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北京社稷壇

座標39°54′40″N 116°23′41″E / 39.911168°N 116.394841°E / 39.911168; 116.394841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社稷壇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地址 中國北京市
座標39°54′40″N 116°23′41″E / 39.911168°N 116.394841°E / 39.911168; 116.394841
分類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
時代
編號3—81
認定時間1988年

北京社稷壇位於北京皇城的內部,北京中軸線西側,於太廟相對,是皇帝祭祀社神(國土之神,國家土地神)和稷神(五穀)的廟壇建築。現闢為中山公園。北京社稷壇是現存的唯一一座祭祀社稷之用的廟壇建築,也叫「太社稷壇」或「太社壇」。

歷史沿革

[編輯]

此前的社稷壇(如南京社稷壇),「社」、「稷」分開建壇祭祀。洪武十年(1377年),明太祖朱元璋認為社稷分為二壇祭祀不合經典,故讓禮官奏議,社稷共為一壇。遵照洪武十年改變的制式,永樂十八年(1420年),社稷壇於故宮一起在北京建成。社稷壇的基址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幽州城東北郊的一座古剎,在遼代擴建為興國寺,元代是改叫萬壽興國寺,到明代在此基礎上修建社稷壇。

1914年社稷壇被闢為中央公園,對普通民眾開放,是北京最早成為公園的皇家園林之一。1925年孫中山先生的靈柩曾停放於拜殿,1928年改中央公園為中山公園。1949年後社稷壇的建築曾作為會長使用。1988年社稷壇被中國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024年7月27日,社稷壇作為「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的組成部分,入選世界遺產[2]

建築特色

[編輯]

社稷壇的主體建築有社稷壇、拜殿,及附屬的戟門、神庫、神廚、宰牲亭等,多是永樂年間修建。社稷壇的正門位於東側,南、西、北不設門。

社稷壇

[編輯]
社稷壇

社稷壇是一座三層的方壇,用漢白玉砌成,自下向上逐層收縮。壇的四周砌牆,東西南北各闢一座櫺星門。壇面上鋪五色土,分別為中黃、東青、南紅、西白、北黑,以五行學說中的五色對應五方,象徵「普天之下皆為王土」。中央有一土龕,明清時立有代表社神的石柱和代表稷神的木柱各一根,後二者合為一斜頂方石柱,名為「社主石」或「江山石」,象徵「江山永固,社稷長存」。

辛亥革命後,社主石被丟棄,僅保留五色土。文化大革命時期,五色土全部改為黃土,種植棉花,文革後恢復原貌[3]。此外,文革期間,公園曾對社稷祭壇四周壇牆及壇內地面進行「修繕」,當時地面採用了水泥地面[4]。文革後,水泥地面均被拆除,更換為傳統地面,中山公園方面表示,文革那次修繕無論從形制、觀感及效果都影響了原有風貌[4]

拜殿

[編輯]
中山堂(拜殿)

拜殿也稱祭殿或享殿,位於社稷壇北部。拜殿寬五間、深三間,不作天花吊頂,所有的梁駕結構全部外露,單檐歇山頂式,殿內設供桌,祭祀時遇風雨天,皇帝在拜殿內面南行禮。1925年,孫中山逝世後先停靈於此,後運往碧雲寺。為紀念孫中山,1928年更名為「中山堂」。現存的拜殿於1923年重修,民國政府將其作為集會或舉辦展覽的場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拜殿曾作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會場;現在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長期展覽《孫中山與北京》專題。

戟門

[編輯]
戟門改建而來的殿堂,現為會議廳

戟門位於拜殿以北,寬五間,是社稷壇的正門。原來戟門有三個門洞,各個門洞放置着24支長一丈一的銀鐓紅杆金龍戟,共計72支。1900年時被八國聯軍劫走。民國後重修戟門為殿堂,改做圖書閱覽室和藏書庫,1917年8月21日正式開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遷出中山公園[5]。1919年,中華民國司法部在圖書館右後方建造琉璃頂西式廊房7間,作為京師第一、第二監獄手工出品陳列處(中山堂西小院),1949年軍管會將中山堂、戟門、東小院、西小院交由北京市政協使用和管理[5]。曾作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會議室之用,現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委員會常務委員會會議廳。[來源請求]2023年左右,社稷壇內市政協小院完成騰退拆除[6][5]

神庫、神廚、宰牲亭等

[編輯]

這些建築在祭祀時用於存放祭器、祭品。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中國政府網. 1988-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26). 
  2. ^ “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新華網. 2024-07-27 [2024-07-27]. 
  3. ^ 中山公园社稷坛为何铺五色土?象征祖国辽阔疆土. 中國新聞網. 《北京晚報》. 2012-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28) (中文). 
  4. ^ 4.0 4.1 中山公园社稷坛“换古装”重开放. 新浪. 《新京報》. 2013-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28) (中文). 
  5. ^ 5.0 5.1 5.2 韓鳳. 档案中的中山堂西小院. 北京觀察. 2023, (11): 72–73. ISSN 1008-1208 –透過知網. 
  6. ^ 关于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三次会议对《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实施情况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 [2025-01-26]. 

來源

[編輯]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