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元信 (後唐)
安元信 | |
---|---|
大同軍節度留後 | |
任期 924年9月—925年3月 | |
前任 | 李存璋 |
繼任 | 高行珪 |
滄州橫海軍節度使 | |
任期 925年3月—926年7月 | |
前任 | 趙德鈞 |
繼任 | 王景勘 |
徐州武寧軍節度使 | |
任期 926年7月—927年8月 | |
前任 | 霍彥威 |
繼任 | 房知溫 |
襄州山南東道節度使 | |
任期 927年8月—930年4月 | |
前任 | 劉訓 |
繼任 | 康義誠 |
宋州歸德軍節度使 | |
任期 930年12月或931年1月—933年11月 | |
前任 | 趙延壽 |
繼任 | 劉仲殷 |
潞州昭義軍節度使 | |
任期 934年8月—936年3月 | |
前任 | 盧文進 |
繼任 | 皇甫立 |
個人資料 | |
字 | 子言 |
出生 | 863年 唐懿宗咸通四年 |
逝世 | 936年3月(72-73歲) 後唐末帝清泰三年二月 潞州 |
兒女 | 安友權 安友親 |
父母 | 安順琳(父) |
安元信(863年—936年3月),字子言,代北人,晚唐及五代政治、軍事人物,出身軍人家庭,少年跟隨李克用征戰,後因懼罪投奔義武軍節度使王處直,幾年後又跟隨王郜回到太原,繼續為李克用效力,之後跟隨李存勗征戰,以功歷遼州、武州、博州刺史等官,同光二年任大同軍節度留後,後在明宗、閔帝、末帝朝先後擔任滄州、徐州、襄州、宋州、潞州節度使,官至潞州節度使、兼侍中、檢校太尉、同平章事,封武威郡公。後唐末帝清泰三年二月(936年3月)因病去世,追贈太師。後石敬瑭為他加諡號「忠懿」。
歷史記載
[編輯]《舊五代史》有安元信傳記(卷六十一·唐書三十七·列傳十三)[1],新舊五代史中莊宗、明宗、閔帝、末帝本紀[註 1]及《資治通鑑》[註 2]中也有關於他的記載,但《新五代史》無其本傳;其事跡亦見於《冊府元龜》[註 3];《十國春秋》有高從誨與其通信之事[註 4][2],《五代會要》[註 5][3]、《文獻通考》[註 6][4]、《御定淵鑒類函》[註 7][5]列有其名,《全唐文》收有一篇為安元信議諡號的文字[註 8][6]。
生平
[編輯]出身與效力李克用
[編輯]《舊五代史》安元信本傳記載,安元信是代北人,字子言,父親名叫安順琳,官至降野軍使;傳尾又載安元信死於清泰三年(公元936年),享壽七十四歲(虛歲),按此倒推,他應出生於唐懿宗咸通四年(公元863年)[1]。王義康、樊文禮等學者從他的姓氏(安姓屬於「昭武九姓」)及籍貫以及後唐將領的普遍情況出發,結合粟特胡人在唐朝時的遷徙過程,認為安元信可能屬粟特胡人[7][8]。
安元信出身軍人家庭,從小學習騎射,投奔李克用,跟隨他攻打黃巢、秦宗權[1],中和五年二月(885年3月),赫連鐸與幽州李可舉發兵攻打李克用,安元信在居庸關戰敗,《舊五代史》稱其是在防禦雲中的過程中被赫連鐸軍擊敗,而《冊府元龜》又有兩種不同的記載,一段也稱他被赫連鐸擊敗,並補充他是在寡不敵眾,身中流矢的情況下戰敗的[9];另一段稱他是在大軍打敗赫連鐸後攻打幽州時充當先鋒,與幽州部隊遭遇後不能獲勝[10]。總之可以確定的是,安元信在戰敗後懼怕李克用的責罰,因而逃到李克用的盟友義武節度使王處存帳下效力,兩書均如此記載[1][10]。
王處存對他的到來感到欣喜,任命他做突騎都校(騎兵軍官)[1],《冊府元龜》還記載他為安元信向朝廷申請了檢校工部尚書的官位[10]。
光化三年十月(900年11月),朱溫攻打河北,將領張存敬攻打定州,義武軍隊大敗,王處存之子王郜棄城投奔李克用,安元信隨行[11],李克用還像原來那樣對待他,授予鐵林軍使的職位[1]。
隨後安全信參與了兩場戰役,安元信本傳中記載天復元年(901年),朱溫大舉攻打李克用,其中葛從周率兵從馬嶺進攻,安元信在榆次縣設下伏兵,打敗其先後部隊[1],但這一記載與其他歷史記載相異,葛從周的本傳、資治通鑑等均稱葛從周是從土門進攻,從馬嶺進攻的是張歸厚[12][11],此戰後,加官檢校尚書左僕射[9]。之後梁軍將領李思安於天佑四年六月開始圍攻潞州,李克用派遣周德威統領史建瑭、李存璋等將領前去救援,安元信亦名列其中,據《資治通鑑》,當時安元信的官職是鐵林都指揮使[13]。晉軍在高河設營與梁軍對壘,梁軍前來攻擊,在戰鬥中,安元信殺死了敵軍勇將秦武,本傳中記載,安元信是「與(秦武)斗,斃之」[1],而《冊府元龜》則指出,他是一箭射死了秦武[14]。秦武死後,梁軍退去,晉軍得以建立營壘[1]。李克用把自己所乘的馬及鎧甲、兵仗賜給安元信,獎賞他的功勞,並任命他為突陣都將[1]。
莊宗朝
[編輯]次年正月,李克用去世,李存勗繼承晉王之位,天佑五年四月(908年5月),發兵潞州,安元信也隨同出征[15][1],同年五月,晉軍大破梁軍,是為「三垂岡之戰」,安元信參與此戰,以功授遼州刺史、檢校司空,仍為突陣都將[16],李存勗賜給他玉鞭和名馬[1]。
晉天佑七年四月(910年5月),晉軍在柏鄉大破梁軍,是為柏鄉之戰,安元信亦參戰,他在戰鬥中受了重傷,李存勗親自為他敷藥[1]。之後,安元信改官武州刺史、內衙副都指揮使、山北諸州都團練副使、檢校司徒。天佑十二年(915年),魏博投降晉國,移安元信為博州刺史[1]。天佑十六年(919年),梁晉兩軍在德勝渡對壘,安元信充任右廂排陣使[1]。
李存勗稱帝,滅梁後,於同光二年八月(924年9月)授予安元信大同軍節度留後(代理節度使)的官職,值得注意的是,《舊五代史·莊宗紀六》中指出安元信此時的官職是雲州刺史、雁門以北都知兵馬使,這一點與本傳中的記載不同,但本紀中也沒有記載授予他上述官職的時間[17]。半年之後即同光三年六月(925年7月),他又改任橫海軍節度使;同年二月,又出於防禦契丹的需要,令他以本職充任北面行營馬步軍都排陣使[17]。當時,李嗣源(後來的後唐明宗)正出任鎮州節度使、北面招討使,霍彥威(時名李紹真)為副招討使[17],安元信與他們共同鎮守鎮州,安元信倚峙自己的功勞,經常當着李嗣源的面嘲諷霍彥威(霍是後梁降將),霍也不敢應答,明宗則對安元信說:「事業的成就由天不由人,當初氏叔琮圍攻太原時,你也無所作為,不要用自己的小勇來取笑老臣!」於是安元信道歉,不再取笑霍彥威[1]。
明宗、閔帝、末帝朝
[編輯]同光四年四月(926年6月),李存勗被亂軍殺害,李嗣源入洛稱帝,是為後唐明宗,安元信本人沒有直接參與這一系列事件,但學者屈卡樂在論文中懷疑他參與了李嗣源的個人集團[18];之後,明宗念及安元信是代北舊人,於次月加封他為同平章事,改任徐州節度使(本傳作次年移鎮徐州,與明宗本紀記載不同),他也由此成為使相[19][1]。
鎮徐州一年多,安元信於天成二年七月(927年8月)改任山南東道節度使,原因是當時的襄州節度使劉訓攻打荊南無功被貶[1],任職時間達兩年半[20],期間,割據荊南的高從誨曾送給安元信一封表達願意歸順的書信,安元信將其轉交給明宗,事見《資治通鑑》及《十國春秋》[21][2]。
長興元年三月(930年4月),康義誠被任命為新一任山南東道節度使[22],之後半年多,安元信暫時無職,同年十二月(12月或次年1月),他被任命為宋州節度使,但前節度使趙延壽到次年二月(3月)才卸任[23],明宗也於次月(4月)來到安元信的府邸[23];並於長興四年二月(933年3月)加安元信為兼侍中[1][24]。此次任職時長近三年,直到長興四年十月(933年11月),劉仲殷取代了他的位置[24],隨後明宗病重去世,安元信曾請求去看望[1]。隨後半年多,在閔帝在位期間,他沒有獲得職位,末帝即位後,於清泰元年六月(934年8月)巡幸安元信的府邸,賜予他銀器、繒帛[25],並任命他為潞州節度使,檢校太尉、兼侍中[26],這也是安元信人生中最後的職務,任職一年半後,他於任上去世。
另據《冊府元龜》,安元信被封與武威郡公的爵位,食邑三千戶,實封二百戶,但《舊五代史》中沒有相關記載[27]。
身後
[編輯]據《舊五代史》本傳記載,安元信於末帝清泰三年二月(936年3月)在昭義節度使任上因病去世,終年七十四歲,死後追贈太師[1],據末帝本紀記載,新任潞州節度使在二月庚辰(3月16日)被任命,當月丁亥日(3月23日),末帝為安元信的死廢朝一日[28]。《冊府元龜》記載,安全信死後葬於太原交城[27]。
後來石敬瑭建立後晉後,因為安元信素有名望,要為他追加諡號,賈緯為其作諡議,確定諡號為「忠懿」[1],在諡議中稱讚其忠誠,立功數朝,其文收入《全唐文》[6];《冊府元龜》中又補充:石敬瑭還賜建神道碑,禮部郎中呂咸休為之作文[27]。
安元信有六個兒子,長子名安友權,官至諸衛大將軍(《冊府元龜》則記作武衛大將軍[27]);次子名安友親,官至滁州刺史,在任上去世[1]。
註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舊五代史·卷六十一·唐書三十七: 列傳十三 安金全 安元信 安重霸 劉訓 張敬詢 劉彥琮 袁建豐 西方鄴 張遵誨 孫璋. 維基文庫. 中華書局 (中文).
- ^ 2.0 2.1 十国春秋·卷一百○一 荊南二 世家. 維基文庫. 中華書局 (中文).
- ^ 王溥. 五代会要 卷十二.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ISBN 9787532545742.
- ^ 文献通考·卷四十八 職官考二. 維基文庫 (中文).
- ^ 御定淵鑑類函卷六十二·設官部二〈三公總載· 三公總載一. 維基文庫 (中文).
- ^ 6.0 6.1 全唐文·卷八百五十六. 維基文庫 (中文).
- ^ 樊文禮. 试论唐末五代代北集团的形成. 民族研究. 2002, (2002年第2期): 第54-62+108頁. ISSN 0256-1891.
- ^ 王義康. 后唐、后晋、后汉王朝的昭武九姓胡. 西北民族研究. 1997, (1997年第2期). ISSN 1001-5558. doi:10.16486/j.cnki.62-1035/d.1997.02.014.
- ^ 9.0 9.1 王欽若. 册府元龟. 卷四百三十二 將帥部·矯命而勝·立後效. 周勛初等校訂. 南京: 鳳凰出版社. 2006. ISBN 9787806435861.
- ^ 10.0 10.1 10.2 王欽若. 册府元龟. 卷四百三十八 將帥部·無功奔亡. 周勛初等校訂. 南京: 鳳凰出版社. 2006. ISBN 9787806435861.
- ^ 11.0 11.1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二·唐紀七十八. 維基文庫. 中華書局 (中文).
- ^ 舊五代史·卷十六·梁書十六: 列傳六 葛從周 謝彥章 胡真 張歸霸 張歸厚 張歸弁. 維基文庫. 中華書局 (中文).
- ^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六 後梁紀一. 維基文庫. 中華書局 (中文).
- ^ 王欽若. 册府元龟. 卷八百四十六 總錄部·善射. 周勛初等校訂. 南京: 鳳凰出版社. 2006. ISBN 9787806435861.
- ^ 舊五代史·卷二十七·唐書三: 莊宗本紀一. 維基文庫. 中華書局 (中文).
- ^ 王欽若. 册府元龟. 卷一百三十五 帝王部·愍征役·好邊功. 周勛初等校訂. 南京: 鳳凰出版社. 2006. ISBN 9787806435861.
- ^ 17.0 17.1 17.2 舊五代史· 卷三十二·唐書八: 莊宗本紀六. 維基文庫. 中華書局 (中文).
- ^ 屈卡樂. 盧地生. 后唐同光政权方镇控制战略研究. 安徽史學: 26-35頁. [2020-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1).
- ^ 舊五代史·卷三十六·唐書十二: 明宗本紀二. 維基文庫. 中華書局 (中文).
- ^ 舊五代史·卷三十八·唐書十四: 明宗本紀四. 維基文庫. 中華書局 (中文).
- ^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六·後唐紀五. 維基文庫. 中華書局 (中文).
- ^ 舊五代史· 卷四十一·唐書十七: 明宗本紀七. 維基文庫. 中華書局 (中文).
- ^ 23.0 23.1 舊五代史· 卷四十二·唐書十八: 明宗本紀八. 維基文庫. 中華書局 (中文).
- ^ 24.0 24.1 舊五代史·卷四十四·唐書二十: 明宗本紀十. 維基文庫. 中華書局 (中文).
- ^ 王欽若. 册府元龟. 卷一百十四 帝王部·巡幸第三. 周勛初等校訂. 南京: 鳳凰出版社. 2006. ISBN 9787806435861.
- ^ 舊五代史·卷四十六 唐書二十二: 末帝本紀上. 維基文庫. 中華書局 (中文).
- ^ 27.0 27.1 27.2 27.3 王欽若. 册府元龟. 卷八百二十·總錄部·立祠. 周勛初等校訂. 南京: 鳳凰出版社. 2006. ISBN 9787806435861.
- ^ 舊五代史·卷四十八·唐書二十四: 末帝本紀下. 維基文庫. 中華書局 (中文).
延伸閱讀
[編輯]官銜 | ||
---|---|---|
前任者: 李存璋 |
大同軍節度留後 924–925 |
繼任者: 高行珪 |
前任者: 趙德鈞 |
滄州橫海軍節度使 925-926 |
繼任者: 王景勘 |
前任者: 霍彥威 |
徐州武寧軍節度使 926-927 |
繼任者: 房知溫 |
前任者: 劉訓 |
襄州山南東道節度使 927-930 |
繼任者: 康義誠 |
前任者: 趙延壽 |
宋州歸德軍節度使 930-933 |
繼任者: 劉仲殷 |
前任者: 盧文進 |
潞州昭義軍節度使 934–936 |
繼任者: 皇甫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