ Columbus, Frank H.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in transition, Volume 1. Nova Publishers. 1998: 23. ISBN 978-1-56072-596-1. 
  81. ^ 1989-06-14第1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9). 
  82. ^ 1989-07-29第1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6). 
  83. ^ 1989-08-07第1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84. ^ 84.0 84.1 Tudoroiu, Theodor. Chapter One Introdution. The Myth of China’s No Strings Attached Development Assistance: A Caribbean Case Study. Rowman & Littlefield. 2019-11-15 [2021-03-05]. ISBN 978-1-7936-0323-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0) (英語). Their genuine repulsion for brutal antidemocratic practices and their interest in China's situation is illustrated by Grenada's and Berlize's recognization of Taiwan in response to the Tiananmen massacre(Hu 2015: 11) 
  85. ^ 85.0 85.1 85.2 The Impact of Tiananmen on China's Foreign Policy. The National Bureau of Asian Research (NBR). [2021-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4) (英語). At first, China’s Third World orientation appeared to gain little success. In 1989, in fact, Beijing’s efforts to maintain ties with Asia, Africa, and Latin America were overshadowed by the decisions of such countries as Grenada, Belize, and Liberia to extend diplomatic recognition to Taiwan. 
  86. ^ Murray, Brian. Tiananmen: The View from Taipei. Asian Survey. 1990, 30 (4): 348–359 [2021-03-05]. ISSN 0004-4687. doi:10.2307/2644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0). 
  87. ^ 87.0 87.1 Tudoroiu, Theodor; Ramlogan, with Amanda R. China's International Socialization of Political Elites in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Routledge. 2020-10-05: 2005. ISBN 978-1-000-17792-3 (英語). An event relevant for this book is Grenada's and Belize's pro-Taiwanese shift of diplomatic allegiance in response to the 1989 Tiananmen massacre (Li 2005: 81-82) 
  88. ^ 88.0 88.1 Lin, Chong-Pin. Beijing and Taipei: Dialectics in Post-Tiananmen Interactions. The China Quarterly. 1993, (136): 770–804 [2021-03-05]. ISSN 0305-7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3). 
  89. ^ 89.0 89.1 89.2 L. Y. Yang, Winston; L. Wagner, Marsha. TIANANMEN AND ITS IMPACT. Chiu, Hungdah; Wu, Chih-Yu (編). Tiananmen: China's Struggle for Democracy - Its Prelude, Development, Aftermath, and Impact. Baltimore, Maryland: School of Law University of Maryland. 1990: 279 [2021-03-05]. ISBN 0-925153-07-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9). Pursuing a policy of "sole recognition" until recently, Taiwan began a campaign, in late 1988, to overcome its diplomatic isolation by getting countries to switch their diplomatic recognition from Beijing to Taipei or to recognize both governments at the same time. Taipei's offensives have succeeded in establishing diplomatic relations, since July, 1989, with such developing countries as Grenada, Liberia, and Belize, all of which had recognized Beijing as the "sole legal government of China." Taipei has apparently taken full advantage of China's diplomatic difficulties created by the crackdown to strengthen Taiwan's international standing. 
  90. ^ 1989-10-24第1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資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4-11-12]. 
  91. ^ 1989-08-24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92. ^ 1989-09-02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93. ^ 1989-09-07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94. ^ 1989-09-24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95. ^ 1989-09-04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96. ^ 1989-09-10第1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97. ^ 1989-06-15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3). 
  98. ^ 1989-06-25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2-25]. 
  99. ^ 1989-06-18第1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8). 
  100. ^ 1989-06-25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2-25]. 
  101. ^ 101.0 101.1 101.2 1989-07-26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2-25]. 
  102. ^ 102.0 102.1 1989-06-24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2-25]. 
  103. ^ 1989-10-11第1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資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4-11-12]. 
  104. ^ 104.0 104.1 1989-06-21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2-25]. 
  105. ^ 1989-07-22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2-25]. 
  106. ^ 1989-08-05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107. ^ 1989-08-03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108. ^ 1989-08-07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109. ^ 1989-08-10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110. ^ 1989-08-22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8). 
  111. ^ 1989-08-26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112. ^ 1989-09-05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113. ^ 1989-09-06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5). 
  114. ^ 114.0 114.1 1989-09-13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115. ^ 1989-10-11第1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5]. 
  116. ^ 1989-10-04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5]. 
  117. ^ 1989-10-12第2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118. ^ 1989-10-20第3版面所有文章内容 - 人民日报1946-2003 - 老资料网. www.laoziliao.net. [2021-03-04]. 
  119. ^ 楊汝生. 中马友谊二三事. 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 1990-03-02. 
  120. ^ "Bush halts arms sales to China." Chicago Tribune, 6 June 1989.
  121. ^ "U.N. Panel Is Asked to Condemn China", The New York Times, 17 August 1989. (accessed 26 November 2010).
  122. ^ 122.0 122.1 Commission on Human Rights, "Report of the Sub-Commission on Prevention of Discrimination and Protection of Minorities on its Forty-First Sess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E/CN.4/1990/2, page 34, resolution 1989/5.
  123. ^ 123.0 123.1 Commission on Human Rights, "Question of the Violation of Human Rights and Fundamental Freedoms in any part of the World,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Colonial and other Dependent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E/CN.4/1990/52, page 2, paragraph 3; page 32–33, paragraph 65; page 33, paragraph 66.
  124. ^ Youngs, R. The European Union and the Promotion of Democrac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ISBN 978-0-19-924979-4.
  125. ^ Los Angeles Times, 19 June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