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吳淞街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吳淞街道
街道
吳淞口日出
吳淞口日出
坐標:31°22′28″N 121°29′22″E / 31.37448°N 121.48944°E / 31.37448; 121.48944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上級行政區上海市寶山區
政府駐地上海市寶山區淞濱路385號
村級區劃單位數24個居委會
面積
 • 總計7.52 平方公里(2.90 平方英里)
人口
 • 戶籍人口(2014年)74,948人
時區北京時間UTC+8
行政區劃代碼310113007
郵政編碼200431
電話區號+86 
網站ws.baoshan.sh.cn

吳淞街道中國上海市寶山區下轄的一個街道,位於區境東部,東臨長江黃浦江,南起長江路延伸至東海船廠南圍牆,西至泗塘河,北抵雙城路。面積7.52平方公里[1][2],戶籍人口74,948人(2014年)[2]。街道辦事處駐淞濱路385號[2]

建置沿革

[編輯]

吳淞街道在清乾隆年間為胡巷橋鎮。道光三年(1823年),為賑災方便,劃出寶山縣城廠胡巷橋及其周圍的吳淞口地區為吳淞廠。宣統二年(1910年),吳淞廠改稱吳淞鄉,民國17年(1928年),劃歸上海特別市,屬吳淞區,為區公所駐地。民國27年(1938年)8月,設吳淞鎮[3]

1949年5月,在吳淞集鎮設第一辦事處,1955年3月,在境域薀藻浜以南部分設第二辦事處,後分別更名為吳淞鎮辦事處薀藻浜辦事處。1956年1月,吳淞區撤銷,劃入北郊區,同年3月,吳淞鎮辦事處和薀藻浜辦事處合併成立吳淞鎮。1958年9月,分屬紅旗人民公社先鋒人民公社。1959年3月,復為寶山縣直屬鎮。1960年初,重建吳淞區,為淞興路辦事處。同年4月,為吳淞城市人民公社薀藻浜分社。同年10月,恢復街道建制。1962年3月,為薀藻浜街道,同年4月,改稱吳淞鎮街道。1964年5月,吳淞區撤銷,改隸楊浦區,1980年1月,劃歸寶鋼地區辦事處。1981年,復屬重建的吳淞區[4]。1981年8月,劃出吳淞鎮泰和路以北地區成立海濱街道[4][5]。1988年,海濱街道改名海濱新村街道

2006年5月8日,經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撤銷吳淞鎮街道、海濱新村街道[6],合併建立吳淞街道[1][6]

吳淞於明末成型,當時是長江口主要的海防要塞,建有兵營建制。在《嘉定屠城紀略》中就有記載,當時的清將李成棟奉命駐防吳淞等內容。 [7]民族英雄陳化成的犧牲地和兩次淞滬抗戰的主戰場都在吳淞,至今仍保留着古炮台、淞滬鐵路炮台灣終點站遺址等具有教育意義的歷史人文遺蹟。

行政區劃

[編輯]

吳淞街道下轄以下居民委員會:和豐居委會、淞新居委會、泗東居委會、李金居委會、八棉一紡居委會、八棉二紡居委會、桃園居委會、淞西居委會、長征居委會、吳淞三村居委會、吳淞新城居委會、海濱新村居委會、海濱二村一居委會、海濱二村二居委會、海濱三村居委會、海濱四村居委會、海濱八村居委會、牡丹江路居委會、西朱新村居委會、三營房居委會、永清新村居委會、永清二村居委會、海江二村居委會、海江新村居委會。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2010版上海百科全书·吴淞街道条目. [2016-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9). 
  2. ^ 2.0 2.1 2.2 《寶山年鑑(2015)》
  3. ^ 【吴淞镇街道】. 上海市地方志. [2019-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19). 
  4. ^ 4.0 4.1 《吴淞区志》>>第一篇 地理建置>>三、街道>>吴淞镇街道. [2019-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6). 
  5. ^ 《吴淞区志》>>第一篇 地理建置>>三、街道>>海滨街道. [2019-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6). 
  6. ^ 6.0 6.1 《寶山年鑑(2007)》
  7. ^ 上海寶山政府門戶網報道,2006年5月8日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