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砲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5年9月8日) |
戰爭與軍事 |
---|
大砲又稱火砲、礟、礮[1],是利用機械能、化學能(火藥)、電磁能來發射彈體,其射程超過單兵武器射程的武器。英語對「Artillery」的定義也包含射箭機、投石機等大型非火藥武器在內。砲是指火砲,用火藥的遠距離殺傷武器。砲是指一種能發射鐵石鐵丸或炮彈的重型兵器。
意義
[編輯]漢字中石部的「砲」原指投石機與其彈,唐後也指由投石機發射的燃燒物,宋後也指由投石機發射的縱火物與爆裂物[2],明後也指大型管身火器。宋代之前石部的「砲」與火部的「炮」不同義,火部的「炮」只有「燒烤」的意思,宋代之後火部的「炮」逐漸有石部的「砲」的意思。「火砲」與「火炮」最初皆指發射燃燒物或爆裂物投石機與其炮彈,明後才指大型管身火器。[3]
火砲在現代指口徑不小於20毫米(0.78吋)的管身射擊武器。口徑小於20毫米的管身射擊武器稱為槍械。火砲通常由砲身和砲架兩大部分組成。砲身包括砲管、砲尾、砲閂等。砲管用來賦予彈丸初速和飛行方向;砲尾用來裝填炮彈;砲閂用以關閉砲膛,擊發炮彈。砲架由反後坐裝置、方向機、高低機、瞄準裝置、大架和運動體等組成。反後坐裝置用以保證火砲發射炮彈後的復位;方向機和高低機用來操縱砲身變換方向和高低;瞄準裝置由照準器和瞄準鏡組成,用以裝定火砲射擊數據,實施瞄準射擊;大架和運動體用於射擊時支撐火砲,行軍時作為砲車。
歷史
[編輯]古代的大砲指投石機等大型投射武器,西方的古希臘、古羅馬與東方的中國都曾使用此類武器。
《唐書·李密傳》:「以機發石為攻城械,號將軍砲。」
公元8世紀後中國發明火藥後,逐漸開始用投石機發射火藥彈,唐哀帝時鄭璠攻打豫章,曾「發機飛火燒龍沙門」,這種「發機飛火」並非指管形的火砲與炮彈,而是一種稱作砲的投石機投出的火藥球。[4]
宋隆興元年(1163年)魏勝駐守海州時,製造出火石砲,這也是指投石機與其扔出的炮彈,而非今日的管形火砲。
現在管形火砲的起源應是南宋的突火槍與元朝時的火銃,這兩者又稱火筒。據李約瑟指出世界上最早的金屬火銃出土於中國黑龍江,製造時間為元大德二年(1298年),目前藏於黑龍江省博物館[5]。然而在1987年9月武威在發現的武威銅火砲才可能是最古老的火砲。元明時火銃分別朝向單兵化與大型化發展,元代著名的大型火銃為碗口銃,大型化的火銃出現後也繼承了火砲與砲的名稱。
英國人在1326年製作金屬火砲,在1331年弗留利地區奇維達萊的圍城戰場上就使用過類似且小型的火銃。[6]與此同時,14世紀歐洲文獻這時期的彩圖有圍城戰役中使用的火砲,另外,在瑞典的洛書特附近也出土過火銃,年代在1326至1346年。公元1326年意大利的佛羅倫斯城訂購了金屬制大砲,交易文件還保留到今日。愛德華三世在1327年跟蘇格蘭人作戰中和英法百年戰爭中著名的克雷西會戰曾使用大量火砲。元末於(1332年)曾在部隊中裝備了金屬砲管火砲-青銅火銃(口徑105毫米,滑膛前膛火砲),是現今火砲的鼻祖之一。 火砲在歐洲剛投入戰場時,大致上分長砲與臼砲兩種。長砲的鑄造法與水桶類似,再用桶箍加固砲身;而臼砲則直接採用青銅鑄造(失蠟法)。 現代化的火砲來自1897年的法國加農砲French 75,它附加油壓避震器以大幅減少射擊時的後座力,這避震器源自德國工程師Konrad Haussner,他原本想將專利賣給克魯伯軍火公司,但克魯伯公司認為設計仍有問題未購買,之後法國砲兵中校研究跳過 Konrad Haussner的專利,另外設計新的避震器用在火砲上,這技術於1897年成功,成為現代化火砲的原型。
圖輯
[編輯]-
前膛裝填鐵砲
-
大沽口砲臺展示的明朝製前膛裝填鐵砲
-
曲射火炮彈著說明圖
-
沙皇砲(1586年造)
-
西歐最早的火砲,在華瑟·德·米利梅特所著《華瑟·德·米利梅特》一書中的彩圖,火砲發明年代大約在1326年。[7]
-
1953年M65 280毫米加農砲試射的W9型15KT小型核炮彈。
-
二戰與冷戰期間美國陸軍砲兵所使用的裝備M115榴彈砲
分類
[編輯]近古
[編輯]現代
[編輯]按照彈道特性可以分為:
按照用途分可以分為:
按照運動方式可以分為:
按照砲管分類可以分為:
按照炮彈推進方式可以分為:
參見
[編輯]- 火器
- 火龍經
- 砲兵
- 砲塔
- 阿姆斯特朗大砲(Armstrong's Rifled Breech Loader)
- 克魯伯大砲(Krupp Gun)
- 克魯伯 75mm 野砲
- 克魯伯 Pak-44 128mm 反坦克砲
- 克魯伯 K5 列車砲(11.1吋;283mm)
- 砲決
- 火砲列表
參考資料
[編輯]- ^ 異體字「礮」與「礟」的字義比較. [2019-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8).
- ^ 南宋楊萬里《海蝤船賦》序云:「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兵欲濟江,虞允文伏舟七寶山,舟中發一霹靂墜砲,墜水中,硫磺得水,火自跳出,紙裂而石灰散為煙霞,眯其人馬之目,金兵大敗。」對此,清梁章鉅《浪跡叢談》「砲考」,考證砲如何演變為砲。
- ^ 劉旭. 中国古代火药火器史. 大象. 2004: 163. ISBN 9787534730283.
- ^ 劉旭. 中国古代火药火器史. 大象. 2004: 15. ISBN 9787534730283.
- ^ Joseph Needham.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Military Technology : The Gunpowder Epic 5(7).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4: 293 [2015-09-08]. ISBN 978-0-521-30358-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8).
- ^ Clifford J. Rogers. Military Revolutions of the Hundred Years' War. Clifford J. Rogers (編). The Military Revolution Debate: Readings on the Military Transformation of Early Modern Europe. Westview Press. 1995: 65. ISBN 0-8133-4658-4.
- ^ Montague Rhodes James, ed., The Treatise of Walter de Milemete, 1913, p. 140, cited in Robert Douglas Smith, The Artillery of the Dukes of Burgundy, 1363-1477, p. 10 ISBN 978-1-84383-162-4
- 李弘祺:〈中國的第二次銅器時代:為什麼中國早期的砲是用銅鑄的?(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黃一農:〈紅夷大砲與皇太極創立的八旗漢軍(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