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勃蘭登堡-安斯巴赫的卡羅琳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安斯巴赫的卡洛琳
Caroline of Ansbach
邁克爾·達爾英語Michael Dahl所繪的肖像,1730年
大不列顛王國 大不列顛和愛爾蘭皇后
漢諾威選帝侯夫人
在位1727年6月11日-1737年11月20日
(10年162天)
加冕1727年10月11日
出生(1683-03-01)1683年3月1日
 神聖羅馬帝國安斯巴赫藩侯國
逝世1737年11月20日(1737歲—11—20)(54歲)
 英國倫敦聖占士宮
安葬1737年12月17日
配偶大不列顛國王佐治二世
1705年結婚—1737年結束)
子嗣威爾斯親王弗雷德裏克王子
奧蘭治王妃安妮長公主
大不列顛的愛蜜莉亞公主
大不列顛的卡洛琳·伊利沙伯公主
大不列顛的佐治·威廉王子
坎伯蘭公爵威廉·奧古斯都王子
大不列顛的瑪麗公主
丹麥和挪威的路易絲皇后
全名
威廉明妮·夏洛特·卡洛琳
Wilhelmina Charlotte Caroline
王朝霍亨索倫王朝
父親安斯巴赫藩侯約翰·弗雷德裏希
母親艾森納赫的艾蕾諾爾·厄德穆特公主
宗教信仰路德宗
簽名安斯巴赫的卡洛琳 Caroline of Ansbach的簽名

勃蘭登堡-安斯巴赫的卡洛琳(英語:Caroline of Brandenburg-Ansbach;1683年3月1日—1737年11月20日)全名威廉明妮·夏洛特·卡洛琳(Wilhelmina Charlotte Caroline)是大不列顛國王佐治二世的妻子,在1727年6月11日至1737年11月20日期間在位為大不列顛和愛爾蘭皇后以及漢諾威選帝侯夫人。通過後代克裏斯蒂安九世維多利亞女皇,卡洛琳也是目前大部分歐洲皇室的共同祖先。

卡洛琳的父親安斯巴赫藩侯約翰·弗雷德裏希,屬於霍亨索倫王朝的其中一個分支,是安斯巴赫藩侯國的統治者。而父親在卡洛琳三歲時便去世了;母親薩克森-艾森納赫的艾蕾諾爾·厄德穆特公主也在1692年嫁給了薩克森選帝侯約翰·格奧爾格四世,並於1696年去世。成為孤兒的卡洛琳便搬到了她的監護人在普魯士的國王弗雷德裏希一世和皇后漢諾威的索菲·夏洛特開明的宮廷。在普魯士宮廷,卡洛琳以前有限的教育得到了拓寬,還接受了索菲·夏洛特所擁有的自由主義觀點。卡洛琳和索菲·夏洛特保持着亦師亦友的關係,索菲·夏洛特的觀點也影響了卡洛琳的一生。

當卡洛琳還是個年輕女子時,卡洛琳很常被選為他國王子的新娘候選人。在拒絕當時西班牙皇位繼承人奧地利的卡爾大公的婚約後,卡洛琳與當時的英國皇位第三順位繼承人兼漢諾威選侯國繼承人的格奧爾格·奧古斯特王子,即後來的大不列顛國王佐治二世結婚。兩人擁有八個孩子,其中的七個孩子活到了成年期。1714年,大不列顛的安妮女皇去世,作為第一繼承人的漢諾威選帝侯格奧爾格即位為佐治一世。而格奧爾格·奧古斯特王子成為了威爾斯親王,而卡洛琳成為了威爾斯王妃,並移居到英國。身為威爾斯王妃,卡洛琳和丈夫集結政治勢力一起反對佐治一世。1717年,在一場家庭爭吵後,威爾斯親王佐治被逐出宮廷。卡洛琳在當時與羅伯特·華波有聯繫,羅伯特·華波在當時是一位反對派政治家,還擔任過政府大臣。1720年,羅伯特·華波重新加入政府,在華波的建議下,威爾斯親王佐治公開與國王佐治一世和解。在接下來的幾年內,羅伯特·華波被晉升為首席大臣,即英國首相

1727年,威爾斯親王佐治繼位為佐治二世後,卡洛琳成為了英國的皇后以及漢諾威的選帝侯夫人。而長子弗雷德裏克成為威爾斯親王。他是反對派的焦點,就如他的父親反對佐治一世。卡洛琳和弗雷德裏克的關係也十分緊張。作為威爾斯王妃和英國皇后,卡洛琳通過羅伯特·華波施展了她的影響力。卡洛琳還四度擔任攝政,皆是在佐治二世漢諾威逗留期間。卡洛琳因在英國政治不穩定時期加強了漢諾威王朝在英國的地位而大受讚揚。1737年,卡洛琳去世後,她的政治盟友和丈夫佐治二世都對她表示哀悼,佐治二世也拒絕再婚。

早年

[編輯]

卡羅琳是德意志侯爵約翰·腓特烈和他的第二任妻子薩克森-艾森納赫的埃萊奧諾勒所生。當卡羅琳三歲的時候,父親就在1686年死於天花,卡羅琳與胞弟只能跟隨母親過着不富裕的生活。

1696年卡羅琳的母親過世之後,卡羅琳不久就輾轉由勃蘭登堡選帝侯腓特烈三世夫妻監護並扶養長大。薰陶在柏林夏洛滕堡宮的智識環境,讓少女時的卡羅琳視野大開,得以結識萊布尼茲為首的哲學家們。她以欣賞、學習的心態,觀看哲學家與耶穌會教士、新教神學家的激昂辯論,從中獲得開闊活潑的心志與高度的學識。她與普魯士皇后索菲·夏洛特(Sophie Charlotte,1668年—1705年)擁有深厚的情感,索菲皇后將她視如己出,當作親生女兒般撫養。當她必須短暫地回到安斯巴赫時,索菲皇后就感歎說:「沒有卡羅琳的柏林,就好像沙漠一樣。」

婚配

[編輯]

成年後的卡羅琳,成為一個兼具智慧和美貌的女性,吸引了許多王侯的上門提親。索菲皇后的母親──漢諾瓦的索菲漢諾瓦選帝侯佐治一世之母)更稱她為「德意志最值得婚配(許配)的公主」。在普王腓特烈一世的支持下,當時德意志最有權勢的王子──神聖羅馬皇帝的次子卡爾六世(正在西班牙皇位繼承戰爭中競逐皇位),於1703年正式向她求婚,並請她放棄路德新教改信天主教,以配合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家風。經過幾番考慮,不願改信天主教的卡羅琳在1704年拒絕了求婚,抵受住來自選侯(相當於養父)施加的壓力,以及成為西班牙皇后,甚至是神聖羅馬皇后的誘惑。

1705年8月22日,卡羅琳與漢諾瓦選帝侯世子佐治結婚,也就是後來的英皇佐治二世。1714年英皇佐治一世即位,卡羅琳的丈夫受封為威爾斯親王。1727年,隨着佐治二世的即位,卡羅琳成為英國的皇后。

皇后兼攝政

[編輯]

國王與皇后的感情很好(雖然仍趕流行地包養情婦),卡羅琳不但是忠實賢慧的妻子,更是公正明智的皇后。正因為國王敬重皇后遠勝於己的智慧與人格,所以她孜孜矻矻地幫助國王治國,左右著國家的施政;而當佐治二世不在國內時(國王經常回去漢諾瓦選侯國,在該國享受專制君主的無上權力),也總是由皇后攝政。皇后以高明的政治手腕及影響力,撮合了英國大政治家──首相華波和國王的關係與彼此信任,並逐漸贏得人民的愛戴(藉由真誠的幽默感和對文藝的鑑賞力),促使漢諾威王朝在英國建立不斷穩固的政治基礎。

她不遺餘力地推展慈善事業,曾使彌爾頓的一個女兒免於貧困;在國王情緒和輿論的高低起伏中,一直支持著作曲大師韓德爾。她拿出私房錢鼓勵懷才不遇的年輕才子,並藉由養老金拯救異端神學家威廉·惠斯頓英語William Whiston;她也保障了蘇格蘭占士黨的信仰自由。當她在1737年過世之時,人民普遍替她追悼感念,尤以國王最為哀痛,他因此拒絕皇后死前要求丈夫續弦遺願,只願意維持情婦的關係。佐治二世沉痛地說:「我從未看過一個夠資格替她提鞋的女人。」

評價

[編輯]

因為她對信仰自由的保障、教職任命的公正與慧眼、文藝和沙龍的大力支持,早在她登基為皇后之前,法國的伏爾泰就評價她說:「上帝讓這個(威爾斯)親王妃降生人世,一定是為了讓她達成鼓勵藝術、替人類謀幸福的使命……她是坐在寶座上和藹可親的哲學家(智者)。」

卡羅琳死後,英國的新教徒將她當作道德榜樣,給予無比的崇敬;即使是仇視漢諾威王朝占士黨,也承認她有深厚的同情心,對於占士黨徒施予仁慈的寬容,實為善行義舉。

參考文獻

[編輯]
  • (美)威爾·杜蘭著、幼獅文化公司譯,《世界文明史‧第九卷‧伏爾泰時代》
  • Arkell, R. L. (1939). Caroline of Ansbach.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Black, Jeremy (2001). Walpole in Power. Stroud, Gloucestershire: Sutton Publishing. ISBN 978-0-7509-2523-5.
  • Boutell, Charles (2010) [1863]. A Manual of Heraldry, Historical and Popular. London: Windsor and Newton. pp. 245–246. ISBN 978-1-153-77482-6.
  • Fryer, M.; Fryer, Mary Beacock; Bousfield, Arthur; Toffoli, Garry. Lives of the Princesses of Wales. Toronto: Dundern Press Limited. 1983. ISBN 978-0-919670-69-3. 
  • Hanham, Andrew (2004). "Caroline of Brandenburg-Ansbach and the 'anglicisation' of the House of Hanover". In Campbell Orr, Clarissa. Queenship in Europe 1660–1815: The Role of the Consor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276–299. ISBN 978-0-521-81422-5.
  • Hichens, Mark (2006). Wives of the Kings of England, From Hanover to Windsor. London: Peter Owen Publishers. ISBN 978-0-7206-1271-4.
  • Quennell, Peter (1939). Caroline of England. London: Collins.
  • Taylor, Stephen. "Caroline (1683–1737)".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online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oi:10.1093/ref:odnb/4720. (Subscription or UK public library membership required.)
  • Van der Kiste, John (1997). George II and Queen Caroline. Stroud, Gloucestershire: Sutton Publishing. ISBN 978-0-7509-1321-8.
  • Warton, Joseph, ed. (1797). The Works of Alexander Pope, Esq 4. London: B. Law et al.
  • Weir, Alison (2008). Britain's Royal Families, The Complete Genealogy. London: Vintage Books. ISBN 978-0-09-953973-5.
  • Willement, Thomas (1821). Regal Heraldry. London: W. Wilson. ASIN B000OKQJTM.
  • Wingfield, Marshall (1924). A History of Caroline County, Virginia. Richmond, Virginia: Trewet Christian.

延伸閱讀

[編輯]
  •  Chisholm, Hugh (編). Caroline.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5 (第11版).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11. 
  • Gerrard, Christine. Queens-in-waiting: Caroline of Anspach and Augusta of Saxe-Gotha as Princesses of Wales. Campbell Orr, Clarissa (編). Queenship in Britain, 1660–1837: Royal Patronage, Court Culture and Dynastic Politics.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02: 142–161. ISBN 0-7190-5770-1. 
  • Marschner, Joanna. Queen Caroline of Anspach and the European museum princely tradition. Campbell Orr, Clarissa (編). Queenship in Britain, 1660–1837: Royal Patronage, Court Culture and Dynastic Politics.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02: 130–142. ISBN 0-7190-5770-1. 
  • Ward, Adolphus William. Caroline (1683-1737). (編) Stephen, Leslie.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London: Smith, Elder & Co. 1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