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可汗
天可汗(古突厥文:𐱅𐰭𐰼𐰃𐰴𐰍𐰣,拉丁轉寫:Tengri Qaghan),又譯為天至尊、登里可汗、登利可汗、騰格里汗,可汗的尊稱之一,是唐皇帝向西域及草原諸部所宣示的一個頭銜,即顯示其對東、西突厥和蔥嶺以西地區的無上權威。在字面上對游牧民族而言,該頭銜地位即是比隋文帝的聖人可汗還高,「天」(Tengri,騰格里)在突厥語裏具有很高尚、有權力的含義,其後九姓鐵勒、西域諸國國王、吐火羅葉護也稱唐太宗為「皇帝天可汗」,在安史之亂後唐肅宗也被回紇人稱為「天可汗」。草原和西域諸國家承認唐朝「天可汗」的地位,標誌着李唐皇室的威望達到一個巔峰,也標誌着開始主盟東亞國際社會[1]。騰格里汗也被用來指代其他突厥統治者,如後突厥汗國登利可汗以及回鶻汗國牟羽可汗。
唐朝
[編輯]四夷君長詣闕請上為天可汗,上曰:「我為大唐天子,又下行可汗事乎?」群臣及四夷皆稱萬歲。是後以璽書賜西北君長,皆稱天可汗。
——《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三》(630年)
上至靈州,敕勒諸部俟斤遣使相繼詣靈州者數千人,咸云:「願得天至尊為奴等天可汗,子子孫孫常為天至尊奴,死無所恨。」
——《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八》(647年)
奴身罪逆不孝,慈父身被大食統押。應徹天聰,頌奉天可汗進旨云:「大食欺侵,我即與你氣力。」奴身今被大食重稅,欺苦實深。若不得天可汗救活,奴身自活不得,國土必遭破散,求防守天可汗西門不得。伏望天可汗慈憫,與奴身多少氣力,使得活路。又承天可汗處分突厥施可汗云:「西頭事委你,即鬚髮兵除卻大食。」其事若實,望天可汗卻垂處分奴身,緣大食稅急,不求得好物奉進,望天可汗照之。所欲驅遣奴身,及須已西方物,並請處分奴身,一一頭戴,不敢怠慢。
奴身千代已來,忠赤於國,只如突厥騎施可忠赤之日,部落安貼,後背天可汗,腳底火起。今突厥屬天可汗,在於西頭為患,唯有大食,莫逾突厥。伏乞天恩不棄突厥部落,打破大食,諸國自然安貼。
——《請討大食表》(741年),石國王·伊捺吐屯屈勒
藥葛羅曰:「懷恩欺我,言天可汗已晏駕,令公亦捐館,中國無主,我是以敢與之來。今知天可汗在上都,令公復總兵於此,懷恩又為天所殺,我曹豈肯與令公戰乎!」
——《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三》(765年)
唐朝貞觀四年,擊敗東突厥,三月十五日,大同道行軍副總管張寶相於蘇尼失部的沙鉢羅設營擒獲頡利可汗,二十九日執送長安,[2],西域、北荒諸蕃君長,在長安尊唐太宗為「天可汗」,意為「天下總皇帝」。「天可汗」除了是一種對「唐朝皇帝」的榮銜,還是一種有實質意義的國際組織體系,以維持當時各同盟國的集體安全。在這天可汗制度內,各成員國均有獨立主權,不得互相攻擊,而作為盟主的唐帝國,則有一定的權利和義務:
- 通過由天可汗下詔冊立,宣示各國的繼承人為合法。
- 各成員國之間的爭執,由天可汗派員仲裁。
- 若成員國受到攻擊,天可汗要給予援助。
- 天可汗可以調動各國軍隊組成聯軍,攻擊違反同盟利益的國家。
自唐太宗之後、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都曾被稱作天可汗。[3]范祖禹批評道:「太宗以萬乘之主,而兼為夷狄之君,不恥其名,而受其佞,事不師古,不足為後世法也。」[4]
天可汗稱號並非單獨稱呼,而是與皇帝連稱。唐朝降外的皇帝詔書均署「皇帝天可汗」[5]。
突厥、回紇
[編輯]突厥可汗與回紇可汗,經常冠上這個稱號,以示尊大。但在中文文獻中,為了表示唐朝皇帝的獨特地位,其他冠上這個稱號的可汗,被音譯為登里可汗、登利可汗或騰里可汗。
第一位為後突厥汗國登利可汗(734年—741年在位),不過登利既無默啜可汗的勇武,也無毗伽可汗的大智,可以說後突厥實亡於登利;從石國吐屯王·伊捺吐屯屈勒向唐玄宗於公元741年上表的《請討大食表》文中「後背天可汗,腳底火起。今突厥屬天可汗」,可見唐朝皇帝在突厥人心目中仍是天可汗,尤其在西突厥諸族中。另外,後突厥毗伽可汗於公元716年「欲南下為寇」,其身邊的著名宰相暾欲谷也曾勸說曰:「唐主(唐玄宗)英武,民和年豐,未有間隙,不可動也。我眾新集,力尚疲羸,且當息養數年,始可觀變而舉」。其後,安史之亂爆發,唐朝皇帝威嚴受損,而回紇由於助唐有功,也開始以天可汗汗號自許,包括藥羅葛氏牟羽可汗(759年—780年在位)、[6]阿跌氏懷信可汗(795年—805年在位)之後的回紇可汗。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羅新認為,耶律阿保機稱帝後的「天皇王」稱號和耶律德光稱帝前的「天皇王」就是天可汗的漢譯。
參考文獻
[編輯]引用
[編輯]- ^ 劉志強. 唐代文明發生論──以《貞觀政要》為中心. 世新中文研究集刊 第十六期. 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系. 2020-07: 43.
- ^ 《舊唐書》卷3載:「(貞觀)四年春正月乙亥(初九),定襄道行軍總管李靖大破突厥……三月庚辰(十五日),大同道行軍副總管張寶相生擒頡利汗獻於京師。」《資治通鑑》卷193,太宗貞觀四年(630)三月庚辰條載:「初,始畢可汗以啟民母弟蘇尼失為沙缽羅設,督部落五萬家,牙直靈州西北……庚辰(十五日),行軍副總管張寶相帥眾奄至沙缽羅營,俘頡利送京師,蘇尼失舉眾來降,漠南之地遂空。」
- ^ 朱振宏《唐代「皇帝·天可汗」釋義》,《漢學研究》第21卷第1期,2003年
- ^ 《唐鑑》卷二
- ^ 王溥《唐會要·雜錄》:「貞觀四年,諸蕃君長詣闕,請太宗為天可汗。乃下制,令後璽書賜西域北荒之君長,皆稱皇帝天可汗。」
- ^ 回鶻西遷諸事考[永久失效連結]
來源
[編輯]延伸閱讀
[編輯]- 羅一之,〈唐代天可汗考〉,《東方雜誌》, 41: 16(1945),pp.44-46 。
- 羅香林,《唐代文化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5.12,pp.54-87 。
- 谷霽光,〈唐代『皇帝天可汗』溯源〉、〈唐代『皇帝天可汗』溯源後記〉,收《谷霽光史學文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6.3,第4卷,pp.170-176、177-179 。
- 劉義棠,〈天可汗探原〉,收《中國西域研究》,臺北:正中書局, 1997.10,pp.71-109 。
- 章群,《唐代蕃將研究》,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6.3,ISBN 9789570800890 pp.341-366
- 姚大中,《中國世界的全盛》,臺北:三民書局, 1983.1,pp.24-56
註釋
[編輯]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