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什魯斯伯里的理查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什魯斯伯里的理查
Richard of Shrewsbury
約克公爵和諾福克公爵
Duke of York and Duke of Norfolk
《彩色玻璃中的理查》,1482-1483年,巴勒珍藏館
配偶第八代諾福克女伯爵安妮·莫布雷
1478年結婚—1481年結束)
王朝約克王朝
父親愛德華四世
母親伊利沙伯·伍德維爾
什魯斯伯里的理查
出生1473年8月17日
英格蘭什羅普郡什魯斯伯里
失蹤1483年7月日(9歲)
英格蘭倫敦塔

約克公爵什魯斯伯里的理查KG(1473年8月17日—1483年?),是英格蘭國王愛德華四世伊利沙伯·伍德維爾的次子。他和短暫為愛德華五世的兄長在他們的叔父理查三世於1483年成為國王后不久就神秘失蹤。

早年

[編輯]

理查1473年8月17日生於什魯斯伯里的道明會修道院,是英格蘭在位國王愛德華四世伊利沙伯·伍德維爾的第六個孩子和第二個兒子。[1][2]

1474年5月,理查王子被封為約克公爵,1475年4月18日獲封騎士。[3]從此形成了英格蘭國王次子受封為約克公爵的傳統。[4]5月,他受封嘉德騎士[1][4]

和安妮·莫佈雷的婚姻

[編輯]

1476年1月,第四代諾福克公爵約翰·莫布雷也是諾丁漢沃倫伯爵去世,留下他年幼的女兒第八代諾福克女伯爵安妮·莫布雷作為唯一的繼承人。安妮很快被選為理查的新娘。[5]為迎接這段婚姻,理查於1476年6月12日被封為諾丁漢伯爵,並於1477年2月7日被授予諾福克公爵沃倫伯爵的頭銜。[4][5]

由於孩子們太小,無法締結有效的婚姻,他們在1477年5月12日獲得了教宗的特許。此外,他們「有三級和四級親屬關係」。根據中世紀的教會法,男孩的最低結婚年齡為14歲,女孩為12歲,但出於政治原因,貴族子女結婚年齡要小得多,這並不罕見。[3]1478年1月15日,4歲的理查在威斯敏斯特的聖斯蒂芬教堂與6歲的安妮·莫布雷[a]結婚。[3][4][5]

對理查和安妮的婚姻的描述,作者詹姆斯·諾思科特英語James Northcote

1481年11月19日,安妮在格林尼治去世。[5][6]她的遺產本應傳給末代公爵的姑祖母們的共同繼承人伯克利子爵威廉約翰·霍華德勳爵。然而,愛德華四世不願意放棄富有的莫布雷遺產,因此在1483年1月,議會通過了一項法案,將莫布雷遺產終身授予理查(如果他有繼承人的話,在他去世時也授予他的繼承人)。[5]1483年1月,議會通過一項法案,將莫布雷家族的產業終身授予理查及其子孫,而伯克利和霍華德在法律上的權利被終止。在這之前,由於伯克利子爵財政困難,愛德華四世幫他還清了債務,所以伯克利在1483年之前早已放棄了對莫布雷家族產業的要求。霍華德勳爵什麼也沒有得到。[7][8]

王位推定繼承人

[編輯]

1483年4月9日,理查的父王愛德華四世駕崩。[9]這樣理查的哥哥威爾斯親王愛德華成為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五世並被如此稱呼,[10]理查成為他的王位推定繼承人。由於擔心家人的安全,太后於1483年4月攜家人抵達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尋求庇護。她的長子被他的王叔攝政王第一代格洛斯特公爵理查·金雀花帶到倫敦塔,據稱是為了準備他的加冕典禮。

1483年5月19日,愛德華五世入住倫敦塔。[11]6月,格洛斯特公爵要求理查與他的兄長愛德華五世國王在倫敦塔團聚,伊利沙伯王后被迫交出這個小男孩。16日,理查進入倫敦塔。[11]

一位據信為巴思和韋爾斯主教羅伯特·斯蒂靈頓的神父證實愛德華四世於1461年曾答應娶埃莉諾·塔爾博特郡主[12]但他在1464年娶了伊利沙伯·伍德維爾時埃莉諾仍然在世,由格洛斯特公爵領導的攝政委員會最後認為愛德華四世重婚。這使得他和伊利沙伯·伍德維爾的婚姻無效,所生的子女失去合法性。在格洛斯特影響下,1483年6月25日愛德華和理查都被《王室頭銜法案》宣佈為私生子,並從王位繼承中排除。[13]格洛斯特作為先王唯一在世的弟弟登上王位,稱理查三世(他以其兄克拉倫斯公爵喬治叛國伏誅為由也廢除了喬治子女的王位繼承權,這樣他就成為愛德華四世的第一繼承人了)。

哥哥愛德華五世和約克公爵在倫敦塔內,德拉羅什的作品。巴黎羅浮宮。

可能的下落

[編輯]

1483年中期,理查即被理查三世送入當時作為王室住所的倫敦塔。他們有時在塔中的花園中被看見,[14]但同年夏天后他們就消失了,[15][14]他們的最終命運仍然未知。[16][14]1486年,理查的姐姐伊利沙伯嫁給了亨利七世,從而聯合約克和蘭開斯特兩王朝。[17]

謀殺

[編輯]

到1483年秋天,人們普遍認為王子們被謀殺了。[15]都鐸王朝所修歷史很快歸咎於他們的叔父理查三世。[14][18]理查三世仍然是主要嫌疑人,儘管有人提出了其他罪犯,包括白金漢公爵和亨利七世。[19]托馬斯·莫爾寫道,王子們被他們的枕頭悶死,他的說法形成了威廉·莎士比亞劇作《理查三世》中蒂雷爾奉理查之命唆使福雷斯特和代頓謀殺王子們的基礎。[20]歷史學家D. E. 羅德斯表示,這兩個男孩都是被謀殺的,可能在8月。[11]艾莉森·威爾表示,考古證據表明,男孩們於9月死亡。[21]隨後從17世紀初的威廉·康沃利斯起,對理查三世的重新評估質疑了他的罪行。[22][23][24]

疾病

[編輯]

男孩們消失前,愛德華被一位醫生規律性地拜訪;史學家大衛·鮑德溫推斷同時代人可能已相信愛德華死於疾病或因試圖治癒他的嘗試而亡。然而,他指出,沒有跡象表明理查也在接受治療。[25]

遺骸的發現

[編輯]
約翰·艾佛雷特·米萊的作品—《塔中的王子》。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

1674年,在塔內重建一座樓梯的工人發現了據稱屬於兩個孩子的骸骨。在當時的在位國王查理二世命令下,它們以愛德華和理查的名字被放置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墳墓中。[26][27]1933年,根據醫學進步,這些骨頭被重新檢查。人們發現這些骨骼不完整且已和動物骨骼埋在一起。經確定,這些不完整的骨骼是兩個苗條的孩子:第一個12至13歲,第二個9至11歲。根據勞倫斯·E. 坦納和W. 賴特(進行檢查的醫生)的說法,「瓮中的骨頭是王子的骨頭的證據是儘可能確鑿的」。1955年至1987年的進一步檢查大多證實了坦納和賴特的說法,儘管骨頭的年齡仍然無法確定。[28]修正主義傳記《理查三世》的作者保羅·穆雷·肯德爾[29][30]指出,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歷史學家威爾頓·M. 克羅格曼表示,「威斯敏斯特教堂的遺骨不能被明確無誤地確定為愛德華四世的兒子」。[31]

1789年,在溫莎的聖佐治禮拜堂搬運修理品的工人發現並意外進入了愛德華四世和伊利沙伯·伍德維爾的墓穴。[32]相鄰墓穴有兩個孩子的棺木,刻的是愛德華四世的兩個孩子的名字:貝德福德公爵喬治,2歲卒;約克的瑪麗,14歲卒,他們都先於國王而死。但後來,這兩個孩子的遺骸在禮拜堂的他處被發現,使得這座墓的主人變得未知了。[33][34]

珀金·沃貝克

[編輯]

1491年,在愛爾蘭科克的一個弗蘭芒血統的年輕人珀金·沃貝克被一些由該城前市長愛爾蘭人約翰·阿特威特領導的約克黨支持者宣稱為理查。他自稱從塔中逃離,在逃亡中度過這些年。此後6年,沃貝克遊歷歐洲,獲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連一世蘇格蘭的詹姆斯四世等君主認可為英格蘭的「理查四世」。這些支持也包括真正理查的姑母約克的瑪格麗特。在1497年入侵英格蘭失敗被俘後,沃貝克被關押在倫敦塔。他供認是冒充者,後在一次試圖逃跑後被處決。[35]

第一代約克公爵什魯斯伯里的理查的紋章外觀

紋章

[編輯]

作為王子,理查被允許使用王室紋章,但多了一條帶有紅點的銀色帶子。[36]

流行文學中的理查

[編輯]

喜劇系列《黑爵士》塑造了一個架空歷史的場景:理查繼承了叔父理查三世,成為英格蘭國王理查四世(由布萊安·布萊西德飾演)。

菲利帕·格雷戈里於2009年所著的歷史小說《白王后》中,理查的母親伊利沙伯·伍德維爾並未將年輕的理查交給理查三世,而是把他換走並將真正的理查送至比利時圖爾奈藏起來。理查後來在小說中以珀金·沃貝克的假名出現,逃脫的情節在同名改編劇《白王后》中也被再度提及,劇終時理查回到母親身邊。2017年的續集《白公主》中,理查由內德·埃利奧特扮演。

理查還是瑪格麗特·皮特森·哈迪克斯的少年小說系列《迷失》中的人物。在第二本《上天的安排》(Sent)中,他以新角色阿萊克斯·波爾查克的身份出現。

瓦諾拉·本內特的歷史小說《無名女郎》中,理查被描述為成年男子約翰·克萊蒙特,是托馬斯·莫爾的家庭成員、托馬斯養女梅格·吉格斯的丈夫。

塔里王子的故事和他們之後命運的一個版本包含在特倫斯·摩根的小說《布魯日的主人》中。

祖先

[編輯]
先祖
 
 
 
 
 
 
 
 
 
 
 
 
 
 
 
 
 
 
高祖父:第一代約克公爵埃德蒙
 
 
 
 
 
 
 
曾祖父:第三代劍橋伯爵理查
 
 
 
 
 
 
 
 
 
 
 
高祖母:公爵夫人伊莎貝拉英語Isabella of Castile, Duchess of York
 
 
 
 
 
 
 
祖父:第三代約克公爵理查·金雀花
 
 
 
 
 
 
 
 
 
 
 
 
 
 
外高祖父:第四代馬奇伯爵羅傑·莫蒂默
 
 
 
 
 
 
 
曾祖母:伯爵夫人安妮·莫蒂默
 
 
 
 
 
 
 
 
 
 
 
外高祖母:伯爵夫人埃莉諾·荷蘭英語Alianore Holland, Countess of March
 
 
 
 
 
 
 
父:英格蘭國王愛德華四世
 
 
 
 
 
 
 
 
 
 
 
 
 
 
 
 
 
外高祖父:第三代內維爾雷比男爵英語Baron Neville de Raby約翰·內維爾英語John Neville, 3rd Baron Neville de Raby
 
 
 
 
 
 
 
外曾祖父:第一代威斯特摩蘭伯爵英語Earl of Westmorland拉爾夫·內維爾英語Ralph de Neville, 1st Earl of Westmorland
 
 
 
 
 
 
 
 
 
 
 
外高祖母:男爵夫人莫德·珀西
 
 
 
 
 
 
 
祖母:公爵夫人塞西莉·內維爾英語Cecily Neville, Duchess of York
 
 
 
 
 
 
 
 
 
 
 
 
 
 
外高祖父:第一代蘭開斯特公爵約翰
 
 
 
 
 
 
 
外曾祖母:伯爵夫人瓊·博福特英語Joan Beaufort, Countess of Westmorland
 
 
 
 
 
 
 
 
 
 
 
外高祖母:公爵夫人嘉芙蓮·斯溫福德
 
 
 
 
 
 
 
約克及諾福克公爵理查
 
 
 
 
 
 
 
 
 
 
 
 
 
 
 
 
 
 
 
 
外高祖父:約翰·伍德維爾
 
 
 
 
 
 
 
外曾祖父:理查德·伍德維爾
 
 
 
 
 
 
 
 
 
 
 
外高祖母:伊莎貝爾·戈比恩
 
 
 
 
 
 
 
外祖父:里弗斯伯爵英語Earl Rivers理查德·伍德維爾英語Richard Woodville, 1st Earl Rivers
 
 
 
 
 
 
 
 
 
 
 
 
 
 
外高祖父:湯姆斯·博都爾蓋特
 
 
 
 
 
 
 
外曾祖母:伊利沙伯·博都爾蓋特
 
 
 
 
 
 
 
 
 
 
 
外高祖母:瓊·比徹姆
 
 
 
 
 
 
 
母:英格蘭王后伊利沙伯·伍德維爾
 
 
 
 
 
 
 
 
 
 
 
 
 
 
 
 
 
外高祖父:博雷瓦爾領主約翰英語John of Luxembourg, Lord of Beauvoir
 
 
 
 
 
 
 
外曾祖父:聖波爾伯爵英語Counts of Saint-Pol彼得一世英語Peter of Luxembourg, Count of Saint-Pol
 
 
 
 
 
 
 
 
 
 
 
外高祖母:布里安女伯爵英語County of Brienne瑪格麗特英語Margaret, Countess of Brienne
 
 
 
 
 
 
 
外祖母:伯爵夫人傑奎塔
 
 
 
 
 
 
 
 
 
 
 
 
 
 
外高祖父:第一代安德里亞公爵西班牙語Ducado de Andría弗朗切斯科·瓦爾佐英語Francesco del Balzo, 1st Duke of Andria
 
 
 
 
 
 
 
外曾祖母:伯爵夫人瑪格麗特·瓦爾佐英語Margherita del Balzo
 
 
 
 
 
 
 
 
 
 
 
外高祖母:公爵夫人蘇瓦·奧爾西尼
 
 
 
 
 
 

參見

[編輯]

參考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安妮·德·莫布雷於1472年12月10日出生。[5][4]

引用

[編輯]
  1. ^ 1.0 1.1  Gairdner, James. Richard (1472-1483). Lee, Sidney (編).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48. London: Smith, Elder & Co: 185. 1896. 
  2. ^ Weir 1996,第138–139頁.
  3. ^ 3.0 3.1 3.2 Watson & White 2016,第229頁.
  4. ^ 4.0 4.1 4.2 4.3 4.4 Weir 1996,第139頁.
  5. ^ 5.0 5.1 5.2 5.3 5.4 5.5 Ross 1974,第248頁.
  6. ^ Watson & White 2016,第230頁.
  7. ^ Ross 1974,第248–249頁.
  8. ^  Round, J. Horace. Mowbray.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18 (第11版). London: 946. 1911. 
  9. ^ Watson & White 2016,第232頁.
  10. ^  Gairdner, James. Edward V. Stephen, Leslie (編).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17. London: Smith, Elder & Co: 82–84. 1889. 
  11. ^ 11.0 11.1 11.2 Rhodes 1962,第305頁.
  12. ^ Hancock 2011,第40–43, 103頁.
  13. ^ 《王室頭銜法案》
  14. ^ 14.0 14.1 14.2 14.3 Horrox, Rosemary. Edward V.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3 September 2004 [25 August 2013]. doi:10.1093/ref:odnb/8521.  需付費查閱
  15. ^ 15.0 15.1 Grummitt 2013,第116頁.
  16. ^ Ross 1981,第96–104頁.
  17. ^ Morrill, John S.; Myers, Alexander Reginald. Henry VII.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18 November 2024 [27 December 2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14 December 2024). 
  18. ^ Edward V (1470–1483), king of England and lord of Ireland.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2022-07-12] (英語). 
  19. ^ Kendall 1956,第487–489頁.
  20. ^ Kendall, P. M., Richard III, Aylesbury 1972, p. 427; in the Encomium of Richard III, dedicated to Sir John Donne.
  21. ^ Weir 1995,第257頁.
  22. ^ Condren, Conal. Cornwallis' Paradoxical Defence of Richard III : a Machiavellian Discourse on Morean Mythology ?. Moreana. 1987-06-01,. 24 (Number 94) (2): 5–24. ISSN 0047-8105. doi:10.3366/more.1987.24.2.3. 
  23. ^ Zeeveld, W. Gordon. A Tudor Defense of Richard III. PMLA. 1940, 55 (4): 946–957. ISSN 0030-8129. JSTOR 458888. doi:10.2307/458888. 
  24. ^ Early Historians. Richard III Society. 2021-05-09 [27 December 2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12 August 2024) (英國英語). 
  25. ^ Baldwin, David. The White Queen - What happened to the Princes in the Tower?. BBC History. 13 September 2013 [27 December 2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2 February 2014). 
  26. ^ Steane, John. The Archaeology of the Medieval English Monarchy (PDF). Routledge. 1993: 65. 
  27. ^ Edward V & Richard Duke of York. Westminster Abbey. [2024-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3 December 2024) (英語). 
  28. ^ Weir 1995,第254–258頁.
  29. ^ Alexander, Lea Ann. Good King Richard?: An Account of Richard III and His Reputation By Jeremy Potter (PDF). 
  30. ^ Potter, Jeremy. Jeremy Potter, "Richard III's Historians: Adverse and Favourable Views" (PDF). r3.org. The Richard III Society American Branch. 
  31. ^ Kendall, Paul Murray. Richard The Third 1st. W.W. Norton & Company, Inc., Vail-Ballou Press. 1955: 577–578. 
  32. ^ Hope, William Henry St John. Windsor Castle: An Architectural History. London: Hudson and Kearns. 1913: 418–419.  Vetusta Monumenta
  33. ^ Chapter Records XXIII to XXVI, The Chapter Library, St. George's Chapel, Windsor (Permission required)
  34. ^ William St. John Hope: "Windsor Castle: An Architectural History", pages 418–419. (1913). 3..Vetusta Monumenta, Volume III, p. 4 (1789).
  35. ^ Porter, Linda. Crown of Thistles: The Fatal Inheritance of Mary, Queen of Scots. Pan Macmillan. 2013: 96–122. ISBN 978-0-330-53437-6. 
  36. ^ Marks of Cadency in the British Royal Family. [2011-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17). 

資料

[編輯]

延伸閱讀

[編輯]
第一代約克公爵和第一代諾福克公爵什魯斯伯里的理查
出生於:1473年8月17日逝世於:1483年?
英格蘭王族
前任者:
威爾斯親王愛德華
王儲
作為 法定繼承人
1483年4月9日 – 1483年6月22日
繼任者:
威爾斯親王米德爾漢姆的愛德華
官銜
前任者:
第八代諾福克女伯爵安妮·莫布雷
紋章院院長
和安妮一起,直至1481年;
托馬斯·格雷爵士為副

1478 – 1483
繼任者:
第一代諾福克公爵約翰·霍華德
英格蘭貴族爵位
新頭銜 約克公爵(第二次設立)
1474–1483
絕封
諾福克公爵(第二次設立)
瓦倫伯爵

1477–1483
諾丁漢伯爵(第三次設立)
1476–1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