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文化
外觀
![]() 吳越地區歷史 | |||||||||
---|---|---|---|---|---|---|---|---|---|
史前 時期 約前9000 | 約前1100 |
上山文化 | ||||||||
跨湖橋文化 | |||||||||
河姆渡文化 | |||||||||
馬家浜文化 | |||||||||
崧澤文化 | |||||||||
良渚文化 | |||||||||
錢山漾文化 | |||||||||
馬橋文化 | |||||||||
周 約前 11世紀 |
勾吳 約前1100﹣前473 |
于越 約前1100﹣前306 | |||||||
東甌 前472﹣前138 |
|||||||||
楚 前306﹣前222 | |||||||||
秦 前222﹣前209 | |||||||||
西楚 前209﹣前201 | |||||||||
漢 前202﹣196 |
吳(劉濞) 前202﹣前153 | ||||||||
孫吳 196﹣280 | |||||||||
晉 280﹣420 | |||||||||
南朝 420 | 589 |
宋 420–479 | ||||||||
齊 479–502 | |||||||||
梁 502–557 | |||||||||
陳 557–589 | |||||||||
隋 589﹣618 |
高智慧 劉元進 沈法興 | ||||||||
唐 624﹣907 |
陳碩真 袁晁 裘甫 董昌 | ||||||||
吳越 907﹣978 |
楊吳 902﹣937 | ||||||||
南唐 937﹣975 | |||||||||
宋 978﹣1276 |
方臘 | ||||||||
元 1276﹣1355 |
楊振龍 陳空崖 方國珍 | ||||||||
張士誠 1355﹣1367 | |||||||||
明 1368﹣1644 南明 1644﹣1646 |
葉宗留 | ||||||||
清 1646﹣1911 |
|||||||||
錢寶通 1708 張念一 1709 | |||||||||
上海公共租界 1845﹣1943 | |||||||||
上海法租界 1849﹣1943 | |||||||||
太平天國 1853﹣1864 | |||||||||
中華民國 1911﹣1949 |
日據 1937﹣1945 |
上海市大道政府 1937–1938 督辦上海市政公署1938 | |||||||
上海特別市政府 (日佔時期) 1938–1945 | |||||||||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今 |
分屬浙江省人民政府、江蘇省人民政府(蘇南)、上海市人民政府、 安徽省人民政府(皖南)、江西省人民政府(上饒市)等 | ||||||||
標註之年份為該政權統治吳越地區的時間 |
上山文化是中國長江下游分佈的一種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主要分佈於浙江省境內的金衢盆地,年代約為公元前8000至6500年。文化得名於浦江縣發現的上山遺址,由20餘處遺址組成。經過考古發掘,發現相關遺址中已經出現規劃特徵和聚落結構,發現環壕、房址、灰坑、墓葬和器物坑等遺存。出土陶器以大口盆、雙耳罐、平底盤、圈足罐為主,出土石器則包含磨盤、磨棒、石球等。陶器胎體中發現過稻殼,土壤浮選中出現過炭化稻米和小穗軸,同時發現水稻植矽體,體現出明顯的馴化特徵[1]。
主要遺址
[編輯]名稱 | 位置 | 保護級別 |
---|---|---|
上山遺址 | 浦江縣黃宅鎮渠南村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小黃山遺址 | 嵊州市甘霖鎮上杜山村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荷花山遺址 | 龍游縣湖鎮鎮邵家自然村 | 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
湖西遺址 | 永康市江南街道湖西村 | 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
下湯遺址 | 仙居縣橫溪鎮下湯村 | 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
峙山頭遺址 | 臨海市小芝鎮南豐村 | 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
太婆山遺址 | 永康市古山鎮寺下湖村 | 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
橋頭遺址 | 義烏市城西街道橋頭村 | 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
青碓遺址 | 龍游縣龍洲街道寺後村 | 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
青陽山遺址 | 金華市婺城區湯溪鎮下伊村 | 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
參考資料
[編輯]- ^ 文艺评论丨上山文化:中华万年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启明星”. wenhui.whb.cn. [2023-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23).