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國民革命軍集團軍序列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國民革命軍軍旗

集團軍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的軍事編制單位。

北伐戰爭

[編輯]

北伐戰爭時期,國民革命軍組建一批集團軍: 1927年4月5日,武漢國民政府改編部隊:

  • 第一集團軍 總司令蔣介石
    • 第一方面軍 總指揮何應欽
    • 第二方面軍 總指揮程潛
    • 第三方面軍 總指揮李宗仁
    • 第四方面軍 總指揮唐生智。4月19日,武漢國民政府決定舉行二次北伐,轄3個縱隊。
    • 第五方面軍(滇軍) 總指揮朱培德,1927年4月由第三軍以及收編滇軍金漢鼎、楊池生、楊如軒三個師兵力六萬人組建。
  • 第二集團軍 總司令馮玉祥
    • 第一方面軍總指揮 孫良誠
      • 第三軍軍長 孫良誠
      • 第四軍軍長 馬鴻逵
      • 第五軍軍長 石友三
    • 第二方面軍總指揮 孫連仲
      • 第一軍軍長 梁壽愷
      • 第十四軍軍長 孫連仲
      • 第二十三軍軍長 秦德純
    • 第三方面軍總指揮 方振武/韓復榘
      • 第六軍軍長 韓復榘
      • 騎二軍軍長 席液池
    • 第八方面軍總指揮 劉鎮華
      • 第二十三軍軍長 劉鎮華
      • 第二十六軍軍長 劉茂恩
      • 第二十八軍軍長 萬選才
    • 第九方面軍總指揮 鹿鍾麟
      • 第二十一軍軍長 呂秀文
      • 第十軍軍長 楊虎城
      • 騎兵第一軍軍長 鄭大章
      • 第十八軍軍長 鹿鍾麟
      • 第二十軍軍長 龐炳勛
      • 第二十七軍軍長 王鴻恩
      • 第三十一軍軍長 劉驥
    • 第四方面軍總指揮 宋哲元(駐陝西)
      • 第二軍軍長 劉汝明
      • 第十五軍軍長 宋哲元
    • 第五方面軍總指揮 岳維峻
    • 第六方面軍總指揮 石敬亭(陝西)
      • 第十三軍軍長 張維璽
    • 第七方面軍總指揮 劉郁芬(甘肅)
      • 第十軍軍長 劉郁芬

1927年寧漢分裂後,6月15日,武漢國民政府改編部隊為:

  • 第四集團軍唐生智
    • 第一方面軍 唐生智兼任 1927年10月20日,南京國民政府西征討唐。懾於強大的軍事壓力,唐部或降蔣,或力戰不支而敗。唐生智於11月12日下野.第一方面軍就此結束.
      • 第八軍 唐生智兼任
      • 第三十五軍 何健
      • 第三十六軍 劉興
      • 第十五軍 劉佐龍
      • 第九軍 彭漢章
      • 新編第五軍 賀國光
    • 第二方面軍 總指揮張發奎,參謀長謝膺白,副官長吳仲禧,秘書長高語罕,經理處長陳勁節,政治部主任兼黨代表郭沫若,警衛團團長盧德銘。1927年9月18日張發奎下野,黃琪翔代理第二方面軍總指揮職。1927年10月18日,廣州政治分會臨時軍事委員會成立,第二方面軍的名義取消。

南京國民政府改編部隊:

1929年3月,蔣介石以陸海空軍總司令的名義,為了即將開打的蔣桂戰爭,將全國部隊改編為路軍 (軍事)。這一建制至1937年9月廢除,改編為集團軍

1937年至1949年

[編輯]

1936年的制定的「作戰方案」中,每個戰區計劃臨時組建三個集團軍,各負責一個作戰正面。1937年7月25日軍政部的會議上,第一戰區部隊暫分為三個集團軍,分別由韓復榘劉峙宋哲元等指揮,第二戰區分為第六、第七集團軍,第三戰區分為第四、第五集團軍。1937年8月20日公佈15個集團軍序列番號,與上述編組未一一對應,但按其編組原則卻基本符合臨時組編組的性質——各集團軍的編成存在一定的隨意性,多是以駐地鄰近的軍、師臨時組合。集團軍總司令部也僅含參、副兩處,其他軍佐直屬司令部,司令部官佐共計99人。就集團軍所屬部隊而言,最多的轄5個軍之多,最少的只有1個軍,實力並不平均。每個集團軍所屬的軍、師淵源都不相同,且變動頻繁。之後廣西、四川各成立兩個集團軍,薛岳新組建一個集團軍,商震萬福麟軍合編為一個集團軍。至1937年底,國軍共計編成21個集團軍。

之後不斷組建新的集團軍,原有的21個集團軍中有些被調整,有的番號被撤換,有的被裁撤;而徐源泉楊森等人的部隊新編為7個集團軍。集團軍的性質也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不再是根據戰場的需要由各軍師就近臨時編程的組織,而是由相同派系的軍、師的固定組合,成為一級常設單位。到1938年底,集團軍總數達到25個。川軍已經獲得了5個集團軍的番號,晉、桂、粵軍各獲得兩個,西北、東北、滇、寧馬也獲得了1個。

集團軍作為一級常設單位被確立後,其構成也趨於穩定:除第十二、三十一集團軍外,其他各集團軍所轄部隊多為1-2個軍。各集團軍的兵力配置日益均衡,集團軍所轄的軍、師開始固定下來,不再被頻繁調調入或調離。集團軍的這個變化,不僅與戰爭走向持久化有關,更多的還是國內政治的產物。1938年11月南嶽軍事會議決定兵團、軍團、師轄旅建制後,部隊再行組合,1939-1940年成立9個新集團軍。其次,既有的集團軍也不斷重新組合。有的集團軍因作戰不力而被裁撤後,其番號給予新部隊重新組成集團軍。

抗戰期間比集團軍更大的軍事編制單位有按地理區域劃分的戰區兵團方面軍等。1937年9月末淞滬戰場編組了三大兵團,分別是陳誠任總司令的左翼兵團(轄第15集團軍、第19集團軍)、朱紹良任總司令的中央兵團和張發奎任總司令的右翼兵團。1938年蘭封會戰期間,中央軍近20萬主力部隊編成「豫東兵團」(亦稱第一兵團),兵團總司令由第19集團軍總司令薛岳擔任。武漢會戰期間,編組了4個兵團:薛岳第一兵團、張發奎第二兵團、孫連仲第三兵團、李品仙第四兵團。但集團軍事實上不能算國民革命軍抗日戰爭後期最大的作戰單位,因為抗戰後期又設立了方面軍——1945年3月1日將滇越邊區(總司令官盧漢)、第四戰區(張發奎)、黔桂邊區(湯恩伯)、第24集團軍(王耀武)改編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方面軍。第一方面軍,下轄轄第1集團軍、第9集團軍等部,方面軍總司令盧漢、副總司令黃杰關麟徵霍揆彰。另,1943年2月重新組建的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陳誠,副司令長官黃琪翔,下轄第11集團軍、第20集團軍等部。

集團軍通常下轄兩個以上的軍或軍團和若干其他輔助單位。抗戰結束時共有40個集團軍在編。國共內戰時期又組建了三支集團軍,同時所有的集團軍逐漸被新的類似的軍事編制兵團所取代。以下列表提供了國民革命軍集團軍的總體信息,包括組建時間、歷任總司令及所參加重要戰役。

抗戰時期及抗戰後國共內戰期間,國民革命軍的集團軍的正式譯法為Army Group,縮寫為AG。而把集團軍下轄的軍團譯為Corps,把軍團下轄的譯為Army。例如,第18集團軍的臂章即為「18AG」。又如,《行政院軍隊整編報告(1947年12月)》中指出「簡化黃河以南指揮層次……改20AG為21A」,即把第20集團軍整編為第21軍(整編軍)。1938年5月17日《何應欽等激勵廖磊等部努力作戰粉碎敵圍攻徐州企圖電》的報頭為:「21AG廖總司令、19C馮軍團長、68A劉軍長:」,即第21集團軍廖磊、第19軍團馮治安、第68軍劉汝明

集團軍下轄軍團、甚至直轄獨立。集團軍隸屬於戰區兵團(1937年至1938年淞滬會戰蘭封會戰武漢會戰期間)、遠征軍方面軍(1945年3月以後)。1946年-1947年,集團軍陸續整編為軍(即整編軍)、綏靖區兵團等。

抗戰初期的1937年-1939年,中國國民革命軍存在過相當於現代集團軍地位的軍團。軍團下轄軍、師,上隸於集團軍或戰區兵團。著名的例子有台兒莊會戰湯恩伯的第20軍團。

抗戰期間共頒發了40個集團軍的番號(後有番號撤銷、轉授)。不含抗戰初期組建又被撤銷的集團軍,其派系分佈為:

到1944年,為了控制雲南和監視滇軍,以及準備反攻滇西,雲南已經湧進了中央軍的四個集團軍,杜聿明第5集團軍、關麟征第15集團軍、宋希濂第11集團軍和霍揆彰第20集團軍,為後來拿下龍雲做好了軍事準備。

第一至第十集團軍

[編輯]
單位 組建日期[1] 總司令[2] 任期[1][2] 主要戰役[3][4] 副總司令 註釋
第一集團軍
組建:1937年8月6日
1938年10月改編為第三十三集團軍
宋哲元
1937年8月-1938年4月 津浦線作戰
豫西北會戰
萬福麟
馮治安
宋哲元第二十九軍改編,隸屬第一戰區,下轄張自忠第五十九軍馮治安第七十七軍劉汝明第六十八軍。1938年退入河南省歸第五戰區
重新組建:1938年10月
改稱第一兵團:1947年9月
龍雲
1938年10月-1939年1月 盧漢
高蔭槐
孫渡
陳鐵
滇軍組建。轄盧漢第六十軍孫渡第五十八軍張沖新編第三軍
盧漢
1939年1月-1945年3月 南昌會戰
第一次長沙戰役
1939年冬季攻勢
第二次長沙戰役
第三次長沙戰役
浙贛戰役
鄂西會戰
常德會戰
孫渡
1945年3月-1947年9月
單位 組建日期 總司令 任期 主要戰役 副總司令 註釋
第二集團軍
組建:1937年8月6日
改稱第四綏靖區:1945年10月
劉峙
1937年9月-1938年2月 平漢路北段作戰
太原會戰
孫連仲
龐炳勛
劉汝明
田鎮南
曹福林
孔令恂
豫皖綏靖主任公署改編。轄孫連仲第一軍團、東北軍檀自新騎兵第10師、裴昌會步兵第47師、曾萬鍾第三軍關麟征第五十二軍
孫連仲
1938年2月-1943年8月升任第六戰區司令長官 臺兒莊會戰
隨棗會戰
1939年冬季攻勢
棗宜會戰
豫南會戰
第二次長沙戰役
鄂西會戰
西北軍第二十六路軍改變的第一軍團擴編。轄第三十軍第四十二軍,共有第27師、第30師、第31師。後編入第五十五軍第六十八軍
劉汝明
1943年8月-1945年10月 常德會戰
豫西鄂北會戰
第五十五軍第六十八軍
單位 組建日期 總司令 任期 主要戰役 副總司令 註釋
第三集團軍
組建:1937年8月6日
撤銷:1943年3月14日
閻錫山
1927年1月-1937年9月,蔣介石任命 沈鴻烈
于學忠
孫桐萱
曹福林
張雪中
郭希鵬
於達
王世和
由韓復榘的山東第三路軍組建。轄孫桐萱第十二軍第五十五軍第五十六軍和駐青島的于學忠第五十一軍
韓復榘
1937年8月6日-1938年1月11日 津浦線戰役
于學忠
1938年1月13日-1938年6月7日 徐州會戰
孫桐萱
1938年6月7日-1943年2月18日 武漢會戰
1939年冬季攻勢
豫南會戰
張雪中代理
1943年2月18日-1943年3月14日
重新組建:1943年9月
撤銷:1946年11月
李鐵軍
1943年9月-1944年2月
趙壽山
1944年2月-1946年11月
單位 組建日期 總司令 任期 主要戰役 副總司令 註釋
第四集團軍
組建:1937年8月6日
撤銷:1938年
蔣鼎文
1937年9月-1939年2月 中央軍在福建組建。轄第二軍的第三師、第八十師、獨六旅等部,歸第四戰區指揮。
1938年11月組建,1947年3月撤銷 孫蔚如
1939年2月-1945年6月 1939年冬季攻勢
晉南會戰
豫湘桂會戰
豫西鄂北會戰
李家鈺
陳鐵
裴昌會
張雪中
李興中
韓漢英
陝軍第十七路軍沿革的第三十一軍團擴編。轄趙壽山第三十八軍李興中第九十六軍李家鈺第四十七軍。駐守中條山
李興中
1945年6月-1947年3月
單位 組建日期 總司令 任期 主要戰役 副總司令 註釋
第五集團軍
組建:1937年8月6日
撤銷:1937年
顧祝同
1937年9月-1938年6月 淞滬會戰 上官雲相
劉茂恩
陳鐵
黃杰
王耀武
中央軍。轄第八軍第一軍第二十六軍第五十七軍等部,歸第五戰區第三戰區第二戰區第一戰區指揮。
1938年6月-1939年2月 于學忠
1938年6月-1939年2月 于學忠第五十一軍組建。
1939年2月-1942年3月 曾萬鐘
1939年2月-1942年3月 1939年冬季攻勢
晉南會戰
曾萬鐘第三軍組建
重新組建:1943年1月
撤銷:1945年4月
杜聿明
1943年1月-1945年4月
單位 組建日期 總司令 任期 主要戰役 副總司令 註釋
第六集團軍
組建:1937年9月
改稱為第十兵團:1948年11月
楊愛源
1937年9月-1939年3月 太原會戰 孫楚
楊澄源
梁培璜
呂瑞英
劉奉濱
陳長捷
1939年3月-1941年1月 1939年冬季攻勢
楊愛源
1941年1月-1946年1月
王靖國
1946年1月-1948年11月
單位 組建日期 總司令 任期 主要戰役 副總司令 註釋
第七集團軍
組建:1937年9月
改稱為山西野戰軍司令部:1948年5月
傅作義
1937年9月-1939年3月 太原會戰 劉汝明
彭毓斌
於鎮河
傅作義第三十五軍組建
趙承綬
1939年3月-1948年5月 1939年冬季攻勢
單位 組建日期 總司令 任期 主要戰役 副總司令 註釋
第八集團軍
組建:1937年9月
撤銷:1938年7月
張發奎
1937年9月-1938年7月 武漢會戰 黃琪翔
廖磊
葉肇
李漢魂
參加淞滬會戰擔任右翼作戰任務
重新組建:1939年2月
改稱為第十五兵團:1948年11月
孫楚
1939年2月-1948年11月 晉南會戰 趙承綬
楚溪春
晉綏軍
單位 組建日期 總司令 任期 主要戰役 副總司令 註釋
第九集團軍
組建:1937年9月
撤銷:1938年1月
張治中
1937年9月-1937年10月 淞滬會戰 黃琪翔
香翰屏
上官雲相
葉肇
繆培南
張耀明
何紹周
吳紹周
中央軍
朱紹良
1937年10月-1937年12月
顧祝同
1937年12月-1938年1月
重新組建:1938年8月
撤銷:1945年3月
吳奇偉
1938年8月-1940年7月 武漢會戰
1939年冬季攻勢
第四軍
繆培南
1940年7月-1941年7月
關麟徵
1941年7月-1945年3月
單位 組建日期 總司令 任期 主要戰役 副總司令 註釋
第十集團軍
組建:1937年1月
改編為整編第十九軍:1946年3月
劉建緒
1937年1月-1941年8月 淞滬會戰
1939年冬季攻勢
陶廣
俞濟時
劉多荃
范紹增
夏楚中
彭善
張文清
劉尚志
朱鼎卿
劉建緒第二十八軍組建
王敬玖
1941年8月-1945年12月 第二次長沙戰役
浙贛戰役
鄂西會戰
常德會戰
湘西會戰
歐震
1945年12月-1946年3月

第十一至第二十集團軍

[編輯]
單位 組建日期[1] 總司令[2] 任期[1][2] 主要戰役[3][4] 副總司令 註釋
第十一集團軍
組建: 1937年9月
撤銷: 1940年9月
李品仙
1937年9月 – 1939年10月 徐州會戰
武漢會戰
廖磊
劉和鼎
蕭之楚
張軫
黃杰
梁華盛
方天
施北衡
桂軍組建,轄第三十一軍
夏威
1939年10月 – 1939年11月
黃琪翔
1939年11月 – 1940年9月 1939年冬季攻勢
棗宜會戰
重新組建: 1941年11月
撤銷: 1945年3月
宋希濂
1941年11月 – 1944年9月 滇緬公路戰役
第二次緬甸遠征
黃杰
1944年9月 – 1945年3月 滇西緬北戰役
單位 組建日期 總司令 任期 主要戰役 副總司令 註釋
第十二集團軍
組建: 1937年12月
改編為衢州綏靖公署: 1945年10月
余漢謀
1937年12月 – 1945年10月 廣州會戰
1939年冬季攻勢
葉肇
王俊
徐景唐
張達
粵軍組建,轄第六十二軍第六十三軍第六十四軍
單位 組建日期 總司令 任期 主要戰役 副總司令 註釋
第十三集團軍
組建: 1939年2月
撤銷: 1946年1月
王靖國
1939年2月 – 1946年1月 陳長捷
劉奉濱
單位 組建日期 總司令 任期 主要戰役 副總司令 註釋
第十四集團軍
組建: 1937年9月
撤銷: 1944年7月
衛立煌
1937年9月 – 1939年10月 太原會戰 馮欽哉
李默庵
劉戡
裴昌會
米文和
劉祖舜
衛立煌第十四軍組建。
劉茂恩
1939年10月 – 1944年7月 1939年冬季攻勢
晉南會戰
豫湘桂會戰
單位 組建日期 總司令 任期 主要戰役 副總司令 註釋
第十五集團軍
組建: 1937年9月
撤銷: 1940年7月
陳誠
1937年9月 – 1937年11月 淞滬會戰 羅卓英
劉建緒
關麟征
李仙洲
李楚瀛
徐梁
陳又新
陳誠第十八軍組建。
羅卓英
1937年11月 – 1937年12月
陳誠
1937年12月 – 1939年5月 武漢會戰
第一次長沙戰役
薛岳
1939年5月 – 1939年10月
關麟徵
1939年10月 – 1940年7月 1939年冬季攻勢
重新組建: 1941年5月
撤銷: 1945年10月
何柱國
1941年5月 – 1945年10月 第二次長沙戰役
豫湘桂會戰
單位 組建日期 總司令 任期 主要戰役 副總司令 註釋
第十六集團軍
組建: 1939年1月
撤銷: 1945年3月
夏威
1939年1月 – 1939年11月 蔡廷鍇
韋雲淞
鄧龍光
周祖晃
吳石
甘麗初
蔡廷鍇
1939年11月 – 1939年11月 桂南會戰
夏威
1939年11月 – 1945年3月 桂柳會戰
單位 組建日期 總司令 任期 主要戰役 副總司令 註釋
第十七集團軍
組建: 1937年11月
撤銷: 1945年10月
馬鴻逵
1937年11月 – 1945年10月 綏西戰役 馬麟
馬鴻賓
單位 組建日期 總司令 任期 主要戰役 副總司令 註釋
第十八集團軍
組建: 1937年9月
獨立組建為中國人民解放軍: 1946年9月 - 1947年初
朱德
1937年9月 – 1947年初 平型關戰鬥
百團大戰
彭德懷
新編第四軍 組建:1937年10月28日至1947年1月27日獨立組建:

中國人民解放軍

前:葉挺後:陳毅 1937年10月28日-1947年1月27日 車橋戰役
單位 組建日期 軍長 任期 主要戰役 副軍長 註釋
第十九集團軍
組建: 1937年9月
撤銷: 1942年10月
薛岳
1937年9月 – 1938年1月 淞滬會戰 吳奇偉
香翰屏
劉膺古
俞濟時
孫元良
萬建藩
陳大慶
陳鐵
李銑
粵軍和中央軍組成。1938年1月羅卓英帶來了第十八軍
羅卓英
1938年1月26日 – 1942年4月 武漢會戰
南昌會戰
第一次長沙戰役
1939年冬季攻勢
上高會戰
第二次長沙戰役
第三次長沙戰役
劉膺古
1942年4月 – 1942年7月
羅卓英
1942年7月 – 1942年10月
重新組建: 1943年4月
改編為整編第二十二軍: 1946年9月
王仲廉
1943年4月 – 1943年9月
湯恩伯
1943年9月 – 1944年1月
陳大慶
1944年1月 – 1945年10月 豫湘桂會戰
豫西鄂北會戰
張雪中
1945年10月 – 1946年9月
單位 組建日期 總司令 任期 主要戰役 副總司令 註釋
第二十集團軍
組建: 1937年9月
撤銷: 1945年6月
商震
1937年9月 – 1940年7月 京漢線戰役
武漢會戰
南昌會戰
第一次長沙戰役
1939年冬季攻勢
萬福麟
俞濟時
霍揆彰
鄭洞國
夏楚中
施北衡
黃杰
梁華盛
方天
商震第三十二軍組建。
霍揆章
1940年7月 – 1945年6月 第二次長沙戰役
滇緬公路戰役
滇西緬北戰役
第二次緬甸遠征
重新組建: 1946年1月
改編為整編第二十一軍: 1947年2月
夏楚中
1946年1月 – 1947年2月

第二十一至三十集團軍

[編輯]
單位 組建日期[1] 總司令[2] 任期[1][2] 主要戰役[3][4] 副總司令 註釋
第二十一集團軍
組建: 1937年10月
改編為第八綏靖區: 1945年10月
廖磊
1937年10月 – 1939年10月 淞滬會戰
徐州會戰
武漢會戰
隨棗會戰
張義純
劉和鼎
張淦
蘇祖馨
桂軍組建,轄第七軍第四十八軍
李品仙
1939年10月 – 1945年10月 1939年冬季攻勢
第二次長沙戰役
鄂西會戰
常德會戰
豫西鄂北會戰
單位 組建日期 總司令 任期 主要戰役 副總司令 註釋
第二十二集團軍
組建: 1937年11月
改編為第五綏靖區: 1945年10月
鄧錫侯
1937年11月 – 1938年5月 太原會戰
徐州會戰
孫震
李家鈺
董宋珩
陳鼎勛
李宗昉
鄧錫侯第四十五軍組建
孫震
1938年5月 – 1945年10月 武漢會戰
隨棗會戰
1939年冬季攻勢
棗宜會戰
豫南會戰
鄂西會戰
常德會戰
豫西鄂北會戰
單位 組建日期 總司令 任期 主要戰役 副總司令 註釋
第二十三集團軍
組建: 1937年12月
撤銷: 1945年10月
劉湘
1937年12月 – 1938年1月 徐州會戰 唐式遵
郭勛祺
劉雨卿
陳萬仞
李覺
陶廣
佟毅
川軍第二十一軍組建
唐式遵
1938年1月 – 1945年10月 淞滬會戰
南京保衛戰
隨棗會戰
1939年冬季攻勢
棗宜會戰
豫南會戰
浙贛戰役
鄂西會戰
常德會戰
豫西鄂北會戰
單位 組建日期 總司令 任期 主要戰役 副總司令 註釋
第二十四集團軍
組建: 1937年12月
撤銷: 1939年2月
顧祝同
1937年12月 – 1938年3月 徐州會戰 韓德勤(代)
張軫
馬法五
劉進
彭位仁
傅仲芳
蘇北的韓德勤第八十九軍繆澂流第五十七軍
韓德勤
1938年3月 – 1939年2月
重新組建: 1939年9月
撤銷: 1943年12月
龐炳勛
1939年9月 – 1943年5月 晉南會戰
蔣鼎文
1943年5月 – 1943年12月
重新組建: 1944年2月
撤銷: 1945年3月
王耀武
1944年2月 – 1945年3月 長衡會戰
桂柳會戰
單位 組建日期 總司令 任期 主要戰役 副總司令 註釋
第二十五集團軍
組建: 1937年12月
撤銷: 1938年1月
羅卓英
1937年12月 – 1938年1月 南京保衛戰 李覺
劉多荃
張文清
重新組建: 1939年1月
撤銷: 1942年3月
陳儀
1939年1月 – 1941年9月 1939年冬季攻勢
劉建緒
1941年9月 – 1942年3月
重新組建: 1942年7月
撤銷: 1945年10月
李覺
1942年7月 – 1945年10月
單位 組建日期 總司令 任期 主要戰役 副總司令 註釋
第二十六集團軍
組建: 1938年1月
撤銷: 1938年12月
徐源泉
1938年1月 – 1938年12月 徐州會戰
武漢會戰
李默庵
施北衡
區壽年
宋肯堂
劉祖舜
米文和
徐源泉第十軍組建。1938年底因作戰不利撤編。
重新組建: 1939年10月
撤銷: 1945年10月
黃琪翔
1939年10月 – 1939年11月
蔡廷鍇
1939年11月 – 1940年7月
周喦
1940年7月 – 1944年4月 第二次長沙戰役
鄂西會戰
常德會戰
宋肯堂
1944年4月 – 1945年10月
單位 組建日期 總司令 任期 主要戰役 副總司令 註釋
第二十七集團軍
組建: 1938年1月
改編為整編第二十四軍: 1946年5月
楊森
1938年1月 – 1945年1月 徐州會戰
武漢會戰
南昌會戰
第一次長沙戰役
1939年冬季攻勢
第二次長沙戰役
第三次長沙戰役
鄂西會戰
長衡會戰
桂柳會戰
李玉堂
歐震
楊森第二十軍組建。
李玉堂
1945年1月 – 1946年5月 桂柳反攻 楊漢域
丁治磐
參謀長晏子風,楊幹才第二十軍丁治磐第二十六軍
單位 組建日期 總司令 任期 主要戰役 副總司令 註釋
第二十八集團軍
組建: 1938年1月
撤銷: 1942年4月
潘文華
1938年1月 – 1942年4月 陳又新
孫元良
唐星
方先覺
潘文華第二十三軍組建。
重新組建: 1943年2月
撤銷: 1945年10月
李仙洲
1942年6月 – 1945年10月 豫湘桂會戰
豫西鄂北會戰
單位 組建日期 總司令 任期 主要戰役 副總司令 註釋
第二十九集團軍
組建: 1938年1月
撤銷: 1945年10月
王纘緒
1938年1月 – 1944年3月 武漢會戰
隨棗會戰
1939年冬季攻勢
棗宜會戰
豫南會戰
第二次長沙戰役
鄂北會戰
常德會戰
許紹宗
廖震
彭位仁
傅仲芳
張卓
王纘緒第四十四軍組建
李鐵軍
1944年3月 – 1945年10月
單位 組建日期 總司令 任期 主要戰役 副總司令 註釋
第三十集團軍
組建: 1938年4月
撤銷: 1945年10月
王陵基
1938年4月 – 1945年10月 武漢會戰
南昌會戰
第一次長沙戰役
1939年冬季攻勢
上高會戰
第二次長沙戰役
第三次長沙戰役
鄂西會戰
常德會戰
長衡會戰
蕭之楚
彭位仁
廖震
王陵基部川軍組建,轄第七十二軍第七十八軍

第三十一至第四十集團軍

[編輯]
單位 組建日期[1] 總司令[2] 任期[1][2] 主要戰役[3][4] 副總司令 註釋
第三十一集團軍
組建: 1938年6月
改稱整編第26軍: 1946年12月
湯恩伯
1938年6月 – 1943年9月 武漢會戰
南昌會戰
第一次長沙戰役
1939年冬季攻勢
豫南會戰
第二次長沙戰役
關麟征
周岩
王仲廉
許紹宗
張雪中
李楚瀛
湯恩伯第十三軍組建。
王仲廉
1943年9月 – 1946年12月 豫湘桂會戰
豫西鄂北會戰
單位 組建日期 總司令 任期 主要戰役 副總司令 註釋
第三十二集團軍
組建: 1938年7月
改稱整編第二十七軍: 1946年8月
上官雲相
1938年7月 – 1942年9月 南昌會戰
1939年冬季攻勢
第二次長沙戰役
王東原
王敬久
劉雨卿
郭勛祺
陶廣
竺鳴濤
陳沛
第二十五軍第二十九軍
李默庵
1942年9月 – 1946年8月
王敬玖
1946年8月 – 1946年8月
單位 組建日期 總司令 任期 主要戰役 副總司令 註釋
第三十三集團軍
組建: 1938年10月
改編為第三綏靖區: 1945年10月
張自忠 陣亡
1938年10月 – 1940年5月 武漢會戰
隨棗會戰
1939年冬季攻勢
棗宜會戰
馮治安
郭懺
周碞
李文田
劉和鼎
劉雨卿
張義純
張克俠
宋哲元第一集團軍縮編
馮治安
1940年5月 – 1945年10月 棗宜會戰
豫南會戰
第二次長沙戰役
鄂西會戰
常德會戰
豫西鄂北會戰
單位 組建日期 總司令 任期 主要戰役 副總司令 註釋
第三十四集團軍
組建: 1939年1月
改稱第四兵團: 1948年11月
蔣鼎文
1939年1月 – 1939年8月 胡宗南
宋希濂
樊崧甫
陶峙岳
范漢傑
李延年
董釗
李文
周體仁
李明灝
胡宗南嫡系,轄第二十七軍第九十軍
胡宗南
1939年8月 – 1943年2月
李延年
1943年2月 – 1945年1月 豫湘桂會戰
李文
1945年1月 – 1948年11月
單位 組建日期 總司令 任期 主要戰役 副總司令 註釋
第三十五集團軍
組建: 1939年10月
撤銷: 1945年3月
李漢魂
1939年10月 – 1940年1月 鄧龍光
朱暉日
鄒洪
粵軍第六十四軍組建
鄧龍光
1940年1月 – 1945年3月 桂柳會戰
單位 組建日期 總司令 任期 主要戰役 副總司令 註釋
第三十六集團軍
組建: 1939年10月
撤銷: 1945年1月
李家鈺 陣亡
1939年10月 – 1944年6月 豫湘桂會戰 高桂滋
陳鐵
李家鈺第四十七軍組建
劉戡
1944年6月 – 1944年12月
李玉堂
1944年12月27日 – 1945年1月 方先覺
劉祖舜
參謀長張震中。轄周士冕第二十七軍謝輔三暫編第四軍
重新組建: 1945年3月
撤銷: 1945年6月
俞濟時
1945年3月 – 1945年6月 文朝籍
單位 組建日期 總司令 任期 主要戰役 副總司令 註釋
第三十七集團軍
組建: 1939年11月
撤銷: 1940年4月
葉肇
1939年11月 – 1940年4月 桂西會戰 李鐵軍
韓錫侯
王文彥
李世龍
粵軍,轄第六十六軍暫編第二軍
重新組建: 1942年6月
改稱整編第二十九軍: 1946年8月
陶峙岳
1942年6月 – 1944年4月
丁德隆
1944年4月 – 1945年12月
劉戡
1945年12月 – 1946年8月
單位 組建日期 總司令 任期 主要戰役 副總司令 註釋
第三十八集團軍
組建: 1939年12月
撤銷: 1940年4月
徐庭瑤
1939年12月 – 1940年4月 桂西會戰 李默庵
趙錫光
丁德隆
劉祖舜
高桂滋
張耀明
中央軍,轄第九十軍
重新組建: 1942年6月
改稱整編第一軍: 1946年11月
范漢傑
1942年6月 – 1945年1月
董釗
1945年1月 – 1946年11月
單位 組建日期 總司令 任期 主要戰役 副總司令 註釋
第三十九集團軍
組建: 1940年4月
撤銷: 1944年9月
石友三
1939年1月 – 1941年2月 高樹勛
孫良誠
米文和
胡伯翰
張雪中
裴昌會
石友三第六十九軍組建。
衛立煌
1941年2月 – 1942年1月
蔣鼎文
1942年1月 – 1942年1月
高樹勛
1942年1月 – 1944年9月
單位 組建日期 總司令 任期 主要戰役 副總司令 註釋
第四十集團軍
組建: 1943年9月
撤銷: 1945年10月
馬步芳
1943年9月 – 1945年10月 馬步青

第四十一至第四十三集團軍

[編輯]

第四十一集團軍原本是為策反高樹勛所轄之民主聯軍所用,並未實際組建。

第四十三集團軍原本是為策反民軍所用,來不及組建。

單位 組建日期[1] 總司令[2] 任期[1][2] 主要戰役[3][4] 副總司令 註釋
第四十二集團軍
組建: 1947年1月
縮編為暫編第23師: 1947年8月
郝鵬舉 (被俘)
1947年1月 – 1947年2月
畢書文
1947年2月 – 1947年8月

郝鵬舉於1947年1月26日在駐地徐班莊叛離共軍,宣佈「還軍於國」,加入國民革命軍,連夜退入國統區移駐白塔埠,被委任為魯南綏靖區司令長官兼第42集團軍中將總司令。轄4個師、1個特務團。

這三個集團軍組建及撤銷於國共內戰期間,無其他可補充信息。[2]

其他集團軍

[編輯]

1946年,委任了東北挺進軍:

1954年後

[編輯]

1954年,中華民國國軍在臺灣恢復陸軍軍團編制,編制如下:

  • 第一軍團:
    • 第一軍(原第50軍):轄第26、27、58師。
    • 第二軍(原第67軍):轄第57、81、84師。
    • 第三軍(原第87軍):轄第9、10、32師。
    • 第四軍(原第5、19軍合併整編):轄第22、23、24、45師(駐福建金門)。
  • 第二軍團:
    • 第七軍(原第18軍):轄第17、19、69師。
    • 第八軍(原第52軍):轄第33、34、68師。
    • 第九軍(原第75軍):轄第41、46、92師。
    • 第十軍(原第80軍):轄第49、51、93師。

1976年,第一軍團更銜為第六軍團、第二軍團更銜為第十軍團。

1979年,陸軍訓練作戰發展司令部正式改組整編為第八軍團。 至此陸軍編成3個軍團分別為第六軍團第八軍團第十軍團

2006年,各軍團「司令部」更銜為「指揮部」,司令官也改稱為指揮官但仍維持中將編階。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近代史研究所 《中華民國史事日誌》 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 1949.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國軍集團軍總司令圖鑑》 載於 《征程憶事——三十八年民國軍事史》,2006。
  3. ^ 3.0 3.1 3.2 3.3 3.4 許朗軒、張明凱編 《中日戰爭史,1937—1945年》 第二版 台北 台灣,中華民國 1972。
  4. ^ 4.0 4.1 4.2 4.3 4.4 胡璞玉 A Brief History of Sino-Japanese War (1937–1945). 1st ed. Taipei,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Chung Wu Publishing Co., 1974.(英文)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